基本信息
書名:給孩子的古詩詞
:38元
作者:葉嘉瑩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08654768
字數:150000
頁碼:240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大傢精選
《給孩子的古詩詞》是中國詩詞界大傢葉嘉瑩先生的**力作,葉先生以其七十載古典詩詞教學經驗與功力,為孩子精心遴選齣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將詩詞中蓄積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與襟抱,匯集成一部給孩子的好作品。封麵、內文圖選用藝術傢徐冰作品《芥子園山水捲》局部,高雅脫俗。
★引領體悟
《給孩子的古詩詞》迴歸“詩教”傳統,用古典詩詞韆載之下生生不已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啓悟孩子的感知力,引領孩子進入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美境界。
★韻律之美
《給孩子的古詩詞》所選篇目注重韻律,尤其適於孩子記誦、閱讀,讓傢長與孩子在詩詞的韻律之美同親近古典文學,獲得生命的滋養。
★心靈成長
《給孩子的古詩詞》凝聚葉嘉瑩先生一生心力與熱情,以“適閤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作為編選**標準,所選詩詞均為提升孩子心靈品質之作,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
★經典流傳
在中國及海外,葉嘉瑩是當今傳播中華古典詩詞**影響力的人,憑藉其古典文學的修養及在古典詩詞界的公信力,《給孩子的古詩詞》這部選本必將以其品質的和獨到,在漢語世界産生持久而巨大的影響。
內容提要
《給孩子的古詩詞》是當今中國古典詩詞講壇影響**、****的葉嘉瑩先生的心血之作。
中國古典詩詞中蓄積瞭古代之詩人和詞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葉嘉瑩先生親自甄彆、挑選,將自己心目中*適閤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的中國古詩詞結集成冊。封麵、內文圖選用藝術傢徐冰作品《芥子園山水捲》局部,高雅脫俗。
《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不同風格的177首中國古代經典詩作、41首經典詞作,以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帶給孩子感動和召喚,提升孩子的心靈品質,培養他們成長為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給孩子一部好作品”,實現編者長久以來的夙願。
《給孩子的古詩詞》重繪中國古典詩詞版圖,確立經典標準。作傢、篇目、版本的擇選,都體現編者一以貫之、彆具慧眼的文學理念與美學目光。以“要適閤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為**標準,嚴格精心編選。
《給孩子的古詩詞》因編者葉嘉瑩先生的眼光與公信力,這部選本以其品質的和獨到,會給孩子留下一部傳世經典。
目錄
作者介紹
葉嘉瑩,號迦陵。濛古裔滿族人,齣身葉赫那拉氏。1924年齣生於北京,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1950年代任颱灣大學教授,並在淡江與輔仁兩大學任教授。1960年代應邀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後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並曾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再度赴美,在耶魯大學、印地安那大學講學,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自1970年代末返大陸講學,先後任南開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客座教授,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設立“駝庵”奬學金。2008年,榮獲中華詩詞學會頒發的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奬”。2013年榮獲由中央電視颱、文化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孔子學院總部/國傢漢辦共同主辦的“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奬。
葉嘉瑩一生從事中國古典詩詞的教研,七十餘年來,她的足跡遍布全球各地,她教的學生有幼兒園的小朋友,有大學博士,從青年到老年,有教無類。她擅長以深入淺齣的文字,把當代西方文學概念融會、應用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探討和詮釋。她天資敏慧,纔思齣眾,加上典雅細膩的文筆,以及浮世坎坷的憂患經曆,使她在談詩論詞之際,以直悟配閤精析,見解獨到,卓然成傢。
文摘
序言
序
我是一位九十多歲的老人,從小就喜歡讀詩、背詩,從事古典詩詞的教學工作也已經七十年瞭。這本不是齣於追求學問知識的用心,而是齣於古典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對我的感動和召喚。在這一份感發生命中,蓄積瞭古代之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抱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
其實我的一生經曆瞭很多苦難和不幸,但是在外人看來,我卻一直保持著樂觀、平靜的態度,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實在有很大的關係。現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為被一時短淺的功利和物欲所濛蔽,而不再能認識詩詞可以提升人之心靈品質的功能,這自然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如何將這遺憾的事加以彌補,這原是我多年來的一大願望,也是我決意迴國教書,而且在講授詩詞時特彆重視詩歌中感發之作用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這本《給孩子的古詩詞》,共收錄作品218首,其中包括177首詩和41首詞,**的編選原則就是要適閤孩子閱讀的興趣和能力。對於隻以刻畫工巧取勝者不予選錄,超齣孩子認知水平者亦不選錄,所選諸詩對時代、作傢、體裁等數量之比例也沒有限製。我因為年老事忙往往精力不濟,感謝張靜,她為此書傾注瞭大量的心力。
曾有人問我:中國古典詩詞會滅亡嗎?我以為不會。中國古人作詩,是帶著身世經曆、生驗,融入自己的理想誌意而寫的;他們把自己內心的感動寫瞭齣來,韆百年後再讀其作品,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同樣的感動,這就是中國古典詩詞的生命。所以說,中國古典詩詞**不會滅亡。因為,隻要是有感覺、有感情、有修養的人,就一定能夠讀齣詩詞中所蘊含的真誠的、充滿興發感動之力的生命,這種生命是生生不已的。
迦陵
2015年8月31日淩晨於溫哥華傢中
這本詩詞選本的編排邏輯,可以說是極其嚴謹而富有層次感。它並非簡單地按照作者或朝代進行機械羅列,而是似乎遵循著一種更貼閤學習者心境的路徑。比如,開篇幾部分的選篇,多是那些描繪自然景物的名篇,語言流暢,意象清新,非常適閤初學者建立起對古詩詞的親近感。隨著閱讀深入,主題開始轉嚮傢國情懷和人生哲理,那種深沉的韻味和復雜的意境,需要讀者靜下心來細細咀嚼。即便是品相稍舊,也無法掩蓋其內在的脈絡清晰。更令人稱道的是,注釋部分的處理,它沒有采用冗長晦澀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平易近納的現代白話文進行解釋,精準地抓住瞭核心意象,同時又巧妙地保留瞭古文的韻味,這一點對於像我這樣並非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可以說,這本書的“骨架”搭得極好,即使外皮有所磨損,其核心競爭力——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依然光芒四射。
評分我注意到這本書在細節處理上,對於不同體裁的詩歌,似乎都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引導過程。那些格律嚴謹的近體詩,比如律詩和絕句,在版麵上顯得格外工整,仿佛在視覺上就提醒讀者注意其音韻之美和對仗之工。而那些詞作,篇幅相對自由,在版麵上也顯得更為舒展,鼓勵讀者去體會其婉約或豪放的麯調。這種潛意識中的引導,體現瞭編者對詩詞藝術的深刻理解,他們不僅僅是收集者,更是引路人。雖然書本因為年代久遠,紙張邊緣有些許翹麯,甚至在某些頁碼處能聞到一股久置於書櫃中的乾燥氣味,但這些“瑕疵”反而成瞭一種儀式感。每次小心翼翼地撫平書頁再開始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對古典文化的虔誠朝拜。它強迫你放慢速度,去感知每一個字背後的曆史重量和情感張力,而不是囫圇吞棗地刷過信息。
評分這本詩集真是讓我愛不釋手,盡管它帶著歲月的痕跡,書頁邊緣微微泛黃,裝幀也顯露齣使用過的痕跡,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我對它內容的熱愛。我尤其欣賞編者在選篇上的獨到眼光,那些膾炙人口的韆古絕唱被巧妙地穿插在一些相對新穎但同樣意境深遠的篇章之中,構成瞭一幅流動的唐詩宋詞畫捲。裝幀上的陳舊感反而增添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閱,都能觸摸到時光的紋理。那些被無數雙手摩挲過的書頁,散發著一種溫暖的、屬於知識傳承的味道。我特彆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留白處理,既保證瞭文字的清晰可辨,又給予瞭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不像一些現代印刷品那樣把頁麵塞得滿滿當當,讓人喘不過氣。即使封麵油墨有些許脫落,內頁偶爾可見鉛筆勾畫的痕跡——那或許是上一個讀者與詩句進行深度對話的證明——也成為瞭這本書獨特的魅力所在。整體來說,這本帶著“舊傷”的書,在內容呈現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是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
評分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或許算不上博物館級的珍品,但就其作為知識載體的實用價值而言,它無疑是超乎預期的。那些書脊上細微的裂痕,和封麵角落被指甲颳齣的痕跡,都在訴說著“被使用”的曆史,這比那些被束之高閣的全新書籍更有生命力。我特彆喜歡它在選材上的平衡感,它沒有過度偏愛某一時期或某一風格的大師,而是努力構建瞭一個相對全麵的古典詩詞光譜。初讀時,你可能會覺得某些篇章似乎過於平淡,但隨著閱曆的增加,你會驚奇地發現,那些曾經被忽略的“平淡”,恰恰是蘊含著最深層人生哲理的至高境界。這本書就像一個老朋友,雖然外錶不再光鮮亮麗,但每次重逢,總能帶來新的感悟和慰藉,它的價值,是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而不斷增值的。
評分說實話,初拿到手時,我差點被它略顯樸素甚至有些陳舊的外觀給“勸退”瞭。裝幀設計無疑是上個時代的産物,沒有時下流行的炫目光影效果或精美的插圖,紙張的觸感也偏嚮粗糲,帶著一股淡淡的紙漿味,與我習慣的精裝本大相徑庭。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後,纔明白這本書的價值完全不在於華麗的外錶。它更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外錶不修邊幅,內裏卻蘊含著取之不盡的智慧。那種老舊的質感,反而讓人更專注於文字本身,少瞭許多視覺乾擾。我嘗試著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後,捧著它,感受著書本重量的實在感,體會著那些古人留下的哲思與情感的重量。書脊處的輕微鬆動,記錄著它被認真閱讀的次數,這種“磨損”是對內容生命力的最佳佐證。它成功地將古典文學的精髓,以一種近乎未經雕琢的原始形態呈現給瞭現代的我們,這份真誠,比任何精美的包裝都更打動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