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6年,部《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成功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较高认可。2017年,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在2016年版蓝皮书基础上,组织全体委员、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四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总结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两年来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为和各地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此外,本书附录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旨在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简介
战略咨询委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
目录
————————— 综合篇 —————————
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3
节 发展现状3
第二节 存在问题19
第三节 发展趋势22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26
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6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30
第三节 政策建议33
第三章 中国制造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研究36
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核心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38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42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与产业政策调整44
—————————领域篇—————————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1
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51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和重点52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62
第四节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65
第五章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69
节 数控机床69
第二节 机器人75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86
节 发展形势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91
第三节 行业展望96
第四节 发展建议98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102
节 发展形势102
第二节 存在问题105
第三节 行业展望106
第四节 发展建议108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111
节 发展形势111
第二节 存在问题113
第三节 行业展望1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118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21
节 节能汽车121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127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139
第十章 电力装备147
节 发展现状147
第二节 存在问题151
第三节 行业展望154
第四节 发展建议157
第十一章 农业装备160
节 发展形势160
第二节 存在问题162
第三节 行业展望164
第四节 发展建议166
第十二章 新材料169
节 发展形势169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176
第三节 行业展望179
第四节 发展建议183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86
节 发展现状1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196
第三节 行业展望197
第四节 发展建议200
—————————专题篇—————————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205
节 目标要求205
第二节 主要进展209
第三节 面临问题21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219
节 工业强基工作体系化推进219
第二节 各地积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223
第三节 工业强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22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32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234
节 目标要求234
第二节 主要进展238
第三节 面临问题24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47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249
节 目标要求250
第二节 主要进展251
第三节 面临问题26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266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270
节 目标要求270
第二节 主要进展276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278
第四节 下一步发展思路279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282
节 目标要求282
第二节 主要进展283
第三节 面临形势288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92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295
节 当前加大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296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297
第三节 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299
第四节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国内外经验与实践302
第五节 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举措304
—————————区域篇—————————
第二十一章 东部地区311
节 发展概况311
第二节 主要举措326
第三节 存在问题334
第四节 发展建议339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342
节 发展现状342
第二节 主要举措和成效353
第三节 存在问题359
第四节 发展建议365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368
节 发展概况368
第二节 主要举措375
第三节 存在问题4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408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412
节 发展概况412
第二节 主要举措416
第三节 存在问题426
第四节 发展建议429
附录A 美国432
节 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和政策432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新趋势434
附录B 日本447
节 发展概况447
第二节 发展特点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458
第四节 经验教训459
附录C 德国461
节 发展概况461
第二节 发展特点464
第三节 政策措施467
第四节 经验启示470
附录D 法国473
附录E 英国477
附录F 意大利483
附录G 韩国485
节 制造业创新战略485
第二节 部分重点产业现状486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494
附录H 俄罗斯496
附录I 印度504
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512
后记513
|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 ||
| 定价 | 198.00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6月 | |
| 开本 | 16 开 | |
| 作者 |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463页 | |
| 字数 | 633 千字 | |
| ISBN编码 | 9787115459794 | |
| 重量 | ||
本汇编收录了2015年元月至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中国制2025》“1+X”体系及“十三五”规划文件,共计36项,依照文件内容分为三大类:第1类—《中国制造2025》“1+X”体系部分共编入一部文件和11项行动指南;第二、三类—工业和信化“十三五”行业及专题规划共发布24项,其中的《中国制造2025》《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等4项因已编入第1类中,故不再编入。
第壹部分 《中国制造2025》“1+X”体系汇编
《中国制造2025》 2
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1
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8
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39
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49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58
6.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77
7.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89
8.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109
9.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126
10.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139
11.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150
第二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行业规划汇总
12.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58
13.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69
14.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88
15.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7
16.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222
17.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37
18.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51
19.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67
20.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
网分册(2016—2020年) 288
2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17
第三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专题规划汇总
2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34
2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51
24.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64
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79
26.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89
27.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02
2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10
29.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21
30.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年) 434
31.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50
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关注国家战略的动向。《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这两本书的组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一国家战略的窗口。书名中的“包邮”和“中国制造”字样,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聚焦性有了初步的期待。2017年的蓝皮书,意味着它记录了当时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政府的战略部署。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则进一步暗示了书中内容将更加具体和操作性强,可能会涵盖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细化目标和实施路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中国制造业是如何从“大”走向“强”,又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手段,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这本书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解读,更是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注脚,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和未来走向。
评分收到这套《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描绘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2017年的蓝皮书,作为那个时间节点上的战略指引,它所提出的愿景和目标,现在看来是否已经实现?或者说,哪些方面取得了超预期的进展,又有哪些方面仍然是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数据支撑,清晰地展示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量化提升。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这部分,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对接国家战略,获得发展机遇?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又该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实现凤凰涅槃?这本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有落地实践的路径指引,甚至可以包含一些成功转型升级的企业案例,让读者能够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获得启发。
评分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关注的普通市民,这两本书《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无疑是了解国家战略方向的绝佳读物。我尤其好奇2017年的蓝皮书,它在当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为中国制造业指明方向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低端化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部分,我设想它会像一本“操作手册”,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具体的发展指引。我想了解,当国家提出要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具体的规划是怎样的?有没有为企业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技术路径或者市场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普通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国家宏大战略背后的逻辑和落地措施。
评分这套《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绝佳机会。蓝皮书部分,我期待看到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7年中国制造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全球经济的挑战以及中国自身面临的机遇。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目标,例如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并在其中突出强调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这一部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份详尽的“路线图”,为不同行业和区域的企业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国家具体的政策导向、技术突破方向以及市场培育措施是怎样的?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企业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对接并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了解产业动态的读者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最近刚收到这套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认为,理解国家层面的战略,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这两本书——《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和《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正是我一直期待的那种能提供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结合的读物。蓝皮书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对当时中国制造业整体状况的深入剖析,包括存在的短板、面临的瓶颈,以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比如,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制造等方面,2017年的蓝皮书是否已经指明了方向?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则更像是地图集,让我能够深入到具体行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去了解国家对这些重点领域的具体支持政策、发展目标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先行企业是如何响应和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制造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