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

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制造2025
  • 产业升级
  • 战略规划
  • 经济发展
  • 工业4
  • 0
  • 政策解读
  • 蓝皮书
  • 制造强国
  • 中国经济
  • 产业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义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0188
商品编码:1684796734

具体描述

本店只提供电子发票,下单时备注留言邮箱,暂时没有预留邮箱的默认不开发票 ,一定时间内提供邮箱号可以联系在线客服补开电子发票,给大家带来不便希望理解,谢谢配合!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9787121310188   9787115459794  

内容简介


2016年,部《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成功出版,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较高认可。2017年,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在2016年版蓝皮书基础上,组织全体委员、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本书从综合、领域、专题、区域四个角度,系统梳理了过去一年我国制造业整体推进、十大重点领域突破、重点任务实施、重点区域布局的进展情况,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总结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两年来的成功做法和典型案例,并提出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下一步重点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建议,为和各地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此外,本书附录列举了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及俄罗斯、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推动制造业发展的新动态和新举措,旨在为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作者简介


战略咨询委由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路甬祥担任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网络与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与标准、产业经济、金融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及企业家组成。

目录


————————— 综合篇 —————————
章 全球制造业发展概况3
节 发展现状3
第二节 存在问题19
第三节 发展趋势22
第二章 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26
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26
第二节 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问题30
第三节 政策建议33
第三章 中国制造强国若干重大问题研究36
节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核心36
第二节 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38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42
第四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经济与产业政策调整44

—————————领域篇—————————
第四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51
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环境51
第二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热点和重点52
第三节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62
第四节 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65
第五章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69
节 数控机床69
第二节 机器人75
第六章 航空航天装备86
节 发展形势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91
第三节 行业展望96
第四节 发展建议98
第七章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102
节 发展形势102
第二节 存在问题105
第三节 行业展望106
第四节 发展建议108
第八章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111
节 发展形势111
第二节 存在问题113
第三节 行业展望115
第四节 发展建议118
第九章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121
节 节能汽车121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127
第三节 智能网联汽车139
第十章 电力装备147
节 发展现状147
第二节 存在问题151
第三节 行业展望154
第四节 发展建议157
第十一章 农业装备160
节 发展形势160
第二节 存在问题162
第三节 行业展望164
第四节 发展建议166
第十二章 新材料169
节 发展形势169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176
第三节 行业展望179
第四节 发展建议183
第十三章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86
节 发展现状186
第二节 存在问题196
第三节 行业展望197
第四节 发展建议200

—————————专题篇—————————
第十四章 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205
节 目标要求205
第二节 主要进展209
第三节 面临问题21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16
第十五章 工业强基219
节 工业强基工作体系化推进219
第二节 各地积极推进工业强基工程223
第三节 工业强基工程取得初步成效22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32
第十六章 绿色制造234
节 目标要求234
第二节 主要进展238
第三节 面临问题245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47
第十七章 智能制造249
节 目标要求250
第二节 主要进展251
第三节 面临问题264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的思路和重点266
第十八章 服务型制造270
节 目标要求270
第二节 主要进展276
第三节 面临的问题278
第四节 下一步发展思路279
第十九章 质量品牌提升282
节 目标要求282
第二节 主要进展283
第三节 面临形势288
第四节 下一步推进思路和重点292
第二十章 制造业人才295
节 当前加大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要意义296
第二节 《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海外高层次人才需求297
第三节 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现状及问题299
第四节 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国内外经验与实践302
第五节 制造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主要举措304

—————————区域篇—————————
第二十一章 东部地区311
节 发展概况311
第二节 主要举措326
第三节 存在问题334
第四节 发展建议339
第二十二章 中部地区342
节 发展现状342
第二节 主要举措和成效353
第三节 存在问题359
第四节 发展建议365
第二十三章 西部地区368
节 发展概况368
第二节 主要举措375
第三节 存在问题403
第四节 发展建议408
第二十四章 东北地区412
节 发展概况412
第二节 主要举措416
第三节 存在问题426
第四节 发展建议429
附录A 美国432
节 美国制造业发展战略和政策432
第二节 美国制造业新趋势434
附录B 日本447
节 发展概况447
第二节 发展特点456
第三节 政策措施458
第四节 经验教训459
附录C 德国461
节 发展概况461
第二节 发展特点464
第三节 政策措施467
第四节 经验启示470
附录D 法国473
附录E 英国477
附录F 意大利483
附录G 韩国485
节 制造业创新战略485
第二节 部分重点产业现状486
第三节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494
附录H 俄罗斯496
附录I 印度504
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简介512
后记513



商品参数
《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定价198.00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次1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开本16 开
作者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装帧平装
页数463页
字数633 千字
ISBN编码9787115459794
重量


内容介绍

本汇编收录了2015年元月至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的《中国制2025》“1+X”体系及“十三五”规划文件,共计36项,依照文件内容分为三大类:第1类—《中国制造2025》“1+X”体系部分共编入一部文件和11项行动指南;第二、三类—工业和信化“十三五”行业及专题规划共发布24项,其中的《中国制造2025》《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信息产业发展指南》等4项因已编入第1类中,故不再编入。




目录

第壹部分 《中国制造2025》“1+X”体系汇编

《中国制造2025》 2

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1

2.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28

3.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39

4.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49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58

6.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 77

7.信息产业发展指南 89

8.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 109

9.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126

10.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 139

11.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 150


第二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行业规划汇总

12.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58

13.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69

14.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188

15.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07

16.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222

17.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37

18.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51

19.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267

20.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

网分册(2016—2020年) 288

2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17


第三部分 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专题规划汇总

22.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34

23.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51

24.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64

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79

26.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389

27.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02

28.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10

29.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21

30.国家无线电管理规划(2016—2020年) 434

31.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450


                         


深入洞察中国产业升级的宏伟蓝图与实践路径 一部聚焦全球前沿科技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解读合集 本套丛书,作为对国家级重大战略部署的全面梳理与前瞻性研判,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理解中国工业与科技发展核心脉络的权威窗口。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政策文本的转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支撑这些宏伟蓝图背后的理论基础、技术逻辑以及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本丛书包含两大部分内容,其核心在于解析中国在关键战略领域如何布局,并提供详尽的实施指导手册,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 第一部分:全球视野下的战略定位与理论基石 主题:《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下的中国抉择:未来产业生态构建研究(2018-2030)》 本册深入探讨了当前世界正经历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及其对传统产业结构带来的颠覆性冲击。它着重分析了主要发达经济体,如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等战略布局的成功经验与内在局限性,从而确立了中国制定自身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核心章节深度解析: 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时代特征与挑战: 本部分系统梳理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热点,特别是“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三位一体的融合趋势。详细论述了技术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对生产要素、组织结构、价值创造模式的重塑。特别关注了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的国际竞争态势,指出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保障。 二、 创新驱动发展的理论模型构建: 阐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内在逻辑,引入了熊彼特(Schumpeter)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并结合中国特定国情,构建了一套适应性强的创新生态系统模型。重点分析了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与中小微创新企业之间,如何构建良性互动的创新链条。论述了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的有效机制,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激励原始创新中的作用。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比较与中国路径: 选取了未来十年具有决定性影响力的七大高技术领域(如高端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进行了详细的国际技术路线图对比分析。对比分析了美、德、日等国在特定细分领域的专利布局、标准制定权及市场占有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在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应用场景的优势下,如何实现“换道超车”的差异化发展策略。强调了产业链的垂直整合与水平协同的重要性。 四、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集群效应: 本章超越单一行业视角,探讨了国家层面如何通过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分析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吸引高端人才、资本和前沿技术方面的独特功能,以及如何避免低端产能的重复建设和区域恶性竞争。关注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优势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支点选择与风险管控。 --- 第二部分:国家战略的系统化实施与操作指南 主题:《关键领域技术路线图与实施保障手册(2017-2025)》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宏观战略的“为什么”和“是什么”,那么第二部分则是关于“如何做”的实操指南。本册完全聚焦于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可执行、可量化指标的具体行动方案,是理解国家意志在微观层面落地的关键工具书。 核心内容详述: 一、 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Roadmap): 本部分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技术时间表和里程碑设置。它并未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几个被确定为“优先发展”和“亟待突破”的领域,例如: 1. 高端计算与智能系统: 详细列出了高性能处理器(CPU/GPU/FPGA)、量子计算的近期(3年内)目标和远期(7年内)技术指标要求,包括算力密度、能效比、软件生态建设的关键节点。 2. 增材制造(3D打印)与先进材料: 明确了航空级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特种陶瓷在特定应用场景(如极端温度、高压环境)的国产化率目标,以及对应工艺装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指标。 3. 生物制造与精准医疗器械: 概述了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IVD)试剂、基因测序平台等关键产品的自主可控路线图,强调了数据安全和临床验证流程的标准建设。 二、 标准化与知识产权战略: 本手册将技术标准视为未来市场竞争的制高点。详细阐述了如何从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转向主导关键领域标准的战略。分析了在5G/6G通信、工业互联网协议栈、智能电网等领域,中国企业应如何协同作用,构建基于自主技术体系的行业标准集群。同时,提供了专利战略布局的实操建议,包括如何通过专利池建设来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三、 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机制: 本部分将人才视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重点阐述了针对尖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包括校企联合培养的“订单式”项目设计、博士后创新基地的设立规范、以及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科研启动经费的申请流程)。强调了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的双轨制培养体系建设。 四、 政策工具箱的运用指南: 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政策工具操作指南,包括但不限于:专项科研基金的申报要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最新标准、利用产业引导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流程、以及在政府采购中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激励政策的具体适用条件。这使得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有效地对接国家资源,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 总结: 本套丛书是理解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和精准化的操作手册,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一套全面解读。它为政策制定者、行业管理者、科研人员及关注中国发展的国际观察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分析框架与实践参照。它展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基于审慎规划、持续投入和坚定执行的长期主义战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很关注国家战略的动向。《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这两本书的组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这一国家战略的窗口。书名中的“包邮”和“中国制造”字样,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性和聚焦性有了初步的期待。2017年的蓝皮书,意味着它记录了当时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机遇以及政府的战略部署。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则进一步暗示了书中内容将更加具体和操作性强,可能会涵盖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细化目标和实施路径。我非常期待能从中了解到,中国制造业是如何从“大”走向“强”,又是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手段,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的。这本书不仅是对国家战略的解读,更是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一个重要注脚,我希望能从中汲取养分,更清晰地认识我们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置和未来走向。

评分

收到这套《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如何描绘出中国制造业未来十年的发展蓝图。2017年的蓝皮书,作为那个时间节点上的战略指引,它所提出的愿景和目标,现在看来是否已经实现?或者说,哪些方面取得了超预期的进展,又有哪些方面仍然是挑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数据支撑,清晰地展示出中国制造业在质量、效率、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量化提升。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这部分,我特别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比如,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何才能对接国家战略,获得发展机遇?对于一些传统产业,又该如何通过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实现凤凰涅槃?这本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该有落地实践的路径指引,甚至可以包含一些成功转型升级的企业案例,让读者能够从实践中学习,从经验中获得启发。

评分

作为一个对国家政策非常关注的普通市民,这两本书《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无疑是了解国家战略方向的绝佳读物。我尤其好奇2017年的蓝皮书,它在当时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如何在全球经济大背景下,为中国制造业指明方向的。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中国制造业的痛点,比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低端化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部分,我设想它会像一本“操作手册”,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企业提供具体的发展指引。我想了解,当国家提出要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具体的规划是怎样的?有没有为企业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提供具体的政策支持、技术路径或者市场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帮助我们普通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国家宏大战略背后的逻辑和落地措施。

评分

这套《包邮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 2本》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深入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引擎的绝佳机会。蓝皮书部分,我期待看到它能够清晰地勾勒出2017年中国制造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全球经济的挑战以及中国自身面临的机遇。这本书能否深入探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核心目标,例如如何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并在其中突出强调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内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这一部分,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份详尽的“路线图”,为不同行业和区域的企业提供可操作的指导。例如,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国家具体的政策导向、技术突破方向以及市场培育措施是怎样的?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说明企业是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对接并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这对于我这种希望了解产业动态的读者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

最近刚收到这套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认为,理解国家层面的战略,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关键。这两本书——《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和《中国制造2025》系列规划指南汇编——正是我一直期待的那种能提供宏观视野与微观细节结合的读物。蓝皮书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对当时中国制造业整体状况的深入剖析,包括存在的短板、面临的瓶颈,以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比如,在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绿色制造等方面,2017年的蓝皮书是否已经指明了方向?而“系列规划指南汇编”则更像是地图集,让我能够深入到具体行业,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去了解国家对这些重点领域的具体支持政策、发展目标以及可能的实现路径。我希望书中能有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先行企业是如何响应和践行“中国制造2025”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在制造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来说,将是极具启发性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