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村庄 中信出版社

最后一公里村庄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贺雪峰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72083
商品编码:16927116395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9

具体描述

贺雪峰十年田野研究成果 
《*后一公里村庄》是当代著名三农问题专家、著名社会学者贺雪峰教授经过10年调查,深入全国千余村庄后的全新著作,纤毫毕现地展现中国农村。
全景性乡村区域文化调查 
本书首次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审视中国乡村,引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对农民收入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和详尽的探讨。书中所论及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乡村*迫切需要被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致力于研究乡村发展问题的学者,以及对村庄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的巨变,这种巨变还会持续若干年。这是中国一百多年持续进行的现代化*终在农村地域上的体现。延续数千年的稳定村庄结构,因为农民大规模进城务工经商、农民家庭收入越来越依赖村庄以外的城市工商业收入而发生变化。村庄空心化,建立在家庭以上的村庄基本社会结构如宗族、门子等家庭联合体受到冲击,家庭结构本身也处在变化之中。农民价值与意义世界的变化,传宗接代观念受到冲击,为什么活,活着要干什么,现在成了问题。
“*后一公里”既是贺雪峰田野治学理念与方法的体现,也是他研究的重要乡村治理现象。作者历经十年,身体力行深入中国乡村地区,运用大量一手的真实案例,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明显的区域特征。记录了中国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村庄类型、乡村政治、熟人社会、高价彩礼、乡村生活秩序的构建、农民收入与乡村社会分层的关系等。通过对村民个体、家庭及乡村社会组织等多层面的乡村调查,呈现出当下中国乡村内在的生存状态,并在村庄治理这样一个宏大而又紧迫的命题下,深入探讨了如何重塑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导 读 中国乡村正经历*的巨变 
一、乡村社会 
二、家庭与养老 
三、社会分层 
四、低保与扶贫 
五、借贷与保险 
六、农业治理 
七、信访制度

贺雪峰,长江学者,著名三农问题专家,现任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乡村基层民主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研究方向: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村社会学,政治社会学。

 
彩礼性质的区域差异 

广东英德市农民罗观林,1982 年结婚,岳父要 1000 元彩礼,正好罗观林妹妹出嫁,要来 900 元彩礼,他便送出 900 元彩礼,将妻子娶了回来。罗观林说,1982 年,农村很穷,不要说 1000 元,就是 30 元的彩礼他也拿不出来。一般人结婚要出彩礼,都是全村人帮助凑钱才拿得出。有一家女儿出嫁,非要 2000 元彩礼,男方只能向全村人借钱,全村人所有现钱都拿出来才凑够彩礼将媳妇娶了回来。不过,娶回来的媳妇受到全村人的敌视,认为她害苦了大家。这个媳妇在巨大压力下不久就自杀了。 
10 年前,罗观林的儿子娶媳妇,女儿出嫁,彩礼水平都在 6000—8000 元。我们调研的 2016 年 3 月,当地彩礼一般在 1 万—2 万元。1982 年,农村基层公务员每月收入在 30 元左右,900 元就相当于农村公务员 30 个月的收入。2016 年,英德县乡镇干部的工资收入大概为每月 6000 元,1 万~ 2 万元彩礼只相当于农村公务员 3 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以农村公务员工资为参照,英德农村彩礼水平下降为从前的十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罗观林的经历并非个案,而是在华南农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20 世纪 80 年代初,华南农村彩礼可能没有 900 元这么高,但也不会低太多。当前华南农村彩礼却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华南农村的彩礼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改革开放之初,华北农村彩礼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甚至没有彩礼一说。最近 10 年,华北农村的彩礼水平急剧上升。10 年前,华北地区彩礼 2 万~ 3 万元已很普遍,到现在,华北很多地区农村的彩礼早已超过10 万元,甚至高到 10 万~ 20 万元的也很普遍。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华北农村的彩礼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快速地增长。为什么不同地区彩礼变化会有如此的不同?区域差异也许是理解问题的一个视角。按我们的说法,华南农村多宗族性村庄,这些村庄大多是聚族而居的团结型村庄。团结型村庄对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各种力量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经过宗族的抵制,外来力量大为减弱,对村民的改变程度因此降低。新中国很重要的一个理念是男女平等,妇女解放,自由恋爱,彩礼因其封建性质而被认为是不正确的,但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现代理念以及彩礼不正确的理念在华南农村并未受到彻底冲击,分田到户以后,嫁女儿就应当收回女儿养育成本的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在华南农村,彩礼又称为“奶浆钱”,是归女方父母的,有人直接称这是“卖女儿的钱”。而华北农村多为分裂型的小亲族村庄,华北村庄内部一般都存在着若干竞争性的结构,这种竞争性的结构往往试图通过援引外来力量来强化己方,打击对方。因此,新中国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理念很快就被引入村庄,带有封建性质的彩礼因其不正确性被抛弃。改革开放之初,华北农村普遍没有彩礼,这应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什么后来华北地区又出现了彩礼,且彩礼数额很快地提高了呢?总体来讲,中国农村存在男女性别失衡问题,男多女少。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北农村女孩不愁嫁,男孩错过婚期就要打光棍。因此,女孩就有了选择权。在男孩个人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女孩当然愿意选家庭条件更好的结婚。
相对有几个兄弟的男孩家庭,女方更愿意选择独子家庭,因为独子家庭就可以全部占有男方父母的家产。有多个儿子的家庭,父母要让儿子娶到媳妇,比只有一个儿子的家庭更困难。多子家庭为了让儿子成家,就愿意预先支付彩礼给女方,保证女方利益而娶到媳妇。大儿子结婚,父母为儿媳支付彩礼,二儿子结婚,父母再准备一份彩礼。三儿子到了结婚年龄,父母可能不仅拿不出彩礼,而且负债累累,三儿子就有了打光棍的风险。这里的彩礼是男方家庭给儿媳妇的预付收入,而不是给到女方父母的。这是与华南农村彩礼的本质区别。只有一个儿子,未来媳妇要高额彩礼没有意义,因为本来就是一家人。儿子越多,未来儿媳妇越是要高额彩礼,因为彩礼是父母送给未来 
媳妇的私产。男方家里兄弟多,造成女方要高额彩礼,就抬高了一个地区彩礼的水平,由此导致即使只有一个儿子,父母也得为未来儿媳妇备下一份达到地区平均水平的彩礼作为儿子媳妇小家庭的私产。对于条件在一般水平之上的家庭,彩礼不是大问题;对于条件较差的家庭,彩礼压力巨大,女方可能不只是要彩礼,而且要在城里买房,要车,甚至最好是“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对于多子家庭,即使家庭条件还不错,也经不住女方及其家人多次轮番地提出条件,结果就是“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生三个儿子只能骨瘦如柴”了。华北农村彩礼越来越高,是因为彩礼具有提前从父母那里分割家产的意味。显然,华北农村,借助女方在婚姻市场上的优势,女方及她们的家庭通过彩礼实现了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意义上,华北彩礼持续上升反映出来的是女方在婚姻市场上地位的持续提升。也就是说,妇女地位提高了。 
有趣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华南农村彩礼水平实质上下降了,却也反映出华南女孩地位的上升。改革开放之初,华南宗族农村真正建立在自由恋爱基础上的婚姻是很少的,父母对子女婚姻干预很多。现在,华南农村的女孩也外出打工,越来越多地选择自由恋爱,父母对女儿的自由恋爱也乐观其成,其中原因是:第一,家庭条件比过去好了,不需要通过嫁女儿的彩礼来补贴家用了;第二,男女平等的认识越来越普遍,争要高额彩礼会降低女儿在婆家的地位;第三,女儿自由恋爱了,父母要高额彩礼也越来越难了。因此,以补贴娘家为特征的华南农村的彩礼,随着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和自由恋爱而越来越低了。 
同样的妇女地位上升,在华南农村与华北农村却引起了彩礼一降一升的不同效应。 
随着跨省婚姻的普遍化,婚姻市场上男多女少的格局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而会走向普遍化。华南农村也会出现女孩少不愁嫁而男孩多娶不到媳妇的问题,从而可能出现女孩向男方父母要彩礼,导致彩礼数额越来越大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彩礼就不同于过去的“奶浆钱”,而变成了类似华北农村提前向子女分割父母的家产。当前华南农村正在出现这种彩礼上的微妙变化。 
从我们对全国农村的区域划分来看,除华南多为团结型的宗族村庄和华北多为分裂型的小宗族村庄以外,中部的长江流域多为分散型的原子化村庄。原子化村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妇女解放的彻底性。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成了真正的地方实践,表现之一就是长江流域的原子化村庄存在的男孩生育偏好最少。父母因此可能对儿子女儿同等看待。在性别失衡、女方在婚姻市场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女孩当然会借此向男方要价,比如提高彩礼、买车买房等要求。与华北农村不同的是,中部原子化地区,女方向男方提出了要求,比如彩礼,女方父母不仅不会要彩礼,而且会准备一份相当厚实的嫁妆,其价值可能与男方的彩礼不相上下。这样,彩礼和嫁妆就变成了男女双方父母为子女建立家庭所提供的支持,这是双方父母财产的代际转移。在这个意义上,在中部地区,女孩也可以参与父母家产的分割。农村彩礼在南中北农村的这种差异现在还显著存在。有趣的是,无论不同地区的彩礼水平有多么巨大的差异,它们都显示了妇女地位的持续上升,也许还有自由恋爱的兴起。 

 
老年人的退养 
按当前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一个就业者到了 60 岁就应当退休,过起拿退休金的生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城乡差异,城市居民的退休金比较高,每月最低也有上千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金,当前大多为每月 70 元。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若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连续缴纳 15 年社会养老保险且所在企业也同时缴纳应担部分,那么他到60 岁时就可能拿到每月上千元的养老金。 

家有一老是一宝 

上海市前几年推出颇有特色的“镇保”,即凡是退出承包土地的农户,到 60 岁就可以每月领到 1500 元左右的“镇保”。苏州也推出类似的失地农民保险,农民到了 60 岁每月可以领到 810 元养老金。一般农业地区的农民,到了 60 岁每月可以领到 70 元的养老金,与过去一分钱没有相比,还是很不错的。这当然是最低保险,农民自己一分钱都不用交。若之前自行缴纳了养老保险,这个保险金额就可以提高。从无到有,农村老年人如今每月都有一笔现金收入。虽然数额不大,意义却很重大,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老年人普遍“有饭吃,无钱花”的问题。因此,有些农村的老年人也说“新农保是半个儿子”。 
仅靠新农保肯定是不够的。农村老年人仍然要依靠家庭养老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养儿防老,古已有之。中国人一直是靠家庭来养老的。新中国成立之后,没有儿子的老人则通过“五保户”制度由集体和国家来养老。 

靠儿子的家庭养老与国家制度性养老有很大差异,主要在于家庭是一个共产单位,成员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老年人身体很好的时候,他们不能说自己已经 60 岁了,应该退休了,所以就不再劳动了,就该儿子养着。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只要身体好,甚至只要能动,就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种田、种菜养猪、捞鱼摸虾。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出现半工半耕的家庭结构,年轻人外出务工,年老父母在家务农,他们的劳动收入足以养活自己,还可以支持子女。农村老年人都有土地,还有庭院等空间,他们的劳动力可以与土地结合起来形成产出,这些产出不仅可以养老,而且可以有所积蓄。机械化和电力的普及,使农业生产不再是重体力劳动,年龄大的老年人也可以从事农业生产。从这个意义上讲,除了家庭养老以外,每家农户都有的承包地,以及住房的庭院空间也为农民提供了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只要能动,就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农业生产,就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只有当年事已高且不再有劳动能力时,他们才需要子女赡养。一般情况下,农村老年人从丧失劳动能力到去世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所以,赡养父母对农村子女来说并没有很大的压力。反倒是超过 60岁的老年人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可以为农民家庭提供农业收入,因此他们就不是负担,而是财富。所以农村也有这样一说:“家有一老是一宝”。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