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
定价:78.00元
作者:[荷]高罗佩著,李零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100045407
字数:
页码:439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标识:22636096
编辑*
暂无
内容提要
该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性文化的专著,在西方汉学界享有盛誉,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该书从社会史和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性文化。分为四编,分别是“封建王国”“成长中的帝国”“帝国的全盛时期”“蒙古统治与明的复兴”。附录中引用了西方和印度研究密教的论著。“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术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为神秘的一页。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芸芸众生,遍布地球,男女是*大的两类。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了解对方,往往都是举一反亿,拢共没见过几个异性,却大言不惭,硬要给整个人类的另一半作出全称判断。在这个问题上,自以为是和愚昧无知经常是如影随形。这是引发我对上述问题产生兴趣的原因。
这是一本用外国眼光看中国的书,高罗佩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思考。——李零
目录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作者序
*编 封建王国
*章 西周和西周以前(约公元前1500一前771年)
殷文字与母权制残余——西周天道观与“德”——《诗经》中的性与社会
第二章 东周(公元前770一前222年)
社会状况和性生活一《左传》的有关记载——《易经》与阴阳五行一道家和儒家——中国人的基本性观念
第二编 成长中的帝国
第三章 秦和西汉(公元前221公元24年)
《礼记》与古老的性原则——宫廷性生活的荒淫——妓院的产生——房中书的流行
第四章 东汉(公元25—220年)
房中书的内容及应用——道家的性修炼
第五章 三国和六朝(公元221—589年)
嵇、阮之交——葛洪《抱朴子》——班昭《女诫》——房中书——佛教密宗的传入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作者序
*编 封建王国
*章 西周和西周以前(约公元前1500一前771年)
殷文字与母权制残余——西周天道观与“德”——《诗经》中的性与社会
第二章 东周(公元前770一前222年)
社会状况和性生活一《左传》的有关记载——《易经》与阴阳五行一道家和儒家——中国人的基本性观念
第二编 成长中的帝国
第三章 秦和西汉(公元前221公元24年)
《礼记》与古老的性原则——宫廷性生活的荒淫——妓院的产生——房中书的流行
第四章 东汉(公元25—220年)
房中书的内容及应用——道家的性修炼
第五章 三国和六朝(公元221—589年)
嵇、阮之交——葛洪《抱朴子》——班昭《女诫》——房中书——佛教密宗的传入
第三编 帝国的全盛时期
第六章 隋(公元590—618年)
隋朝的建立——房中书:《洞玄子》、《房内记》——房中书的评价——变态性行为
第七章 唐(公元618—907年)
艺妓和艺妓制度——住房、家具和服饰——武则天与杨贵妃——房中书:《房内补益》与《大乐赋》——唐代色情传奇:《游仙窟》、《神女传》一狐狸精的描写
第八章 五代和宋(公元908—1279年)
五代——李煜——缠足——理学——道家内丹派的房中书——“龟”字的含义变化——房中书——裸体——三种不同等级的妓院制度——宋代婚俗——住房、家具和服饰——李清照
作者介绍
暂无
文摘
暂无
媒体*
暂无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着实令人拍案叫绝。高罗佩先生(尽管是翻译本)的笔法,既有西方汉学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性,又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骨子里的那种温和的理解与洞察力。他的叙述节奏把握得极好,该详述的地方,铺陈细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工笔长卷;该点到为止的地方,则寥寥数语,意蕴悠长,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那些对古代文人雅士日常生活的描摹,笔触细腻,充满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情。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忍不住想象当时的情景,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时代的旁观者,体验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优美的文学叙事完美融合的能力,是极少数大家才能企及的境界。
评分李零先生等译者的贡献,是这本书得以在中国本土读者中广为流传的关键。翻译学术著作,尤其是涉及古代语境和敏感主题的著作,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便会失真或晦涩。但这里的译文,几乎达到了“化境”的程度。他们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学术概念,更重要的是,成功地再现了原作者那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语气。在处理那些古代的俚语、典故乃至是生理描述时,译者们选择的词汇既保持了文本的准确性,又避免了现代语汇的突兀感,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自然,完全没有“翻译腔”。这充分体现了译者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和对文化差异的深刻体悟,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中国学者原创的优秀著作,而非舶来品,实乃翻译界的典范之作。
评分这本书对我个人认知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在阅读之前,我对古代社会的认知,可能更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和礼仪规范中。然而,这本书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拨开了遮蔽在历史表象之下、那些关于“人”的真实欲望和生活细节的面纱。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最森严的礼教约束之下,人性中那些最基本的情感和需求,依然会以各种巧妙的方式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出口。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挖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二字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套僵硬的规则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交织的动态生命体。读完之后,看任何一部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或小说,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更深层次的、基于社会现实的观察视角。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术著作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引用的详实性和论证的严密性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作者在梳理和阐述那些看似隐晦、难以启齿的古代社会现象时,所引用的史料之广博,令人叹为观止。他似乎走遍了所有的官修史书、地方志乃至民间笔记,将那些零星散落的只言片语,如同考古学家拼凑碎片一样,有条不紊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了一个立体而可信的古代社会图景。这种资料搜集的深度和广度,绝非一般研究者能企及。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总能保持一种审慎的学人态度,不妄加揣测,不人云亦云,而是基于文献本身的语境进行冷静的分析,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基调稳固而可靠,让人读来深信不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了一种仿古的宣纸质感,字体排版古朴典雅,初看之下,仿佛能嗅到一丝尘封的墨香。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米白色的纸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阅读时的视觉疲劳,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酸涩。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烫金的书名和作者名,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精致的光泽,显示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仪式感的享受。每翻开一页,都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位来自遥远时代的智者对话,这种实体媒介带来的沉浸感,是电子阅读难以比拟的。可以说,光是捧着这本书,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非常适合喜欢收藏经典著作的书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