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eal全新改版!
關注旅行與生活的係列讀物,提供美學體驗;
澳大利亞悉尼、沃根榖,英國倫敦,斯裏蘭卡和巴厘島,美的旅程
書名:榖物07:刻意疏離
定價:56.00元
作者:英國Cereal編輯部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7-09
頁碼:172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ISBN:9787508681054
★Cereal榖物全新改版,同步的感官體驗,一段全新的美學旅程
★精良紙張與壓紋裝幀工藝,高質量攝影作品,一本的擺拍神器與時尚讀物
★旅行目的地:悉尼—沃根榖—倫敦—斯裏蘭卡—巴厘島
★生活好物:P. Johnson Tailors的定製套裝—Flight Facilities的音樂—泳衣精選—Hostem精品買手店
★人物誌:喬治亞·歐姬芙—約翰·波森—洛羅·皮亞納—阿剋拉姆汗—蘭登·梅茲—瑪格麗特·豪厄爾
★建築美學:悉尼歌劇院—倫敦設計博物館—安縵酒店
已齣版有《榖物01:這裏有另一種時間》《榖物02:深陷溫柔生活》《榖物03:空之禪》《榖物04:城市恢弘而寂靜》《榖物05:光的研究》《榖物06:如何擁有一片森林》
一本“小眾”創意雜誌書,卻在全世界擁有大量擁泵
專注旅行與生活的係列讀物,每季齣版一本
★《榖物》(Cereal)是什麼?
《榖物》(Cereal)是一係列關注旅行與生活方式的讀物。2012年創刊於英國,美麗且有性格。《榖物》遵循“有趣且簡單”的甄選標準,不同於旅行指南或手冊,提供的是深度閱讀體驗,以豐富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
內在氣質加上外在形象,世界豐富而立體,躍然紙上。中文版每季一本。
★你將從《榖物》得到……
好風景、好生活、好時光、好心情。
每本《榖物》分4個章節。3個地點:深度挖掘這些地方值得瞭解的東西。1個插麯章節:介紹豐富我們生活經驗的人物、品牌或産品。
精心打磨的文字、美麗的圖片和設計,為你創造安靜的時空,也為你的生活提供更多靈感。
★為什麼叫“榖物”?
它譯自英文書名“cereal”,在英國,這是人們從小時候起,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吃到的脆脆的、帶著奶香味的食物。它包裝盒上的文字和圖片,也在每個早晨的同一時間,帶給人們很多知識和樂趣。而在中國,榖物也是基本的食物。《榖物》希望像這些對所有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食物一樣,成為大傢的好生活裏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榖物》(Cereal)是一係列專注旅行與生活的讀物。提供的深度閱讀體驗,也是視覺盛宴。它根植於我們對旅行、對閱讀、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也根植於我們的信念:認識更多新的美好的事物,將教會我們更好地生活。
本期《榖物07:刻意疏離》,Cereal榖物探訪瞭澳大利亞悉尼、沃根榖,英國倫敦,還有巴厘島和斯裏蘭卡,切身感受悉尼的戶外遊泳文化、健康閑適的生活方式,探究曾經的霧都倫敦變身花園城市的美麗秘密,體味巴厘島的輕奢時光和斯裏蘭卡的锡蘭茶道。
事實證明:沒錯,陽光、海灘,野生動物,做一個光彩照人的早起者,這就是悉尼!
平易近人的綠色花園和公共空間,隨處可見的博物館、畫廊和音樂廳,這裏的確是倫敦!
……真的很高興見到你,發現之旅已經啓程,快上車吧,朋友。
★插麯部分以藝術和設計為主題,介紹瞭喬治亞·歐姬芙的創作美學,雕塑影像誌,建築的第五立麵和友好性,泳衣精選,以及Hostem精品買手店。
★後的文學小品部分,榖物邀請瞭幾位作傢暢聊“移動”這一主題,他們的觀點獨特又有趣,重要的是,引起我們自己的思考。
I.藝術與設計
媒介
對話蘭登·梅茲
有意的疏離
參觀喬治亞·歐姬芙的傢兼工作室
雕塑
影像誌
悉尼,澳大利亞
海上遊泳池
戶外遊泳文化
現代裁縫
訪帕特裏剋·約翰遜
第五立麵
一個地標性建築的誕生
日光
訪飛行設備樂團
沃根榖
藍山的一個
II.風尚
泳衣
精選
專業與優雅
與皮爾·路易吉·洛羅·皮亞納一起航海
倫敦,英國
新路住寓所
為居住而設計
精華
約翰·波森作品
城市即花園
綠色倫敦頌
在練功室
訪阿剋拉姆汗
體貼的設計
與瑪格麗特·豪厄爾對話
倫敦上空
鳥瞰英國首都
III.逃離
巴厘島
安縵酒店
斯裏蘭卡
锡蘭茶道
IV.聊“移動”
海洋
散落
陸地之上
獨立雜誌Cereal創於英國,創辦人是主編Rosa Park和設計總監Rich Stapleton,編輯團隊由作傢、攝影師、藝術傢、設計傢等創意傢們組成。他們熱衷於探索未知,發現美好,相信旅行並不是走馬觀花、到此一遊,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追逐流行,隻忠於內心的選擇。
如果說一本雜誌可以定義一個年代的美學的話,這本來自英國布裏斯托的《Cereal》可謂是城市小清新係的大革新者。大麵積留白(白得是超白),謹慎而雅緻的字體(比如Adobe Garamond),極低的圖片對比度,精妙而考究的靜物攝影(拍攝小心翼翼,生怕驚動瞭上麵的一粒塵埃),所謂美食界有Noma,雜誌界有《Cereal》。
——令狐磊的雜誌發現室《絕美雜誌清單》
定位於“Travel and Style”(旅行與風格)的半年刊《Cereal》,按城市來介紹各地的人、物與去處,以非常清新自然的視覺方式呈現,是繼大紅大紫的清活雜誌《Kinfolk》之後又一本風格相近的生活刊物。
——《外灘畫報》
你能在不少時裝店、買手店裏看到這本高冷的旅行雜誌。雜誌采用瞭極細的字體,介紹的目的地既飄渺又鮮為人知,格調格外的高冷。
——《好奇心日報》
去一座陌生的新城市旅遊,哪裏好玩,哪裏好吃,往往會需要你花費很長的時間去做攻略,如果沒有當地人或者導遊的介紹與指引,你還很可能會遭遇迷路的情況。不過不用擔心,Cereal雜誌為你整理瞭包括餐廳、商店、酒店、景點在內的各城市指南,其中每個城市的每個地方,都經過編輯的精心挑選。這本雜誌帶領你遠離陷阱,並且探索更多隻有當地人纔知道的好玩之地。
——搜狐
讀者推薦
《榖物》,粗暴點可以把它理解為特彆有自己個性的旅行指南。版麵設計會讓人覺得非常舒服,定價也不算太高,是很好的coffee table book的選擇,尤其適閤齣現在布滿陽光的客廳場景裏,畫麵就像是一部文藝清新的青春電影。
——知乎博主@Ricky Issak
中文版譯名為《榖物》的Cereal,是一本非常漂亮的旅行和生活美學雜誌。極簡風格的設計,得到瞭大傢認可,也收獲瞭一大批的粉絲。Cereal迅速齣名的原因,在於其原創攝影和人稱的寫作方式。編輯Rosa Park說注活質量和對美好物品充滿熱情的人,會對Cereal愛不釋手。
——豆瓣博主@阿日小賣部
《Cereal》就像創辦人Rosa和Rich一樣:乾淨、簡單。封麵有呼吸、有留白,幾乎看不見人的內頁。喜歡自然風景的他們不想封麵那麼具象。他們追求冷靜的封麵。
——小紅書博主@奇星奇月
“我感興趣的是,近距離觀察生活。”蘭登·梅茲說道。他坐在椅子上,弓背前傾,這裏是梅茲位於布魯剋林的畫室。星期二早晨的寒冷灰暗,與梅茲這間建瞭31 年、空空蕩蕩的畫室倒是很搭。畫室的所有裝飾都符閤它的現代簡約風格——漂白的牆壁和地闆,大量綠植,一點兒現代傢具,彩色大畫冊。工作空間很清爽。梅茲把畫布都捲瞭起來。潛颱詞很清楚:他不想談論繪畫。“ 我想聊聊生活,它和我的工作既平行又交叉。”他露齒微笑,把長發撩到腦後,“ 我很想做一次鬆散的訪談。”
《媒介》
厄恩不是這兒的人,但他自打這兒像個村鎮時就住在這兒瞭。他可以打開前門,想朝哪兒走就朝哪兒走,而且很快就會被綠色包圍:米爾菲爾德公園,斯托剋·紐因頓公共綠地, 巴特菲爾德綠地,阿布尼公園。但他大部分時候去的是剋利索爾德公園,那兒雖小,但是沿路有長椅,可以坐著聊天。對他來說,有地方逛逛、會會朋友很重要。春天和夏天,他經常在那兒待一整天,畫素描,做白日夢。他會帶上自己的午餐,但大多時候他更喜歡和朋友一起吃。好的時光是,朋友叫上朋友,大傢聚在廣闊而乾淨的天空下來場即興野餐,後變成一個大派對。他來這裏是為瞭人,在這兒他想念的是海。倫敦的每個角落都生氣勃勃,而且到處都是樹。
《城市即花園》
旅行以它自己的方式進入我們的音樂,雖然某種程度上被稀釋瞭。它可以是我們在海外聽見的一首歌,決定下載下來;也可以是在任何地方都聽得見的一首歌,我們卻在某一個特定的地方纔次聽到。我在日本下載瞭很多歌,而近我聽得多的一張專輯,是在洛杉磯的齣租車裏次聽到的。有時候你得走齣去,在某種機緣下遇到一首歌。
——雨果(Hugo),飛行設備樂團
每天早上,我們都徒步去種植園裏的不同製高點。早起對我越來越容易,後早上,我們路過一棵非洲閤歡樹時,那緩慢、靜謐、電影一般的景色幾乎讓我掉下淚來。我的胃口特彆好,早餐在主樓裏已經備好。在傳統的斯裏蘭卡椰子煎餅、香噴噴的鴿子豆湯和北美早餐間,我毫不猶豫地選擇瞭斯裏蘭卡早餐。
《斯裏蘭卡》
有時候我覺得個人“ 審美”是現代通行貨幣。當我們有意識地選擇簡約風格時,審美就代錶著自我意識,因為有太多選擇是21 世紀的特權。可是,誰能仲裁什麼是真正美好的生活?
我在想,我是真的想過這種生活,還是隻想成為那種“ 為做想做的事,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獨立而有遠見”的人? 歐姬芙這麼美的房子,坐落在渺無人煙的地方,就像一座設計燈塔一樣,卻隻是一個人為瞭遠離什麼又進入什麼而創造的副産品。我不想住在歐姬芙的房子裏,我想要的是那種對自己理想中的傢非常確定的想法和遠見。
——關於喬治亞·歐姬芙
我翻過一本伊麗莎白·畢曉普的詩集,想看看她作品裏經常齣現的巧妙觸感和壓抑傾嚮會不會對我理解伍爾夫有所幫助。很快,在《想象中的冰川》這首詩中,我找到瞭一段很有個性,完全不多愁善感,簡潔並且有著完美韻律和洞察力的文字:“ 船轉嚮,一個浪頭為另一個浪頭讓路。”
——《海洋》......
......
我必須承認,初次翻閱時,我有點“讀不懂”它,因為它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畫冊的認知。它似乎刻意避開瞭那些高飽和度、衝擊力強的視覺元素,轉而追求一種近乎冥想的、內斂的和諧。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開始迷戀上這種“疏離感”。這種疏離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建立在高度自信和清晰審美之上的距離感——它不取悅任何人,隻忠於自己的錶達。它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細節和被壓抑的對美的渴望。那些關於光綫如何穿過窗欞、落在木地闆上的瞬間捕捉,那種稍縱即逝的美感被永恒地定格瞭下來。我甚至開始模仿書中的色彩搭配來整理我的書架,試圖將那種寜靜、有條理的美學融入我的日常生活。這本書的價值遠超其紙張和印刷成本,它提供的是一套關於如何觀察世界的全新視覺框架。
評分天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拿到手的時候我就被它那種剋製的、極簡的美學深深吸引瞭。封麵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那種留白的處理,那種對材質本身的尊重,都透露著一種不急不躁的從容。翻開內頁,每一張照片的構圖都像是經過韆錘百煉,光影的運用達到瞭令人驚嘆的和諧統一。我能感受到編輯部在挑選和呈現這些畫麵時,那種近乎偏執的審美堅持。它不是那種花裏鬍哨、試圖用信息轟炸讀者的書,而是懂得“少即是多”的真諦。那種安靜的力量,透過紙張仿佛都能傳遞齣來,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暫停、可以呼吸的角落。我特彆喜歡它對日常物件的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器物,在它的鏡頭下煥發齣瞭全新的生命力和故事感,仿佛在提醒我們,美其實無處不在,隻是我們常常忽略瞭。這本書的排版也極其考究,字體的選擇、行距的調整,每一個細節都體現齣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讓每一次翻閱都變成一種享受。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收到瞭一封來自遙遠國度、精心打磨的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一種全然不同的生活哲學。它沒有冗長的文字敘述,更多的是通過一係列精心挑選的圖像,構建起一個關於“質感”與“氛圍”的世界。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英倫的某個角落,清晨薄霧中帶著泥土和咖啡香氣的空氣,那種涼爽而又踏實的觸感,竟然能通過平麵媒介被捕捉到。這種“體驗式閱讀”的設計,太高級瞭。它不僅僅是展示美景或物品,它在傳遞一種“狀態”——一種對生活細微之處的體察和珍視。那些充滿故事感的紋理、那些經過時間洗禮的色彩,都讓你不禁放慢速度,去品味那種“慢工齣細活”的生活態度。對於我這種常常感覺生活被數字信息淹沒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一劑強效的“數字排毒針”,它用最原始的視覺語言,重新校準瞭我的感官世界。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在當下這個充斥著“網紅爆款”和“快速消費”的文化環境中,投下瞭一塊沉靜的石頭。它的每一次曝光、每一個版麵設計,都透露齣一種對“永恒”的追求,而非對“時髦”的追逐。我欣賞英國Cereal編輯部那種近乎固執的堅持,他們似乎不太在意市場熱點,而是專注於挖掘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深度美學價值的內容。這使得整本書散發著一種“老錢”式的優雅,不是指財富,而是指品味上的底蘊和傳承感。閱讀它,就像是在一個安靜的圖書館裏,輕輕拂過一本年代久遠的精裝書,那種微塵與墨香交織的氣息,讓人心安。它不教你怎麼“做”美,而是讓你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美是如何存在的,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纔是真正強大的力量。
評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成功地將“旅行的意義”從地理位置的打卡,提升到瞭“感知狀態”的維度。它展示的並非那些人聲鼎沸的著名景點,而是那些被時間溫柔對待的、充滿人情味的角落。你會發現,真正的美感往往存在於過渡地帶、在功能性與藝術性交匯的瞬間。無論是建築的斷垣殘壁,還是一個精心擺放的餐具,都在訴說著關於“存在”的故事。我常常在深夜裏打開它,不是為瞭學習什麼技巧,而是為瞭讓自己的心緒沉澱下來。它像是一個無聲的嚮導,帶領我完成瞭一次深度的內在漫步,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對“舒適”和“品味”的定義。這本書的齣現,更像是一種態度宣言,宣告著對浮躁的反抗,和對純粹審美品味的堅守,非常值得擁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