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
图书定价:35.00元
作者:王力 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26081
出版时间:2014年8月
版 次:1 页 数:265页 字 数:150000 印刷时间:2014-8-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编辑推荐
你知道武王克商的繁复真相么?你知道我们所能见到的有关猫的*早实物么?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汉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裤子是露屁股的开裆袴么?你知道*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古老的酒瓶出现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猪肉的“腥”字本来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国近3500年来经历过何等让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规模变冷么?
推荐一:经典必读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
推荐二:集体创作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倾注了三代编写者大量的心血,历经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
推荐三:古史新证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文化研究成果。
推荐四:改谬补漏本次修订在增加新知的基础上,针对古代文献未能准确诠释的部分,援引大量考古发现重新做了的解释,纠正了大众乃至学界的错误认识,呈现给读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准确的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图景。
推荐五:编排精心本书论述从创世神话到古代文明社会,内容精深,语言生动简练,精选的图片和鲜为人知的图片说明相结合,使读者更贴近古代文化生活,从而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方便读者阅读,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46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本书这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修订委员会还专门为有兴趣的中学生阅读本书扫清了字词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碍。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后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编有《古代汉语》《王力古汉语字典》等,翻译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诗集)等三十余部。
执笔者简介(部分)
马汉麟(1919~1978),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师从王力等先生,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1961年,马汉麟先生应邀参加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的编写工作,为这一学科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审校者简介(部分)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有《楚辞书目五种》《古文字学》《敦煌学概论》等。
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曾主编《小说月报》。著有《倪焕之》《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修订者简介
刘乐园,北京大学教师。
插图目录
D一章天文
第二章历法
第三章乐律
第四章地理
第五章职官
第六章科举
第七章姓名
第八章礼俗
第九章宗法
第十章宫室
第十一章车马
第十二章饮食
第十三章衣饰
第十四章什物
修订版后记
关于本书的注音
封面设计背后的故事
前言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1961年北京大学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单元的通论部分)。《古代汉语》书稿的原始基础是195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讲义》。讲义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林焘、唐作藩、郭锡良、曹先擢(zhuó)、吉常宏、赵克勤、陈绍鹏等先生编写。《古代汉语》在这部讲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增删改写,凡四易其稿,但是讲义的体例和基础内容都被继承下来。根据教育部当时的委托,对讲义进行修订的编写组同样分为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个部分。通论部分的执笔人是马汉麟(南开大学)、郭锡良(北京大学)和祝敏彻(兰州大学)诸先生。当时每一篇稿子都经过集体编写组内讨论,组外(即北京师范大学的萧璋、许嘉璐,人民大学的刘益之,北京大学的赵克勤、吉常宏诸先生)传观并签注意见,后由主编王力教授统稿。这个定稿比起《古代汉语》初的两稿已经是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定稿”后,吕叔湘、丁声树、朱文叔、叶圣陶、姜亮夫、洪诚、殷孟伦、陆宗达、张清常、冯至、魏建功等先生都曾审阅并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其中尤以叶圣陶和姜亮夫先生修正的内容为多。1980年和2004年,这部书稿分别在王力教授和郭锡良教授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订。这部书稿编写修订的时间总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锤百炼,是集体创作的成果,版权属于以王力教授为代表的集体编写组。
从《古代汉语》教材中抽出的这部分书稿曾在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出版。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部书稿的写作情况细节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澄清,以至于大多数读者只知道主编者是王力教授,但对于具体的编写者和编写过程不甚了了。这次修订,我们希望可以为所有的执笔人、审稿人正名,尤其是马汉麟教授。四十多年来,三代编写者对这部书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此,我们再次表达由衷的敬意。
我们这一次的修订,算来已经是这部书稿的第四次修订了。修订王力教授主编的这部名著对我们而言是很光荣的事,同时也是压力很大的事。原书行文简洁,在修订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难度。1949年以来的考古发现和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相应原书中有些内容也需要修改或增补。但考虑原书的体例,我们并不适合在原稿中增加过多的琐碎解释;按原有文例高密度地铺陈字词概念,也会使书稿可读性大幅降低。终我们决定,抛开简单文字修订的老路,以一种新的模式来对原书内容进行增补。对于正文我们尽可能少做改动,有错误的地方我们简单注明(改动、增加的文字用阴影标出),而图注部分我们则在篇幅允许的条件下做尽可能清晰详细的说明。有些问题细说起来非常长(比如曾侯乙编钟乐律问题),有些问题从来就没有过硬的解释(比如伏羲女娲像中的数学仪器),我们就不做过多阐述。
其实,这次撰写图注的工作基本上属于“古史新证”的路数。新证派的工作起源于王国维,前辈大师郭沫若、于省吾、唐兰、沈从文、张政烺、孙机、李学勤等人都做出了出色的贡献。然而,中国的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出土文物中大量的古史新证、古墓新知面世数十年,仍不为人所熟知,我们这里写出来的,也不过万中一二。限于篇幅和体例,所引参考文献无法在图注中一一标明。图注的内容来自组稿者的研究以及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大展图录和相关的论文。
修订的内容我们侧重于物质文化的方面,而刻意没有进行所谓“精神层面”、“思想史”的总结,或大而无当地上升到“礼乐”、“同谐”、“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满纸空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是一条自勉的原则。我们不能拿来要求别人,但我们在努力地这样要求自己。
关于古代物质文明所折射出的思想史层面的内容,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未来有机会,我们将在其他著述中予以表达。
由于国人对于中国古代文物内涵的消化实在是太慢,在图片选择上,我们尽可能选择出土时间比较久的器物。另外,考虑到有一些非常重要、本该成为基本文化常识的内容实际上却极少为人所知,我们在注释中花了很多篇幅来阐述。有些内容甚至分散在了好几个图注里。(这几个重要内容是:黄帝战蚩尤的事件、先秦姜姓家族的巨大势力、先秦时期酒和酒器的性质、中国古代气候三次变冷以及库战国楚帛书里的创世神话。)
行文简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考虑到先秦古文字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比较艰涩,我们对《楚帛书》和《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遇蚩尤》做了通篇逐字译写。冗长之处,请大家谅解。限于篇幅,不可能提供译写的全部考证,这一点是要先向大家说明的。
我们对于大多数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了汉语拼音,希望能给读者多提供一些方便。
按照考古文献的惯例,所有线图都应该配有比例尺。由于有些摹本和线图本身就是非常美丽的图画,增加比例尺会破坏画面的连续感与力量感,我们权衡再三,取消了其中十八幅线图的比例尺(其具体尺寸在注释部分说明)。
这次修订由北京大学、中国出版集团及王力教授家属共同组织,修订工作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刘源、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斌、北京大学哲学系王璐、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陈宇和北京大学法学院葛洁诸位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关于文稿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和意见,欢迎读者批评指出,我们将在未来再版时纠正。Email:reader@hinabook.comchinesebronze@gmail.com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修订委员会
2007年12月
补订说明:
这一次重印,我们纠正了一刷内容里的一些错误和排印的错字,增加了关于武王克商、“伽”字读音、猪面鸟首彩陶壶和四猫漆盘等问题的解释。
2008年3月
第二次重印,我们增加了姓氏、雷台铜奔马、秦代冠帻颜色等问题的解释,更换了司母戊鼎的照片,并进一步提高了其他一些照片的解析力。司母戊鼎历史照片由美国UTAustin的JosephChan提供。
2009年1月
致谢: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插图修订第4版)自2008年1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的广泛欢迎,历经3次重大增补,内容日臻完善。在此,向不断给予我们帮助的广大热心读者深表谢意。同时,欢迎读者继续关注我们,并提出宝贵意见。
2010年11月
1931年12月2日
关于本书的注音
本书出版之后,有读者来信说,不能理解为什么书中有些字的注音和常见工具书的标注不同。还有的读者表示,书中某几个字的注音是不是太较真了(比如“龟兹”、“楞伽”之类的读音问题),似乎犯不着。对此我们感觉有进一步解释的必要。
1.*先需要说明的一个很基本的常识是:对于古代汉语的字音和字义,使用工具书时我们应该尽量依靠《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辞海》,而不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选择正确的工具书很重要,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所以这一次修订工作中新增加的注音,我们都尽可能遵守《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等工具书并同时参考《现代汉语词典》。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使用了素雅的宣纸质感,搭配写意的水墨画,瞬间将人拉回那个遥远的年代。翻开书页,那排版字体清晰,字号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这种喜欢沉浸在书本中几个小时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更不用说,书中穿插的那些精美插图,无论是对宫殿建筑的细致描绘,还是对人物服饰的生动还原,都为文字增添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让那些抽象的历史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古代礼仪的那部分插图,虽然我并非古代人,但通过这些图画,我仿佛能看到古人行礼时的谦逊与庄重,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即使是对历史了解不多的人,也能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轻松地勾勒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致轮廓,这对于“小白”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大的福音。
评分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就像是在拼凑一幅宏大的拼图,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许多至关重要的拼块。它没有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沉溺于繁杂的学术考证和晦涩的理论推演,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化的大门。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从文字的演变,到节日的由来,再到一些生活习俗的起源,都讲得十分透彻,又不过于冗长。读完之后,你会恍然大悟,原来许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都蕴藏着如此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岁时节令”的介绍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节日的名称和日期,更是将每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天文历法、以及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都娓娓道来,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说实话,初次拿到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管中窥豹”的心态,想着大概能了解个大概,没想到它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常识”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都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文化内涵相结合,让我们不仅仅是记住“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例如,在讲到古代科举制度时,它并没有停留在制度本身,而是深入剖析了它对社会结构、人才选拔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的长远影响,这让我对古代社会的运行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挖掘事物本质的写法,对于培养读者的历史思辨能力非常有帮助,也避免了枯燥的知识灌输,使得阅读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启发性,仿佛在与一位博学的老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提供系统性知识,又不会过于艰深的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以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语言,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脉络,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到思想哲学、文学艺术,几乎无所不包。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公正的态度,避免了主观臆断和片面解读,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时期文化特点的细致区分,例如,它能清晰地指出唐宋时期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差异,以及明清时期在思想和科技上的演变,这使得我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一片,而是有了清晰的时代划分和阶段特征,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不应该是尘封在故纸堆里的枯燥符号,而应该是鲜活生动的现实图景。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并没有将中国古代文化描绘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国,而是将那些古老的故事、智慧和情感,以一种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展现出来。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古代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与困惑,与我们现代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无法替代的。例如,书中关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片段描写,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却能轻易地触动现代人的内心,让我们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情感连接,也因此对中华文明的韧性和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书品质好
评分好
评分书品质好
评分书品质好
评分书品质好
评分书品质好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