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老北京的门墩
定价:45.0元
作者:侯洁,刘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3024064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作者搜料时间较早,展示图片丰富有趣,难再寻。
内容提要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目录
作者介绍
侯洁 1982年3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大学文博考古专业本科,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从小在北京皇城根长大,对北京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2005年起开始走遍北京城区大街小巷拍摄北京门墩。
刘阳 1981年2月出生于北京,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会员。15岁起开始研究北京历史文化,发表过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文章数百篇,2001年开始系统研究北京门墩。
文摘
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北京就出现了人类活动。北京的建城史更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更是明清两代的国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这里建造壮丽的宫殿、皇家园林、庙宇和民居。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是以土木结构为主,建
筑大多难逃火灾、虫蛀和木材腐朽等破坏;此外,战乱、盗抢、拆卸和自然灾害也是古代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能保存至今的并不在多数,目前已发现的早的古建筑也只有佛光寺、南禅寺、天台庵和广仁王庙四座唐代建筑。
作为古都的北京,却万幸地保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遗存。除了宫殿庙宇、长城和皇家园林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
“胡同”是蒙古语的译音,意思为“水井”,顾名思义,有水的地方就有人。1276年,元朝在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原则建立了“棋盘状”的都城。胡同的建筑格局自此沿用,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如今北京还有一些胡同保留着元代时期的面貌,如砖塔胡同、南锣鼓巷等,而三庙街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00多年前的辽代,当时叫“檀州街”。也有学者认为“烂漫胡同”的历史可以推溯到唐代,但这样的说法还没有得到确凿印证。
在我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很森严的。普通百姓的民居与王府、公府、官府等建筑在等级上也有着鲜明的区别。小到大门上涂漆的颜色、门钉的数量,大到建筑格局形式,都要遵守严格的等级制度。就连紫禁城中的每一座宫殿,在建筑上都有森严的等级要求,比如屋顶的建造形式、彩画的使用、台基的高低等,是不可逾越的。
普通的民居四合院,基本上是一户一院,大门在宅院东南角,开门首先看到的是影壁,过了影壁中间是庭院。有正房、倒座房、东西房,即“四合”。一般就是一进院落,有钱一点的可能有两进或三进院落,还会建游廊、垂花门等。经济条件差一些的,可能会减一间倒座房(南房),建成三合院。 而底层的贫民居住的地方,就是电影《龙须沟》中刻画的样子——所谓的“大杂院”,即几户人家住在一起。
而门楼、门墩、影壁、屋脊和门窗上面的雕饰、彩绘,则处处体现着民俗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的追求。此外,大门上还会有门联,写着祝福的话语。这些都体现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祝愿。
门墩在北京地区四合院中普遍使用,是具有丰富民俗内涵的建筑文物,它体现着民族的思想,平民的特点,皇家的气质,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门墩虽是一方小小的石头,但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在笔者研究门墩之前,日本学者岩本公夫曾对北京的门墩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填补了北京门墩的研究空白,并将毕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研究。在岩本先生《北京门墩》一书的影响下,我们对北京门墩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实地调查,共考察胡同近300条。本书就是在这样的调研后完成的。
序言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不高,以为不过是又一本泛泛而谈的北京文化介绍。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失误得太离谱了。侯洁和刘阳老师在这本书里展现出的专业度和人文关怀,着实让我感到震撼。他们不仅仅是对门墩进行了视觉上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到门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门墩“功能性”与“装饰性”相结合的解读,以及它们如何随着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审美趣味的变化而演变。特别是关于不同时期门墩的形制演变,以及其所承载的等级观念,我看得是津津有味。这本书就像一堂生动翔实的民俗课,通过这些被遗忘在角落的“石精灵”,将古老的北京生活方式、家族礼仪、伦理观念呈现在我眼前。作者们严谨的考证和细腻的笔触,让这些原本冰冷的石块,焕发出了生命力。读完之后,我再走在老街区,看待那些门墩,眼神里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它们不再只是简单的石墩,而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载体,是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印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欣赏,它更在于它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传承。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老北京情结”的都市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北京最迷人的地方,不在于那些光鲜亮丽的地标,而在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中。门墩,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细节。侯洁和刘阳老师用他们的笔触,将这些曾经被我司空见惯、甚至有些忽视的存在,变得如此引人入胜。他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雕刻技艺,而是深入挖掘了门墩的“前世今生”。比如,我从未想过,一个简单的石墩,竟然能反映出主人的身份、地位,甚至是家庭的期盼。书中的图文并茂,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门墩艺术,那些精美的浮雕、独特的造型,无不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更重要的是,作者们通过门墩,串联起了北京的历史变迁、文化习俗,甚至是民间信仰。我读到关于门墩上“狮子”、“抱鼓”的象征意义,读到它们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的作用,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建筑构件的介绍,它更像是一部京城生活史,一部隐藏在石头里的百科全书。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和感悟,让我对这座我生活了多年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厚的感情。
评分读完《老北京的门墩》,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触及到了我内心深处对北京这座城市的眷恋。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虽然算不上老北京,但胡同里的生活气息,那些带着岁月痕迹的门墩,早已成为我记忆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本书没有像很多历史书那样,枯燥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以一种非常温情、细腻的方式,把北京的过去徐徐展开。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不同时期、不同等级门墩的细致描绘,从皇家宫殿的威严,到王府的华丽,再到普通百姓家的朴实,每一个门墩仿佛都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一段时代的变迁。作者侯洁和刘阳的文字,像是一位位老街坊在跟你拉家常,带着一丝京腔的幽默和一股说不尽的感慨。他们不仅仅是在介绍这些石刻的艺术价值,更是在挖掘它们背后承载的文化符号、社会等级、甚至人们的生活习俗。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穿着长衫的先生,提着鸟笼悠然走过,看到穿着旗袍的太太,在门口与邻居寒暄。那些被现代高楼大厦掩盖的胡同,那些曾经见证过无数人来人去的门墩,在书中又重新鲜活起来,让我再次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厚重与温情。这本书就像一张老照片,虽然泛黄,却真实地定格了那段时光,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部《老北京的门墩》简直就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北京。我总觉得,城市的魅力,往往藏在那些最平凡、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里。门墩,便是这样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存在。侯洁和刘阳老师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这些沉默的石头,赋予了动人的故事。我曾以为,门墩不过是简单的建筑构件,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它们是权力的象征,是审美的载体,更是生活哲学的体现。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关于这些石刻的形态和雕刻技法,更在于它们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作者们将门墩与北京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社会风俗巧妙地联系起来,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北京。例如,他们对门墩上不同动物形象的解读,对门墩与院落格局关系的阐述,都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导游,带着我穿梭于旧日的京城街巷,指点着那些被遗忘的宝藏,让我沉醉于那份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人文气质。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让我对北京的喜爱又深了几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