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
定价:26.80元
售价:13.4元,便宜13.4元,折扣50
作者:别莱利曼,格尔申宗;刘丙海
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42758309
字数: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通过上百个浅显易懂、充满趣味性的实验,你会发现——动起手来,物理将变得更加有趣。“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被公认为重要的基础科学。如果不会做实验或实验做不好,就谈不上学好物理。在《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中,别莱利曼先生为读者精选了一系列简单而有趣的实验。前所未有的物理百科辞典,带你探索奇妙的物理世界。
《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是一本物理小实验全集。《趣味物理实验》作者世界趣味科学的奠基人、前苏联科普作家别莱利曼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众多现象,精选了大量的简单有趣且易动手的实验,并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述它们背后不寻常的科学道理,为读者奉献了一场妙趣横生的物理知识盛宴。这些小实验能加强读者的动手能力,激发读者对物理学的兴趣,并能培养读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物理学启蒙读物。
章 致青年物理学家
1.1 把鸡蛋竖起来
1.2 离心力
1.3 制作十个陀螺
1.4 碰撞
1.5 杯子里的鸡蛋
1.6 断裂的学问
1.7 用鸡蛋模拟潜水艇
1.8 针在水面上漂浮
1.9 潜水钟
1.10 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
1.11 空气压力的体现--水中取物
1.12 降落伞
1.13 飞舞的纸蛇和纸蝴蝶
1.14 瓶中的冰
1.15 冰断裂了?
1.16 声和光的传播
1.17 利用头骨传播声音
1.18 恐怖的影子
1.19 亮度的测量
1.20 倒着的图像
1.21 眼睛成像的秘密
1.22 磁针
1.23 磁性马戏团
1.24 带电梳子
1.25 转动的鸡蛋
1.2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7 制作验电器
1.28 电的显著特点
第2章 和报纸有关的实验
2.1 变重的报纸
2.2 从手指上的火花到山上的电能
2.3 跳舞的纸人--蛇--头发竖起
2.4 小闪电与大力士
第3章 72个物理问题和实验
3.1 用不精准的天平称重
3.2 称重台
3.3 滑轮
3.4 两把耙
3.5 白菜桶
3.6 马和拖拉机
3.7 在冰上爬
3.8 绳子在什么地方断的?
3.9 断开的纸条
3.10 砸不坏的火柴盒
3.11 将火柴盒吹向自己
3.12 调整挂钟
3.13 平衡杆停在哪里?
3.14 车厢里的跳跃
3.15 在甲板上抛球
3.16 飘扬的旗子
3.17 气球往哪儿运动?
3.18 走路与跑步
3.19 能够自动平衡的木棒
3.20 划船
3.21 水面波纹
3.22 蜡烛火苗的倾斜方向
3.23 绳子的中部始终下垂
3.24 瓶子应该扔往哪个方向?
3.24 瓶子的软木塞
3.26 春汛
3.27 液体向上的作用力
3.28 天平的哪边重?
3.29 筛子打水
3.30 肥皂泡
3.31 改良漏斗
3.32 水杯翻转后里面的水有多重?
3.33 房间内空气的重量
3.34 淘气的瓶塞
3.35 飞走的气球
3.36 车胎内的空气
3.37 铁轨为什么会存在接头缝?
3.38 杯子
3.39 茶盖的小洞
3.40 烟
3.41 不会燃烧的纸
3.42 封堵窗框的秘密
3.43 关好的窗户也漏风
3.44 如何用冰块冷却?
3.45 水蒸气
3.46 唱歌的水壶
3.47 旋转的风轮
3.48 毛皮大衣真能保暖吗?
3.49 房间的通风
3.50 通风窗的位置
3.51 玻璃灯罩的作用
3.52 为何火焰不会自己熄灭?
3.53 水是火焰的天敌
3.54 用冰加热与用开水加热
3.55 开水是否能将水烧开?
3.56 雪能将水烧开吗?
3.57 烫手的鸡蛋
3.58 熨斗的另一种功能
3.59 我们的视野到底能看多远?
3.60 会唱歌的蝈蝈
3.61 回音
3.62 音乐瓶
3.63 贝壳里的音乐会
3.64 观察你的手掌
3.65 望远镜
3.66 前面还是后面?
3.67 镜前作画
3.68 白色的雪与黑色的丝绒
3.69 洁净的雪
3.70 亮晶晶的靴子
3.71 观察彩色玻璃后面的花朵
3.72 红色信号灯
第4章 视觉的错觉
4.1 视觉的错觉
4.2 光渗现象
4.3 马略特的实验
4.4 盲点
4.5 哪个字母更黑
4.6 象散现象
4.7 缪勒-莱依尔错觉
4.8 烟斗中的错觉
4.9 字体的视错觉
4.10 波根多夫错觉
4.11 莱尔纳错觉
4.12 黑林错觉
4.13 照相凸版印刷的视错觉
4.14 施勒德阶梯的错觉
4.15 西尔维纳斯·汤普森的视错觉
第5章 动脑筋博士
5.1 漆黑里的声音
5.2 谁是获奖者
5.3 汽车驾驶员与鸽子
5.4 逻辑题
5.5 立即得出的答案
5.6 忙着看戏的姐姐
5.7 比赛
5.8 难,也不难
5.9 铁棒还是磁石?
5.10 植树
5.11 猜猜看!
5.12 脚踏车的题目
5.13 埃及的僧侣
5.14 湖
5.15 解开绳结
5.16 算术、代数和动物学
5.17 很难承认这点
5.18 又一个阿基米德原理
5.19 “太妙了!真是巧妙!”
5.20 办公室到家的路上
5.21 春天的到来
5.22 马乌龟“与”乌龟马
5.23 令人失望的信
5.24 箭靶
别莱利曼(1882-1942),诞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原苏联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趣味科学之家”,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还为原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后奉献。在德国法两斯侵略军围困列宁格勒期间,这位对世界科普事业作出非凡贡献的趣味科学大师,不幸于1942年3月16日饿死。
章 致青年物理学家
1.1 把鸡蛋竖起来
1.2 离心力
1.3 制作十个陀螺
1.4 碰撞
1.5 杯子里的鸡蛋
1.6 断裂的学问
1.7 用鸡蛋模拟潜水艇
1.8 针在水面上漂浮
1.9 潜水钟
1.10 为什么水不会流出来?
1.11 空气压力的体现--水中取物
1.12 降落伞
1.13 飞舞的纸蛇和纸蝴蝶
1.14 瓶中的冰
1.15 冰断裂了?
1.16 声和光的传播
1.17 利用头骨传播声音
1.18 恐怖的影子
1.19 亮度的测量
1.20 倒着的图像
1.21 眼睛成像的秘密
1.22 磁针
1.23 磁性马戏团
1.24 带电梳子
1.25 转动的鸡蛋
1.2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7 制作验电器
1.28 电的显著特点
第2章 和报纸有关的实验
2.1 变重的报纸
2.2 从手指上的火花到山上的电能
2.3 跳舞的纸人--蛇--头发竖起
2.4 小闪电与大力士
第3章 72个物理问题和实验
3.1 用不精准的天平称重
3.2 称重台
3.3 滑轮
3.4 两把耙
3.5 白菜桶
3.6 马和拖拉机
3.7 在冰上爬
3.8 绳子在什么地方断的?
3.9 断开的纸条
3.10 砸不坏的火柴盒
3.11 将火柴盒吹向自己
3.12 调整挂钟
3.13 平衡杆停在哪里?
3.14 车厢里的跳跃
3.15 在甲板上抛球
3.16 飘扬的旗子
3.17 气球往哪儿运动?
3.18 走路与跑步
3.19 能够自动平衡的木棒
3.20 划船
3.21 水面波纹
3.22 蜡烛火苗的倾斜方向
3.23 绳子的中部始终下垂
3.24 瓶子应该扔往哪个方向?
3.24 瓶子的软木塞
3.26 春汛
3.27 液体向上的作用力
3.28 天平的哪边重?
3.29 筛子打水
3.30 肥皂泡
3.31 改良漏斗
3.32 水杯翻转后里面的水有多重?
3.33 房间内空气的重量
3.34 淘气的瓶塞
3.35 飞走的气球
3.36 车胎内的空气
3.37 铁轨为什么会存在接头缝?
3.38 杯子
3.39 茶盖的小洞
3.40 烟
3.41 不会燃烧的纸
3.42 封堵窗框的秘密
3.43 关好的窗户也漏风
3.44 如何用冰块冷却?
3.45 水蒸气
3.46 唱歌的水壶
3.47 旋转的风轮
3.48 毛皮大衣真能保暖吗?
3.49 房间的通风
3.50 通风窗的位置
3.51 玻璃灯罩的作用
3.52 为何火焰不会自己熄灭?
3.53 水是火焰的天敌
3.54 用冰加热与用开水加热
3.55 开水是否能将水烧开?
3.56 雪能将水烧开吗?
3.57 烫手的鸡蛋
3.58 熨斗的另一种功能
3.59 我们的视野到底能看多远?
3.60 会唱歌的蝈蝈
3.61 回音
3.62 音乐瓶
3.63 贝壳里的音乐会
3.64 观察你的手掌
3.65 望远镜
3.66 前面还是后面?
3.67 镜前作画
3.68 白色的雪与黑色的丝绒
3.69 洁净的雪
3.70 亮晶晶的靴子
3.71 观察彩色玻璃后面的花朵
3.72 红色信号灯
第4章 视觉的错觉
4.1 视觉的错觉
4.2 光渗现象
4.3 马略特的实验
4.4 盲点
4.5 哪个字母更黑
4.6 象散现象
4.7 缪勒-莱依尔错觉
4.8 烟斗中的错觉
4.9 字体的视错觉
4.10 波根多夫错觉
4.11 莱尔纳错觉
4.12 黑林错觉
4.13 照相凸版印刷的视错觉
4.14 施勒德阶梯的错觉
4.15 西尔维纳斯·汤普森的视错觉
第5章 动脑筋博士
5.1 漆黑里的声音
5.2 谁是获奖者
5.3 汽车驾驶员与鸽子
5.4 逻辑题
5.5 立即得出的答案
5.6 忙着看戏的姐姐
5.7 比赛
5.8 难,也不难
5.9 铁棒还是磁石?
5.10 植树
5.11 猜猜看!
5.12 脚踏车的题目
5.13 埃及的僧侣
5.14 湖
5.15 解开绳结
5.16 算术、代数和动物学
5.17 很难承认这点
5.18 又一个阿基米德原理
5.19 “太妙了!真是巧妙!”
5.20 办公室到家的路上
5.21 春天的到来
5.22 马乌龟“与”乌龟马
5.23 令人失望的信
5.24 箭靶
我购买《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趣味物理实验”到底能有多趣味。结果,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并不是那种哗众取宠、为了“趣味”而牺牲科学严谨性的读物,而是将科学原理巧妙地融入了生动有趣的实验之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精心设计,它们不仅能够直观地展示物理现象,更能引发读者对背后原理的深入思考。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动量守恒”的实验,虽然看似简单,却能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亲手操作这个实验的时候,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是任何枯燥的文字都无法比拟的。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极具特色,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具象化,让即便是对物理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作者的幽默感逗乐,也因为对某个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而感到惊喜。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科学史的精彩故事,让我了解到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探索,最终取得辉煌成就的。这些故事不仅增加了书籍的阅读趣味,更传递了一种宝贵的科学精神。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的绝佳教材。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物理学,也让我看到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评分初次翻阅《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时,我并未抱有过高的期待,认为这类“趣味”科普多半是浮光掠影。然而,此书的深度和广度很快便让我刮目相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玩转”物理,而是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巧妙地融入了对基础物理原理的讲解之中。每一个实验都仿佛是一个精心布置的谜题,等待读者去探索和解答。我特别欣赏它那种由简入繁的教学逻辑。举例来说,在介绍“浮力”概念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通过一个简单却充满趣味性的实验——用不同材料制作小船,然后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承载能力——来引导读者去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和大小。这个实验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书中对实验现象背后原理的细致解读,则将这种乐趣升华为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此外,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堪称一绝。它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运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白话,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概念变得如同日常对话般轻松自然。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作者的妙语连珠而会心一笑,也因为对某个现象恍然大悟而感到由衷的喜悦。书中对科学史的穿插也恰到好处,既能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又能让读者了解到科学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本书让我觉得,物理学原来可以如此亲切和有趣,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评分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就像是一把开启我科学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认为物理是门很难的学科,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形象,甚至可以说是“好玩”。我特别喜欢里面那些可以自己动手做的实验,每一步都写得特别清楚,而且用的材料也都是家里很容易找到的,比如一次性杯子、吸管、小弹珠之类的。我尝试了那个关于“虹吸现象”的实验,看着水从一个容器里神奇地流到另一个容器里,虽然很简单,但那种原理带来的震撼力却是无法形容的。书里对每个实验的原理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释,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记得书里在讲“压强”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好像特别了解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他们知道我们可能会在哪里犯迷糊,所以会提前进行提示和解释,这种“量身定制”的感觉真的太棒了。除了实验本身,书中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科学史小故事,让我了解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探索科学的奥秘的,他们的执着和智慧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实验手册,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学习兴趣的启蒙读物。它让我明白,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充满智慧和乐趣的探索过程。
评分我本来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买下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的,毕竟“趣味”这个词在科普书里有时候也意味着“浅尝辄止”。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趣味”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上的,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脑筋急转弯”,而是真正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许多核心的物理概念。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个实验的逻辑性设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个又一个实验,而是循序渐进,从最简单的现象入手,逐步引导读者去理解更复杂的原理。例如,它在介绍惯性的时候,不仅仅是用一个静止的物体突然运动的例子,还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小实验,让我亲身体验到惯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这个实验让我对“惯性”这个词不再只是一个抽象的定义,而是有了一个具象的理解。书中的插图也非常关键,它们清晰地展示了实验的步骤和结果,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把握每一个环节。而且,这些插图并不只是示意图,很多都带有一定的艺术性,让阅读过程也变成一种视觉享受。我发现,当我亲手做完一个实验,然后对照书中的解释,恍然大悟的感觉是多么美妙。这种“实践出真知”的学习方式,远比单纯地阅读文字来得深刻。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定律。比如,为什么我们扔出去的球会沿着抛物线落下,而不是直线飞行?书里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将这个过程解释得一清二楚。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万花筒,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看到不同的精彩。它激发了我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物理的认知。
评分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最令人惊喜的科普书籍之一。我一直觉得物理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直观、形象的方式,将物理学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最喜欢的是它设计的那些实验,真的充满了“趣味”和“惊喜”。而且,这些实验并不需要什么复杂的道具,很多都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比如硬币、火柴、纸张等等。这让我觉得,原来物理学的奥秘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只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我尝试了书里那个关于“大气压强”的小实验,用一张纸和一杯水,就演示了大气压的巨大力量,当时真的让我惊叹不已!书里对每个实验的原理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而且是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即使是没有物理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理解。它不是那种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充满了思考和启发。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在讲述实验原理的同时,穿插了许多关于物理学发展史的趣闻轶事,让我了解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思考,才最终揭示了自然界的奥秘。这些故事读起来非常有意思,也让我对科学产生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让我感觉,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挑战的事情,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尝试,去发现。我真的非常庆幸能够读到这本书,它点燃了我对科学的兴趣,也让我对物理学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的,当时就被它书名中的“趣味”二字所吸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购入了此书,而它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实验为线索,串联起各种物理学原理。我尤其喜欢它那种“生活化”的科普方式,很多实验都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比如纸张、硬币、橡皮筋等等。这让我感觉物理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书中有一个关于“表面张力”的实验,我用一个针尖在水面上放了一个回形针,一开始以为会沉下去,结果它稳稳地浮在水面上,这让我非常惊讶。书里对表面张力的解释也非常到位,让我理解了水分子之间那种奇妙的“粘性”。此外,书中还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逸闻趣事,这些内容不仅增加了可读性,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乐趣。我了解到,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一次次大胆的尝试和对未知的好奇。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它摒弃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调,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感觉自己在阅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而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每一次实验的成功,都带给我巨大的满足感,也让我对科学充满了敬畏。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对科学感到好奇,但又被传统教材吓退的朋友们。这本书一定会让你重新爱上物理。
评分我一直对物理学心存敬畏,总觉得它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科,难以企及。直到我遇到了《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这本书。这本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物理学的世界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它的看法。它不是那种堆砌着复杂公式和理论的教科书,而是将那些深奥的原理,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简单却极富启发性的实验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力与运动”的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道具,比如弹簧、小球,我能够亲身体验到牛顿定律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书中对每一个实验的解析都非常到位,它会从现象出发,层层深入地解释背后的物理原理,并且会用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佐证,让我能够理解得非常透彻。我曾经对“惯性”这个概念一直模模糊糊,但通过书中一个用小车和积木进行的实验,我终于豁然开朗,真正理解了惯性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而且,这本书的作者在叙述时,语言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甚至还会让人忍俊不禁。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去探索科学的奥秘。更让我感动的是,书中还分享了许多关于伟大物理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坚持,都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书,它更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物理学的广阔天地,也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当我拿到《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的装帧所吸引,简洁大方的设计,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翻开书页,我更是爱不释手。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枯燥的物理原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趣味实验,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光”和“声”的章节,那些利用日常材料就能实现的实验,让我对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那个用肥皂泡来观察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真的是太神奇了!肥皂泡表面五彩斑斓的光泽,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让我不再觉得它们仅仅是美丽的幻象,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作者在讲解每一个实验时,都力求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会详细地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轻松地跟着操作。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的插图也十分精美,能够清晰地展示实验的过程和原理,起到了非常好的辅助作用。除了实验本身,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物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和科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为整个科普过程增添了人文色彩,也让我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手册,更是一本能够点燃我好奇心、激发我对科学热爱的启蒙读物。它让我明白,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我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这本书的,当时就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了。在我看来,物理实验往往与严谨、枯燥联系在一起,而“趣味”二字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亮色。阅读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将物理学中一些最基本、最有趣的原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以一种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电”和“磁”的实验,那些能够用简单材料就制作出“小马达”或“电磁铁”的实验,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尝试了书中制作一个简易电磁铁的实验,看着铁钉真的能够吸住回形针,那种成就感简直无法言喻。书中的实验讲解非常详细,步骤清晰,而且还会配有精美的插图,让我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更重要的是,它在讲解实验原理时,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例子,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比如,在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作者用一个发电机的模型,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磁场变化如何产生电流,这让我对这个定律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趣,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伟大,激发我们对科学的热爱。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实用智慧。
评分这本《世界科普巨匠经典译丛:趣味物理实验》我真的爱了!虽然我不是物理专业的,但这本书彻底打开了我对科学世界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物理学高深莫测,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这本书用最生动有趣的方式,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原理变得活灵活现。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博学又幽默的朋友,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是里面那些可以亲手实践的实验,每一个都充满惊喜。比如,我尝试了那个用气球和毛线做的“悬浮球”实验,看着那个小球在空中摇摇晃晃,仿佛有生命一样,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书里对每个实验的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而且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理解。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介绍了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的故事,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执着,都让我深受启发。我常常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想象着他们当年在实验室里,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那些开创性的研究,那种科学精神是如此可贵。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学会了几个小实验,更是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的魅力,它让我开始好奇,开始思考,开始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开始留意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雨滴为什么会落下,风是怎么形成的,甚至连我家的电饭煲是如何工作的,我都会不自觉地去联想书里的某些原理。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也很好,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立刻打开阅读的冲动。我把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都会翻几页,即使是忙碌的一天,也能从中获得放松和乐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科学感兴趣的朋友,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是否有基础,这本书都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它是一本能够点燃你心中好奇火花的绝佳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