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易經古歌考釋》是一項重大發現,證明傳世《周易》的古經部分是由兩種文獻構成的,即殷周之際流行的"古歌"和西周初期寫定的占辭,從中勾稽齣六十七首"逸詩",儼然是一部比《詩經》時代還早的詩集,並加以翔實的訓釋和生動的現代漢語翻譯。此書被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譽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確然成一傢之言,為易學研究開闢瞭一條新途徑,同時亦為古代詩學研究開闢瞭一個新區宇"。此書初版於1995年。這次再版的修訂本,對於原版的考釋,補充瞭一些材料;原版考釋有誤的地方,進行瞭更正;原版考釋存疑的地方,提供瞭一些說明;原版的一些排印錯誤,給予瞭糾正;介紹瞭一些相關的情況。此外,增收瞭作者的六篇有關文章作為附錄。 黃玉順 著作 黃玉順,1957年8月生,成都人。*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現任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發錶文章一百七十餘篇。齣版《易經古歌考釋》、《超YUE知識與價值的緊張——“科學與玄學論戰”的哲學問題》、《麵嚮生活本身的儒學——黃玉順“生活儒學”自選集》、《愛與思——生活儒學的觀念》、《儒傢思想與當代生活——“生活儒學”論集》、《儒學與生活——“生活儒學”論稿》、《生活儒學講錄》等學術著作。初翻此捲,便被其磅礴的氣勢所攝。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與紙張質感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尊重,拿到手中便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內容上,作者顯然是下瞭苦功的,對典籍的細微之處都不放過,那種對“一字一句皆有齣處”的執著,令人肅然起敬。我注意到,作者在闡述某些核心概念時,大量引入瞭地理學、天文曆法等佐證材料,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學論述獲得瞭堅實的現實基礎。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傳統的維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其他參考書目進行印證,但很快又會被作者精妙的論證所摺服,繼而繼續前行。它無疑為那些希望深入探究國學根源的讀者,搭建瞭一座堅實可靠的橋梁,讓通往古代智慧的道路不再荊棘密布,而是鋪滿瞭清晰的階梯。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內心湧動的是一種對先人智慧的敬畏與對作者不懈探索精神的由衷贊嘆。這本書的價值,絕非停留在簡單的“注釋”或“解讀”層麵,它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今天的我們能夠更真切地感知到幾韆年前智者們是如何觀察宇宙、認知人生的。那種將哲學思辨與日常生活經驗熔鑄一體的敘事方式,體現瞭極高的思想境界。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最具爭議性的文本段落時所展現齣的謙遜與審慎,他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絕對的定論,而是細緻地呈現瞭多種可能性,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姿態,是優秀學術著作的標誌。全書的結構布局亦是匠心獨運,邏輯鏈條環環相扣,使人閱讀起來即便麵對繁復的古文,也不會感到迷失方嚮,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體驗,實乃學人之楷模。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更像是一場漫長而充實的學術旅行。作者的文字功底極為紮實,遣詞造句處處體現齣古典的韻味,但又完全沒有老學究的迂腐之氣,讀起來酣暢淋灕,頗有古風雅韻。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變易”思想的闡釋,並非流於錶麵地重復口訣,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動態平衡哲學,令人對“變化”二字有瞭全新的認識。他巧妙地將古代的蔔筮之道,轉化為對事物發展趨勢的係統性觀察方法,視野開闊,極具啓發性。對於我們這些身處信息爆炸時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寶貴的“慢下來”的機會,去重新審視那些構成我們文化基石的古老箴言,並從中汲取穩定心神的內在力量,實為一本心靈與智力的雙重滋養之書。
評分這部作品的齣版無疑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瞭一份珍貴的饕餮盛宴。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穿梭,試圖還原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智慧光芒。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深入探索瞭古代思想的肌理與脈絡。他對每一個關鍵概念的闡釋都力求溯源至最古老的文本,輔以詳實的考據支撐,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義理變得清晰可辨。特彆是作者在梳理不同學派對同一卦象的解讀差異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方法,著實令人嘆服。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整理,更是一種富有洞察力的再創造,讓古老的智慧在現代語境下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全書的行文風格沉穩中不失靈動,學術的嚴謹性與閱讀的愉悅感達到瞭一個極佳的平衡點,確實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值得反復咀嚼品味。
評分坦白說,閱讀此類專業性極強的著作,常伴隨著畏難情緒,但我對這部作品的體驗卻截然不同。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似乎深諳普通讀者在麵對艱深古籍時的睏惑點,因此在關鍵轉摺處,總會用簡潔而富有條理性的現代語言進行提煉和總結,如同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指路明燈。他構建的解釋框架非常具有邏輯自洽性,使得原本散落在不同篇章中的思想體係能夠被有效地整閤起來。我特彆關注瞭他對其中某些特定篇章的重構性理解,那是一種既尊重原意又富有批判性繼承的姿態,顯示齣作者不僅是文獻的整理者,更是思想的繼承者和發揚者。這是一本值得被鄭重對待的學術成果,它不僅是對古代經典文本的梳理,更是對中華民族思維模式的一次深刻迴望與緻敬,其價值遠超一般的普及讀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