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上下冊)
原價:298.00元
作者:鬍文和
齣版社:高等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4-08-01
ISBN:9787040139082
字數:960000
頁碼:全二冊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3.582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是2000年中國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課題。書中闡述瞭中國道教石刻藝術研究的對象,並分為三大塊:一為北朝至隋唐的道(佛)教造像碑、石;二為巴蜀隋唐至宋的道教造像龕窟;三為宋元之際的山西太原龍山道教石窟。該書內容涉及考古、造像宗教內容、造型藝術等內容。在研究它們的同時,對當時的社會文化、民俗、宗教傳播和信仰審美情趣的實物資料進行研究、描述。並對海內外專傢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簡明的闡述。在編寫過程中,力求知識係統、結構明晰、概念準確、體力規範、重點突齣,《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係統簡明、重點突齣、圖文並茂,隨文所附大量插圖,以突齣視覺藝術教材的直觀感和特殊性為旨歸,將文字描繪和圖像展示作瞭有機的結閤。《中國道教石刻藝術史》使用範圍廣泛,除作師範本、專科,美術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外,亦可為熱好中國美術的廣大社會讀者選用。
目錄
凡例
前言
一 關於中國道教石刻藝術研究對象的組成
二 對中國道教石刻藝術進行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三 本課題在海內外研究現狀綜閤述評
第一捲 北朝至隋唐的道教造像碑、石
壹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分布及保存現狀
(一)耀縣藥王山博物館碑林
(二)臨潼市博物館碑廊的造像碑
貳 北朝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內容及發願文題刻
中國早期道教祭祀神像産生的曆史概述
(一)北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二)北朝、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
(三)西魏道(佛)教造像碑、石
(四)北齊道(佛)教造像碑、石
(五)北周道(佛)教造像碑、石
(六)隋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七)唐代道(佛)教造像碑、石
(八)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發願文題刻
叁 北魏至隋唐道(佛)教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1 北魏(386-534)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2 北朝、南齊一蕭梁(480-557年)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3 西魏(535-556)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4 北齊(550一577)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5 北周(557-581)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6 隋代(581-618)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7 唐代(618-907)道(佛)造像碑、石統計錶
錶8 補遺
肆 北魏至隋唐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一)北魏(386-534)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I
(二)西魏(535-556)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三)南朝(479-557)道教造像石的類型~
(四)北周時代(557-581)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五)隋代(581-618)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六)唐代(618-907)道教造像碑、石的類型
伍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的宗教內容研究
(一)北天師道初期的齋儀內容
(二)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發願文中的佛教思想
陸 北朝道(佛)教造像碑、石的曆史價值
(一)道(佛)造像碑、石在北地興起的曆史背景和社會基礎
(二)南朝道教典籍已流傳至北地並對北天師道産生影響
(三)南朝文化生活習俗對北朝的影響
(四)提供瞭曆史地理沿革的新資料
第二捲 巴蜀道教石窟
壹 巴蜀道教石窟遺址的分布
(一)劍閣縣道教造像龕窟
(二)蒲江縣道教造像龕窟
(三)丹棱縣道教造像龕窟
(四)綿陽市道教造像龕窟
(五)潼南縣道教造像龕窟
(六)樂至縣道教造像龕窟
(七)安嶽縣道教造像龕窟
(八)大足縣道教造像龕窟
(九)仁壽縣道教造像龕窟
貳 巴蜀道教石窟的分期
(一)隋代的道教龕
(二)唐代的道教龕窟
(三)宋代的道教龕窟
叁 巴蜀道教石窟題材內容的研究
道教神祗係統,造像的由來、發展和演變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俗神
(三)經變圖類
肆 巴蜀道教造像的藝術特色
(一)巴蜀隋唐道教造像的藝術特徵
(二)大足宋代道教造像的藝術特徵
伍 巴蜀道教石窟的曆史價值
(一)天師道在巴蜀的産生和發展概述
(二)唐代老君像興盛、道佛像和閤的曆史背景
(三)巴蜀唐代道教造像的構圖模式和題刻內容所反映的唐代道教的齋儀形式
(四)宋代道、釋、儒三教閤一造像的興起原由
陸 中國唯一的石刻唐代道藏經目
第三捲 山西太原龍山道教道窟
壹 曆來對龍山道教石窟的考察研究述議
貳 龍山道教石窟的形製和造像內容
叁 龍山石窟每窟內容和名稱辨證
肆 龍山石窟的形製、形象造型及服飾特徵
(一)窟的形製和構圖模式
(二)形象造型和服飾特徵
綜論
(一)道教製作的民間性
(二)道教製作的摹仿性
(三)道教教義對其藝術造型的製約性
插圖索引
圖版索引
參考圖版
附錄壹
附錄貳
附錄叁
後記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從一個普通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圖版質量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我不得不再次強調,那些高清的、多角度的拓片和實景照片,是這本書價值的直接體現。許多圖像資料,即便是專業人士想要在各地搜集整理也非易事,而作者將其係統化、分類化地呈現在我們麵前,極大地便利瞭視覺學習。當我對照文字描述,將那些抽象的理論印證到具體的石刻細節上時,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其他純文字著作無法給予的。特彆是那些對雕刻技法、刀法特徵的細緻剖析,仿佛能讓讀者隔著紙張感受到工匠們當年在堅硬石材上留下的力度與情感。這種圖文並茂到極緻的呈現方式,徹底打破瞭傳統學術著作的沉悶感,讓道教藝術的生命力得以在紙麵上蓬勃爆發。可以說,這本書的價值,有一半在於文字,另一半則無可替代地凝結在瞭這些精心挑選和呈現的視覺檔案之中。
評分這部上下冊的結構安排,充分體現瞭作者對整個學科脈絡的清晰認知和係統規劃。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像是一部完整的知識體係的構建指南。前半部分可能側重於對早期源流、符號體係的建立與梳理,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瞭紮實的理論基礎;而後半部分則可能是對各個曆史階段、不同地域流派的具體案例分析和比較研究,展現瞭極強的操作性和可讀性。這種遞進式的布局,使得讀者能夠非常自然地跟隨作者的思路,由宏觀的概念過渡到微觀的實例,再迴歸到對整體藝術史的宏觀把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道教石刻藝術”這個看似小眾的領域,已經建立起瞭一個全麵、立體且深入的認知框架。它無疑是該領域內的一座燈塔,指引著後來的學習者和研究者如何更有效地探索這片廣袤而深邃的學術疆域,其學術貢獻和參考價值,毋庸置疑地達到瞭頂尖水準。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透著一股厚重與典雅,硬殼精裝的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觸摸都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學術分量。封麵設計簡潔大氣,選用的色調和字體搭配得恰到好處,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邃與莊嚴。作為一套上下兩冊的大部頭,它在紙張的選擇上也非常用心,內頁的紙張細膩光滑,印刷的文字和插圖清晰銳利,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拓片和造像照片,也能被細膩地呈現齣來,這對於需要反復研讀和比對圖像資料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便利。翻開扉頁,那種撲麵而來的知識的密度和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光是初步的瀏覽,我就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校對和排版上所下的苦功,錯字率極低,結構清晰,目錄的編排也極具邏輯性,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往往是判斷一部學術著作是否真正達到專業水準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探索那韆百年來被時光塵封的藝術密碼。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著實令人嘆為觀止,它遠遠超齣瞭對“藝術”二字的簡單描摹。作者顯然進行瞭海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考據,書中引用的史料之詳盡,旁徵博引之豐富,構建瞭一個極其堅實的論證基礎。更令人稱奇的是,他對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石刻風格演變的內在邏輯的把握,那種洞察事物本質的穿透力,讓人拍案叫絕。比如,他對於某一特定時期道教神像麵容特徵的細微變化,如何呼應瞭當時的政治氣候或地方宗教的融閤趨勢的論述,邏輯鏈條環環相扣,論據確鑿有力,令人無法辯駁。這種嚴謹的、基於證據的寫作風格,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對研究對象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對於任何希望在道教藝術史領域進行深入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繞不開的基石性參考書目,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套科學的研究範式。
評分閱讀這部巨著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場穿越時空的精神漫遊。作者在敘事上的功力非凡,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羅列式編年史寫法,而是將冰冷的岩石和刻痕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他擅長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精微的局部細節巧妙地熔鑄在一起,讓你在理解某一尊菩薩造像的時代特徵時,能夠同時感知到當時社會思潮的激蕩與道教信仰的流變。那種娓娓道來的敘述腔調,仿佛一位資深且博學的嚮導,牽引著你穿梭於深山古觀、幽靜石窟之間,每一次駐足,都有新的發現和更深的體悟。尤其欣賞作者在闡釋某些復雜道教哲學概念時所展現齣的化繁為簡的能力,他總能找到最貼切的藝術語言來搭建理論與圖像之間的橋梁,使得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研究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要義,避免陷入術語的迷宮。這種深入淺齣的錶達,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和愉悅感,讓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領域變得觸手可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