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單桂敏 著 著作 定 價:45 齣 版 社:安徽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年10月01日 頁 數:289 裝 幀:平裝 ISBN:9787533767761 ●Part 1
●3000年的養生精粹——古法艾灸
●現代人為何亞健康?缺少精、氣、神/002
●健康受損三大殺手:寒邪、氣滯、元陽虛/005
●小艾灸,大功效/011
●“艾”到病除,標本兼治/015
●一學就會,靈活掌握艾灸方法/018
●Part 2
●學會艾灸,養生真的很簡單
●未病先防,灸治人體亞健康/022
●隔薑艾灸四神聰,不再依賴頭痛藥/022
●陽虛易得“空調病”,主灸四穴先扶陽/025
●食欲不振不要慌,調和脾胃疾病消/028
●安神定誌,遠離神經衰弱/031
●心煩焦慮情緒低,艾灸順氣防抑鬱/033
●壓力山大?有“艾”就不怕/036
●防患未然,艾灸保健效果好/038
●做好養生灸,壽長病不擾/038
●經絡自有大藥:神奇的腹背對穴艾灸尋病術/042
●艾灸增強免疫力,不再動不動就生病/047
●部分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從認識艾灸、艾灸療效、艾灸如何診治常見病、如何治療四大群體常見病等4個方麵入手,結閤具體真實的案例及現代人的亞健康狀態,以皮膚、五官、髒腑、神經等常見病,及幼兒、女人、男人、老人等不同群體常見癥狀為依據,據不同病癥給予不同治療方案,艾灸方法和注意事項更為明確。
常見病的實用艾灸療法:10多種亞健康養生保健灸法,50種常見病的對癥療法輕鬆上手學。以艾灸為主,引入颳痧、按摩、運動、食療等易操作的養生療法,輕鬆實現“一癥多治、一病多法”,使您在傢不打針吃藥一樣起到強身祛病的效果。
分步詳解更清楚:圖文並茂,新增更為細緻的操作圖解,穴位更準確、步驟更明確、操作更易行。
“艾”心提醒:每節新增單氏“艾”心提醒,獨特療法注意事項溫馨提示,操作更明確。
單桂敏 著 著作 單桂敏,18歲開始行醫,至今從醫四十餘年,期間積纍瞭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用艾灸、針刺、導藥、放血、按摩等傳統中醫療法治療各種常見病及疑難雜癥。
單桂敏熟知艾灸條的各種使用方法,在運用艾灸為患者治療疾病的同時,自己研究瞭方便患者治療的艾灸器具,為廣大艾灸使用者提供瞭極大方便。除瞭運用艾灸的方法治療疾病,單桂敏又自創單氏保健操,為想要保健身體的朋友們提供瞭很簡單的保健方法。
????"現代人為何亞健康?缺少精、氣、神
????現代都市生活壓力越來越大,“老年病”“富貴病”在年輕人身上也屢見不鮮,如偏頭痛、失眠等各種疾病也成為影響白領生活的主流疾病。我告訴他們,這些都是現代人的通病——亞健康,用中醫的理論來講,就是缺乏精、氣、神。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傳統醫學和養生為瞭闡述精、氣、神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特殊作用,往往把它與自然界萬物賴以生存的一些基本物質共同比喻為“三寶”。
????精、氣、神三者雖各有不同之處,但實際上又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有精則有神,所以“養”精可以全神,就如我們常說的“養精蓄銳”。精又為氣之母,人無氣則死。精、氣、神三位一體,不可分離,存則俱存,亡則俱亡。
????先說說“精”。管仲認為,萬事萬物均由“精”構成,“凡物之精,比則為生,下生五榖,上為列星……藏於胸中,謂之等 "用“艾”守護
對於一個給人治瞭四十年病的老醫生來說,我接觸瞭太多被疾病睏擾的人,他們為瞭祛除病痛輾轉各地,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在我看來,健康就是人生*大的。這些年,我也不止一次聽到人們提到“看病難、看病貴”,那麼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教會老百姓自己看病呢?所以我退休後,決定不接診任何患者,堅決傳播艾灸。教會百姓自己治病,這就是我的願望。
我們常說虛則寒,寒則濕,濕則瘀,瘀則瘤,瘤則癌。長癌的人,十有八九是陽虛引起的,你體內氣血不運行,氣秉不住血,就會在全身産生凝固狀態。常常有人說,在東北潑齣去一瓢水可能會結冰,在海口會覺得陽光溫暖,植物茂盛。人體也一樣,看看你體內的狀態,是北方還是南方呢?現在不少女性因婦科炎癥導緻不孕,這是有原因的,試想一下,子宮就像寶寶的房子,如果你的房子裏頭不僅寒冷,又有石頭,又有水,又有雜草,孩子怎麼能夠站住腳啊。就像鼕天在東北種點東西讓它長齣莊等
《中醫養生智慧:從古籍到實踐的傳承》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養生文化中,無數智慧的結晶曆經歲月沉澱,成為指導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寶藏。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養生指南,而是一次對中華傳統養生文化的深度探索與梳理。我們旨在追溯其曆史淵源,梳理其理論體係,並結閤現代生活方式,呈現齣一幅全麵而生動的養生圖景,幫助讀者理解並實踐這份古老而寶貴的健康遺産。 第一部分:養生文化的韆年溯源 養生,並非近現代的産物,而是根植於中華民族數韆年的文明史之中。自先秦時期,先哲們便已開始思考如何順應自然、頤養生命。 上古時代的萌芽: 在文字尚不發達的遠古時期,先民們通過觀察自然界的變化,總結齣與天地四時相應的起居作息,以及對食物的取捨。這種樸素的“天人閤一”的觀念,是早期養生思想的雛形。雖然缺乏係統的理論,但其強調順應自然、保持身體與環境和諧的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導意義。 先秦諸子的養生智慧: 戰國時期,百傢爭鳴,養生思想也由此蓬勃發展。 道傢: 以老子、莊子為代錶的道傢,將養生視為“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主張“清靜無為”,通過內觀、調息、導引等方式,追求精神的逍遙和身體的輕盈。莊子在《養生主》中提齣的“適庖丁解牛”的比喻,生動地闡釋瞭順應事物規律、減少損耗以達到長久存續的養生之道。道傢的養生觀,強調的是與道的閤一,注重精神層麵的修煉,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儒傢: 儒傢雖以“修齊治平”為己任,但也強調“君子慎其獨”,以及“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孔子“不時不食”的原則,以及孟子對“養氣”的論述,都體現瞭儒傢對生命規律的尊重和對生活秩序的重視。儒傢養生,更多的是將養生融入到社會倫理和個人品德的修養之中,強調適度的生活規範。 墨傢與陰陽傢: 墨傢強調“節用”,反對奢侈浪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符閤養生之道。而陰陽傢則將自然界的陰陽五行學說引入養生,認為人體的健康與否,與外界環境的陰陽變化息息相關,為後來的五行養生理論奠定瞭基礎。 秦漢醫學的奠基: 秦漢時期,醫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發展。《黃帝內經》作為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係統地闡述瞭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原則,其中大量的篇幅都集中在養生方麵。它提齣瞭“治未病”的思想,強調通過調養來預防疾病的發生,並根據四時、五方、五味、五榖等對人體的影響,提齣瞭相應的養生方法。華佗的“五禽戲”,更是將導引術推嚮瞭新的高度,以模仿動物的動作來舒展筋骨、調暢氣血。 魏晉南北朝的玄學與養生: 這一時期,玄學盛行,士人階層推崇“清談”,也注重養生。竹林七賢的放浪形骸,雖然有其特殊的曆史背景,但也反映瞭當時對精神自由和身體安適的追求。孫思邈的《韆金方》中,將養生置於極高的地位,提齣瞭“上醫治未病”的理念,並詳細論述瞭飲食、起居、情誌、藥物等多方麵的養生之道,將養生實踐化、係統化。 隋唐宋元的繁榮: 隋唐時期,國力強盛,醫學也進入瞭一個繁榮期。官方設置瞭專門的養生機構,如“養生院”。孫思邈之後的醫學傢,如王燾的《外颱秘要》,同樣集納瞭大量的養生方藥。宋代,養生更加普及,書籍《養生論》、《飲膳正要》等都對養生理論和實踐進行瞭詳細的闡述,尤其是《飲膳正要》,更是將食療養生推嚮瞭重要地位,強調“醫食同源”的理念。元代,濛古族的醫學理論也對漢族醫學産生瞭影響,如《飲膳正要》的編纂也吸收瞭濛醫藥的特點。 明清的集大成與世俗化: 明清時期,養生理論更加豐富和細緻。 《本草綱目》: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雖然是一部藥學巨著,但也包含瞭大量的關於食物藥用價值的論述,間接推動瞭食療養生的發展。 “四大養生傢”: 隆慶、萬曆年間,張景嶽、李時珍、趙獻可、徐春圃被譽為“四大養生傢”,他們分彆從不同角度對養生進行瞭深入研究。張景嶽強調“陰陽相配,勞逸適度”,趙獻可重視“補腎”,徐春圃則提齣瞭“六氣”與養生的關係。 通俗化與普及: 許多養生著作開始轉嚮通俗化,如《養生簡易法》、《居傢必用事類》等,使得養生知識得以在民間更廣泛地傳播。清代,養生還齣現瞭“意守”等內功鍛煉的方法,更加注重精神層麵的修煉。 第二部分:中醫養生核心理論解析 中醫養生並非零散的經驗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係統而深刻的理論體係之上。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核心理論,幫助讀者理解其精髓。 天人閤一與順應自然: 這是中醫養生最根本的指導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必然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春生夏長鞦收鼕藏,人體的起居、飲食、情誌也應順應四時變化。例如,春季宜舒展,夏季宜晚睡早起,鞦季宜早睡早起,鼕季宜早睡晚起。這種順應,不僅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更是對身體內部節律的尊重。 陰陽平衡與五行生剋: 陰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也是中醫認識生命和健康的基石。人體的生理功能可歸為陰陽兩類,疾病的發生便是陰陽失衡。五行(金、木、水、火、土)則用來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中醫將其應用於髒腑、經絡、情誌、飲食等各個方麵,認為髒腑之間、髒腑與外界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相互製約的關係,保持這種平衡是健康的保證。 精氣神與三寶: 精、氣、神是構成人體生命活動的三種基本物質與能量。 精: 包括先天之精(腎精)和後天之精(水榖之精)。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後天之精通過脾胃的消化吸收生成。精充沛,則生長發育正常,生殖能力旺盛。 氣: 是運行於人體內的生命動力,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等作用。氣的充沛與否,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各項功能活動。 神: 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最高體現,與心相連,包括精神、意識、思維等。神充沛,則精神飽滿,思維敏捷。 精、氣、神相互依存、相互資生,是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來源。“人身三寶”的充盈與協調,是養生的核心。 藏象學說與髒腑調養: 中醫的藏象學說將人體的髒器及其生理病理功能看作一個整體,強調髒與髒、髒與腑、髒腑與人體外部的相互聯係。每個髒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情誌聯係。養生就是要通過各種方法,保持各髒腑功能的正常運轉和相互協調。例如,肝主疏泄,與情誌相關;脾主運化,與飲食相關;腎主藏精,是生長發育之本。 經絡學說與氣血暢通: 經絡是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髒腑與體錶、體錶各部分相互聯係的通路。經絡學說認為,經絡通暢,氣血運行無阻,則身體健康;經絡阻滯,氣血不暢,則會引發疾病。因此,疏通經絡、調暢氣血,是養生的重要手段。 “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已病”是中醫養生最高境界的體現。它強調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通過調養來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或者在疾病早期就進行乾預,避免病情加重。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健康管理理念。 第三部分:傳統養生實踐方法探索 基於上述理論,中醫養生發展齣瞭一係列行之有效的實踐方法,它們各有側重,但都旨在促進身心健康。 飲食養生: “藥食同源”是中國飲食養生的核心理念。飲食不僅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調養身體、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 食物的性味歸經: 理解食物的寒熱溫涼、酸苦甘辛鹹五味,以及它們所歸屬的經絡,可以幫助我們根據自身體質和季節變化,選擇最適宜的食物。 五榖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是古代對食物營養價值的基本認識,強調榖物的主導地位,並輔以果、肉、菜的閤理搭配。 食飲有節: 強調飲食要適量,不過飢過飽,避免暴飲暴食。三餐有規律,不挑食偏食。 烹飪方法: 不同的烹飪方法會影響食物的性味和營養成分,如蒸、煮、燉等更為溫和,而煎、炸則易燥熱。 時令飲食: 遵循四時變化,選擇當季的食物,如春季多食辛甘、夏季多食甘寒、鞦季多食酸潤、鼕季多食溫熱。 起居養生: 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基礎。 作息有時: 強調“日齣而作,日落而息”,順應自然界的晝夜節律。 勞逸結閤: 避免過度勞纍,也要避免長時間的靜止不動,適當的休息和活動同樣重要。 睡眠養生: 保證充足且高質量的睡眠,是身體恢復和精力充沛的關鍵。 情誌養生: 中醫認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的過度波動會損傷髒腑。 調和情誌: 學會管理和疏導自己的情緒,避免大喜大怒,保持平和的心態。 順應四時,調暢情誌: 不同的季節容易引發特定的情緒,如春季易怒,夏季易樂,鞦季易悲,鼕季易恐。瞭解這些,並采取相應的調適方法。 培養興趣愛好: 轉移注意力,排解不良情緒。 運動養生: 適度的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疏通經絡、調暢氣血的有效途徑。 導引術: 如古代的“八段錦”、“五禽戲”,這些肢體運動與呼吸、意念相結閤,能夠溫和地鍛煉身體,調節髒腑功能。 太極拳: 以其柔和、連綿、圓活的特點,在調和氣血、增強柔韌性、平衡身心方麵具有顯著效果。 散步、慢跑等: 適度的有氧運動,能夠增強心肺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強弱適宜: 運動要根據自身的體質和能力進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節欲養生: “欲”指性欲,適度的性生活是正常的生理需求,但過度則會耗傷腎精,影響健康。提倡節製,不縱欲。 環境養生: 關注居住環境的通風、采光、溫度、濕度等,選擇適宜的居住環境,也能對身體健康産生積極影響。 第四部分:現代生活中的養生實踐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如何將古老的養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是每一位關注健康的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解讀自身體質: 瞭解自己是寒性、熱性、虛性、實性等,是進行個性化養生的前提。 靈活運用,而非刻闆遵循: 養生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需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優化。 科技輔助,迴歸自然: 現代科技可以為健康管理提供便利,如智能穿戴設備監測身體數據,但核心仍在於迴歸自然、順應規律。 學習與實踐並重: 瞭解養生理論是基礎,更重要的是將其付諸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體會和調整。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養生不僅關乎身體,更關乎心理健康。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是最好的養生良藥。 本書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瞭解中國傳統養生文化的窗口,它不是提供某一種單一的養生方法,而是展現瞭養生背後深刻的哲學思想、係統性的理論和多樣化的實踐。希望通過本書的闡述,讀者能夠從中汲取智慧,找到適閤自己的養生之道,實現身心和諧、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景。這份流傳韆年的養生智慧,值得我們每一個現代人去學習、去傳承、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