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日本文豪一起吃飯:京豆腐、握壽司、昭和啤酒,還有紅豆湯…/港台繁体书

和日本文豪一起吃飯:京豆腐、握壽司、昭和啤酒,還有紅豆湯…/港台繁体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大路魯山人,太宰治,正岡子規,岡本加乃子 著,黃碧君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学
  • 美食
  • 文化
  • 生活
  • 昭和时代
  • 怀旧
  • 散文
  • 旅行
  • 饮食文化
  • 港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塊玉文創
ISBN:9789869501781
商品编码:18183779303
开本:14.8 x 21 cm
出版时间:2017-09-08
页数:192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等開飯嗎?打開文豪們的餐桌筆記,
北大路魯山人、太宰治、正岡子規、堀辰雄、
岡本加乃子、織田作之助——
滿溢香氣與才氣的暖心之味,
一道道連番上菜,令人垂涎欲滴!

由文豪們接力講述舌尖上的迷人故事:收錄壽司文學代表作、餐桌奇談、庶民美食,以及美食家的洋食雜感,無賴派大師的戒酒之心等。或是虛構的小說,或是生活有感的個人隨筆、飲食評論。

作品中並不是單純地描述料理本身或用餐的過程,而是通過美食,表現吃飯的場景、心理描寫、回憶,甚至傳達和食文化與美學意識。藉由每位作家不同的觀照重點和風格,使得整本書的感受性更加豐富,時而妙趣橫生,時而撫慰人心,令人愛不釋手。

  如果你對飲食故事的情有獨鍾,不論你是《深夜食堂》的鐵粉、《孤獨的美食家》的擁護者,或單純只是吃貨一枚都好,日本文豪們——北大路魯山人、太宰治、正岡子規、岡本加乃子、堀辰雄、織田作之助——無窮食欲的展現,生命熱情的脈動,所釀造出越陳越香的回憶,味蕾上的異想佳作集結,怎能錯過?

作者簡介
北大路魯山人 きたおおじ ろさんじん

  1883-1959
  日本著名全才藝術家,擁有美食家、陶藝家、書法家、畫家等身分。1883年出生於京都上賀茂,1921年在東京開設美術店。曾獲政府指定為「人間國寶」卻予以辭退。以「器皿是料理的衣服」為口號,晚年投入陶藝創作,將美意識引進飲食領域,創造日本獨特食膳文化。

太宰治 だざい おさむ 

  1909-1948
  小說家,本名津島修治,1909年6月19日,出生於青森北津輕仕紳之家。高中時期接觸左翼思想,對自己富家子弟身分懷抱罪惡感。戰後,以〈維榮之妻〉、〈斜陽〉、〈人間失格〉等傑作走紅文壇。1948年6月13日於東京玉川上水與情人山崎富榮殉情而亡。

正岡子規 まさおか しき  

  1867-1902
  俳人、歌人,明治時期文學宗匠。1867年出生於愛媛縣,東京大學國文科肄業,在學期間開始研究俳句,後因染上結核病,決意以「杜鵑啼血」為自己命名,改號為「子規」。1893年開始連載「獺祭書屋俳話」,對以松尾芭蕉為代表的傳統俳句提出批判,揭開俳句革新運動序幕。

岡本加乃子 おかもと かのこ

  1889-1939
  小說家,本名岡本加乃,1889年出生於東京。師事女歌人與謝野晶子,早期以詩歌創作見長。1936年發表以芥川龍之介為藍本的小說〈病鶴〉,受川端康成好評推薦,正式於文壇出道。代表作〈老妓抄〉被譽為明治以來首屈一指的短篇小說。

堀辰雄 ほり たつお

  1904-1953
  昭和時期小說家,1904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國文科,師事室生犀星、芥川龍之介。1930年發表以芥川龍之介為原型的小說〈神聖家族〉確立文壇地位,擅寫生命與死亡。1941年發表人生weiyi長篇小說〈菜穗子〉獲di一屆中央公論社文藝賞。

織田作之助 おだ さくのすけ

  1913-1947
  小說家,生於大阪。1940年以短篇小說〈夫婦善哉〉獲改造社di一回文藝推薦作品受賞,於文壇取得一席之地。擅以平民化方言寫大阪庶民生活,與太宰治、坂口安吾等同列無賴派、新戲作派。

譯者簡介

黃碧君

  從事口譯及翻譯十餘年。聞文堂副代表。譯有《啟航吧!編舟計畫》、《春之庭院》、《遇見老東京》、《星期三的凱歌》等。


目錄

◎寫在前面
昔日的餐桌——日本巨匠作家筆下的味蕾物語/元智大學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廖秀娟

●隨筆
壽喜燒與鴨肉料理──洋食雜感──/北大路魯山人
美味豆腐談/北大路魯山人
禁酒的心/太宰治
酒的追憶/太宰治
等開飯/正岡子規

●小說
壽司(鮨)/岡本加乃子
雞肉料理/堀辰雄

夫婦善哉/織田作之助


作者: 北大路魯山人, 太宰治, 正岡子規, 岡本加乃子, 堀辰雄, 織田作之助
譯者:黃碧君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出版日期:2017/09/08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501781
規格:平裝 / 19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东京烟火气:江户庶民的味觉地图与生活剪影 书名: 东京烟火气:江户庶民的味觉地图与生活剪影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野村 健太]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约450页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高雅的米其林星级料理,亦非追溯宫廷菜的渊源。它是一部深入江户时代(1603-1868)直至明治初期东京(当时称江户)寻常百姓家厨房与街头巷尾的“味道考古学”著作。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结合史料考证、民间风俗记录以及对现存古老店铺的田野调查,描绘了一幅生动、充满烟火气的江户生活画卷。全书围绕“食”这一核心载体,剖析了江户市民在特定社会结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下的饮食习惯、烹饪技术、食材来源以及由此衍生的生活哲学与文化现象。 --- 第一部:江户的“米与水”——舌尖上的地理学 第一章:关东平原的馈赠:稻米、酱油与味噌的诞生 本章细致考察了江户城下町赖以生存的根本——大米。不同于关西的偏甜口味,江户米饭的口感偏向“硬实、粒粒分明”,这与当地对效率和米饭耐储存的要求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作为调味基石的酱油和味噌如何在江户的城市化进程中,从家庭自制转变为产业化生产,并以“野田”和“柴又”等地为中心,展现酿造业对城市经济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隅田川的恩惠与限制:鱼类、蔬菜与季节流转 隅田川及临近的东京湾,是江户居民获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本章着重介绍江户前寿司的起源——并非现代精致的握法,而是快餐式的“早寿司”或“箱寿司”。同时,通过对“青物市场”的考察,我们揭示了江户居民如何应对物资运输的挑战,发展出利用腌渍、发酵技术来保存蔬菜的智慧,例如渍物(Tsukemono)的多样化形态。 第三章:火与灶台的革命:木炭、燃料与公共浴场文化 食物的烹饪离不开燃料。本章将探讨江户时期木炭的生产、分配体系,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家庭灶台的结构和烹饪方式。此外,还延伸探讨了与“热”相关的文化——公共浴场(钱汤)的兴盛,以及在没有现代冰箱的年代,人们如何利用冰块(特别是从高山运来的天然冰)来保持食物的凉爽。 --- 第二部:庶民的厨房——餐桌上的社会阶层 第四章:武士的“表”与町人的“里”:饮食的等级制度 江户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自然延伸至餐桌。本章对比了武士阶层(御家老、旗本)对食材的精挑细选(如对特定产地的鱼虾有明确的偏好)与町人(商人、手工业者)务实、重口味的饮食风格。我们将分析武士阶层在礼仪和烹饪规范上的保守性,与町人阶层在创新和追求“时髦”口味上的活力。 第五章:屋台经济的崛起:江户的“快餐”革命 这是全书最为生动的部分之一。夜幕降临,沿街的“屋台”(路边摊)构成了江户最活跃的餐饮场景。本章详细描绘了天妇罗(最初是油炸的鱼虾)、关东煮的雏形(煮物)以及荞麦面(Soba)等“一碗了事”的食物如何成为工薪阶层和夜猫子的首选。通过对屋台老板的“吆喝声”和食客的互动描绘,还原了江户夜市的喧嚣与人情味。 第六章:酒与消遣:清酒的产业化与居酒屋的诞生 清酒(Sake)在江户时代从宗教祭祀用酒,逐步走向大众消费。本章探讨了酿酒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对“三P”(Purity, Potency, Price)的追求。同时,详细分析了提供小吃和清酒的“居酒屋”如何成为町人社交、信息交流的中心,它们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江户人情世故的缩影。 --- 第三部:生活的味道——节日、仪式与日常的哲学 第七章:季节的印记:行事与节令食物的关联 日本饮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紧密相连。本章着重分析江户时期重要的节日(如正月、盂兰盆节、七五三)所特有的食物。例如,正月必不可少的“杂煮”(Zoni)在江户城下,其配料和汤底如何因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而产生显著差异。 第八章:食疗与养生:江户人对健康的朴素认知 在缺乏现代医学知识的时代,江户人对食物的“药效”有着朴素的信仰。本章将考察当时流行的一些“食疗方”和养生观念,例如对姜、葱、大蒜等常见食材的推崇。同时,分析了冬季流行的“锅料理”在抵御寒冷中的实际作用。 第九章:从江户到东京:西化浪潮下的味觉冲突与融合 明治维新后,西方饮食文化(“洋食”)的涌入对传统江户口味造成了冲击。本章探讨了诸如牛肉(“牛锅”的流行)、面包、咖啡等新事物的接受过程。对比了传统日式烹饪与新兴西餐在食材处理、口味搭配上的根本性差异,以及最终如何催生出独具日本特色的“洋食”文化。 --- 结语:逝去的香气与留存的灵魂 本书最后总结了江户庶民饮食文化对当代东京餐饮业的深远影响。那些看似简单的烹饪手法和对“时令”的坚持,构成了日本饮食精神的基石。通过重现那些失传或已变异的“老味道”,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江户时代那份坚韧、务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城市灵魂。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引用了《守贞漫笔》、《江户名所图会》等一手资料。 视角独特: 聚焦于“庶民”(町人)而非精英阶层。 细节丰富: 对烹饪器具、食材交易和市井叫卖声的描绘细致入微。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二段评价: 我原本是冲着“文豪”和“食”这两个关键词来的,以为能看到一些文学巨匠们在餐桌上的趣闻轶事,或者至少是关于特定地域风味美食的历史考证。然而,实际内容却让人大跌眼镜。这本书更像是作者自己的一场深度文化漫游日记,其中穿插了许多关于日本建筑美学和庭园设计的抽象讨论。举例来说,书中花了好大的篇幅去分析某个古老寺庙的枯山水布局如何象征着“物哀”的美学思想,这种论述虽然在学术上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一个想了解“昭和啤酒”口感的普通读者来说,显得过于疏离和晦涩。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这种文风虽然显得很有学养,却也牺牲了阅读的流畅性和趣味性。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读一篇文史评论,而不是一本轻松的饮食文化读物,期待中的温暖人情味被一种清冷的学术氛围所取代。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和诗意,大量使用了生僻的汉字和拗口的句式,这使得整体阅读的节奏变得非常缓慢,仿佛每一句话都需要停下来仔细咀嚼其背后的引申含义。对于习惯了现代快节奏阅读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挑战。我试图从中寻找一些关于日本生活美学的线索,但更多的是被作者对自身情感的反复梳理所占据。比如,在描述一次在居酒屋的偶遇时,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当时窗外微弱的灯光如何折射出一种“刹那的永恒感”,这种主观色彩过于浓厚,以至于作为读者的我很难代入到真实的场景之中。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私人化的精神自传,它以日本文化为背景画布,但画布上的主要内容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微妙波动,而非书名所指涉的那些具体、可触摸的食物和场景。

评分

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跳跃,仿佛是作者在不同时间节点随手记录下的片段集合,缺乏一个清晰的主线索来串联起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场景。一会儿是对于某个文学流派的批判,一会儿又突然转入对战后日本经济奇迹中“勤奋”这一概念的解构。关于“红豆汤”的描述,也仅仅是一笔带过,仅仅是作为某种怀旧情绪的载体出现,并没有对红豆汤本身的甜度、口感、制作工艺进行任何深入的描绘,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够让人垂涎欲滴的细节描写,是那种能通过文字品尝到食物本味的体验。但这本书提供的,更多是一种概念上的体验,一种基于历史语境的符号解读。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获得实用烹饪技巧或者详细美食指南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会是一个巨大的“误导”。它的价值更偏向于理论构建而非感官享受。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吸引人,但实际上内容并没有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专注于日本的传统美食体验。相反,它似乎更像是一本散文集,探讨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昭和时代,对于日本社会文化变迁的个人观察和感悟。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对于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有着独到的见解。比如,书中有一段描述了战后初期,人们在物质匮乏中如何通过微小的仪式感来维持生活的尊严,这种情感的深度远超出了单纯的“吃喝玩乐”的范畴。作者常常将美食作为引子,引出对时代精神、人际关系乃至个体命运的思考。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穿透表象,直抵文化内核的叙事方式,虽然我期待的京豆腐的制作细节和寿司师傅的手艺传承并未过多着墨,但换来的是对一个时代集体心灵状态的深刻剖析,这种收获其实更具份量。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与食物、人与历史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评分

第四段评价: 坦白说,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有些像在迷宫里探险,路径曲折且充满岔口。作者对于“日本”这个概念的理解极其庞大和复杂,试图在一本书中囊括进太多不同的面向,结果导致任何一个主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比如,关于“握寿司”的章节,重点不在于寿司的新鲜度或者醋饭的掌握,反而聚焦于二战后日本手工业者如何在新体制下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身份。这种对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的关注,虽然是重要的议题,但对于我来说,它完全偏离了书名所暗示的轻松愉快的餐饮主题。我原以为这是一场舌尖上的旅行,结果却变成了一场严肃的社会人类学考察。整本书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对知识的渴求远远超过了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顾虑,导致成品略显精英化和自我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