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婉明 著
图书标签:
  • 车辆动力学
  • 轨道动力学
  • 耦合动力学
  • 交通工程
  •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
  • 第四版
  • 上册
  • 动力学建模
  • 仿真分析
  • 机械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6017
商品编码:18387037388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30
页数:272
字数:311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
曾用价 150.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开本 16
作者 翟婉明
装帧 圆脊精装
页数 272
字数 311
ISBN编码 9787030426017


目录
第*版序 前言 第*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导论1 1.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背景1 1.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学术思想3 1.3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范畴5 1.4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7 参考文献10 第二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11 2.1 论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模型化11 2.1.1 轮轨动力分析模型的演进11 2.1.2 关于轨道结构的建模问题14 2.1.3 关于轮轨动力分析中机车车辆的模型化问题18 2.1.4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建模的一般原则19 2.2 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统一模型20 2.2.1 物理模型20 2.2.2 数学模型26 2.3 车辆—轨道空间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41 2.3.1 物理模型42 2.3.2 数学模型51 2.4 轮轨空间动态耦合模型77 2.4.1 轮轨系统坐标系及其变换77 2.4.2 轮轨空间动态耦合模型79 参考文献89 第三章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激励模型95 3.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中激励的输入方法95 3.1.1 定点激振输入法95 3.1.2 移动车辆激励输入法96 3.2 脉冲型激扰模型97 3.2.1 车轮扁疤冲击模型97 3.2.2 钢轨错牙接头模型101 3.2.3 轨道低接头模型102 3.2.4 道岔冲击模型103 3.2.5 其他脉冲激扰模型106 3.3 谐波型激扰模型107 3.3.1 谐波激扰位移输入模式107 3.3.2 轨道常见几何不平顺的输入模式113 3.3.3 周期性简谐力输入函数115 3.4 动力型轨道刚度不平顺模型116 3.4.1 轨道过渡段刚度不平顺116 3.4.2 道岔区轨道刚度不平顺118 3.4.3 轨下基础结构缺陷的模拟119 3.5 轨道随机不平顺激扰模型120 3.5.1 美国轨道谱121 3.5.2 德国轨道谱122 3.5.3 中国轨道谱123 3.5.4 中国轨道谱与国外典型轨道谱的比较125 3.5.5 轨道随机不平顺时域样本的数值模拟方法128 参考文献131 第四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求解方法133 4.1 大型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的数值求解问题133 4.2 大系统动态分析的新型快速数值积分方法135 4.2.1 新型快速显式积分法(翟方法)135 4.2.2 新型预测—校正积分法140 4.2.3 非线性问题的数值积分形式141 4.2.4 新型数值积分方法的数值精度考核142 4.2.5 结论145 4.3 复杂非线性问题计算稳定性的数值试验方法146 4.3.1 关于非线性系统的数值积分稳定性1464.3.2 数值试验方法146 4.4 新方法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数值分析中的应用147 4.4.1 数值积分步长的确定148 4.4.2 轨道计算长度的确定149 4.4.3 钢轨模态阶数的确定150 参考文献150 第五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153 5.1 车辆—轨道垂向相互作用仿真分析系统VICT153 5.1.1 VICT系统的结构153 5.1.2 VICT系统的仿真计算流程154 5.1.3 VICT系统的功能155 5.2 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仿真分析系统TTISIM156 5.2.1 TTISIM系统的结构156 5.2.2 TTISIM系统计算流程158 5.2.3 TTISIM系统的功能158 5.3 机车车辆在线路上动态运行行为的可视仿真160 参考文献164 第六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现场试验165 6.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现场试验方法165 6.1.1 车辆在线路上运行动力学现场试验方法165 6.1.2 车辆与轨道动态作用现场试验方法166 6.2 车辆在线路上动态运行行为的典型现场试验171 6.2.1 典型高速动车组车辆运行动力学试验171 6.2.2 典型货车车辆运行动力学试验176 6.3 车辆与轨道动态作用的典型现场试验179 6.3.1 秦沈客运专线高速列车轮轨动态作用现场试验179 6.3.2 大秦重载铁路万吨列车对轨道动态作用现场试验184 6.3.3 山区铁路(成渝线)小半径曲线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现场试验186 参考文献191 第七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的试验验证192 7.1 车辆—轨道垂向统一模型的试验验证192 7.1.1 车辆振动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照192 7.1.2 轨道结构振动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照193 7.1.3 轮轨动作用力的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对照196 7.1.4 车辆—轨道垂向统一模型验证结论198 7.2 车辆—轨道空间耦合模型的试验验证198 7.2.1 京秦线时速200km提速试验验证198 7.2.2 秦沈客运专线高速试验验证202 7.2.3 货物列车直线段脱轨试验验证204 7.2.4 山区铁路小半径曲线轮轨动态作用试验验证205 7.2.5 车辆—轨道空间耦合模型验证结论206 参考文献206 第八章 车辆—轨道耦合模型与传统模型结果比较208 8.1 车辆运动稳定性计算结果的比较208 8.1.1 车辆运动稳定性的数值计算方法208 8.1.2 耦合模型与传统模型计算的临界速度结果比较209 8.1.3 小结211 8.2 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结果的比较211 8.3 车辆曲线通过性能计算结果的比较213 8.3.1 车辆低速通过小半径曲线时动力性能计算结果之比较213 8.3.2 车辆高速通过大半径曲线时动力性能计算结果之比较216 8.3.3 几点结论217 参考文献217 第九章 车辆—轨道耦合振动的基本特征219 9.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冲击响应219 9.1.1 垂向冲击振动响应219 9.1.2 横向冲击振动响应222 9.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对谐波型激扰的振动响应224 9.2.1 垂向谐波振动响应224 9.2.2 横向谐波振动响应226 9.3 轨道动力型不平顺对车辆—轨道耦合振动的影响228 9.3.1 扣件失效的影响228 9.3.2 轨枕空吊的影响229 9.3.3 道床板结的影响229 9.4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响应230 9.4.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分析方法230 9.4.2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随机振动响应特征231 9.4.3 轨道随机不平顺对车辆—轨道耦合系统横向随机响应的影响235 参考文献238 第十章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价240 10.1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240 10.1.1 关于车辆运行安全性的评价240 10.1.2 关于车辆运行平稳性的评价241 10.1.3 关于车辆与轨道动态作用性能的评价241 10.1.4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体系243 10.2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243 10.2.1 脱轨系数243 10.2.2 轮重减载率245 10.2.3 倾覆系数246 10.3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246 10.3.1 车体振动加速度246 10.3.2 平稳性指标248 10.3.3 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舒适度标准250 10.4 车辆与轨道动态作用性能评价标准250 10.4.1 轮轨垂向力250 10.4.2 轮轨横向力251 10.4.3 轮轴横向力251 10.4.4 线路横向稳定性系数252 10.4.5 轮轨接触应力252 10.4.6 道床应力252 10.4.7 路基应力253 参考文献253

在线试读
第*章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导论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体系,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展研究的 ?其学术思想是什么?它的研究范畴及研究方法又是怎样?本章将一一予以阐述。 1.1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背景铁路是交通运输的大动脉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路运输系统属轮轨接触式运输系统 (简称“轮轨系统”),铁道机车车辆(本书统称为“车辆 ”)和轨道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二者通过轮轨相互作用实现轮轨运输功能。轮轨相互作用是铁路运输区别于其他运输方式的本质特征 。长期以来 ,针对铁道车辆动力学和轨道结构振动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分开进行的 ,由此形成了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1~6]。经典的车辆动力学 [1~3],以车辆系统为研究对象,将轨道结构视为“刚性支承基础”(即刚性固定边界 ),不考虑轨道系统振动对车辆系统的动态影响,而将轨面几何不平顺视为车辆系统的外部激扰 ,研究车辆在刚性轨面上的运动稳定性、运行安全性与平稳性 ,其基本模型如图1.1所示;经典的轨道动力学[4~6],常常将车辆简化为轨道系统的外部激振荷载 Peiωt(简谐变化的车辆荷载P定点激振或以车速v移动激振 ),分析轨道结构振动响应特性及变形特性,其基础模型如图1.2所示。通过世界各国铁路科学工作者的长期研究与实践 ,车辆动力学理论和轨道动力学理论日臻成熟 ,在车辆动力学模型、轮轨接触几何学、轮轨蠕滑理论、车辆运动稳定性、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及轨道结构振动特性 、轨道受力与变形特性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研究成果 ,为揭示和认识车辆动力学性能、轨道动力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对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现代轨道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 ,特别是列车运行速度、运载重量和运输密度的大幅度提高 ,使得铁路车辆与轨道系统动力学问题更加突出,也更趋复杂。列车运行速度越高 ,车辆与轨道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越强,行车安全性与乘车舒适性问题越显突出 ,既要保证列车高速(快速)通过线路平纵断面曲线、道岔及桥头过渡段等关键路段时不颠覆 、不脱轨,又要保证机车车辆在线路激扰下能平稳运① 按 国际惯例,机车、车辆(包括客车和货车)常通称为“车辆”。 图1.1 经典的车辆动力学模型 图1.2 经典的轨道动力学模型 行、乘坐舒适;车辆运载重量越大,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越强,车辆对线路结构的动力破坏作用也越严重 ,必须*大限度地减轻轮轨之间的动力作用。总之,客运高速化 、货运重载化大大加剧了车辆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中国铁路由于其自身特点及其发展需要导致了更为突出的车辆 /轨道相互作用问题。中国铁路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输状态 。一方面,路网密度极低,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 1/5~1/10;另一方面,运量大、运输密度高,居世界铁路之首。目前,中国铁路以 6的世界铁路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1/4的运量!就这样也只能满足社会需求的 60。而中国既有铁路网的运输模式一直是“客货共线”,即客、货列车在同一线路上运营 ,且既有铁路设计标准低。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中国铁路还不得不在结构薄弱的轨道上反复提速,并发展重载货运。其结果是 ,在有效提高运能的同时,严重加剧了机车车辆与线路结构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 。一方面,列车对轨道的动力破坏作用加剧,直接影响线路结构疲劳寿命及养护维修成本 ;另一方面,线路几何变形及下沉增大,线路结构振动对列车系统的振动影响增强 ,从而恶化了列车运行动态环境;特别是,轮轨界面伤损及磨耗引发? 2?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① “ 既有铁路”泛指原有的旧铁路(不包含新建的高速铁路)。 的振动冲击问题更显突出 ,导致轮轨动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 ,深入细致地开展机车车辆与轨道系统动态相互作用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深刻认识车辆—轨道动态作用机制,掌握车辆与轨道系统相互作用规律 ,才有可能获得*大限度地减轻轮轨动力作用的途径,实现现代铁路机车车辆与轨道结构的*佳匹配设计 ,确保列车安全、平稳、高效运营。由于经典的车辆动力学 、轨道动力学理论体系采用的是将机车车辆和铁路轨道分离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的研究方法 ,不能解决上述复杂、大系统、动态相互作用问题,如机车车辆对轨道结构的动力作用问题 。在此背景下,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从车辆 、轨道整体系统的角度开展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的设想,并付诸实践 [7~12]。1991年,作者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 》[7];1992年首次公开发表并阐述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原理[8];1993年在第十三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学术年会上宣读了相关研究论文并被收 入 《VehicleSystemDynamics》专刊[9];1997年,出版了本领域第*本学术专著《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第*版)[12]。1 .2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学术思想概括地说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学术思想是,将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耦合的整体大系统,将轮轨相互作用关系作为连接这两个子系统的 “纽带”,综合考察车辆在弹性(阻尼)轨道结构上的动态运行行为、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特性 ,以及车辆对线路的动力作用规律。事实上 ,铁道车辆与轨道是铁路轮轨运输系统中密不可分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通过轮轨相互作用系统构成一个整体 ,如图1.3所示。车辆在轨道上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相互作用过程 ,牵涉众多因素,既有车辆方面的,又有轨道方面的 ,而且还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例如,轨道的几何变形会激起车辆系统振动,而车辆振动经由轮轨接触界面作用力的传递 ,又会引起轨道结构振动的加剧,反过来助长了轨道的几何变形 。可见,影响和控制这一动态相互作用行为的根源在于轮轨之间的动态作用力 。图 1.3 铁路轮轨运输系统构成? 图1.4进一步诠释了车辆系统与轨道系统之间通过轮轨界面而形成的动态耦合作用机制 。在轮轨系统激扰下,轮轨之间的作用力将出现动态变化;轮轨动作用力向上传递引起车辆系统振动 ,向下传递致使轨道结构振动;而车辆系统中轮对的振动和轨道系统中钢轨的振动 ,将直接引起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动态变化 ;在轮轨接触点的法向平面上导致轮轨弹性压缩变形量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导致轮轨法向接触力的变化 ;在轮轨接触点的切向平面内引起轮轨蠕滑率(取决于轮 、轨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引起轮轨切向蠕滑力的变化;而轮轨接触点处作用力 (轮轨法向力、轮轨蠕滑力)的动态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车辆、轨道系统振动 (包括轮对和钢轨的振动);如此循环,耦合叠加,这种相互反馈作用将使车辆 —轨道系统处于特定的耦合振动形态之中,*终决定着整个车辆—轨道系统的动态行为特征 。图 1.4 车辆—轨道动态耦合作用机制显然 ,轮轨关系是车辆—轨道耦合的核心环节,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之间的动态反馈作用均由轮轨关系的动态变化来实现 ,具体是通过轮对和钢轨的振动变形进而引起轮轨接触变形及接触几何状态变化而产生作用的 。为了直观地说明轮轨系统振动对轮轨接触关系的影响 ,也为了进一步说明考虑轨道体系振动效应的重要性 ,这里仅举一例。图1.5是我国普通货车通过小半径(R=350m)曲线轨道过程中轮轨接触点在车轮踏面上的动态变化历程 ,其中实线为考虑轨道振动效应时的计算结果 ,虚线是假设整个轨道体系固定不动时的计算结果,二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 。轮轨接触点位置的显著变化将直接导致轮轨作用力大小、方向的显? 著变化 ,进而影响到车辆、轨道系统振动形态的变化。我国铁路现场实测结果显示 [13,14],钢轨在轮轨横向力作用下将产生不同程度的横向弹性位移,相应地引起轨距动态扩大 。在高速行车条件下,钢轨横向位移在1mm左右、轨距动态扩大1 ~2mm(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高速试验结果)[13];当机车车辆低速通过小半径曲线时 ,混凝土轨枕线路上钢轨横向位移及轨距动态扩大量分别为1~3mm和2 ~4mm,而木枕线路上钢轨动态横移量及轨距动态扩大量竟达到6mm左右和1 0mm左右(成都—重庆既有铁路测试结果)[14]。所以,对于这些强相互作用状况 ,若仍假设钢轨固定不动将会导致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大偏离,应考虑实际弹性轨道系统参振作用 ,采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图 1.5 轨道体系振动效应对轮轨动态接触几何关系的影响车辆 —轨道动态耦合动力学是在经典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领域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日趋成熟的前提下 ,在数值计算技术日益进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展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1 .3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范畴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涉及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及轮轨关系三方面研究内容 ,而其突出特点是从轮轨大系统角度,考察铁道车辆和轨道结构的动态行为,并重点研究车辆与轨道系统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一般而言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可分为垂向、横向和纵向耦合动力学三个方面 。由于轮轨滚动所产生的纵向耦合效应较弱,常可视为准静态作用,主要关心车辆对轨道的纵向作用以及无缝线路的稳定性 ,而从动力学角度来讲,轮轨黏滑振动 、擦伤机理和钢轨波浪形磨耗成因则是其主要研究课题。显然,垂向与横? 向动力学是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若从系统激扰类型来看,车辆 —轨道耦合振动又可区分为确定性耦合振动和随机耦合振动两大类。车辆 —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主要研究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在各种垂向轮轨激扰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及其轮轨动力作用特性 ,特别是车辆对轨道的动力作用特性 。在轮轨系统的垂向纵平面内,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振动激扰源。既有轨面的局部凹凸不平顺 ,如轨头压陷或轨面剥离等;又含有周期性不平顺,如波形线路 、波浪形磨耗钢轨、偏心车轮等;特别是,在钢轨接头处,像低接头、错牙接头、大轨缝以及焊缝之类的脉冲型不平顺 ,更具有普遍性;此外,轨下基础也可能存在诸如扣件失效 、轨枕空吊、道床板结等缺陷以及路桥连接段和不同轨道结构连接段基础刚度突变现象 ,形成轨下基础支承弹性不均匀的动力型不平顺。所有这些不平顺都能导致轮轨系统的垂向动态作用 ,并以轮轨接触面为界面,向上传递给车辆子系统 ,向下施加于轨道子系统,激起车辆和轨道结构的耦合振动与冲击,导致轮轨系统的状态变化和功能下降 ,恶化车辆运行平稳性,甚至危及行车安全,并直接影响轮轨系统的日常养护维修工作量 。在高速、重载运输条件下,这种动力作用将进一步加强 ,其危害性也显得更为突出。所以,弄清各种形态的轮轨垂向动态相互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进而寻求抑制策略,如探索减轻车辆对轨道的动力作用途径及寻找轮轨系统的减振措施等 ,是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车辆 —轨道横向耦合动力学除了研究系统横向耦合振动响应之外,更主要的是要考察车辆在弹性 (阻尼)轨道结构上运行安全性问题。首先需要研究的是,考虑轨道基础结构弹性与阻尼后 ,车辆的横向蛇行运动稳定性相比传统的“刚性轨道 ”分析法有何变化。其次是曲线通过性能,如上节(1.2节)所述,实际中车辆通过曲线轨道时 ,钢轨不可避免地产生弹性横移,轨距瞬态扩大,这一因素对轮轨动态接触关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而经典的车辆动力学理论不考虑这一影响因素 ,因而需要研究该因素对车辆通过曲线(特别是小半径曲线)轨道时的动态安全性影响问题 。第三是关于轨道几何不平顺的安全限值,这是我国铁路技术规程中尚待确定的问题 。轨道高低、水平、方向及扭曲不平顺对行车安全有重要影响,单从某一系统 (车辆或轨道)难以分析这种由车辆—轨道系统共同决定的动态运行安全问题 ,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为综合研究此类不平顺的安全限值提供了恰当的理论方法 。当两种不同类型的几何不平顺同时存在于轨道的同一处所时,对行车安全将造成更大的影响 ,此时的轮轨动态作用也更为复杂,只有采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车辆 —轨道耦合动力学方法才能得出这种复合不平顺的安全限度值 。此外,车辆通过道岔、线路平纵断面组合曲线时的运行安全性(特别是高速运行安全性 )也是车辆—轨道横向耦合动力学的研究范畴。车辆 —轨道随机耦合动力学主要研究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在轨道随机不平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 探究现代交通系统深层交互的力学精髓 本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并非对某一特定车辆型号或某一个特定轨道结构的详尽技术手册,也非侧重于某个工程领域的应用案例集。相反,它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车辆与轨道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的著作,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和掌握这一关键工程学科的基础框架和核心原理。全书以严谨的科学视角,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高级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为研究、设计和分析各类现代交通系统(包括但不限于铁路、地铁、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的性能、安全性及舒适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 核心关注:动力学耦合的本质 本书的核心在于“耦合动力学”这一概念。这意味着我们关注的不是车辆自身的运动,也不是轨道自身的变形,更不是它们各自独立的物理特性,而是当车辆在轨道上运行,轨道因承受车辆荷载而发生形变,形变又反过来影响车辆运动时,它们之间所产生的动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这种耦合关系是理解车辆运行平稳性、动力学响应、轨道动力特性、轮轨磨损、噪声振动等一系列工程问题的关键。 二、 理论基石:从基本力学原理出发 在深入探讨耦合动力学之前,本书的上册首先致力于打牢理论基础。 经典力学与振动理论回顾: 章节将系统回顾和提炼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中至关重要的经典力学原理,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拉格朗日方程、虚功原理等,为建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提供必要工具。同时,对单自由度、多自由度振动系统,包括其固有频率、模态、阻尼等概念进行详细阐述,这些是理解复杂系统振动特性的基础。 连续体动力学基础: 轨道结构作为连续体,其动力学行为的描述需要基于连续体力学。本书将介绍描述弹性体变形和应力传播的基本概念,例如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并引入描述梁、板等常见轨道结构构件的动力学方程,如欧拉-伯努利梁理论、Timoshenko梁理论等,为后续建立考虑轨道变形的动力学模型打下基础。 三、 车辆动力学:独立视角下的关键要素 尽管本书的核心是耦合,但对车辆自身动力学特性的理解是不可或缺的。上册将系统介绍构成车辆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模型和方法: 车辆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 详细介绍不同简化程度的车辆动力学模型,从简单的刚体模型到考虑悬挂系统、转向架结构的复杂模型。重点将放在如何描述车辆的平移、转动自由度,以及车辆在加速、制动、曲线行驶等工况下的受力分析。 悬挂系统与转向架设计对动力学的影响: 探讨弹簧、减震器等悬挂元件的特性如何影响车辆的振动响应和乘坐舒适性,以及转向架结构(例如轴箱悬挂、构架、摇枕等)在车辆动力学特性中的关键作用。 轮轨接触几何学与动力学: 详细阐述车轮和钢轨的接触几何学,包括接触椭圆、赫兹接触理论等,以及这些几何特性如何在轮轨相互作用中产生粘着力、滑动力和滚动阻力。 四、 轨道动力学:基础模型与响应特性 与车辆动力学相对应,上册也将深入探讨轨道系统自身的动力学特性: 轨道结构动力学模型: 介绍不同类型轨道结构(例如有砟轨道、无砟轨道)的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其质量、刚度和阻尼特性。例如,对于有砟轨道,将讨论轨枕、道砟、路基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动力学响应。对于无砟轨道,则关注混凝土板、扣件等组成的系统的特性。 轨道动力响应: 阐述轨道结构在承受车辆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动力响应,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以及应力等。重点将放在理解轨道在动态荷载下的变形规律以及能量传递过程。 轨道不平顺的影响: 详细讨论不平顺(例如钢轨波磨、高低、方向偏差等)作为激励源,如何通过与车辆的耦合作用,对车辆的运行品质产生显著影响。 五、 耦合的初步探讨:轮轨接触力的分析 作为耦合动力学的起点,本书上册将引入对最核心的轮轨接触力的初步分析。 轮轨接触力学: 详细介绍轮轨之间复杂的接触力学,包括纵向的粘着/制动力的产生机理,侧向的导向力、曲线通过时的离心力等。重点在于理解实际运行条件下,车轮和钢轨表面的微观形变如何导致宏观力的产生。 法向力的计算: 介绍在不同荷载和轨道变形条件下,如何计算车轮与钢轨之间的法向接触力。这通常涉及到对轨道垂直变形的精确预测。 切向力的分析: 深入分析切向力的产生,包括粘着力(驱动/制动)和滑动摩擦力。将引入卡尔曼-卡纳尼(Kalker)等经典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阐述粘着系数、滑动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力的传递。 六、 数值方法在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高度耦合和复杂的车辆轨道动力学方程,本书上册将介绍常用的数值分析方法。 常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介绍数值积分方法,例如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用于求解车辆轨道耦合系统的运动方程。 有限元方法(FEM)基础: 引入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如何将连续的轨道结构离散化为有限的单元,从而建立轨道系统的数值模型,并用于分析其动力学响应。 耦合算法的介绍: 简要介绍如何将车辆的离散模型与轨道的有限元模型耦合起来,并采用适当的数值算法进行求解。 七、 总结与展望(上册) 本书的上册内容聚焦于为读者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框架。它强调了动力学耦合的本质,从经典力学和振动理论入手,分别阐述了车辆和轨道各自的动力学特性,并初步探讨了轮轨接触力的关键问题。通过介绍数值方法,为理解和分析复杂耦合系统提供了必要的工具。 本书的上册并非提供具体的车辆设计图纸、轨道铺设规范或现场施工指南,也非针对特定故障的诊断手册。它提供的是一套通用的、普适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方法,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理解“为什么”和“如何”: 理解 车辆在轨道上运行时的动态行为,不仅仅是简单的运动,而是牵涉到力的传递、能量的交换以及系统整体的响应。 理解 轨道结构对车辆运行的影响,其刚度、阻尼、以及变形特性如何影响舒适性、稳定性和寿命。 理解 车辆与轨道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是影响现代交通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够为后续更高级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更精密的动力学建模、更准确的性能评估以及更优化的系统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上册的内容为读者打开了理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工程领域的大门,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方法上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我只能说“相见恨晚”。作为一个长期在车辆设计领域摸索的工程师,我一直深知掌握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精髓对于提升车辆性能、确保运行安全至关重要。然而,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要么过于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认知。这本书则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全面的方式,将这门学科的核心内容娓娓道来。 书中对车辆动力学基础知识的讲解,堪称典范。从最基础的自由度概念,到各种经典的车辆模型,作者都进行了清晰的阐述。他特别注重从物理本质上去理解这些模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例如,在讲解车辆的振动模态时,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示,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不同模态下的运动形态,以及它们对车辆性能的影响。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轮轨动力学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它详细讲解了轮轨接触的几何关系、接触力学模型,以及粘着和滑动等复杂现象。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推导,但他在讲解过程中,总是会穿插大量的物理意义解释,以及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联系。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此外,本书还对轨道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它不仅分析了轨道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还深入探讨了轨道不平顺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特别是关于轨道不平顺的谱分析和传递函数,这部分内容让我对如何评估和改善轨道质量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最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本书将车辆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深入研究了它们之间的耦合动力学。它不仅分析了力学上的相互作用,还考虑了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等对耦合动力学的影响。这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整个系统的行为,并为车辆设计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深度、工程实用性和教学友好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到这本《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的时候,我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我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知道耦合动力学是理解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关键,但同时也听说相关的理论非常复杂,非专业人士很难入门。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看似庞大而抽象的理论,分解成了易于理解的单元,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其堂奥。 本书在讲解车辆与轨道之间相互作用时,引入了大量的物理模型和动力学方程。这听起来可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非常巧妙。他并不是一上来就抛出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先从直观的物理现象入手,例如车辆通过曲线时的离心力、轨道不平顺对车辆的影响等。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读者理解各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关系转化为严谨的数学表达式。这种“先感性,后理性”的学习路径,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探讨。很多实际的车辆-轨道耦合问题,都不是简单的线性模型能够完全描述的。这本书深入分析了包括接触力学、材料非线性等在内的多种非线性因素,并介绍了相应的分析方法。虽然有些章节的推导过程仍然相当具有挑战性,但作者在关键点上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并辅以大量的图表来可视化这些复杂的关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理论,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 另外,本书还对仿真技术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它不仅讲解了如何建立仿真模型,还讨论了如何进行模型验证和结果分析。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理论研究最终都需要通过仿真来验证其可行性。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很多常用的仿真软件和技术,为我今后开展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深度、工程实用性和教学友好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不仅让我对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这个领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这本书绝对是任何想要深入了解车辆动力学领域的人士不容错过的宝藏。

评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场知识的盛宴。作为一名对机械工程抱有浓厚兴趣,却又时常被复杂理论“劝退”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原理,又能兼顾实际应用的著作。这本书,无疑就是我的不二之选。 书中在对车辆模型进行分析时,从最基础的二自由度、四自由度模型,到更为复杂的模型,作者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他并不是一味地抛出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物理概念的引入,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些模型的含义和应用。例如,在讲解车辆的弹簧和阻尼特性时,作者用了非常贴切的生活化比喻,让我迅速掌握了这些核心概念。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车辆与轨道之间“耦合”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作者并没有将它们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强调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车辆的运动如何影响轨道,反之亦然。这让我对车辆-轨道系统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全面的认识。 此外,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应用实例。例如,在分析车辆通过不平整轨道时的振动响应时,作者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还引用了实际的测量数据和仿真结果,这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性。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人性化。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即使是对于一些高深的数学推导,也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必要的背景知识,让我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深度、工程实用性和教学友好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评分

拿到《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长期在相关领域摸索的从业者,我深知理解车辆与轨道之间动态耦合关系的重要性,但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能真正满足我需求的权威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解了我燃眉之急。 本书对车辆系统的建模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从基础的乘坐舒适性分析模型,到高速运行下的空气动力学影响,再到更复杂的转向架动力学,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考虑轮轨接触时,他引入了多种接触模型,并详细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进行精细化仿真分析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能够理解不同接触模型的物理含义和数学形式,对于建立准确的仿真模型至关重要。 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在阐述轨道系统时,并没有局限于简单的几何形状,而是对轨道结构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如,它详细介绍了轨道板、轨枕、扣件等组成部分的刚度、阻尼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影响轨道系统的整体动力学响应。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轨道不平顺的产生机理及其统计特性,以及这些不平顺如何与车辆动力学相互耦合,从而影响运行安全和舒适性。 我尤其欣赏的是,本书在讲解耦合动力学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车辆和轨道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进行叠加,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之间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机制。通过建立包含轮轨接触、粘着力、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力的耦合方程组,作者展示了如何从更宏观的层面去理解整个系统的行为。这一点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的动态现象,比如车辆在高速通过道岔时的稳定性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另外,本书在对仿真方法和数值计算的介绍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它详细讲解了多种求解耦合动力学方程组的数值算法,并提供了相应的算法分析和比较。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需要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计算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了解不同算法的效率和精度,能够帮助我选择最适合的计算方法。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工程应用和技术细节于一体的力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评分

哇,拿到这本《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车辆动力学一直抱有浓厚兴趣,却又常常被那些复杂的理论和公式搞得头晕脑胀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讲解原理,又能兼顾实际应用的经典著作。这第四版《上册》给我的感觉就是,它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 首先,书中对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非常系统和严谨的阐述。从最基础的车辆模型(比如二自由度、四自由度模型)的建立,到轨道结构的特性分析(轨道的刚度、阻尼、不平顺等),再到两者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作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即使是像我这样之前接触不多的人,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特别是书中关于“耦合”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通过大量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让我深刻理解了车辆和轨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动态系统。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它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车辆悬挂系统对轨道冲击的影响时,书中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还引用了大量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了不同车型、不同工况下可能出现的动力学问题,以及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种想要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能想象到,如果我是一名铁路工程师或者车辆设计师,这本书将是我的案头必备,它可以直接指导我的设计和优化工作。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值得称赞。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即使是对于一些高深的数学推导,也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必要的背景知识,让我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有时候,读着读着,我甚至会觉得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车辆动力学的世界。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非常精美。大量的插图、表格和公式都清晰地呈现出来,阅读体验非常好。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学生、研究者还是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读完《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我的感受可以说是“豁然开朗”。一直以来,我对车辆的平稳运行和舒适乘坐体验的背后所涉及的复杂技术原理都充满了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迷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大门,让我得以一窥车辆与轨道之间那精妙绝伦的“舞蹈”。 首先,它在建立模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最基础的刚体动力学,到考虑了弹性变形、阻尼效应等更复杂的模型,本书层层深入,将一个看似庞大的系统拆解成可管理的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推导,但他在推导的过程中,总是会穿插大量的物理意义解释,以及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解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力学时,他详细阐述了赫兹接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引入更精确的模型来描述真实的接触状态。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我在学习数学工具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本书对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各自的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然后才重点阐述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这是一种非常符合逻辑的教学方法。在分开讨论之后,再将它们“合二为一”,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耦合的本质。特别是书中关于轨道不平顺的分类和统计特性,以及这些不平顺如何通过轮轨接触传递到车辆上,并引发车辆的振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车辆运行的“颠簸”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分析方法,还对实际的工程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它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变车辆的悬挂参数来改善乘坐舒适性,如何设计更优化的车轮和轨道轮廓来减小磨损和噪声,以及如何利用动力学分析来评估车辆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书中大量的示意图、仿真结果图以及实际工程照片,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车轮爬行现象时,书中提供的模拟动画截图,就让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机理。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车辆动力学核心问题的优秀教材,它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

评分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车辆的平稳运行和乘坐舒适性背后的科学原理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迷雾。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这扇大门,让我得以一窥车辆与轨道之间那精妙绝伦的“舞蹈”。 首先,它在建立模型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最基础的刚体动力学,到考虑了弹性变形、阻尼效应等更复杂的模型,本书层层深入,将一个看似庞大的系统拆解成可管理的组成部分。作者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数学推导,但他在推导的过程中,总是会穿插大量的物理意义解释,以及与实际工程问题之间的联系。比如,在讲解车轮与钢轨的接触力学时,他详细阐述了赫兹接触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引入更精确的模型来描述真实的接触状态。这种讲解方式,让我觉得我在学习数学工具的同时,也在学习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理解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本书对车辆动力学和轨道动力学各自的特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然后才重点阐述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这是一种非常符合逻辑的教学方法。在分开讨论之后,再将它们“合二为一”,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耦合的本质。特别是书中关于轨道不平顺的分类和统计特性,以及这些不平顺如何通过轮轨接触传递到车辆上,并引发车辆的振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车辆运行的“颠簸”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分析方法,还对实际的工程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它讨论了如何通过改变车辆的悬挂参数来改善乘坐舒适性,如何设计更优化的车轮和轨道轮廓来减小磨损和噪声,以及如何利用动力学分析来评估车辆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这些内容非常接地气,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体验。书中大量的示意图、仿真结果图以及实际工程照片,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车轮爬行现象时,书中提供的模拟动画截图,就让我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机理。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车辆动力学核心问题的优秀教材,它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清晰,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

评分

拿到《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不愧是这个领域的经典之作。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相关的书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或者过于侧重某一方面。这本书则像一本百科全书,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阐述。 本书在建立车辆模型方面,从最简单的点质量模型,一直讲到具有复杂转向架和车身结构的车辆模型,非常系统。作者在讲解过程中,非常注重物理意义的表达,即使是复杂的数学公式,也能通过生动的图示和直观的解释,让我很容易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例如,在讲解车辆的横向稳定性时,他引入了“转向架耦合”的概念,并详细分析了转向架几何参数对车辆稳定性的影响。 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对轮轨接触力学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赫兹接触理论,还进一步探讨了粘着摩擦、滑动摩擦以及微滑等复杂的接触行为。这些内容对于理解车辆的牵引、制动以及在曲线上的运行至关重要。作者还分析了不同材料特性和表面状态对接触力的影响,这对于我们进行材料选择和表面处理的工程师来说,非常有参考价值。 另外,本书对轨道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也做得非常深入。它详细讲解了轨道结构的振动特性,包括轨道的模态分析、阻尼效应以及轨道不平顺的生成和传播。特别是关于轨道不平顺如何传递到车辆上,以及如何影响车辆的动力学响应,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路况”对车辆运行的影响有了更科学的认识。 更让我惊喜的是,本书在讲解耦合动力学时,充分考虑了车辆和轨道之间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它不仅分析了力学耦合,还探讨了热-力耦合、声-力耦合等复杂问题。这对于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车辆-轨道动力学现象,比如高温对轨道刚度和车辆动力特性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前沿、工程实践和理论深度于一体的杰作,它为我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宝贵思路和知识储备。

评分

拿到《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它的“专业”和“权威”。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爱好者,我深知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是理解现代铁路、轨道交通运行性能的关键。而这本书,恰恰就是这一领域的鸿篇巨制。 书中在对车辆动力学进行分析时,从最基础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原理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复杂系统的建模。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注重将理论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例如,在分析车辆的悬挂系统时,他不仅给出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还讨论了不同悬挂参数对乘坐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工程优化方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轮轨接触力学的深入探讨。作者详细介绍了多种接触模型,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理解车辆如何与轨道“抓住”并传递力的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他还深入分析了粘着力、滑动摩擦等复杂现象,以及它们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此外,本书对轨道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它不仅分析了轨道结构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还深入研究了轨道不平顺的生成机理及其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特别是关于轨道几何参数(如曲率、坡度)如何与车辆动力学相互作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车辆在不同线路条件下的表现有了更科学的理解。 更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本书在讲解耦合动力学时,充分考虑了车辆和轨道之间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它不仅分析了力学上的相互作用,还探讨了热-力耦合、声-力耦合等复杂问题。这对于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车辆-轨道动力学现象,比如高温对轨道刚度和车辆动力特性的影响,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前沿、工程实践和理论深度于一体的力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名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宝藏。作为一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运行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车辆是如何与我们脚下的轨道“对话”的。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并且超出了我的预期。 它以一种非常系统且层层递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车辆与轨道之间错综复杂的动力学关系。从最基础的车辆动力学模型,到轨道的刚度、阻尼、不平顺等特性,再到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作者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动画模拟的原理介绍(尽管我没有看到实际的动画,但描述让我能想象出来),以及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耦合”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作者没有将车辆和轨道视为独立的实体,而是着重强调它们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例如,车辆的振动会引起轨道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而轨道的不平顺则会直接影响车辆的运行平稳性和安全性。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析方式,让我对车辆-轨道系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实际工程案例,例如不同类型车辆(高铁、地铁、货运列车等)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表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这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深刻理解了这些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价值。 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遗漏一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细节。比如,关于轮轨接触产生的摩擦力和粘着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车辆的牵引、制动和曲线运行。这些细节的深入分析,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和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总而言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第四版)上册》是一本集学术深度、工程实用性和教学友好性于一体的杰作,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