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号:978-7-122-30764-4 |
| 书名:食用调香术(第三版) |
| 作者:孙宝国、陈海涛 编著 |
| 定价:80.0 |
|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2017-11 |
| 字数:384 |
| 内容简介:本版在保持前两版体例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几年食用香精研究领域的新研究成果,在相应的章节中补充了一些近几年食品香味成分分析的成果。 本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各种食用香精的调香技术,重点介绍了各种食品风味组成的分析成果、调配这些食品香精的常用香料、香精的制备方法以及列出的示范性配方的感官评价意见。 本书资料来源广泛、内容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性强,适合于食用调香师及从事香料、香精、食品等行业的研发人员参考。 |
| 目录:第1章绪论1 1.1食用香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1.1.1食用香精的定义1 1.1.2食用香精的分类4 1.1.3与食用香精有关的重要术语、法规和管理机构6 1.2食用香精的功能7 1.2.1为食品提供香味8 1.2.2补充和改善食品的香味8 1.3食用香精配方的解析8 1.3.1食用香精的香味组分及所用原料8 1.3.2食用香精的四种成分组成法10 1.3.3食用香精的三种成分组成法13 1.3.4食用香精中常用香料的作用与应用13 1.3.5食用香精的其他组分26 1.3.6食用调香师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27 1.4阈值28 1.5食用香精的质量控制和检测40 1.6食用香精的安全性41 1.7食用调香师42 主要参考文献43 第2章香味的分类44 2.1分子结构与香味的关系44 2.1.1焦糖香味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44 2.1.2烤香香味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46 2.1.3基本肉香味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46 2.1.4烟熏香味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53 2.1.5葱蒜香味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55 2.2香味的分类方法56 2.2.1Lucta分类法56 2.2.2香味轮分类法57 2.2.3日用调香师和食用调香师对香气的分类法59 2.2.4Clive分类法61 主要参考文献62 第3章水果香型食用香精64 3.1绪论64 3.1.1水果汁64 3.1.2水果香成分、水果香精原料及配方解析65 3.2苹果香精77 3.2.1苹果的挥发性香成分77 3.2.2苹果香精常用的香料78 3.2.3苹果香精配方80 3.3生梨香精83 3.3.1生梨的主要挥发性成分83 3.3.2生梨香精常用的香料84 3.3.3生梨香精配方85 3.4桃子香精86 3.4.1桃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86 3.4.2桃子香精常用的香料88 3.4.3桃子香精配方88 3.5杏子香精95 3.5.1杏子的挥发性香成分95 3.5.2杏子香精常用的香料96 3.5.3杏子香精配方97 3.6葡萄香精100 3.6.1葡萄的挥发性香成分100 3.6.2葡萄香精常用的香料101 3.6.3葡萄香精配方102 3.7草莓香精104 3.7.1草莓的挥发性香成分105 3.7.2草莓香精常用的香料107 3.7.3草莓香精配方108 3.8菠萝香精110 3.8.1菠萝的挥发性香成分110 3.8.2菠萝香精常用的香料111 3.8.3菠萝香精配方112 3.9甜橙香精115 3.9.1甜橙的主要挥发性成分115 3.9.2甜橙香精常用的香料117 3.9.3甜橙香精配方118 3.10柠檬香精119 3.10.1柠檬的挥发性香成分119 3.10.2柠檬香精常用的香料120 3.10.3柠檬香精配方121 3.11香蕉香精122 3.11.1香蕉的挥发性香成分122 3.11.2香蕉香精常用的香料123 3.11.3香蕉香精配方124 3.12芒果香精128 3.12.1芒果的挥发性香成分128 3.12.2芒果香精常用的香料130 3.12.3芒果香精配方130 3.13荔枝香精130 3.13.1荔枝的挥发性香成分131 3.13.2荔枝香精常用的香料131 3.13.3荔枝香精配方132 3.14樱桃香精133 3.14.1樱桃的挥发性香成分133 3.14.2樱桃香精常用的香料134 3.14.3樱桃香精配方135 3.15覆盆子香精137 3.15.1覆盆子的主要挥发性香成分137 3.15.2覆盆子香精常用的香料138 3.15.3覆盆子香精配方140 3.16黑醋栗香精142 3.17椰子香精142 3.18山楂香精144 3.19甜瓜香精145 3.19.1甜瓜的主要挥发性香成分145 3.19.2甜瓜香精常用的香料146 3.19.3甜瓜香精配方146 3.20杨梅香精151 3.21西瓜香精152 主要参考文献153 第4章坚果香型食用香精155 4.1咖啡香精155 4.1.1咖啡的主要香成分155 4.1.2咖啡香精常用的香料157 4.1.3咖啡香精配方157 4.2杏仁香精160 4.2.1炒杏仁的主要香成分160 4.2.2杏仁香精常用的香料160 4.2.3杏仁香精配方160 4.3糖炒栗子香精161 4.4核桃香精162 4.5榛子香精162 4.6花生香精163 4.6.1炒花生的主要香成分163 4.6.2花生香精常用的香料165 4.6.3花生香精配方165 4.7可可香精166 4.7.1可可的主要香成分166 4.7.2可可香精常用的香料167 4.7.3可可香精配方168 主要参考文献169 第5章肉味香精170 5.1肉味香精概论170 5.2热反应肉味香精175 5.2.1热反应肉味香精概述175 5.2.2热反应肉香味的前体物质179 5.2.3热反应肉味香精配料185 5.2.4增味剂、脂类和辛香料186 5.2.5热反应肉味香精中常用的合成香料及其香味特征188 5.2.6热反应肉味香精配方195 5.3猪肉香精196 5.3.1早期的猪肉香精配方196 5.3.2猪肉特征香味物质198 5.3.3猪肉香精配方199 5.3.4火腿香精和熏肉香精200 5.4牛肉香精202 5.4.1牛肉中的肉香味物质202 5.4.2牛肉香味的构成204 5.4.3牛肉香精配方206 5.5鸡肉香精210 5.6海鲜香精213 5.6.1鱼、虾、蟹、贝等海鲜的香成分213 5.6.2鱼肉香精配方216 5.6.3蟹香精配方216 5.6.4虾香精配方217 5.7羊肉香精218 5.7.1羊肉挥发性香成分218 5.7.2羊肉香精中的香料和配方219 主要参考文献220 第6章乳香型食用香精224 6.1乳香型香精概论224 6.2乳香型香精配方225 6.2.1奶用香精226 6.2.2奶油香精231 6.2.3白脱香精236 6.2.4奶酪香精238 主要参考文献242 第7章辛香型食用香精244 7.1生姜香精244 7.1.1生姜的香成分244 7.1.2生姜香精配方245 7.1.3姜汁汽水香精配方246 7.2大蒜香精246 7.3洋葱香精247 7.4芫荽香精249 7.5丁香香精250 7.6肉桂香精251 7.7八角茴香香精252 7.8辣椒香精253 7.9花椒香精254 7.10复合辛香料香精255 主要参考文献257 第8章凉香型食用香精259 8.1凉味剂259 8.1.1凉味剂的用途259 8.1.2凉味剂的分子结构特点260 8.1.3薄荷醇及其衍生物260 8.1.4酰胺类263 8.1.5其他凉味剂264 8.2薄荷香精266 8.3留兰香香精268 8.4桉叶香型香精270 主要参考文献271 第9章蔬菜型食用香精273 9.1蘑菇香精278 9.2土豆香精279 9.3番茄香精281 9.4黄瓜香精285 9.5芹菜香精287 主要参考文献288 第10章花香型食用香精290 10.1食用玫瑰香精290 10.2食用桂花香精293 10.3食用茉莉香精295 10.4食用紫罗兰香精296 主要参考文献297 第11章其他香型食用香精299 11.1可乐香精299 11.2巧克力香精300 11.3香草香精301 11.4蜂蜜香精303 11.5香油香精304 11.6酱油香精306 11.7食醋香精307 11.8爆玉米花香精308 11.9甜玉米香精310 11.10大麦香精310 主要参考文献311 索引313 |
| 编辑推荐:1.《食用调香术》第三版是在3个国家科技技术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将作者20多年香精香料产业化技术高度凝练归纳精心编著而成,书中内容原创性极高,所述技术处于国内先进、国际领先地位。 2.已经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 3.配方经典,逐一验证评价,参考性极强 |
香辛料原理与应用(第二版)
定价 68.00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版次 2
出版时间 2017年10月
开本 16开
作者 王建新,衷平海 编著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308
字数 388
ISBN编码 9787122301208
第—章 香辛料基本知识001 第—节香辛料的定义001 第二节香辛料的分类002 第三节香辛料中的油细胞005 第四节香辛料的使用形式007 第五节香辛料的深加工011 第六节香辛料的采收和储藏013
第—章 香辛料基本知识001
第—节香辛料的定义001
第二节香辛料的分类002
第三节香辛料中的油细胞005
第四节香辛料的使用形式007
第五节香辛料的深加工011
第六节香辛料的采收和储藏013
第七节香辛料的消毒015
参考文献020
第二章 常规香辛料021
1.八角茴香021
2.百里香022
3.薄荷023
4.藏红花025
5.丁香026
6.甘牛至027
7.葛缕子028
8.胡椒030
9.葫芦巴031
10.花椒033
11.茴香034
12.姜035
13.姜黄037
14.芥菜038
15.枯茗039
16.辣根041
17.辣椒和甜椒042
18.留兰香044
19.龙蒿045
20.甜罗勒046
21.迷迭香048
22.牛至050
23.欧芹051
24.酒花053
25.芹菜054
26.肉豆蔻056
27.肉豆蔻衣058
28.莳萝060
29.鼠尾草061
30.斯里兰卡肉桂063
31.蒜065
32.细香葱066
33.细叶芹067
34.香薄荷068
35.小豆蔻069
36.小茴香070
37.洋葱072
38.芫荽073
39.月桂叶074
40.芝麻077
41.中国桂皮077
42.众香子079
参考文献080
第三章 区域性香辛料081
1.阿魏081
2.凹唇姜083
3.菝葜083
4.白豆蔻084
5.白芷085
6.荜拔086
7.荜澄茄087
8.波尔多088
9.草豆蔻089
10.草果090
11.陈皮091
12.川芎092
13.大葱093
14.大风093
15.冬青094
16.独活094
17.杜松095
18.番石榴096
19.甘草097
20.甘松099
21.枸杞099
22.广木香100
23.海索草101
24.黑种草102
25.藿香103
26.加州胡椒104
27.韭菜104
28.良姜105
29.灵香草107
30.芒果姜107
31.柠檬草108
32.柠檬香蜂草109
33.欧当归110
34.砂仁111
35.山柰112
36.水蓼113
37.甜没药114
38.调料九里香115
39.土荆芥116
40.香豆蔻116
41.香旱芹117
42.香荚兰118
43.香兰叶119
44.香桃木120
45.辛夷121
46.续随子122
47.胭脂树122
48.洋甘菊123
49.印蒿124
50.罂粟子125
51.鱼腥草126
52.芸香127
53.紫苏128
54.其他香辛料129
参考文献132
第四章 香辛料的辣味功能133
第—节辛辣成分与结构133
第二节辣度138
第三节烹调方法对辣味的影响141
第四节辣味的应用143
第五节辣味与减盐食品144
参考文献145
第五章 香辛料的祛臭功能146
第—节食品中的不良气味146
第二节香辛料的祛臭机理149
第三节祛臭香辛料的应用154
第四节香辛料与口臭和体臭的防治159
参考文献161
第六章 香辛料的着色功能162
第—节香辛料中的色素成分162
第二节香辛料色素的应用167
参考文献170
第七章 香辛料的风味功能171
第—节香辛料的香气强度171
第二节香辛料的味觉和触觉功能174
第三节香辛料的调味176
第四节风味香辛料的烹调181
第五节香辛料与减糖食品184
参考文献186
第八章 香辛料与微生物187
第—节香辛料的抗菌性187
第二节香辛料中有效成分的抗菌活性198
第三节香辛料的驱虫性204
第四节香辛料对有益菌的促进207
参考文献208
第九章 香辛料的抗氧性209
第—节香辛料的抗氧性研究209
第二节香辛料对自由基的消除215
第三节香辛料中的抗氧成分218
第四节香辛料的光防护222
参考文献223
第十章 香辛料与保健食品224
第—节香辛料的医疗保健作用224
第二节香辛料中的药用成分227
第三节香辛料的产热效应233
第四节香辛料与醒酒235
第五节香辛料与减肥235
第六节香辛料对烹调中有害成分生成的抑制238
第七节香辛料与增强消化239
参考文献240
第十—章 香辛料质量标准及相关法规条例241
第—节国际香辛料标准化现状241
第二节香辛料的进出口操作243
第三节香辛料常规检查245
参考文献249
第十二章 香辛料在调味料和作料中的作用250
第—节香辛料强化剂250
第二节辣椒制品253
第三节咖喱粉255
第四节佐餐盐258
第五节泡菜用调料259
第六节沙拉调味料260
第七节调味酱及调味酱油262
第八节肉味料269
第九节肉灌制品调味料273
第十节汤料调味料276
第十—节饮料279
第十二节烹鱼用料279
第十三节调味醋280
第十四节酒用香辛料281
第十五节糕点面食用调味料284
第十六节肉类腌制料287
第十七节番茄酱288
参考文献290
附录291
附录1香辛料水溶液的pH值291
附录2香辛料主要生产国和地区(以英文排名为序)291
附录3香辛料及其制品的FEMA号码294
附录4—些香辛料精油和油树脂的产品规格299
附录5香辛料拉丁文中文对照索引301
附录6香辛料英文中文对照索引306
显示全部信息
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内容:香辛料基本知识、常规香辛料、辅助型香辛料、香辛料的辣味功能、香辛料的祛臭功能、香辛料的着色功能、香辛料的风味功能、香辛料的抗微生物性、香辛料的抗氧性、香辛料的药理保健作用、香辛料质量标准及相关法规条例,并介绍了香辛料在调味料和作料中的应用。本书适合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人员、香料和风味料生产和应用人员、烹饪学校师生、食品行业管理人员等阅读参考。
王建新,江南大学,教授,江南大学化学和材料工程学院应用化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核心期刊《精细化工》编委,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标准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香精香料化妆品行业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清洁生产工艺产业化》、江苏省科研项目十多项,若干项目产业化后产值过亿,填补了国内空白。
当我拿到《香辛料原理与应用》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吸引。我一直认为,了解香辛料的“为什么”比“怎么用”更重要,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度探索的需求。书中对每一种香辛料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包括其主要的挥发油、色素、以及其他对风味有影响的化合物。例如,关于肉桂的香气主要来源于肉桂醛,以及它在不同烹饪条件下如何表现,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书中将这些科学原理与实际应用紧密地结合起来,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是对如何在厨房中巧妙运用香辛料的实践指导。书中关于“风味轮”和“风味搭配矩阵”的设计,为我理解香辛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系统性的框架,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香料的组合和搭配,从而创造出更复杂、更有层次感的风味。这本书,让我对香辛料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它不再仅仅是提升菜肴味道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我进行烹饪创作的灵感源泉。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锅出色的汤品,其灵魂在于汤底的深度和层次感。《香辛料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则为我揭示了香辛料在汤品制作中的神奇力量。书中关于香辛料的化学成分以及它们在长时间炖煮过程中如何释放风味,以及如何形成复杂的风味轮廓,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我了解到,不同香辛料在汤品中的作用是多样的,有的提供基础的辛辣或温暖感,有的带来芳香的层次,有的则能中和食材的腥味,提升整体的鲜美度。书中关于“风味搭配矩阵”的应用,让我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的汤品选择最合适的香辛料组合。例如,在制作鸡汤时,书中建议使用姜、葱、八角等来提供温暖和芳香,而加入少许的胡椒则能带来一丝清爽的辛辣感,这与我以往的经验不谋而合,并且在书中得到了科学的解释。通过书中提供的知识,我能够更精准地控制香辛料的用量和加入顺序,从而熬制出更加醇厚、香气更加浓郁的汤品。这本书,让我对制作美味汤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强大的工具。
评分初次翻阅《香辛料原理与应用》,我就被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作为一名曾经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厨师,我自认为对香辛料的运用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所掌握的仅仅是冰山一角。书中对每一种香辛料的起源、种植、采收、加工过程以及其核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对其风味形成根源的深刻剖析。例如,关于胡椒的辛辣味来源——胡椒碱,以及它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变化,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解释,这让我能够更精准地控制其使用量和烹饪时机,避免出现过辣或风味流失的尴尬局面。书中的应用篇更是锦上添花,它并非简单罗列菜谱,而是基于原理,教导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烹饪的需求,以及目标风味的设定,来组合、搭配各种香辛料。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味轮”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思考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香料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对比效果,从而能够创造出更复杂、更有层次感的风味组合。对于任何想要在烹饪领域深耕,追求极致风味的朋友来说,这本书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点燃了创新的火花,让我对未来的烹饪之路充满了期待。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指导我制作各种调味品、酱汁和酱料的书籍,而《食用合成香料调味品香精酱汁酱料制作大全》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藏。翻开它,就像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调味品制作工厂,从基础的酱油、醋、辣椒酱,到复杂的意面酱、烧烤酱、亚洲风味酱,再到各种令人垂涎的甜点酱料,几乎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遇到的所有需求。书中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制作步骤和配方,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解释了每种调味品中关键的风味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产生独特风味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风味轮”的解读,以及如何利用各种香料和调味料来构建层次感和平衡感。书中对于食用合成香料的使用也进行了科学的指导,这对于追求稳定风味和特定口感的制作非常重要。我尝试了书中关于家常番茄酱的制作,按照步骤操作,最终成品无论在色泽、香气还是口感上,都远远超出了我之前自己制作的水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菜谱,更是一本关于风味工程的实践指南,它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在厨房里进行各种调味品和酱料的创作,为我的菜肴增添无限的可能。
评分我对香辛料的热爱,源于它们能够赋予平凡食材以生命和灵魂。《香辛料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则将我对香辛料的理解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仅是列举了各种香辛料的名称和用途,而是深入到了每一种香辛料的“前世今生”。从它们的生长环境、地理分布,到采摘、干燥、研磨的工艺,再到其核心的挥发油和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书中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香辛料的“风味图谱”的描述,它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每种香辛料的复杂风味特征,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为什么孜然带有土质的温暖,而小豆蔻则散发出清新的甜香。更重要的是,书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它不仅讲解了原理,更提供了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到实际烹饪中的指导。书中关于不同香料的“风味轮”和“风味搭配矩阵”的设计,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搭配,创造出和谐且富有层次感的风味。这本书,让我对香辛料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它不再仅仅是提升菜肴味道的工具,而是成为了我进行烹饪创作的灵感源泉。
评分对于想要在家制作各种特色酱汁,为菜肴增添亮点的烹饪爱好者来说,《食用合成香料调味品香精酱汁酱料制作大全》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涵盖了中式、西式、东南亚等多种风格的酱汁制作,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讲解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调味料、香辛料以及食用香精的原理和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风味轮”的讲解,它帮助我理解了不同风味元素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构建出丰富而平衡的酱汁口感。书中对于各种酱汁的“灵魂”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剖析,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番茄酱具有酸甜的口感,为什么烧烤酱带有烟熏和焦糖的风味。我尝试了书中关于经典意面酱的制作,按照步骤操作,最终成品无论是色泽、香气还是口感,都让我惊艳不已。这本书,让我能够更自信地进行各种酱汁的研发和创作,为我的家常菜肴增添了无限的美味可能。
评分作为一名对美食烹饪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香料的世界,不仅仅是它们的味道,更是它们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创作可能性。《食用调香术 第三版》这本书,就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香料奥秘的大门。书中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香料识别、分类,到复杂的香气分子构成,再到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来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菜肴和饮品。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不同香料在不同烹饪方法下的化学变化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某些香料在烘烤时会散发出更浓郁的香气,而在炖煮时则会呈现出另一种风味。书中提供的许多实际案例和配方,都经过了严谨的科学验证,让我能够放心地尝试,并且总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一本关于味觉科学的科普读物,它教会了我如何去“听”香料的声音,“看”香料的化学反应,“品”香料的层次感,从而让我对烹饪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想要在家中尝试制作独具风味的酱汁,还是想为自己的烘焙点心增添一份特别的香气,这本书都能提供最专业、最科学的指导。它激发了我对调香的无限热情,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实验,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食用调香术”。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兼家庭厨师,我对于食材的理解已经从“好吃”上升到了“为什么好吃”的层面。《食用调香术 第三版》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种深度探索的需求。我一直对香料的神秘力量感到好奇,为什么同一款食材,在不同的香料组合下,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味?这本书给出了科学的答案。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香料的化学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通过加热、接触空气等方式发生反应,从而产生我们所感知到的香气和味道。例如,书中对香草中香兰素的提取和应用原理的阐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香草如此普遍地出现在甜点和烘焙中,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用量来获得更细腻或更浓郁的香气。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香料搭配的理论框架,比如“风味协同”和“风味对比”的概念,这对我日常的烹饪实践有了极大的启发。我不再是凭感觉随意添加香料,而是能够有意识地去构建风味,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层次感的菜肴。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简单的烹饪者,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和驾驭风味的“调香师”。
评分在烹饪的世界里,我一直认为“香”是灵魂,《食用调香术 第三版》这本书,恰恰为我揭示了这灵魂的奥秘。它从化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香料的构成,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加热、混合等过程中释放出迷人的香气。我一直对香料的“协同作用”感到好奇,为什么某些香料搭配在一起,会产生比单一香料更美妙的风味?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它详细阐述了香料中的挥发性成分是如何相互影响,从而形成复杂的风味轮廓。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天然香料和食用香精的应用技巧,这让我能够更灵活地运用这些工具,来提升菜肴的香气和风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味地图”的绘制,它直观地展示了不同香料的香气特征,以及它们在味觉上的定位,这对我进行香料搭配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通过这本书,我不再是凭感觉添加香料,而是能够有意识地去构建风味,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层次感的菜肴。
评分作为一名烘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烘焙的魅力不仅在于精致的造型,更在于那馥郁诱人的香气。《食用调香术 第三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烘焙香气圣经。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种香料和食用香精在烘焙中的作用原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肉桂能在烤箱中散发出如此温暖的香气,以及为什么香草精是提升甜点风味不可或缺的元素。书中关于香气分子如何与食材发生反应,以及在不同烘烤温度下香气如何变化的内容,让我对烘焙过程有了更科学的认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味轮”的介绍,它帮助我理解了各种香料之间的搭配可能性,让我能够为我的饼干、蛋糕和面包设计出独具创意的风味组合。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使用天然香料和食用香精来平衡和提升甜点的风味,甚至是如何模拟某些昂贵香料的风味,这对于家庭烘焙来说,既经济又实用。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成功地制作了带有浓郁焦糖香气的曲奇,其风味之佳,连我以前使用的现成配方都无法比拟。这本书,让我对烘焙香气的掌控力有了质的飞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