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Writing has been of Great Use to me in the Course of my Life," Benjamin Franklin said in his famous Autobiography. With characteristically calculated understatement, he attributed his enormous and varied successes to "my having learnt a little to scribble."
This collection of Franklin's works begins with letters sent from London (1757-1775) describing the events and diplomacy preced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 The volume also contains political satires, bagatelles, pamphlets, and letters written in Paris (1776-1785), where he represented the revolutionary United States at the court of Louis XVI, as well as his speeches given in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and other works written in Philadelphia (1785-1790), including his last published article, a searing satire against slavery.
Also included are the delightfully shrewd prefaces to Poor Richard's Almanack (1733-1758) and their worldly, pungent maxims that have entered our American culture. Finally, the classic Autobiography, Franklin's last word on his greatest literary creation-his own invented personality-is presented here in a new edition, completely faithful to Franklin's manuscript.
A companion volume includes the complete "Silence Dogood" series, "Busy-Body" essays, and a generous selection of his early writings, including letters to the press, satires, and pamphlets.
作者簡介
J. A. Leo Lemay, editor of this volume, is professor of colonial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The author of numerous works on Franklin, including The Canon of Benjamin Franklin 1722-1776: New Attributions and Reconsiderations, he has edited The Oldest Revolutionary and (with P. M. Zall)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 A Genetic Text.
前言/序言
19世紀上半葉的歐洲社會風貌:一部跨越古典與現代的史詩 書名:《黎明前的低語:1800-1850年間歐洲的轉型與衝突》 作者:佚名 齣版信息:倫敦某知名齣版社,1855年首次齣版(現為珍稀版本) 裝幀:原版皮革精裝,燙金書脊,扉頁附有精美手繪插圖 --- 導言:一個世紀的十字路口 本書並非專注於某一個領域的綫性敘事,而是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社會全景圖,旨在捕捉19世紀上半葉(約1800年至1850年)歐洲大陸經曆的劇烈而復雜的轉型時期。這是一個舊秩序(即啓濛運動的理想與拿破侖戰爭的餘波)與新力量(工業革命的洪流與新興民族主義的覺醒)激烈碰撞的時代。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傢的冷靜視角,深入探究瞭這一時期塑造現代歐洲麵貌的關鍵動力、社會張力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 第一部:秩序的重建與理想的幻滅 (1800-1820) 拿破侖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歐洲的政治版圖在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上被強行重塑。本書細緻描繪瞭梅特涅體係(Metternich System)如何試圖“恢復”1789年之前的絕對君主製和宗教保守主義。 作者沒有停留在政治條文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探究瞭這種“復闢”在各國精英階層和普通民眾中的真實接受度。在法國,波旁王朝的迴歸引發瞭貴族與自由派資産階級之間微妙的權力角力;在德意誌邦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催生瞭早期浪漫主義思潮對“民族精神”(Volksgeist)的狂熱追求,這股思潮既是對法國文化的抵抗,也是對未來統一的隱秘期盼。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詳述瞭戰後社會中“傷痕文化”的蔓延。士兵的復原、戰時經濟的崩潰,以及各國政府為應對財政赤字而推行的緊縮政策,是如何加劇瞭社會底層的不滿,為後續的革命埋下瞭火種。 第二部:工業的陰影與城市化浪潮 (1820-1840) 如果說政治上的復闢是試圖迴到過去,那麼工業革命的加速則是不可逆轉地衝嚮未來。本書用大量篇幅描繪瞭工業化帶來的地理和階層變遷。 1. 蒸汽與煤炭的帝國: 詳細考察瞭英國曼徹斯特、比利時列日以及普魯士萊茵河沿岸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差異。作者對早期工廠製度的運作進行瞭冷峻的記錄,包括童工的使用、工作時間的殘酷性,以及新興的“工廠主階層”如何從最初的冒險傢迅速演變為擁有巨大社會權力的寡頭。 2. 城市病與貧民窟的誕生: 這一時期歐洲主要城市的人口結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本書通過對同期公共衛生報告、市政文件以及文學作品的交叉引用,展現瞭貧民窟的形成過程——空氣汙染、霍亂等疾病的肆虐,以及社會精英對“無産者群體”(the Proletariat)産生的矛盾心理:既恐懼其數量的膨脹,又依賴其提供的廉價勞動力。 3. 新興的階級對話: 資産階級(Bourgeoisie)的崛起不僅是經濟力量的體現,更是文化和道德標準的重塑。本章對比瞭早期工業資本傢與傳統地主貴族的價值觀衝突,探討瞭“勤奮”、“節儉”和“個人奮鬥”如何成為19世紀中産階級的核心道德支柱。 第三部:思潮的交鋒:自由、社會主義與浪漫主義的混響 (1830-1850) 政治的壓製並未消除思想的活力,相反,它將反抗的聲音推嚮瞭更深層次的哲學和藝術領域。 1. 自由主義的演進: 1830年的法國七月革命被視為一個轉摺點。本書分析瞭早期自由主義如何從洛剋式的“有限政府”理念,轉嚮對代議製政府和擴大選舉權的訴求。然而,作者也批判性地指齣,早期的自由主義往往在觸及工人階級權益時錶現齣的局限性。 2. 烏托邦的構建與早期社會主義: 聖西門、傅立葉的“和諧社會”構想,以及英國歐文的閤作社實踐,被視為對工業資本主義殘酷現實的直接迴應。本書詳盡分析瞭這些早期社會主義者試圖在不訴諸暴力革命的前提下,重塑生産關係的努力,並探討瞭這些“烏托邦”理論在實踐中遭遇的經濟睏境和精英階層的抵製。 3. 浪漫主義的終麯與現實的入侵: 藝術與文學在此階段扮演瞭關鍵角色。浪漫主義(Romanticism)從對自然與個體的贊美,逐漸轉嚮對社會不公的隱晦批判,或是對逝去中世紀田園牧歌的逃避。本章對比瞭德意誌的“青年德意誌派”與法國“早期現實主義”對社會議題的不同處理方式,標誌著文學關注點從個體情感轉嚮社會結構性問題。 第四部:1848:春天的暴風雨與收獲的幻滅 本書的高潮聚焦於1848年歐洲各地的革命浪潮。作者以編年史的細緻,展示瞭革命如何從巴黎爆發,迅速蔓延至維也納、柏林、布拉格和意大利各邦。 不同於將1848年視為單一事件,本書強調瞭其內部的斷裂性:初期,自由資産階級與知識分子主導瞭推翻舊政權的行動;然而,隨著工人階級的訴求(如“工作權”和“社會共和國”)浮齣水麵,中産階級迅速退縮,革命陣營隨之分裂。 通過對法蘭剋福議會(Frankfurt Parliament)失敗的剖析,作者得齣瞭一個核心結論:在物質基礎尚未完全成熟的背景下,理想化的民族統一與激進的社會改革訴求,極易被舊有的軍事力量和保守勢力所扼殺。1848年的失敗,標誌著浪漫主義理想時代的終結,為接下來的“俾斯麥式”的現實政治(Realpolitik)鋪平瞭道路。 結語:為未來埋下的伏筆 1850年之後,歐洲看似恢復瞭錶麵的“穩定”,但作者指齣,社會結構已然不可逆轉地改變。鐵路網絡的擴展、國際貿易的加深,以及無産階級意識的覺醒,都預示著更宏大、更具組織性的衝突即將到來。本書以一種冷靜而充滿曆史洞察力的筆觸,為讀者理解19世紀下半葉的帝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激進化以及社會民主運動的興起,提供瞭堅實的思想基石。 本書特點: 多視角交叉研究: 融閤瞭經濟史、政治史、社會思潮史,避免瞭單一的敘事偏嚮。 詳盡的原始資料運用: 引用瞭大量罕見的會議記錄、私人信件和早期報刊評論,細節豐富。 對“未竟事業”的深刻反思: 不僅記錄瞭變革,更側重於分析為何許多19世紀初期的美好理想最終走嚮瞭挫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