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
巴菲特的估值逻辑
证券分析(上下册)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证券分析(第6版)》是巴菲特唯1笔作序图书。本书在1940年经典版本基础上,增加华尔街10位金融大家全新导读,使得经典投资理念与当今市场环境结合,让证券分析在新的时代再次焕发出耀眼光彩。
本书作者格雷厄姆被誉为 “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其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一大批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转型过程之中,无论是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等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机构等,都在探索下一步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证券分析》第6版,是希望价值投资能够成为主导性的投资理念,成为当前市场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证券分析(第6版)》是巴曙松老师带领的业内人士翻译团队,历时一年半潜心打造的的中文译本。在国内,本书得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黄红元,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金旭,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鼎力。在国外,耶鲁首席投资官大卫.斯文森,摩根大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捐献基金杰克.迈耶等数十位华尔街大鳄联袂。
《证券分析》被誉为投资者的,自1934年出版以来,八十年不衰。市场反复证明,《证券分析》是价值投资的经典之作。《证券分析(第6版)》是1940年版本的升级版。而《证券分析》1940年版本是作者格雷厄姆和多德满意的版本,也是股神巴菲特为钟爱的版本。第6版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同时,增加了10位华尔街金融大家的导读,既表明了这本书在华尔街投资大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为这部经典著作增添了时代气息。
《证券分析》的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理论的奠基人,被誉为“华尔街教父”。他既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任过教授,又在华尔街创造过辉煌的投资业绩;既经历过让投资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经历过让投资者沮丧绝望的大萧条。市场锤炼了格雷厄姆,也证明了价值投资的意义所在。
《证券分析(第6版)》是由经济学家巴曙松老师领衔翻译团队,历时一年半,精心打造的的中文译本。正如巴曙松老师所言:“历史不会重演,然而总是押着韵脚。当前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同样需要确立价值投资的理念。我决定组织力量翻译《证券分析》第6 版的初衷,也正在于此。”
本杰明.格雷厄姆
被誉为 “现代证券分析之父”“华尔街教父”,价值投资理论奠基人,其在投资界的地位,相当于物理学界的爱因斯坦,生物学界的达尔文。
作为一代宗师,其投资哲学为“股神”巴菲特、“市盈率鼻祖”约翰.内夫、“指数基金教父”约翰?博格等一大批投资大师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资产规模上亿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他的信徒。
他不仅是沃伦.巴菲特就读哥伦比亚大学时的研究生导师,而且被巴菲特膜拜为 “精神导师”,巴菲特称自己投资理论的“85%来自格雷厄姆”。巴菲特甚至给自己的儿子取名霍华德.格雷厄姆?巴菲特,以纪念恩师。
戴维.多德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任美国金融协会副主席、美国经济学会会员、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成员。格雷厄姆的助手、追随者和忠贞不渝的伙伴。
自1950年代以来,沃伦.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投资了几家盈利能力*好且*能代表未来趋势的公司。但,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在做正确的投资呢?巴菲特及其合伙人是如何甄别具有未来前景的公司呢?他人如何才能效仿他们的做法呢?
对于寻求成功投资模式的巴菲特的追随者,《巴菲特的成功之路》无疑是一个上佳的礼物,因为它对巴菲特迄今为止的长期投资组合,做了*为详尽的分析。
作为投资人,本书作者路亚飞从巴菲特1958年桑伯恩地图公司的投资开始,连续追溯了另外19个巴菲特的主要投资案例,如,喜诗糖果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政府雇员、可口可乐公司、美国航空集团、富国银行和商用机器公司(IBM)。
借助于合伙人信函、公司文件、年度报告、第三方参考资料和其他原始信息,路亚飞把巴菲特投资的独特性定位为:时点的把握、本能的发挥、外界信息的运用、和投后的援手。而且,作者还从中辨识出适用于所有投资者(无论其公司大小或国内)的成功要素。
作者按照年代顺序对更广阔的事件和美国股市起伏做了相关解读,并由此提出:巴菲特*重要的特质可能是其知识的宽度。
陆晔飞,现任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股东价值管理公司是一家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价值投资公司。此前,陆先生先后就职于麦肯锡公司柏林办公室和一家位于慕尼黑的单一家族投资办公室。陆晔飞先生拥有伦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译者简介
李龙,经济学硕士,在金融和实业领域有着丰富历练,在股权投资领域有着较多的实战经验,在公司估值和管理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曾经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林安霁,中信产业基金投资经理,历任分析员、助理投资经理;此前在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任经理。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此前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获管理学学士。林先生是美国注册会计师(CPA)、特许公认会计师(ACCA)和特许管理会计师(CGMA)。之前参与翻译的书:《审计学:变化环境中的概念》,第三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李羿,财务管理学学士,在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和华为技术公司历练多年,现就职于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曾参与翻译《金融与投资术语词典》和《估值:难点、解决方案及相关案例》、《并购估值——为非上市公司培育价值》、《估值的艺术》、《并购指南——如何发现好公司》、和《并购有道——中小企业收购秘籍与精品案例》等书。
本书对巴菲特50多年投资生涯中20个核心投资案例,做了简洁和有益的分析。陆晔飞很好地阐述了巴菲特评估每项投资的回报时,所关注的关键要素。所以,对于长期投资感兴趣的人,阅读本书一定获益匪浅!
约翰·埃尔坎,Exor投资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在有关巴菲特的众多书籍中,投资组合经理陆晔飞写了一个价值独特、信息充实的版本。这本即时经典分析了巴菲特20个*佳投资案例——始于1958年并一直延续到。这是一本读之书!
约翰·米哈杰维奇,The Manual of Ideas执行主编
对于投资,沃伦·巴菲特谈过很多理念,但极少涉及实际的投资案例。陆晔飞通过发掘那些被遗忘的年报并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出色地填补了理解巴菲特投资拼图中所缺的那些模块。
罗伯特·温纳尔,RV资本首席投资官
陆晔飞为我们大家做了一件大好事,他带着我们回顾了巴菲特投资生涯中那些关键的投资案例。他不仅为我们分析了巴菲特彼时面对项目时的所思所想,并通过提供众多的一手信息,让我们能够站在巴菲特当年的角度看待这些投资标的。人们由此甚至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伴随着巴菲特在其投资生涯顺时前行,领悟到了影响其投资精进的那些真谛。
乔尔·科恩,麻省理工学院投资管理公司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前言
部分 合伙制年代(1957~1968年) // 001
第1章 1958:桑伯恩地图公司 // 004
第2章 1961:登普斯特农具机械制造公司 // 018
第3章 1964:得州国民石油公司 // 029
第4章 1964:美国运通 // 034
第5章 1965:伯克希尔-哈撒韦 // 051
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 // 067
第6章 1967:国民 // 069
第7章 1972:喜诗糖果公司 // 073
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 // 078
第9章 1976:政府雇员 // 091
第10章 1977:《布法罗晚报》 // 099
第11章 1983:内布拉斯加家具卖场 // 103
第12章 1985:大都会广播公司 // 109
第13章 1987:所罗门公司——优先股投资 // 125
第14章 1988:可口可乐公司 // 135
第三部分 近期(1989~2014年) // 151
第15章 1989:美洲航空集团 // 154
第16章 1990:富国银行 // 168
第17章 1998:通用再 // 179
第18章 1999:中美能源公司 // 197
第19章 2007~2009:北伯灵顿公司 // 211
第20章 2011:IBM // 231
第四部分 经验总结 // 247
第21章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演进 // 248
第22章 我们能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什么 // 254
附录A 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业绩表现(1957~1968年) // 263
附录B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业绩表现(1965~2014年) // 264
参考文献 // 266
译者序
不同于传记类作品,本书是以20个关键投资案例为“珍珠”,把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生涯串在一起。对于以显赫投资业绩光耀于世的“圣人”,通过巴菲特在不同时期的经典投资案例来描述其独特的投资方式,不失为一种独特而精到的方式。
对于投资者而言,本书是了解巴菲特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途径。作者通过对每个投资案例的背景铺垫、对被投企业基本面及其价值评估的分析,把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具体而细致地予以了例解或阐述——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解读。
同时,就每个投资案例,作者还从当时一般投资者的角度进行了常规分析,以凸显巴菲特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过人之处。比如,在他投资的成熟期,巴菲特特别看重被投企业的结构性优势,并把它作为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要条件。通常,这是一般投资人易于忽略或很难甄别的投资决策要素。
此外,作者强调了巴菲特筛选投资标的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被投企业创造复利的能力。为此,作者给出了衡量企业创造复利能力的一组重要指标: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和企业利润的年增长率。这应该是巴菲特几十年的投资生涯能够保持年均复合收益率超过20%的秘诀之一。
总之,本书作者对巴菲特投资生涯演进轨迹的梳理分析,将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品味到价值投资的真谛,获益良多。
本书各章的译者分别为:第1~2章是由李拜所译,第4章为马聪所译,第6~14章为林安霁所译,第15~17章为李羿所译,其余均为李龙所译,全部译稿均由李龙校对修改。
在此,特别感谢策划编辑杨熙越和责任编辑黄姗姗,感谢她们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与付出!
李龙
2017年6月
前言
在过往的30年间,巴菲特及其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家喻户晓了。同样地,对于投资界的人来说,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再也不是美国中西部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镇了。由于巴菲特传奇般的投资业绩,许多小投资者都想像他那样投资,而许多投资人则想效仿他的投资策略。但巴菲特伟大的投资项目到底是哪些?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做的这些投资?从他的经历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
本书的焦点就是通过梳理巴菲特投资生涯的轨迹,揭示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具体而言,我整理了巴菲特所做的20个投资案例——我觉得它们是对巴菲特的投资演进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的投资项目。为此,我主要基于下述这组因素挑选了这些投资案例:投资发生时它们的相对规模、不同的投资类型以及我发现有特别信息价值的投资。
在分析这些关键投资案例时,我重点关注巴菲特做投资决策中所采取的具体行为,并设法从一个第三方的角度去理解,他或任何投资者在每个案例中所遵从的逻辑依据是什么。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会设法用同一时期研究相关企业投资分析师的角度,来凸显巴菲特的观点。与传记类的书籍不同,本书主要通过聚焦巴菲特的关键投资案例来阐述巴菲特的故事。相比其他含有相关投资信息的出版物(包括巴菲特自己的年度信函),本书旨在利用原始文档和其他可能的历史信息,进一步拓展知识。我写作本书的总体目标是:就巴菲特所做的那些关键投资项目,给予读者一个现实的分析,希望读者可以借此归纳出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本书的前三个部分按年代顺序撰写。部分详述了巴菲特在1957~ 1968年间所做的5项关键投资。那时,他运营的是一家叫作巴菲特有限合伙企业的组织,也是他在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前,所管理的一家私募投资合伙企业。第二部分详述了他在1967~1988年间所投的9个项目,这个时期是伯克希尔–哈撒韦作为巴菲特投资载体的个二十多年。后一部分聚焦于1989年以来的伯克希尔时代。在这三个部分中,每个部分都有一个简介阐述相关的投资项目是如何镶嵌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之中的,并描述美国股票市场和巴菲特投资所涉及市场那个时期的背景情况。书中每一章都围绕着一个具体投资项目展开,即把每个项目作为一个研究案例。本书的后部分旨在反思巴菲特作为一个投资者的历史演进过程。它还概括了我的学习所得,即我对巴菲特20个关键投资案例分析的收获,以及有关他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的学习所得。
在我深入分析巴菲特的具体投资案例之前,我想要定义一下在我的分析中所追求的方法。在评估一项投资时,我的方法是首先理解相关投资的定性要素和相关背景,然后才是它的估值。就估值来说,我设法寻找的是内生价值,即主要基于公司可持续盈利水平的利润来确定它的价值。通常,这包括基于企业生命周期因素所做的调整。有时,我会针对维持性的资本支出进行比较,就折旧和摊销做一些调整;有时,我就简单地采用过往一年的利润。为了保持一致性和简便,我主要采用基于标准化数据的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作为利润的估值指标,并把市盈率作为一个二级指标。在其中的几个例子里(即我感觉适当之处),我没有使用基于利润的估值方式(或在利用了利润估值方式之外),而采用了基于资产的估值方式。无论我选择定性评估方式还是估值方式,都不是判断这些公司可接受的方式。我的分析包含了不少的解读成分,当然,有些地方的解读是需要一些其他调整来补充的,但我并没有这样做。总之,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基于我所能得到的数据,给予所涉公司一个准确的投资分析。总体来说,它们也呈现了我对巴菲特投资决策的佳理解和解读。
终于把这套书捧在手里了,沉甸甸的,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投资的“秘密武器”。一直以来,我对价值投资深感兴趣,尤其是巴菲特这位传奇人物。他的投资理念,在我看来,并非高不可攀的理论,而是植根于常识和对企业本质的深刻理解。读这套书,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学习如何找到那些被低估的“金矿”,更希望能够领悟到他那种“不随波逐流,坚持自我判断”的精神。想象一下,在市场喧嚣的时候,你能像巴菲特一样,冷静地分析,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然后“跳着踢踏舞去上班”,那是何等的自信和从容!我希望这套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力量,让我不再仅仅是市场的观察者,而是能成为一个有策略、有主见的投资者。我对书中的案例分析尤为期待,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复杂的财务报表抽丝剥茧,找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那些容易被忽略的风险信号。同时,我也想了解,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是否依然适用,又有哪些地方需要与时俱进。这套书的内容,我相信会为我打开一扇新的投资大门,让我对“价值”二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最终在投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开始这场关于价值与智慧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次购买的这套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投资导航”。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投资建议和理论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可靠的指引。我尤其看重“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一部分,我相信大师的智慧,能够帮助我避开一些常见的投资陷阱,找到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解巴菲特是如何看待“护城河”、如何评估“管理层”、以及如何计算“自由现金流”的,这些都是我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概念。同时,“证券分析”的板块,我相信会为我提供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方法论,让我能够将宏观的估值理念转化为微观的选股实践。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书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真正地融入我的生活,让我在享受投资乐趣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正是我所追求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学习投资,不能只看表面的技巧,更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哲学和逻辑。“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个名字,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我一直对巴菲特的投资成就感到惊叹,但总觉得他的成功离我有些遥远,或许是因为我未能真正理解他“估值”的精髓。这套书,我希望能够帮助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阐述巴菲特是如何看待“价值”的,他的估值模型是怎样的,以及他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识别出那些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我希望能学到他那种“买入并持有”的长期投资理念,以及如何运用“安全边际”来规避风险。同时,我也对“证券分析”的部分充满期待,它应该会提供更具体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将巴菲特的宏观理念落地。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口号,则让我联想到一种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投资态度,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教会我“怎么做”,更能教会我“为什么这么做”,并赋予我一种积极向上的投资心态,让我能够在投资的道路上,保持热情和动力。
评分这次购入的这套书,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它所传达出的“智慧与乐趣并存”的理念。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投资大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超凡的智慧和独到的人生哲学。“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是智慧的结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巴菲特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洞察企业价值的本质,并运用其独特的视角来做出投资决策。我希望能够学习到他那种“不追逐热门,只关注价值”的投资原则,以及他对“长期主义”的深刻理解。而“证券分析”则提供了实现智慧的“工具箱”,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进行严谨的财务分析,如何评估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以及如何利用各种信息来做出明智的投资判断。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书名,它仿佛在告诉我,投资并非枯燥乏味,而是一种充满激情和乐趣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帮助我不仅在投资上有所斩获,更能在投资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让每一次的投资决策都充满自信和活力。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内容丰富”,从宏观的“巴菲特估值逻辑”到微观的“证券分析”,再到一种令人向往的“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心态,这套书几乎涵盖了投资者可能遇到的各个方面。我一直认为,成功的投资不仅仅是掌握一两个技巧,而是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一套完整的投资哲学。我期待这套书能够为我构建这样一个体系。尤其是在“证券分析”这部分,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进行深度研究,如何识别企业的基本面,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中的每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如何评估一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巴菲特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提炼出他的“估值逻辑”的,我相信这其中蕴含着超越时间的智慧。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口号,则为这套严谨的金融投资书籍增添了一抹亮色,我希望它能传递给我一种积极乐观、轻松愉悦的投资态度,让我相信,投资也可以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
评分收到这套书,我的心情可以用“激动”来形容。作为一名对金融投资充满热情但又缺乏系统指导的初学者,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特别期待“巴菲特的估值逻辑”部分,一直以来,我对巴菲特那种“简单、朴素、有效”的投资理念深感钦佩,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未能领会其精髓。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理解他如何看待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识别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以及如何运用“能力圈”来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证券分析”这部分,更是我迫切需要的“工具箱”。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如财务报表分析、行业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等,来全面评估一家公司的投资价值,并找出那些被低估的“钻石”。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充满诗意的书名,则让我对投资产生了一种新的想象,它不仅仅是追求财富的工具,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健康、愉悦的投资心态,让我在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时,依然能够保持微笑和从容。
评分拿到这套书,我首先被《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名字吸引了,感觉非常有趣,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投资心态的思考。我一直认为,投资不仅仅是关于金钱的增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如果投资能够让你感到快乐,能够让你在工作中充满活力,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培养一种健康的投资心态,如何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不被短期的波动所影响,而是专注于长期的价值。当然,我也非常期待这套书中关于“巴菲特的估值逻辑”和“证券分析”的内容。我希望能够通过学习,掌握一套科学的投资方法,能够准确地评估一家企业的真实价值,并找到那些被市场低估的优秀公司。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这些估值逻辑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的。我期待这套书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有智慧的投资者,一个能够在投资的世界里,找到快乐和成就感的人。
评分这套书的组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深度与广度兼备”。我一直认为,投资的世界里,既需要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也需要对市场规律的广泛了解。“巴菲特的估值逻辑”无疑代表了深度,它聚焦于如何发现企业的真实价值,这对我而言是投资的“北极星”。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巴菲特是如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识别出那些真正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他又是如何看待“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未来增长潜力”的。而“证券分析”则代表了广度,它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我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掌握分析各类金融工具的技巧,这对于我构建一个完整的投资框架至关重要。最后,“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充满生命力的书名,更是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赚钱,更是关于如何享受投资的过程,如何让投资成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我希望通过这套书,能够提升我的专业素养,也能培养我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懂得享受生活的投资者。
评分我一直觉得,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巴菲特的估值逻辑”这个书名,恰恰契合了我对长期投资的理解。我渴望了解巴菲特是如何在长达数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始终保持着对价值的坚守,并从中获得丰厚回报的。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识别那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如何理解“复利”的力量,以及如何避免那些看似诱人但实则充满风险的“泡沫”。“证券分析”这部分,则是我学习的具体方法论。我希望能够掌握一套科学的分析体系,能够从财务报表、行业趋势、公司治理等多个维度,对一家企业进行深入的评估,从而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而“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书名,则为这套看似严谨的金融书籍增添了一抹轻松的色彩。我希望它能传递给我一种积极乐观的投资心态,让我相信,即使面对市场的波动,也能保持从容和愉悦,将投资变成一件令人享受的事情,而不是沉重的负担。
评分这次购入这套书,完全是被“证券分析”这四个字勾起了兴趣。过去,我总是感觉投资是一件很玄乎的事情,需要“第六感”或者“消息灵通”。但随着对金融市场的了解加深,我意识到,真正的投资智慧,一定建立在扎实的分析基础之上。这套书,尤其是其中关于“证券分析”的部分,正是我目前最需要的。我希望能系统地学习如何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理解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并掌握分析财务报表、行业趋势以及宏观经济因素的方法。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分析框架和工具,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解。想象一下,当我面对一家陌生的上市公司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找出它的优势和劣势,判断它的投资潜力,那种掌控感是多么令人兴奋。我对“跳着踢踏舞去上班”这个标题也感到好奇,这似乎暗示着一种轻松愉快的投资心态,或许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在高压的市场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享受投资的乐趣,而不是被焦虑和恐惧所裹挟。我期待这套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严谨的分析体系,让我成为一个更加理智、更加自信的投资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