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实际情况的迫切需要,指导企业用简单适用的方法推行IATF16949,同时又不仅仅只是完成认证,而是达到帮助企业提升内部管理的目的。
本书针对IATF16949的标准原文做了详细的解说,同时指出了推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或问题点。其中重点讲了IATF标准的要求如何实操,如何编写文件,每个过程要做哪些动作,如何做内审、管理评审,同时对所有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做了点评,目的是帮助读者学会写文件。IATF文件不能总是照抄别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量身定做,这也是影响体系推行效果的主要原因。
同时,本书也提供了大量的表单、案例,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辅助,在描述上通俗易懂,没有深奥的字眼,确保读者能看得懂并能灵活运用。书中对IATF项目立项、启动、推行过程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有企业管理基础的读者只要看了这本书,基本上可独立推行IATF16949系统。针对五大工具的部分只写了大概流程及使用易犯的错误,如果要详细学习五大工具,请参考作者的《五大质量管理工具详解及运用案例》。
谭洪华,江西丰城人,广东中欧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深圳中欧企业管理软件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小企业管理变革专家,国家企业体系认证高级审核员,质量管理专家。“中欧中小企业控制系统与领导系统”创始人。中欧精益生产模式创始人。
谭老师先后带领中欧专家团队驻厂辅导过50多家中小企业的管理变革,辅导过300多家企业的认证咨询工作,给企业带来了不低于30%的有形回报,同时给管理粗放松散的中小企业建立了领导系统和控制系统,落实精细化管理,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执行力。
目录与节选:
前言1
一、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的新发展3
二.IATF国际汽车工作组对转版本的要求4
(一)转版时间要求4
(二)转版审核要求5
(三)转版审核中的不合格项管理要求5
三、必须选择性使用的质量工具6
(一)“内部审核”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7
(二)“不合格和纠正措施”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7
(三)“测量系统分析”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7
(四)“产品批准”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7
(五)“产品设计”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六)“生产控制”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七)“质量管理体系管控”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八)“风险分析”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九)“软件过程评审”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十)“统计工具”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十一)“供应商质量管理”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8
(十二)“健康与安全”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9
四、IATF16949新增要求9
(一)IATF16949新增要求10
(二)ISO9001:2015/TS16949:2009/IATF16949:2016区别对照表11
五、 IATF16949:2016新版标准讲解19
1、范围20
2、规范性引用文件20
3、术语和定义20
4、组织背景22
5. 领导作用7
6.策划16
7.支持32
8.运行56
9.绩效评价125
10.改进169
六、IATF16949:2016哪些要形成可追溯(记录与证据)的文件化信息177
七、IATF16949转版认证问与答181
八、IATF16949:2016内审员试题及答案184
九、IATF16949:2016案例文件汇编197
(一)质量手册197
(二)程序文件及文件编写点评239
(三)五大质量工具现场审核的常见不符合项汇总346
1.APQP审核思路346
2.FMEA审核思路348
3.PPAP审核思路348
4.MSA审核思路348
5.SPC审核思路348
十、 如何用过程方法内审349
(一)如何制作内审计划349
(二)如何编写内审检查表和填写内审记录350
(三)如何开内审不符合项374
(四)如何写内部总结报告375
十一、如何进行管理评审376
(一)如何编写管理评审通知376
(二)如何进行管理评审会议376
(三)如何编写管理评审报告376
十二、如何取得IATF16949证书376
(一)已有TS16949,如何转版为IATF16949377
(二)新企业如何取得IATF16949证书377
(三)目前中国大陆IATF16949认证的现状377
(四)取IATF16949证书的建议378
一、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的新发展
作为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ISO/TS 16949于1999年由国际汽车工作组(IATF)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技术委员会ISO/TC 176首次合作制订。自那时起就成为汽车行业最为广泛使用的国际标准之一,并致力于协调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不同的评审和认证体系。
2016年10月,IATF将发布IATF 16949:2016,取代现行的ISO/TS 16949,IATF官网发布了ISO与IATF的联合公告,公告中公示了ISO/TS 16949这一国际汽车行业质量管理标准的进展情况。IATF 16949标准,明确汽车行业内各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新标准参考了最新的ISO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2015并与其保持一致。IATF 16949: 2016将完全遵照 ISO 9001:2015标准的结构和要求。IATF 16949:2016并不是单独的质量管理标准,而是作为ISO 9001:2015的补充实施并加以融合。IATF将继续通过参与ISO/TC 176与ISO保持密切合作,确保其与ISO 9001标准的一致性。
图1-1 IATF 16949改版时间节点图
图1-2 IATF 16949发展历程图
二、IATF国际汽车工作组对转版本的要求
(一)转版时间要求
1.新版标准和认证规则的颁布时间
(1)IATF 16949:2016将在2016年10月由IAFT发布。
(2)IATF 16949:2016认证规则《关于获得与维持IATF 16949:2016认可的规则》预计将在2016年11月发布。
2.请关注以下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1)2017年10月1日以后,将不再进行ISO/TS 16949的审核(包括初次、监督、再认证、机构转移),必须按照IATF 16949:2016新标准实施审核。
(2)2018年9月14日以后,ISO/TS 16949证书不再有效。
3.转版审核时间安排
自2017年10月1日期,ISO/TS 16949的审核(初次审核、监督审核、再认证审核或机构转移)都将停止。已经获得ISO/TS 16949认证的企业必须按照现有审核周期时间(如监督审核或再认证审核)按认证规则5.1.1章节进行转版审核。
(1) 如果下一个安排好的审核是年度监督审核,转版审核需满足相关规定中6个月(提前/延后一个月)、9个月(延后一个月或提前两个月)或12个月(延后一个月或提前三个月)的审核周期。在不能满足此时间节点的情况下,认证机构需根据IATF规定启动认证退出流程。相关现场审核员应根据认证规则规定重新安排转版审核。
(2) 如果下一个安排好的审核是再次认证审核,审核期限满足IATF规定的换证审核时间要求(最多可以提前三个月但不能延后)。
(3) 如果在IATF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转版审核,根据5.1.1章(如已启动认证退出流程,则参照8.4章),要求企业根据偏差许可重新进行初次审核。
(4)未能在IATF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换版审核的企业,只要在ISO/TS 16949最后一次审核的18个月内进行IATF 16949的初次审核,则一阶段审核可以免除,认证机构无须向IATF申请特许。
(5)已获得ISO/TS 16949认证的企业不能在以下情形直接转为IATF 16949:
①转换到IATF认可的新认证机构的转机构审核。
②通过特殊审核或者任何与现有ISO/TS 16949:2009审核周期时间节点不一致的审核。
(二)转版审核要求
(1)转版审核的审核时间必须满足认证规则5.2表格中再认证审核的人天要求。
(2)转版审核应与再认证审核一样是一次完整的体系审核并遵守IATF规则6.8章节中所描述的所有要求。
(3)同时,审核计划也应遵守IATF规则5.7章节要求,并满足以下特殊要求:
①在转版审核前需要进行非现场文件审核。非现场文件审核需要至少包含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如质量手册与程序)及企业满足IATF 16949所有要求的证据。
②如果企业并没有提供以上所需信息,则审核计划需包含至少0.5天额外审核时间,供审核员在现场一小时预备会议之外到现场收集并查看遗漏的信息。
注:IATF已撤回之前关于每个换版项目必须0.5~1人天场外文审的要求。
(三)转版审核中的不合格项管理要求
当认证机构在转版审核中发现不符合要求项,企业与认证机构需遵守如下规则:
(1)不合格管理过程见IATF规则5.11章。
(2)对于认证退出流程详见IATF规则8.1.c.章节,8.2章节。若转换审核中有严重不符合项,暂定决定应符合IATF规则8.3章节。
(四)IATF 16949的初审
所有需要进行初审的企业都可在2017年10月1日前进行ISO/TS 16949的认证,但ISO/TS 16949的证书将在2018年9月14日失效。自2017年10月1日起,企业只能进行IATF 16949标准的审核与认证。需要进行IATF 16949初审的企业在确定审核天数时,可根据以下天数酌情减少:
(1)具备有效ISO 9001:2015认证的企业。
①从现有ISO 9001:2015升版为IATF 16949的第二阶段审核天数最多减免不可超过30%初次审核人天(参照IATF规则,5.2章)。
②企业需接受为其进行ISO 9001:2015审核的认证机构安排的IATF 16949审核。已认证ISO 9001:2015的客户如选择其他的认证机构进行认证,那么在IATF 16949升版审核完成前,新认证机构至少要进行一次ISO 9001:2015监督审核。
③如果初审范围扩大,没有升级审核人天折扣。初审第二阶段审核时间必须按照规定不可减少。
特别备注:升级优惠政策对具备有效ISO 9001:2008认证的企业并不适用。初审第二阶段审核时间必须按照规定不可减少。
(2)具有有效VDA 6.1和ISO 9001认证的企业。
①从现有VDA 6.1和ISO 9001升版为IATF 16949的第二阶段审核天数最多减免不可超过50%初次审核人天(参照IATF规则,5.2章)。
②如果范围有扩展,则没有人天减免。初审第二阶段审核时间必须按照规定不可减少。
(3)具备现有有效ISO/TS 16949符合证明函的企业。
参照IATF规则5.4章节,升级优惠政策对具备有效ISO/TS 16949符合证明函的企业并不适用。初审第二阶段审核时间必须按照规定不可减少。
(4)之前具备ISO/TS 16949认证但因未按时完成换版审核有证书撤销记录的企业。
对于具备之前已撤销的ISO/TS 16949认证的企业,根据规定,初审第二阶段的审核时间不可等同于再认证审核时间,审核时间需与初审时间相同。
①如果为企业做初次审核的认证机构同时也是撤销其证书资格的认证机构,并且初次审核第二阶段审核在错失转版审核后的12个月内进行,企业可不进行第yi阶段审核。
②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则企业必须进行现场第yi阶段审核。
作为一名在质量管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将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管理工具条理清晰地阐述清楚,并且辅以真实案例的书籍。拿到《五大质量工具详解及运用案例》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开篇就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铺垫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这五大工具是如何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强大的质量保障体系。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进入工具的讲解,而是先从宏观的角度,将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的理念贯穿始终,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提前策划,如何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就识别和控制潜在的风险。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学习这些工具的“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随后,书中对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的讲解,更是细致入微,从风险的识别、分析到控制措施的制定,每一步都提供了详实的指导。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FMEA时,没有局限于理论,而是穿插了多个不同行业(比如汽车、电子产品)的实际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到FMEA在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它来有效规避质量隐患,提升产品可靠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让我对如何系统性地进行质量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阅读这本书,因为它涵盖了如此多的内容。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专业,但并不晦涩,反而显得非常严谨而富有条理。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善于使用类比和形象化的描述,使得一些原本枯燥的统计原理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质量管理小贴士”和“常见误区解析”板块,这些内容往往能够切中要害,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并避免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容易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解MSA时,书中就特别强调了“测量系统本身也存在变异”,以及如何区分测量系统的变异和过程本身的变异。这些细节的提示,对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准确解读数据、做出正确的判断至关重要。而且,书中提供的案例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案例的背景、工具的应用过程、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解决效果,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质量管理“充电”,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并且开始思考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来提升团队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
评分在学习了APQP、FMEA和PPAP之后,我对这五大质量工具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真正让我感到眼前一亮,并且开始深入思考如何落地的是关于MSA(测量系统分析)和SPC(统计过程控制)的章节。这两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是实操性最强,也最能体现“数据驱动”质量管理理念的部分。书中对MSA的讲解,非常清晰地阐述了测量系统的变异来源,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统计方法来评估测量系统的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线性度和偏倚。我尤其喜欢书中通过图表和实际数据分析来解释各种统计指标,这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而SPC的部分,则进一步将质量控制推向了更主动的层面。作者详细介绍了各种控制图的应用场景,比如Xbar-R图、Xbar-S图、I-MR图等,并且强调了如何通过SPC来实时监控生产过程的状态,及时发现和纠正过程偏移。书中引用了大量制造业生产线上的实际数据,展示了如何通过SPC图来识别出“非随机”的变异,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稳定生产过程。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事后检查,更是事前预防和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详实得令人惊叹,尤其是它对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的解析,几乎涵盖了从提交文件准备到最终批准的所有细节。作为一名经常需要处理PPAP文件的技术人员,我深知其中繁琐之处。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清晰的窗户。它详细列举了PPAP所需的各项文件,例如设计记录、过程流程图、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测量系统分析(MSA)、初始过程能力研究(SPC)报告等,并且对每一份文件的填写要求和重点进行了深入解读。作者还特别强调了PPAP不仅仅是一个提交文件的过程,更是一个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和验证产品设计及制造过程是否符合要求的关键环节。书中通过几个跨国企业在汽车行业应用PPAP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规范的PPAP流程,有效降低新产品引入过程中的风险,确保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发现,书中对于PPAP中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客户特定要求(CSRs)的识别和满足,都有详细的指导,这对于我们避免返工和不必要的延误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参考手册,让我在面对PPAP挑战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单个工具的阐述,更在于它揭示了五大工具之间精妙的联动关系。作者非常善于从全局视角出发,将APQP、FMEA、PPAP、MSA和SPC看作是一个相互支撑、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例如,在APQP的策划阶段,就应该开始考虑FMEA,明确需要测量哪些关键特性;在PPAP的准备过程中,MSA和SPC的分析结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通过一个贯穿始终的项目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五大工具是如何在产品开发、过程设计、批量生产等各个阶段协同工作的。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在讲解每一个工具时,都会提及它在整个质量管理流程中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工具如何“对接”。这种系统性的讲解,彻底打破了我之前将这些工具割裂开来看待的思维模式。我曾经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过一些质量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很可能是因为在某个环节的质量工具应用不够充分,或者与其他工具的关联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质量管理的精髓,并指导我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