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路,只得集中精力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管你是否为此焦虑。向前走,向前看,生活就这么简单。每一个坚强的人,都有一颗柔软的心,摆正心态,温柔自相随,哭给自己听,笑给别人看,这就是所谓的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在现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境界是不卑不亢。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
有些事,我们不愿发生却必须接受。有些情,我们不想知道却必须了解。有些人,我们不能没有却必须学会放手。有些东西,我们不忍远离却必须学会舍弃。世界很大风景很美,不要让忧伤坏了心情。生活若处于低谷,就大胆走,无论如何你都是向前!
不要失去希望,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带来什么。很多事犹如天气,慢慢热或者渐渐冷,等到惊悟,已过了一季。趁年青,趁梦想还在,想去的地方,现在就去。想做的事情,现在就做。
法国名将拿破仑,曾统兵数百万,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他说:“我就是胜不过我的脾气!”是的,人往往“胜不过自己的脾气”。在遇到感情挫折、情绪困扰时,就是想不开、钻牛角尖,以致怒火中烧,逼自己走上极端。可是,人必须懂得EQ中ZUI重要的“情绪忍受力”,也要知道:“脾气来了,福气就没了!”我们不能让自己处于气愤不已的状态,要懂得“让情绪换跑道”,绝不能使“情绪的癌细胞”扩散!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只有“幼儿园的程度”,我们必须学习“转念”,少点怨,多点包容、多洒香水、少吐苦水,让负面的思绪远离,学习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同时,也别忘记生活不带严厉批评,喜悦来自真心接纳!
木易,工作健身绘画,兼顾一地鸡毛和修身养性。从不抱怨生活,从不羡慕他人,我只做我喜欢的自己。只挑自己爱做的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有一点完美主义。没有故事的人在听故事,有故事的人感同身受。而我,只想做讲故事的人。
哪怕跌跌撞撞,成长也是一件幸事
已经忘记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安全感”这个词的,回想了好久,能记起的早的时候是在大学,朋友失恋,哭着告诉我说:“他明明知道我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
我次知道“安全感”这个词原来在爱情中占有这么关键性的地位。经历越多,就越频繁地听到人们用这个词来衡量自己,和“我是个乐观的人”或者“我是个悲观的人”一样具有日常的判断性。
尽管被这个词浸染了好多年,仿佛不去使用这个词就落伍了一般,我却对此毫无感觉。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它的反面—动荡感,一切都是未知的,都是不稳定的,都是充满激情和挑战的。有人喜欢顺风顺水的碧海蓝天,而我永远对惊涛拍岸充满幻想。不是我与众不同,而是在我的认知里面,根本没有“安全”这回事儿。如果非得给“安全”下一个定义,那就是不断地生长,只有在“动”中才有那一刻的“静”。
小王是我认识的极少的文科博士之一,大学在一所很普通的二本院校就读,毕业后,凭借各方面的关系保送为本校的研究生。当时他的保送在学校里面还引起过一阵轰动,大家实在无法理解这样一位平时基本不学习的人,怎么配保送研究生,以至于那一届的毕业生接受保送的比率降低了一半,估计同学都不想和这种人为伍吧。可想而知,这样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很难有什么成果可言,但人家愣是毕业了,论文还发表了好几篇。坊间有各种传闻,但学术期刊上白纸黑字地写着他的名字,也没有抄袭的痕迹。
说来也是幸运,他研究生毕业的那一年,那所学校的一个专业开始有资格招博士生了,他又轻而易举地考上了博士。但博士期间仍然浑浑噩噩,女友在三年的时间里换了三个,他的想法是:我都读到博士了,毕业后留校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事情。每次他跟朋友说起他要留校的想法时,那些朋友都会打趣他,相当诚实地说:“如果你这样的人都当了大学老师,那咱中国的教育水平可想而知了。”
他偶尔会反驳一下:“你可别这么说,不怎么学习还能读到博士也是一种本事。你看那些每天拼得死去活来的人,还不是每月拿着两三千块钱的工资。有时候这就是命,没法比。”
的确是命。因为是届博士招生,学校为了接受上级的检查,对博士生的要求格外严格,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执行。读到博士三年级时,他依然没有做过课题,依然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连开题都没有被通过,因此,即便他动用了各种人际关系调节,后得到的通知仍然是:必须延迟毕业。
延迟毕业对他来说基本上就等于永不能毕业了,而在学校时不读书,不做科研,离开校园之后,这些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更可怕的是,读了三年博士,却没有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也就是说这三年的时间在找工作时完全不具有说服力。
当大学老师的愿望泡汤了,相当于他从本科开始近十年的计划都泡汤了。每当他浑浑噩噩的时候,他都会告诉自己:“学历在这里摆着呢,怕什么?博士毕业,到哪里都有人要。”然后在这种“底气”中继续不学无术。在大学里待了十年,能力仍停留在刚进入大学时的水平,他一直认为学历带给他的安全感是无比可靠的,凭借一纸证书,就能够受到很多高校的青睐,但那纸证书是那么容易能拿到的吗?即便拿到了,就真的能让人安然地度过一生吗?
之后三四年里,他一直在努力去获得博士学位,开始尝试写论文,也跟着导师做课题,但依然没能达标,到后,自己也厌倦了,索性就放弃了。因为是从普通的大学硕士毕业,能力又很差,并且基本上没有工作经验,只能在当地一家公司找了一份工作,从底层做起,过起了他以前嗤之以鼻的“每月两三千块钱”的生活。
现在每次和他聊天,他都会感叹这一切都是命。
听烦了这种论调的我有时会问他:“如果你考研究生时选一所更好的学校,你考得上吗?”他很自然地摇摇头,我说:“那就对了,你不要觉得现在的生活和你是不匹配的,即便你拿到了博士学位,你的能力依然停留在大学阶段,你并没有和你的学历一起成长。”
他惊恐地看着我,眼睛里有怨气,似乎在控诉我侵犯了他的尊严。可我还是说了一句话:“尊严是可以拿来侵犯的,但没有人能侵犯努力,侵犯成长。”
再然后,他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我,偶尔聚会上遇到,他也有意躲着我。
有时,我会想,与其说我戳穿了他,不如说我侵入了他的“安全系统”,他自始至终都是没有生长意识的人,直到现在,虽然对自己每月拿很少的工资觉得不满,但也只是口头说说,并没有做出行动上的改变。我不知道他的公司未来会怎样,倘若哪一天有了变动,估计他会再次陷入手足无措、有跌落感的境地。
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给我写信,说他们在职场中得不到安全感,总觉得哪一天不经意间就会被领导炒鱿鱼。每次回信,我都会说:“不能带给人危机感的工作一定不是好工作,若想在危机中获得安全感,只有不断地进步,要求自己在职业上不断地提升,永不停歇。”我们都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人生,但又无比渴望安全感,那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在动荡中为自己不断加码,获得来自自身的平衡能力。
还有那些在爱情中寻找安全感的人,无数的人说过:“没有人能给你安全感,除了你自己。”可仍有太多姑娘把安全感全部寄于爱人身上。这与其说是爱对方,信赖对方,倒不如说是姑娘自私,为的是省事儿,因为自己建立安全感是无比艰难的事儿,甚至要持续一生,哪有靠别人来得轻松?
我始终觉得,在爱情中不断生长是共赢的选择,不但自己得到了生长,还能让两个人的感情进入新的境界,不但是为个人,也是为爱情本身,真是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了。
不断成长,是我建立安全感的方式,也是我存在的方式。这种选择与别人无关,只是为了拥有一个坚实的内心依靠。
……
这本书的作者,仿佛拥有一种能够洞察人心的魔力。我刚拿到它的时候,正处于一段低谷时期,感觉自己被各种负面情绪裹挟着,难以挣脱。我读了很多关于心理自助的书,但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感觉”。而《离你的负面情绪远一点》这本书,恰恰给了我这种“感觉”。它没有那些生硬的理论,也没有那种空洞的励志。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贴切的描绘,仿佛作者就是我身边的朋友,在用最温柔的语气,讲述我曾经经历过、正在经历着的一切。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情绪陷阱”的章节,作者将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原因,比喻成一步步走向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而我们却浑然不觉。读到这里,我才猛然醒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困住了。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告诉你“不要想不开”,而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深刻的视角,帮助你去认识情绪的产生机制,从而找到突破口。它就像一位引路人,在黑暗中为你点亮了一盏灯,让你看到了前行的希望。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情绪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我往往是那个被困在战场上的士兵,疲惫不堪。读这本书,最初是被它书名那种直白的呼唤所吸引,感觉就像它在对我发出邀请,告诉我有一条路可以通往更平静的港湾。我并不是那种天生就情绪稳定的人,反而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这本书带给我的,并非是那种“明天太阳照常升起”的廉价慰藉,而是更深入的对情绪本质的探讨。它并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情感,反而用一种更坦诚的态度去剖析它们。我记得其中有一段,作者将我们对负面情绪的执着比作“抱着一块滚烫的石头”,明明知道会灼伤自己,却依然舍不得放下。这让我瞬间联想到自己,是不是我也常常在不自觉地“抱着”那些让我痛苦的念头,不肯放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慰藉。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情绪的关系,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尝试着去理解和疏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那种淡雅的蓝绿色调,仿佛能瞬间抚平内心的躁动。我是在一个特别疲惫的下午,在书店的角落里无意间翻开它的。当时我正被一些挥之不去的情绪困扰着,感觉整个人都被负能量笼罩,做什么都提不起劲。翻到其中一页,看到一句关于“情绪的云彩”的比喻,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我不是那种会立刻被鸡汤文打动的读者,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温和的引导,而不是生硬的说教。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些细腻的观察和譬喻,让你自己去体会。比如,作者提到我们常常会放大生活中的小挫折,把它们变成压垮自己的巨石,但实际上,很多时候,这些“巨石”只是稍纵即逝的“小石子”。我当时就在想,是不是我最近的生活也是这样,把一些小小的烦恼看得太重了?这本书的文字很流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就像和一个有智慧的朋友聊天一样,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审视自己内心的世界。它没有给我提供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但我感觉它至少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与那些不请自来的负面情绪,保持一点距离。
评分坦白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我阅过的关于心理自助的书籍不在少数,很多时候读完之后,依旧会回到原点,负面情绪依然如影随形。然而,《离你的负面情绪远一点》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也没有那些空泛的励志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作者似乎非常理解读者在面对负面情绪时的无助和挣扎,用一种非常温和的方式,引导你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情绪背后的真正原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的惯性”的描述,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并非是因为我们“不够坚强”,而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某种方式去感知和回应世界。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改变这种惯性是可能的,虽然过程可能不会一蹴而就,但至少有了方向。它不是提供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陪伴你一起探索心灵的迷宫,帮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口。
评分我一直认为,情绪就像天气,有晴空万里,也难免有乌云密布。但人生的悲哀在于,有时我们似乎永远生活在暴风雨之中,无法看到一丝阳光。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句温柔的呼唤,吸引我走进了它所构建的世界。我不是那种容易被表象迷惑的人,但这本书的文字,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它没有试图去“消灭”负面情绪,因为作者深知,情绪是人性的一部分,不可避免。但它所做的,是教会我们如何“与之共处”,如何不让它们主宰我们的生活。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我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反复播放那些令自己不开心的场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放大负面情绪。这不就是我平时经常做的吗?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困境,但它并没有让我感到羞愧,反而给我一种被理解的温暖。它提供的方法,不是让你去压抑,而是去观察、去理解、去转化,仿佛在教你一种新的“情绪语言”,让你能够更好地与自己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