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 |
| 書名: | 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 |
| 作者: | 王學泰 |
| ISBN: | 9787203087311 |
| 齣版社: | 山西人民齣版社發行部 |
| 定價: | 98.00元 |
| 其他信息( 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 | |
| 開本:16開 | 裝幀:平裝 |
| 齣版時間:2014-10-01 | 版次:1 |
| 頁碼: | 字數: |
| 內容簡介 |
| 江湖是遊民生活的空間,也是乾犯法紀、為非作歹的淵藪,凡是敢於與主流社會對抗的秘密組織成員、打傢劫捨的綠林豪強、闖蕩江湖的各類人士,乃至稱霸一方、為人所懼的痞棍,都會被畏懼者恭送一項“好漢”的帽子。逼上梁山是“造反有理”的過程與歸宿。不義之財,取之何礙,是遊民動驚生涯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總的說來,它仍是“強盜邏輯”。 本書全麵係統地論述瞭遊民、遊民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學的密切關係,遊民文化對於文學創作,特彆是對於通俗文學的創作産生瞭深刻的影響,他們的思想意識,習慣作用,也因通俗文藝的流傳而深入到瞭各個階層,本書闡述深刻,可讀性強。 名人推薦: 要研究遊民問題,實際上不能不研究整個中國社會與全盤中國曆史,學泰在這方麵是下瞭大功夫的。 作為一個學者,學泰聲明“本書不會介入現實中的具體問題”,但是我認為,像本書這樣的對遊民問題的研究,不但有助於我們對中國曆史的全麵瞭解,對瞭解我們今天的社會及其未來的走嚮也有很大的意義。 ——李慎之 王學泰先生積二十年之功完成的《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無疑是一部有重大學術價值的力作。在我看來,有價值的學術研究,也有不同的層次:有的對其所研究的對象,有精細的把握,但其解釋力僅限於“這一個”;而另一種研究,則通過“這一個”,作齣更具普遍性的概括,提齣瞭具有更大解釋力的概念,因而具有某種理論價值。學泰先生的遊民文化研究就屬於後者。 |
| 圖書目錄 |
| 序言 章 緒論 一、被學術界忽視的遊民與遊民文化 二、遊民意識是不是真正存在? 三、什麼是遊民?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第二章 中國社會結構的特點及其成員的地位 一、聚族而居的自然與社會背景 二、宗法國傢時期的社會結構及其解體 三、漢至唐——族居與地主莊園經濟的結閤時期 四、宋代及宋代以後宗法傢族製度的確立 五、鄉土社會造就瞭鄉土意識 第三章 脫離瞭宗法與傢族秩序的人們 一、什麼是“脫序”? 二、社會的主力軍——流民 三、遊士的輝煌與解體 四、自命為社會良心的遊俠 五、曆代統治者對待流民、遊士、遊俠的態度 第四章 城市遊民群體的形成 一、五代戰亂對傳統的衝擊 二、宋代社會風貌的變遷 三、遊民群體形成的初期——兩宋、元到明中葉 第五章 江湖藝人與通俗文藝作品 一、“江湖”——遊民生活的空間 二、兩宋時代的江湖藝人 三、早期通俗文藝作品所反映的遊民生活與遊民意識 第六章 遊民情緒與遊民意識的載體 一、《水滸傳》和《三國誌演義》 二、遊民意識在《水滸傳》和《三國誌演義》等通俗作品中的錶現 第七章 從遊民到帝王——一個個案的分析 一、談所謂對農民的“背叛” 二、硃元璋的生平和造反實踐 三、硃元璋的治國之術 四、從遊民到帝王的思想轉化 五、《英烈傳》等通俗小說中的硃元璋和硃元璋集團 第八章 通俗文藝與遊民意識的傳播 一、通俗文藝傳播的存在 二、通俗文藝的傳播 三、“三教”之外,還有一教——通俗文藝中遊民意識的影響 四、小說教中的英雄崇拜 五、傳播中的反傳播力量 第九章 遊民意識與通俗文學的演變 一、“說唐”小說係列的構成及其早期作品 二、遊民知識分子與文人共同創作的《隋史遺文》 三、作為遊民知識分子作品的《說唐》 四、背離瞭社會主流思想的遊民意識 第十章 明中葉以後遊民的發展和組織化過程 一、明中葉以後的人口、流民與遊民 二、社會的遊民化與遊民的社會化 三、在通俗文藝影響下的遊民結社 第十一章 天地會與通俗文藝 一、兩種不同的秘密會社與安清幫 二、天地會的産生與通俗文藝作品的關係 第十二章 遊民、遊民組織與通俗小說 一、遊民的分化與通俗小說 二、會黨活動的公開化及其在通俗文學中的反映 三、武俠小說中的幫會 結語 附錄:遊民政治 中國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會革命不發生之原因 引用書目 後記 增修版後記 |
| 文摘|序言 |
| 王學泰“遊民文化”,與吳思“潛規則”、餘英時“士文化”被稱為中國當代三大人文發現 讀遊民文化,發現另一個中國 劉、關、張桃園結義前,為何關羽張飛要殺掉對方一傢老小? 綠林好漢手中的樸刀是一種介乎農具和兵器之間的器具? 放火可以當官?窮人靠著力氣和膽量也能吃香喝辣? 香港影片中,為何警察和地下秘密社團都要拜關二爺? |
| 作者介紹 |
| 王學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員。 主要著作有:《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人飲食文化簡史》《監獄瑣記》《發現另一個中國》《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等。 |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樸實中帶著一絲不羈,這似乎與“遊民文化”這個主題非常契閤。我一直覺得,在中國龐大的社會肌體中,總有一些“異質”的文化元素在暗流湧動,而“遊民文化”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種。這本書的“增修版”讓我覺得,這一定是一部經過反復打磨、內容更為豐富的作品。我特彆好奇,作者王學泰先生是如何將“遊民”這個概念,從一個相對模糊的社會群體,提升到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來解讀的?它是否涵蓋瞭那些不安分的知識分子,或是那些在體製邊緣探索的藝術傢?我又想知道,這種“遊民文化”在中國曆史上是如何與主要的社會結構,例如官僚製度、農業經濟、儒傢思想等,形成復雜而動態的互動關係的?它是對主流文化的補充,還是對其的潛在威脅?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那些看似穩定的社會錶象之下,那些流動、變化、甚至帶有反叛色彩的“遊民”精神,是如何默默地塑造著中國社會的走嚮和文化的麵貌的。
評分這本書的氣質,從書名“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來看,就透著一股子探索性和韌勁。我一直對那些隱匿在曆史洪流之下、不為人知的社會力量感到著迷。遊民,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流離失所的個體,他們身上可能承載著一種不羈的精神,一種對既有秩序的挑戰,甚至是一種另類的生存智慧。這本書的“增修版”標誌著作者對這一議題的持續關注和深入研究,我很期待它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帶來更豐富的解讀和更精深的洞見。我很好奇,作者王學泰先生是如何界定“遊民文化”的內涵與外延的?它是否包含著某種獨特的價值觀、生活方式,甚至是行為規範?又或者,這種文化是如何在中國廣闊的社會空間中,與官僚體係、宗法製度、傳統道德等主流文化元素發生碰撞與融閤的?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關於遊民在社會動蕩時期的活躍身影,他們如何成為曆史的“攪動者”,以及在相對和平的時期,他們如何被吸納、被改造,或者如何繼續以一種隱蔽的方式存在。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不是那種常見的正經學術著作的嚴肅感,反而透著一股子隨性,正如“遊民”二字給人的直觀感受。我一直覺得,“遊民”這個詞在中國曆史和文化語境中,是一個被忽視但又無處不在的存在。它不單單指那些沒有固定居所的人,更包含瞭一種文化上的流動性和邊緣性。這本書的增修版,光看這個標題就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它到底會如何梳理這股“遊民文化”的脈絡,又如何將其與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聯係起來?我期待它能挖掘齣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或許是那些被主流史學略過的民間生活、社會心態,甚至是某種潛藏的集體無意識。我很好奇,作者王學泰先生是否會從文學、藝術、民俗等多個角度去切入,描繪齣一幅生動而復雜的“遊民”群像?或者,他會更側重於從社會結構、經濟變動等宏觀層麵去分析“遊民”現象的根源及其對社會秩序、文化形態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更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遊民”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的探討,他們是社會變革的催化劑,還是穩定秩序的潛在威脅?這種種疑問,都讓我迫不及待想要翻開這本書,尋找答案。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腦海中立即浮現齣許多曆史畫麵:戰亂時期流離失所的百姓,邊疆地區不受羈絆的部落,或是江湖中那些不受王法約束的俠客。這本書的“遊民文化”這個概念,一下子就抓住瞭我對中國社會復雜性的好奇心。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邊緣化或被忽略的群體及其文化。增修版的齣現,讓我覺得作者必定是在原有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瞭更深入的挖掘和更精細的梳理,或許是加入瞭更多鮮活的案例,或者提齣瞭更具啓發性的理論。我希望能夠從書中瞭解到,這種“遊民文化”是如何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扮演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是社會問題的根源,還是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對我們今天的社會和個人,是否仍有著某種隱秘的聯係和啓示?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深刻解答,理解那種不屈服於既定框架、在流動中尋找生存之道的精神。
評分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堅實的裝幀和相對厚重的體量所吸引,這似乎預示著它是一部經過深思熟慮、內容紮實的學術性讀物。書名中的“遊民文化”,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辨識度的概念,它喚起我對於曆史上那些不被固定階層束縛、在社會邊緣遊走的群體們的想象。我想象中,這本書會深入剖析這類群體的生存狀態、思維模式以及他們在不同曆史時期對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承所扮演的角色。從“增修版”這個字眼來看,這無疑是對原有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很可能加入瞭新的史料、更新的研究方法,或者修正瞭原有的觀點。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遊民”與“主流文化”之間相互作用的細緻描繪,他們之間是衝突、融閤,還是某種微妙的張力關係?是否存在一種“遊民智慧”或“遊民精神”,能夠在某些特定環境下,成為社會變革的驅動力,甚至對後世的文化發展産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幫助我打破對中國曆史和社會結構的固有認知,去理解那些更加復雜和多元的層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