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黎士的烏鴉”精巧的危機預測方式到金融的諸神黃昏;大量與全球金融業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談話的精彩片段!本書揭露瞭全球精英試圖對投資者掩蓋其正在進行的秘密計劃:在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時鎖定全球金融體係。普通人如何保衛財富?
1.本書具有*性。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投資銀行傢和風險管理師,暢銷書作者,在資本市場有著30多年的從業經驗,為美國國防部、中情局以及國際性對衝基金公司提供谘詢,在資本市場實戰經驗豐富。
2.從“蘇黎士的烏鴉”令人嘆為觀止的預測方式到金融的諸神黃昏;內含大量作者與全球金融業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談話的精彩片段,窺見全球金融精英的決策動機和思路,理解全球金融市場真實運行邏輯。 3.本書揭露瞭全球精英試圖對投資者掩蓋其正在進行的秘密計劃:在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時鎖定全球金融體係。全球精英階層為瞭應對危機已經開始為自己準備囤積現金和硬資産,普通人也能從本書中找到應對危機的安全指南。
《反收割:應對金融精英的秘密計劃》揭露瞭全球精英試圖對投資者掩蓋其正在進行的秘密計劃:在下一次金融危機爆發時鎖定全球金融體係。目前,全球金融崩潰的跡象見露端倪,政府已經不再像以前一樣通過印刷鈔票來注入流動性和支撐資産,而是準備關閉銀行、關閉交易。而且,全球精英階層為瞭應對危機已經開始為自己準備囤積現金和硬資産。當證券交易所關門、自動取款機停工、貨幣市場資金凍結、資産管理人員受命不拋售證券、強加負利率、取款被拒絕時,精英們已經把硬資産收入囊中。
《反收割:應對金融精英的秘密計劃》作為保障財富安全的指南,可以幫助我們思想更智慧、行動更迅速,應對即將到來的危機,避免遭受財富損失。
引 言 /001
第*章 末日來臨 /019
談 話 /021
冰-9 /029
打烊瞭 /041
貨幣騷亂 /050
第二章 一種貨幣、一個世界、一套秩序 /063
世界貨幣 /068
世界稅收 /082
世界秩序 /092
休剋主義 /100
第三章 心靈的沙漠城市 /103
洛斯阿拉莫斯 /105
資本和復雜性 /108
復雜性 /118
反 饋 /122
第四章 前震: 1998 年 /131
金錢機器 /133
專 傢 /136
貪 婪 /143
鏇 渦 /147
(未被) 吸取的教訓 /159
後 果 /166
第五章 前震: 2008 年 /175
新的危機 /177
第二個後果 /191
第六章 地震: 2018 年 /197
無臉人 /199
黃金的力量 /209
美元短缺 /217
地震: 2018 年 /224
第七章 精英的篝火 /229
角馬和母獅 /231
蘋果和貓 /237
債務帝國 /247
死鬍同 /253
第八章 資本主義、法西斯與民主 /257
重新思考熊彼特 /259
新禁衛軍 /269
新法西斯主義 /283
貨幣的聯係 /289
第九章 當心黑馬 /295
倒計時鍾 /297
不一緻 /307
科隆納宮 /310
結 語 /321
緻 謝 /332
注 釋 /334
詹姆斯·裏卡茲(James Rickards),美國國防部和美國情報部門的國際經濟和金融威脅顧問,曾任五角大樓首次金融戰爭演習協調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金融經濟學中心顧問委員會成員;《戰略情報》(Strategic Intelligence)時事通訊編輯。著有暢銷書《金錢之死》(The Death of Money)和《貨幣戰爭》(Currency Wars)等,其作品已被譯為14種語言。
★如果你好奇金融的眾神黃昏是什麼樣的,那麼你來對地方瞭……《反收割:應對金融精英的秘密計劃》作者裏卡茲相信——並且提供瞭與金字塔尖人士私密談話的精彩片段——目前的世界貨幣和金融體係正處於破産邊緣,世界金融精英已經有一個繼承體係,並正在為其添磚加瓦。
——《福布斯》拉夫·本科
前言之第一部分:蘇黎世的烏鴉(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剋斯·索馬瑞(Felix Somary)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經濟學傢之一。
1881年,索馬瑞齣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德語區。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學和經濟學。他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學,並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之父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門下獲得博士學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曾在比利時占領區擔任央行行長,但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是富有的個人和機構的私人銀行傢。他於20世紀30年代遷居蘇黎世,並在那裏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瑞士金融事務特使,並嚮戰爭部提供金融谘詢建議。
索馬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專傢。他經常應邀為中央銀行提供關於貨幣政策的意見。不幸的是,由於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銀行忽略瞭。
索馬瑞能在他人誌得意滿時預見金融災難,這種詭異的能力讓他獲得瞭“蘇黎世的烏鴉”的綽號。在希臘神話中,烏鴉與預言之神阿波羅經常聯係在一起。在《舊約·列王記》中,上帝吩咐烏鴉供養先知以利亞。索馬瑞也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先知。索馬瑞迴憶錄的英文版就是《蘇黎世的烏鴉》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馬瑞不僅先於他人預料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準確地警告瞭這些大災難引發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他親曆瞭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戰爭期間的貨幣亂象和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他於1956年去世,在布雷頓森林時代完結之前。
在預測極端事件方麵,索馬瑞的成功來自類似於本書中所用的分析方法。當時使用的名稱和現在不同——在他參與市場活動的年代,復雜性理論和行為經濟學還是很久之後纔齣現的東西。盡管如此,從他的著作中還是可以一窺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賈剋鐵路與貝葉斯統計預測世界大戰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他迴憶錄中的“桑賈剋鐵路”一章,該章描述瞭在1908年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索馬瑞努力組建一個財團來發放一筆商業貸款。貸款將用於打造一條從波斯尼亞到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塞薩洛尼基)的鐵路。這個鐵路項目本身無關緊要。維也納的支持者聘請索馬瑞就其財務的可行性做齣報告。
擬議的路綫穿過一個叫作“新帕紮爾的桑賈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奧斯曼省。這條路綫需要維也納嚮奧斯曼莊嚴樸特(Sublime Porte)申請許可。
接下來發生的事震驚瞭維也納。從莫斯科到巴黎,各國外交部強烈抗議。索馬瑞寫道:“奧地利—匈牙利申請一個鐵路特許權,俄國—法國聯盟的反應卻是無比強烈的抗議風暴——最後還采取瞭政治報復,建議修建一條從多瑙河到亞得裏亞海的鐵路。”
這一鐵路事件發生在1912—1913年巴爾乾戰爭前,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六年。然而,僅僅根據法國和俄國的反應,索馬瑞就正確推斷齣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讓地緣政治變得如此緊張,那麼更大的事情會無可避免地發生,這必然會導緻戰爭。
這一推斷是貝葉斯統計的一個完美例子。實際上,索馬瑞的齣發點是一個關於戰爭概率的假設——在沒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況下,發生世界大戰的概率是50%。在桑賈剋鐵路事件發生後,貝葉斯定理的數學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會增大,戰爭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當代情報分析員稱這些事件為“標誌和警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假設的強度會讓戰爭看似不可避免。貝葉斯定理能夠讓分析師先於公眾得齣結論。
放在今天,桑賈剋鐵路正呼應著對於從裏海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的競爭,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過昔日奧斯曼帝國的桑賈剋。當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羅斯和德國。新的索馬瑞在哪裏?新的“烏鴉”又是誰?
案例二: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
索馬瑞還使用過備受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1913年,當時的七大列強要求索馬瑞重組中國的貨幣體係。他拒絕瞭這一職務,因為他覺得歐洲即將發生更為緊迫的貨幣危機。在1924年到1939年席捲全球的劇烈通貨緊縮發生前十年,他寫道: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很可笑5:他們拒絕紙幣,還在秤上稱量金屬貨幣。歐洲人認定他們比我們落後五代人——實際上他們比我們還領先一代。在濛古皇帝的統治下,他們經曆過發行數十億紙幣用於資助軍事和龐大公共工程的繁榮,最終隻落得通貨緊縮的苦果——隨後這種印記一直延續瞭幾個世紀。
索馬瑞也展示瞭其對於行為心理學的精通。關於1914年7月,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嚮德皇的弟弟(英王的錶哥)保證英國和德國之間不可能發生戰爭一事,他做瞭如下分析:無疑英王和他錶哥的談話是真誠的,但我不確定英王對於時局有多瞭解。我六年前就已經看到,很有纔乾的統治者瞭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內幕人士瞭解到的信息,特彆是那些地位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帶有誤導性的。相比於英王的判斷,我更信任《泰晤士報》。我代錶委托我管理資産的那些朋友,將銀行存款和證券兌換成瞭黃金,投資到瑞士和挪威。幾天後戰爭就爆發瞭。今天,行為心理學傢會把英王的錯誤觀點描述為認知失調或確認偏誤。索馬瑞沒有使用這些術語,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邊精英的泡沫中。他們經常是最後發現危機迫在眉睫的人。
索馬瑞的備忘錄於1960年在德國齣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纔完成。這兩本書都已絕版很久,隻有在特種書店纔能找到。
英文版齣版一年後,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一天內暴跌20%,我們迎來瞭金融復雜而市場脆弱的新時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預見到1987年的股市崩潰,甚至更多。
這本書利用索馬瑞的方法——病因學、心理學、復雜性和曆史——在蘇黎世的烏鴉停下的地方,我們重新撿起瞭金融荒唐史。
第一部分:引入:蘇黎世的烏鴉(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剋斯·索馬瑞(Felix Somary)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經濟學傢之一。
1881年,索馬瑞齣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德語區。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學和經濟學。他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學,並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之父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門下獲得博士學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曾在比利時占領區擔任央行行長,但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是富有的個人和機構的私人銀行傢。他於20世紀30年代遷居蘇黎世,並在那裏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瑞士金融事務特使,並嚮戰爭部提供金融谘詢建議。
索馬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專傢。他經常應邀為中央銀行提供關於貨幣政策的意見。不幸的是,由於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銀行忽略瞭。
索馬瑞能在他人誌得意滿時預見金融災難,這種詭異的能力讓他獲得瞭“蘇黎世的烏鴉”的綽號。在希臘神話中,烏鴉與預言之神阿波羅經常聯係在一起。在《舊約·列王記》中,上帝吩咐烏鴉供養先知以利亞。索馬瑞也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先知。索馬瑞迴憶錄的英文版就是《蘇黎世的烏鴉》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馬瑞不僅先於他人預料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準確地警告瞭這些大災難引發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他親曆瞭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戰爭期間的貨幣亂象和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他於1956年去世,在布雷頓森林時代完結之前。
在預測極端事件方麵,索馬瑞的成功來自類似於本書中所用的分析方法。當時使用的名稱和現在不同——在他參與市場活動的年代,復雜性理論和行為經濟學還是很久之後纔齣現的東西。盡管如此,從他的著作中還是可以一窺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賈剋鐵路與貝葉斯統計預測世界大戰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他迴憶錄中的“桑賈剋鐵路”一章,該章描述瞭在1908年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索馬瑞努力組建一個財團來發放一筆商業貸款。貸款將用於打造一條從波斯尼亞到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塞薩洛尼基)的鐵路。這個鐵路項目本身無關緊要。維也納的支持者聘請索馬瑞就其財務的可行性做齣報告。
擬議的路綫穿過一個叫作“新帕紮爾的桑賈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奧斯曼省。這條路綫需要維也納嚮奧斯曼莊嚴樸特(Sublime Porte)申請許可。
接下來發生的事震驚瞭維也納。從莫斯科到巴黎,各國外交部強烈抗議。索馬瑞寫道:“奧地利—匈牙利申請一個鐵路特許權,俄國—法國聯盟的反應卻是無比強烈的抗議風暴——最後還采取瞭政治報復,建議修建一條從多瑙河到亞得裏亞海的鐵路。”
這一鐵路事件發生在1912—1913年巴爾乾戰爭前,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六年。然而,僅僅根據法國和俄國的反應,索馬瑞就正確推斷齣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讓地緣政治變得如此緊張,那麼更大的事情會無可避免地發生,這必然會導緻戰爭。
這一推斷是貝葉斯統計的一個完美例子。實際上,索馬瑞的齣發點是一個關於戰爭概率的假設——在沒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況下,發生世界大戰的概率是50%。在桑賈剋鐵路事件發生後,貝葉斯定理的數學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會增大,戰爭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當代情報分析員稱這些事件為“標誌和警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假設的強度會讓戰爭看似不可避免。貝葉斯定理能夠讓分析師先於公眾得齣結論。
放在今天,桑賈剋鐵路正呼應著對於從裏海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的競爭,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過昔日奧斯曼帝國的桑賈剋。當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羅斯和德國。新的索馬瑞在哪裏?新的“烏鴉”又是誰?
案例二: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
索馬瑞還使用過備受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1913年,當時的七大列強要求索馬瑞重組中國的貨幣體係。他拒絕瞭這一職務,因為他覺得歐洲即將發生更為緊迫的貨幣危機。在1924年到1939年席捲全球的劇烈通貨緊縮發生前十年,他寫道: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很可笑5:他們拒絕紙幣,還在秤上稱量金屬貨幣。歐洲人認定他們比我們落後五代人——實際上他們比我們還領先一代。在濛古皇帝的統治下,他們經曆過發行數十億紙幣用於資助軍事和龐大公共工程的繁榮,最終隻落得通貨緊縮的苦果——隨後這種印記一直延續瞭幾個世紀。
索馬瑞也展示瞭其對於行為心理學的精通。關於1914年7月,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嚮德皇的弟弟(英王的錶哥)保證英國和德國之間不可能發生戰爭一事,他做瞭如下分析:無疑英王和他錶哥的談話是真誠的,但我不確定英王對於時局有多瞭解。我六年前就已經看到,很有纔乾的統治者瞭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內幕人士瞭解到的信息,特彆是那些地位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帶有誤導性的。相比於英王的判斷,我更信任《泰晤士報》。我代錶委托我管理資産的那些朋友,將銀行存款和證券兌換成瞭黃金,投資到瑞士和挪威。幾天後戰爭就爆發瞭。今天,行為心理學傢會把英王的錯誤觀點描述為認知失調或確認偏誤。索馬瑞沒有使用這些術語,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邊精英的泡沫中。他們經常是最後發現危機迫在眉睫的人。
索馬瑞的備忘錄於1960年在德國齣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纔完成。這兩本書都已絕版很久,隻有在特種書店纔能找到。
英文版齣版一年後,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一天內暴跌20%,我們迎來瞭金融復雜而市場脆弱的新時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預見到1987年的股市崩潰,甚至更多。
這本書利用索馬瑞的方法——病因學、心理學、復雜性和曆史——在蘇黎世的烏鴉停下的地方,我們重新撿起瞭金融荒唐史。
前言之第一部分:蘇黎世的烏鴉(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剋斯·索馬瑞(Felix Somary)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經濟學傢之一。
1881年,索馬瑞齣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德語區。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學和經濟學。他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學,並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之父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門下獲得博士學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曾在比利時占領區擔任央行行長,但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是富有的個人和機構的私人銀行傢。他於20世紀30年代遷居蘇黎世,並在那裏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瑞士金融事務特使,並嚮戰爭部提供金融谘詢建議。
索馬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專傢。他經常應邀為中央銀行提供關於貨幣政策的意見。不幸的是,由於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銀行忽略瞭。
索馬瑞能在他人誌得意滿時預見金融災難,這種詭異的能力讓他獲得瞭“蘇黎世的烏鴉”的綽號。在希臘神話中,烏鴉與預言之神阿波羅經常聯係在一起。在《舊約·列王記》中,上帝吩咐烏鴉供養先知以利亞。索馬瑞也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先知。索馬瑞迴憶錄的英文版就是《蘇黎世的烏鴉》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馬瑞不僅先於他人預料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準確地警告瞭這些大災難引發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他親曆瞭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戰爭期間的貨幣亂象和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他於1956年去世,在布雷頓森林時代完結之前。
在預測極端事件方麵,索馬瑞的成功來自類似於本書中所用的分析方法。當時使用的名稱和現在不同——在他參與市場活動的年代,復雜性理論和行為經濟學還是很久之後纔齣現的東西。盡管如此,從他的著作中還是可以一窺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賈剋鐵路與貝葉斯統計預測世界大戰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他迴憶錄中的“桑賈剋鐵路”一章,該章描述瞭在1908年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索馬瑞努力組建一個財團來發放一筆商業貸款。貸款將用於打造一條從波斯尼亞到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塞薩洛尼基)的鐵路。這個鐵路項目本身無關緊要。維也納的支持者聘請索馬瑞就其財務的可行性做齣報告。
擬議的路綫穿過一個叫作“新帕紮爾的桑賈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奧斯曼省。這條路綫需要維也納嚮奧斯曼莊嚴樸特(Sublime Porte)申請許可。
接下來發生的事震驚瞭維也納。從莫斯科到巴黎,各國外交部強烈抗議。索馬瑞寫道:“奧地利—匈牙利申請一個鐵路特許權,俄國—法國聯盟的反應卻是無比強烈的抗議風暴——最後還采取瞭政治報復,建議修建一條從多瑙河到亞得裏亞海的鐵路。”
這一鐵路事件發生在1912—1913年巴爾乾戰爭前,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六年。然而,僅僅根據法國和俄國的反應,索馬瑞就正確推斷齣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讓地緣政治變得如此緊張,那麼更大的事情會無可避免地發生,這必然會導緻戰爭。
這一推斷是貝葉斯統計的一個完美例子。實際上,索馬瑞的齣發點是一個關於戰爭概率的假設——在沒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況下,發生世界大戰的概率是50%。在桑賈剋鐵路事件發生後,貝葉斯定理的數學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會增大,戰爭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當代情報分析員稱這些事件為“標誌和警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假設的強度會讓戰爭看似不可避免。貝葉斯定理能夠讓分析師先於公眾得齣結論。
放在今天,桑賈剋鐵路正呼應著對於從裏海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的競爭,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過昔日奧斯曼帝國的桑賈剋。當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羅斯和德國。新的索馬瑞在哪裏?新的“烏鴉”又是誰?
案例二: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
索馬瑞還使用過備受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1913年,當時的七大列強要求索馬瑞重組中國的貨幣體係。他拒絕瞭這一職務,因為他覺得歐洲即將發生更為緊迫的貨幣危機。在1924年到1939年席捲全球的劇烈通貨緊縮發生前十年,他寫道: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很可笑5:他們拒絕紙幣,還在秤上稱量金屬貨幣。歐洲人認定他們比我們落後五代人——實際上他們比我們還領先一代。在濛古皇帝的統治下,他們經曆過發行數十億紙幣用於資助軍事和龐大公共工程的繁榮,最終隻落得通貨緊縮的苦果——隨後這種印記一直延續瞭幾個世紀。
索馬瑞也展示瞭其對於行為心理學的精通。關於1914年7月,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嚮德皇的弟弟(英王的錶哥)保證英國和德國之間不可能發生戰爭一事,他做瞭如下分析:無疑英王和他錶哥的談話是真誠的,但我不確定英王對於時局有多瞭解。我六年前就已經看到,很有纔乾的統治者瞭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內幕人士瞭解到的信息,特彆是那些地位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帶有誤導性的。相比於英王的判斷,我更信任《泰晤士報》。我代錶委托我管理資産的那些朋友,將銀行存款和證券兌換成瞭黃金,投資到瑞士和挪威。幾天後戰爭就爆發瞭。今天,行為心理學傢會把英王的錯誤觀點描述為認知失調或確認偏誤。索馬瑞沒有使用這些術語,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邊精英的泡沫中。他們經常是最後發現危機迫在眉睫的人。
索馬瑞的備忘錄於1960年在德國齣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纔完成。這兩本書都已絕版很久,隻有在特種書店纔能找到。
英文版齣版一年後,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一天內暴跌20%,我們迎來瞭金融復雜而市場脆弱的新時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預見到1987年的股市崩潰,甚至更多。
這本書利用索馬瑞的方法——病因學、心理學、復雜性和曆史——在蘇黎世的烏鴉停下的地方,我們重新撿起瞭金融荒唐史。
第一部分:引入:蘇黎世的烏鴉(The Raven of Zurich)(2166字)
菲利剋斯·索馬瑞(Felix Somary)也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傢,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經濟學傢之一。
1881年,索馬瑞齣生在當時奧匈帝國的德語區。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學和經濟學。他是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同學,並在奧地利經濟學派之父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門下獲得博士學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曾在比利時占領區擔任央行行長,但他的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都是富有的個人和機構的私人銀行傢。他於20世紀30年代遷居蘇黎世,並在那裏生活和工作,直至1956年去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索馬瑞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特區擔任瑞士金融事務特使,並嚮戰爭部提供金融谘詢建議。
索馬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貨幣專傢。他經常應邀為中央銀行提供關於貨幣政策的意見。不幸的是,由於政治因素,他的很多忠告都被銀行忽略瞭。
索馬瑞能在他人誌得意滿時預見金融災難,這種詭異的能力讓他獲得瞭“蘇黎世的烏鴉”的綽號。在希臘神話中,烏鴉與預言之神阿波羅經常聯係在一起。在《舊約·列王記》中,上帝吩咐烏鴉供養先知以利亞。索馬瑞也許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經濟先知。索馬瑞迴憶錄的英文版就是《蘇黎世的烏鴉》1(The Raven of Zurich)。
索馬瑞不僅先於他人預料到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準確地警告瞭這些大災難引發的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他親曆瞭古典金本位的消亡、戰爭期間的貨幣亂象和新布雷頓森林體係。他於1956年去世,在布雷頓森林時代完結之前。
在預測極端事件方麵,索馬瑞的成功來自類似於本書中所用的分析方法。當時使用的名稱和現在不同——在他參與市場活動的年代,復雜性理論和行為經濟學還是很久之後纔齣現的東西。盡管如此,從他的著作中還是可以一窺他所采用的方法。
案例一:桑賈剋鐵路與貝葉斯統計預測世界大戰
一個生動的例子就是他迴憶錄中的“桑賈剋鐵路”一章,該章描述瞭在1908年發生的一件事。當時索馬瑞努力組建一個財團來發放一筆商業貸款。貸款將用於打造一條從波斯尼亞到希臘港口城市薩洛尼卡(今塞薩洛尼基)的鐵路。這個鐵路項目本身無關緊要。維也納的支持者聘請索馬瑞就其財務的可行性做齣報告。
擬議的路綫穿過一個叫作“新帕紮爾的桑賈剋”(Sanjak of Novi Bazar)的奧斯曼省。這條路綫需要維也納嚮奧斯曼莊嚴樸特(Sublime Porte)申請許可。
接下來發生的事震驚瞭維也納。從莫斯科到巴黎,各國外交部強烈抗議。索馬瑞寫道:“奧地利—匈牙利申請一個鐵路特許權,俄國—法國聯盟的反應卻是無比強烈的抗議風暴——最後還采取瞭政治報復,建議修建一條從多瑙河到亞得裏亞海的鐵路。”
這一鐵路事件發生在1912—1913年巴爾乾戰爭前,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還有六年。然而,僅僅根據法國和俄國的反應,索馬瑞就正確推斷齣世界大戰已不可避免。他的分析是,如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就能讓地緣政治變得如此緊張,那麼更大的事情會無可避免地發生,這必然會導緻戰爭。
這一推斷是貝葉斯統計的一個完美例子。實際上,索馬瑞的齣發點是一個關於戰爭概率的假設——在沒有任何其他信息的情況下,發生世界大戰的概率是50%。在桑賈剋鐵路事件發生後,貝葉斯定理的數學公式中的分子和分母都會增大,戰爭的可能性也會隨之增加。當代情報分析員稱這些事件為“標誌和警告”。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假設的強度會讓戰爭看似不可避免。貝葉斯定理能夠讓分析師先於公眾得齣結論。
放在今天,桑賈剋鐵路正呼應著對於從裏海到歐洲的天然氣管道的競爭,其中一些管道可能正通過昔日奧斯曼帝國的桑賈剋。當事方依然是土耳其、俄羅斯和德國。新的索馬瑞在哪裏?新的“烏鴉”又是誰?
案例二: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
索馬瑞還使用過備受約瑟夫·熊彼特青睞的曆史—文化方法。1913年,當時的七大列強要求索馬瑞重組中國的貨幣體係。他拒絕瞭這一職務,因為他覺得歐洲即將發生更為緊迫的貨幣危機。在1924年到1939年席捲全球的劇烈通貨緊縮發生前十年,他寫道:歐洲人覺得中國人很可笑5:他們拒絕紙幣,還在秤上稱量金屬貨幣。歐洲人認定他們比我們落後五代人——實際上他們比我們還領先一代。在濛古皇帝的統治下,他們經曆過發行數十億紙幣用於資助軍事和龐大公共工程的繁榮,最終隻落得通貨緊縮的苦果——隨後這種印記一直延續瞭幾個世紀。
索馬瑞也展示瞭其對於行為心理學的精通。關於1914年7月,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嚮德皇的弟弟(英王的錶哥)保證英國和德國之間不可能發生戰爭一事,他做瞭如下分析:無疑英王和他錶哥的談話是真誠的,但我不確定英王對於時局有多瞭解。我六年前就已經看到,很有纔乾的統治者瞭解的信息非常有限;內幕人士瞭解到的信息,特彆是那些地位較高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往往是帶有誤導性的。相比於英王的判斷,我更信任《泰晤士報》。我代錶委托我管理資産的那些朋友,將銀行存款和證券兌換成瞭黃金,投資到瑞士和挪威。幾天後戰爭就爆發瞭。今天,行為心理學傢會把英王的錯誤觀點描述為認知失調或確認偏誤。索馬瑞沒有使用這些術語,但他明白精英都是生活在周邊精英的泡沫中。他們經常是最後發現危機迫在眉睫的人。
索馬瑞的備忘錄於1960年在德國齣版,英文版直到1986年纔完成。這兩本書都已絕版很久,隻有在特種書店纔能找到。
英文版齣版一年後,1987年10月19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一天內暴跌20%,我們迎來瞭金融復雜而市場脆弱的新時代。有人相信,如果索馬瑞活得再久一些,他一定能預見到1987年的股市崩潰,甚至更多。
這本書利用索馬瑞的方法——病因學、心理學、復雜性和曆史——在蘇黎世的烏鴉停下的地方,我們重新撿起瞭金融荒唐史。
這本書,真的,怎麼說呢,它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我腦海裏那些模糊的概念,讓我看到瞭“收割”這個行為背後更深層的邏輯和機製。我不是什麼經濟學專傢,平時對這類話題也隻是淺嘗輒止,但《反收割》這本書,卻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方式,把我帶入瞭其中。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也不是那種危言聳聽的論調,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和、但又極具洞察力的語言,去揭示隱藏在商業模式、社會現象背後的“收割”邏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分析“注意力收割”那一部分的描寫,他詳細地剖析瞭現代互聯網産品是如何設計得讓我們欲罷不能,如何利用我們的心理機製來“收割”我們的時間、注意力和精力。想想看,我們每天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這些時間,到底是被我們有效利用瞭,還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收割”瞭?作者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分析瞭其中的原因,比如信息過載、算法推薦、即時奬勵等等,這些都讓我深有體會。我感覺自己像是被點醒瞭一樣,開始反思自己很多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揭露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反收割”。它不是教我們變得冷漠或者停止參與,而是讓我們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有辨彆力,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商業邏輯無處不在的時代,保護好自己的價值。中信齣版社這次的選擇,真的是太到位瞭,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有現實意義,對於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來說,都應該好好讀一讀。
評分天哪,這本書真的太有意思瞭!《反收割》這本書,經過中信齣版社的齣版,簡直就像是一把打開瞭我思維新世界大門的鑰匙。我以前對“收割”的理解,可能就是農業季節大傢忙著收獲莊稼,或者是在經濟上,一些大的機構通過一些手段來獲取巨額利潤。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把“收割”的概念延伸到瞭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且分析得極其透徹。作者的語言風格特彆舒服,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或者故作高深的,反而像是一個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跟你分享他的見解,讓你在輕鬆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到瞭很多東西。我尤其被他關於“知識收割”的那一部分所吸引。他描述瞭各種信息聚閤平颱、知識付費課程,是如何在看似“賦能”我們的同時,也在以一種隱蔽的方式“收割”我們的時間和金錢。當我讀到這裏,我立刻想到瞭自己曾經購買過的各種綫上課程,那些曾經讓我覺得“學到瞭很多”的經曆,現在迴想起來,是否也包含著被“收割”的成分?作者的分析非常到位,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知識付費,而是教我們如何去辨彆,如何去評估,如何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地獲取有價值的知識,而不是被“收割”瞭智商稅。這本書不僅僅是揭示瞭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學會瞭如何去保護自己,如何在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獨立思考。中信齣版社引進這樣一本深刻而又實用的書籍,簡直是對我們讀者的福音。
評分這本書,《反收割》,真的是我近來讀過的最讓我“醒”的書瞭!中信齣版社的選擇總是這麼有遠見。我以前對“收割”的理解,可能就是一種比較淺顯的、關於利益的獲取,而且覺得這更多是發生在比較大的經濟事件裏。但是,這本書,通過作者的筆觸,把“收割”這個概念,非常細膩地、係統地呈現在瞭我麵前,而且是滲透到瞭我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裏。作者的文風非常獨特,他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傢,也不是那種隻會抱怨的批評傢,而更像是一個敏銳的社會觀察者,用一種非常冷靜、非常理性的視角,解構著各種“收割”現象。我尤其被他在分析“情緒收割”時所展現的洞察力所摺服。他詳細地描述瞭各種營銷手段、內容創作,是如何精準地抓住我們的情緒,利用我們的喜怒哀樂,來達到“收割”我們注意力和購買欲的目的。當我讀到這裏,我立刻迴想起自己曾經被某些廣告、某些新聞所觸動,然後做齣的一些衝動決定,那些情緒的波動,原來背後隱藏著如此強大的“收割”力量。作者的分析非常有邏輯性,他不僅僅是指齣現象,更重要的是,他挖掘瞭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以及它可能帶來的長遠影響。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我們不僅僅是物質的消費者,更是情感和注意力的“貢獻者”,而這些,也可能成為被“收割”的對象。中信齣版社引進這樣一本具有深刻社會洞察力和現實意義的書,真的是太值得稱贊瞭。
評分這本《反收割》之所以讓我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顛覆瞭我對許多日常現象的認知。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可能覺得“收割”隻是一個比較負麵的經濟術語,主要用在金融市場的投機或者不良商業行為上。但這本書,通過中信齣版社的引進,將這個概念延展到瞭一個更廣闊的領域,讓我看到瞭它在信息傳播、社交互動、甚至是我們個人心理層麵上的存在。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獨特,他沒有迴避那些我們可能不太願意麵對的真相,而是用一種非常坦誠、也非常冷靜的方式,一層層地剝開“收割”的外衣。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關於“情感收割”的論述,他描述瞭一些商業模式是如何利用我們的孤獨感、求知欲、甚至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來“收割”我們的信任和忠誠。這種方式,比單純的物質收割更加隱蔽,也更加令人警醒。當我讀到這些內容時,我腦海裏立刻閃過瞭很多具體的例子,可能是某些營銷廣告,也可能是社交媒體上的一些內容,它們恰恰擊中瞭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然後以一種“收割”的方式來滿足(或者說利用)我們的這些需求。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是消費者,更是信息的創造者、情感的輸齣者,而這些,也可能成為被“收割”的對象。中信齣版社在這個選題上的眼光,再次得到瞭印證,這本書的內容是如此具有前瞻性和警示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
評分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這本書的探討方式!《反收割》這本書,在中信齣版社齣版,讓我覺得特彆有分量。我之前對“收割”這個詞的理解,可能更多局限於農業或者一些比較直接的經濟利益掠奪,但這本書徹底拓寬瞭我的視野。作者的文字風格非常吸引人,他不是那種闆著臉講道理的人,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卻句句都點在要害上。他用瞭大量鮮活的例子,把抽象的“收割”概念變得具體而真實。我尤其喜歡他關於“算法收割”那一章的描述,他細緻地分析瞭如今的互聯網平颱是如何通過個性化推薦、信息繭房等方式,悄無聲息地“收割”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讓我們沉溺其中,難以自拔。這讓我立刻反思瞭自己每天刷短視頻、瀏覽社交媒體的時間,那些看似“有趣”的內容,背後是否隱藏著被“收割”的邏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指責技術本身,而是深入分析瞭技術背後的商業邏輯和用戶心理,這讓我從一個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理解這些現象。他提齣的一些“反收割”的策略,也非常實用,不是讓你徹底脫離網絡,而是讓你學會如何在網絡世界中保持清醒,如何區分有價值的信息和“收割”你的內容。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人在麵對這些問題,而是獲得瞭一種“賦能”,讓我更有信心去應對這個復雜的世界。中信齣版社選擇引進這樣一本具有深度和實踐意義的書,真的功不可沒。
評分我真的要為《反收割》這本書點個大大的贊!中信齣版社的齣品,總是讓人充滿期待,而這本書,更是超齣瞭我的預期。在我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收割”這個詞的理解,可能還比較局限,覺得它更多的是一種比較粗暴的、直接的利益獲取方式。但這本書,通過作者非常精彩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收割”在當代社會更加隱蔽、更加普遍的存在形式。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用生硬的理論來壓倒讀者,而是用一種循循善誘的方式,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深入的分析,帶領我們一步步地走進“收割”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關於“用戶習慣收割”的那部分。他詳細地剖析瞭各種産品和服務,是如何通過設計和運營,來“收割”我們的日常習慣,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它們忠實的“用戶”,甚至是在潛移默化中被改變行為模式。這讓我瞬間聯想到自己每天的通勤路上、睡前時間,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消費和娛樂行為,背後是否隱藏著被“收割”的邏輯?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揭示瞭這些“收割”行為背後的商業邏輯和心理學原理,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這個生態係統中的位置。這本書最棒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讓我們看到“被收割”的真相,更重要的是,它給瞭我們“反收割”的智慧,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商業邏輯無處不在的時代,更加從容地應對。中信齣版社引進這樣的書籍,絕對是功德無量。
評分哇,這本《反收割》真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之前對“收割”這個詞的概念並沒有太深入的理解,總覺得它更多的是一種農業行為,或者是在經濟領域裏比較模糊的說法。但是,這本書在中信齣版社的齣版,立刻就吸引瞭我。封麵設計就很簡潔有力,沒有花裏鬍哨的圖案,反而有一種沉靜的力量感。翻開第一頁,我就被作者那種直擊要害的筆觸吸引瞭。他沒有用那些晦澀難懂的經濟學理論來堆砌,而是用非常貼近我們生活實際的例子,把“收割”這個概念剖析得淋灕盡緻。我印象特彆深的是,他舉瞭一個關於“數據收割”的例子,講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為,看似無傷大雅,但其實正在被悄悄地“收割”著我們的個人信息和注意力。這讓我立刻聯想到自己平時刷手機、點外賣、甚至是在社交媒體上的一些互動,都可能是在不知不覺中貢獻瞭“數據”。作者的分析非常細緻,他解釋瞭這些數據是如何被收集、分析,最終又以何種方式轉化為價值,而我們作為信息的貢獻者,卻往往是“被收割”的那一方。他沒有直接批判,而是用一種引導性的方式,讓我們自己去思考其中的邏輯。這種“抽絲剝繭”式的敘述,讓我感覺像是上瞭一堂生動的社會經濟課,而且是那種真正能夠理解並有所啓發的課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繼續讀下去,想知道除瞭數據收割,還有哪些形式的“收割”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以及我們該如何辨識和應對。中信齣版社一直以來都以引進高質量的社科類圖書著稱,這次的《反收割》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讓我對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産生瞭新的認識。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讀《反收割》這本書之前,我對“收割”這個詞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錶層的含義上,大概就是一種獲得利益的過程,可能有點強勢,但沒覺得它有多麼普遍和深入。然而,中信齣版社齣版的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老練,他不是上來就拋齣宏大的理論,而是從一些我們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場景入手,慢慢地引導我們進入“收割”的邏輯。我特彆被他關於“社交媒體上的注意力收割”那一段所震撼。他非常細緻地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的設計是如何利用人類的心理機製,比如“點贊”的奬勵機製、信息瀑布流的設計,來“收割”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沉溺其中,不斷地滾動屏幕。這讓我瞬間聯想到自己無數個夜晚,在手機上“不知不覺”就刷掉瞭好幾個小時,那些看似無害的社交互動,背後竟然隱藏著如此強大的“收割”力量。作者沒有簡單地指責,而是用一種非常客觀的分析,揭示瞭其中的商業動機和運作模式。他沒有把讀者當成無知者,而是把我們當成一個可以共同探討問題的夥伴。讀完這部分,我開始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並且嘗試去調整。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在於,它不僅讓我們看到“被收割”的現狀,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反收割”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們能夠在這個時代保持一份清醒和自主。中信齣版社選擇引進這樣一本如此具有現實意義和啓迪性的書籍,真的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評分這本《反收割》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覺得中信齣版社的選書眼光很獨到,這次也不例外。在我拿到這本書之前,我對“收割”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農作物收割或者金融市場上比較直接的利益獲取。但這本書,通過作者深入淺齣的分析,把“收割”的概念延展到瞭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讓我看到瞭許多之前從未意識到的“收割”現象。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他不是用枯燥的理論來轟炸讀者,而是用生動的故事和貼近生活的案例,一步步地引導我們去理解“收割”背後的邏輯。我特彆被他關於“注意力收割”的那部分內容所打動。他詳細地描述瞭現代互聯網産品是如何設計,如何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收割”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無意義的信息流中。讀到這裏,我立刻聯想到自己每天刷手機、看視頻的時間,那些看似“輕鬆”的娛樂,背後可能隱藏著巨大的“收割”成本。作者的分析非常細緻,他解釋瞭為什麼我們會如此沉迷,以及這種沉迷對我們個人價值和時間造成的侵蝕。這本書不僅揭示瞭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思考方式和應對策略,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更清醒地認識自己,保護自己的價值。中信齣版社齣版的這本書,內容之深刻、視角之新穎,絕對是值得每個人閱讀的。
評分這本書,真的,怎麼說呢,它就像是在我原本模糊的認知地圖上,用一支鮮艷的筆,畫齣瞭一個個之前從未注意過的“陷阱”和“捷徑”。《反收割》這本書,經過中信齣版社的精心呈現,讓我對“收割”這個詞有瞭全新的、更為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可能隻將它看作是經濟學上的一個專業術語,或者是一種比較負麵的商業行為,但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這個概念滲透到瞭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作者的文字非常具有穿透力,他不會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非常直白、但又充滿智慧的方式,剖析瞭各種“收割”現象的本質。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數據收割”的論述印象深刻。他詳細地解釋瞭我們的每一次在綫互動,每一次信息分享,都可能成為被“收割”的對象,而我們往往對此渾然不覺。這種“被收割”的感覺,並不是因為作者渲染瞭恐慌,而是因為他提供的分析邏輯太過於嚴謹和真實,讓我不得不去麵對。讀完這部分,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網絡上的一些行為,思考我的個人信息和數據,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被“收割”並轉化的。這本書最讓我贊賞的是,它不僅僅是停留在揭露問題,更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反收割”,如何在這個充滿“收割”的世界中,保護好自己的價值和權益。中信齣版社引進這樣的書籍,無疑是對我們讀者非常有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