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北京
  • 老北京
  • 行当
  • 民俗
  • 文化
  • 历史
  • 纪实
  • 城市变迁
  • 手艺人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买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16415719
商品编码:22148800033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
作者:赫英忆主编
定价:65.0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6415719
印次: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本书图文并茂,既是一部关于北京传统老行当的记录和展示,也是一幅勾勒北京漫长历史的岁月画卷,还是一份关于民族传统文化断裂与传承的思考。

  目录

序篇 一座城池,一段历史
一、遥远身影——上古至先秦的北京
1 史前时代
2 早期都邑
3 蓟都始建
4 燕国故事
二、北地重镇——秦汉至五代时期的北京
1 悉心经营的重镇——秦汉时期
2 你方唱罢我登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3 与中原王朝分分合合——隋唐五代时期
三、各族争雄——辽宋金时期的北京
1 契丹人的“南京”
2 北宋边郡“燕山府”
3 金朝都“金中都”
四、中华帝都——元明清时期的北京
1 名城元大都
2 明朝京师北京城
3 大清帝都北京城
五 千年变局——1840年以后及民国时期的北京
六、尾声:北京古城的消失和老行当的延续
第二篇 千姿百态的行当,魅力无穷的叫卖
一、前言:吆喝叫卖老行当,北京城的靓丽风景
二、北京的汇聚点——前门商业大街
三、各显绝技闯江湖——北京老行当之一:杂耍、曲艺
1 老北京杂耍曲艺的核心舞台——天桥
2 “天桥八大怪”之一:砸石头———常傻子
3 “天桥八大怪”之二:布库摔跤、胸前开石———沈三
4 “天桥八大怪”之三:数来宝———曹麻子
5 “天桥八大怪”之四:赛活驴———关德俊
6 “天桥八大怪”之五:耍狗熊、顶碗———程傻子
7 “天桥八大怪”之六:相声鼻祖———穷不怕
8 “天桥八大怪”之七:耍中幡———王小辫儿
9 “天桥八大怪”之八:拉洋片———大金牙
四、百味绽放润心脾——北京老行当之二:小吃、美食
1 北京餐饮的突出特征:多民族的“大杂烩”
2 北京小吃的特点:味、质、温、色
3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一:爆肚
4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二:豆汁
5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三:茶汤
6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四:冰食
7 老北京特色小吃之六:雪花酪
五、巧手慧心成珍奇——北京老行当之三:玩物、衣着、手工艺
1 老北京孩子的童年玩伴:毛猴
2 飞针走线绘乾坤:京绣
3 巧夺天工“千层底”:老北京布鞋
4 吉祥天使“兔儿爷”
5 能玩能吃“吹糖人”
6 妙手烂泥变瑰宝:捏面人
7、笑看儿童放纸鸢:糊风筝
六、婚丧嫁娶讲究多——北京老行当之四:红事、白事
1 满汉融合成大喜——红事行
2 繁礼厚葬送亡灵——白事行
七、锅碗瓢盆含绝技——北京老行当之四:修补、搬运、剃头
1“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锔碗
2 “磨剪子来抢菜”:磨
3 针尖毫末显神通:修钢笔
4 绵延百年“老搬运”:窝脖儿
5 走街串巷“一头热”:剃头挑子
6 驼铃叮当求生活:拉骆驼
八、雅俗共赏多情趣——北京老行当之五:玩乐游戏、书画雅趣
1 见景又“听”景:拉洋片
2 动来常伴有清风:卖折扇
3 嗅处微微香雾起:鼻烟铺
4 小小秋虫成将帅:斗蛐蛐
5 妙笔绘出福满门:画喜神
6 锦上添花裱书画:装裱
第三篇 远去的老行当,失落的吆喝声
——关于北京传统文化的思考
一、古城韵味的远去,声声吆喝的消逝
1 青瓦幽巷古城魂
2 悠悠腔调入梦来
二、北京老行当的特色内涵和失落原因
三、守望与传承:关于保护北京传统文化的思考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是一部深入北京城市肌理,捕捉时代变迁中那些曾经鲜活、如今已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行业风貌的纪实作品。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过往,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关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卷,探寻那些吆喝声背后承载的技艺、情感与生活哲学。 在现代都市的喧嚣与高效节奏下,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标准化提供的服务。然而,本书带领读者回溯到一个更为淳朴的时代,一个声音与人、技艺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年代。这里没有冰冷的机械,只有日复一日的匠心打磨;这里没有无声的传输,只有街头巷尾此起彼伏、富有辨识度的吆喝,它们不仅仅是商业的信号,更是城市跳动的脉搏,是生活气息最直接的体现。 本书聚焦于那些承载了北京独特文化印记的老行当。从寒冬里热气腾腾的铜锅涮肉,到盛夏时清凉解渴的豆汁儿;从精雕细琢的燕京八绝,到街头巷尾的磨剪子戗菜刀;从摇着拨浪鼓卖糖葫芦的孩童,到挑着扁担吆喝卖杂货的挑夫;从老北京特色的修理业,如配钥匙、修鞋,到与节日庆典息息相关的鞭炮、年画、风筝……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深入到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中间,与他们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故事。 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人情的温暖。那些修鞋匠傅,一坐就是大半辈子,手中布满老茧,却能将磨损的皮鞋修补得焕然一新,他的吆喝声里藏着对这份事业的尊重和对顾客的承诺。卖豆腐脑的老人,清晨五点就推着车出现在街头,他的豆汁儿浓郁醇厚,喝下去的是一份地道的北京味,更是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卖风筝的手艺人,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倾注在每一根竹篾和每一张彩纸上,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在蓝天上翱翔,那份满足感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访谈,力求还原这些老行当最真实的面貌。书中充斥着鲜活的对话,饱含着岁月的痕迹。我们会读到曾经挑着担子在胡同里穿梭的“磨剪子戗菜刀”师傅,他手中的工具敲击出规律的节奏,吆喝声在回荡的四合院间传播开来,唤醒了人们对日子的细微感知。我们会看到那些制作传统点心的老师傅,他们凭借经验和手感,做出香甜软糯的豌豆黄、驴打滚,每一口都凝聚着时间的味道。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老行当因为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而逐渐消失。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声音记忆”,让那些曾经响彻街头的吆喝声,得以在文字中得以延续,提醒我们曾经拥有过怎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中蕴含的何种价值。 本书的叙事风格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饱含深情。作者以一个观察者、记录者的身份,但又怀揣着对北京这座城市及其居民深深的热爱。他细致地捕捉到每一个细节:阳光如何洒在老旧的招牌上,空气中弥漫着怎样的气味,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怎样的故事,以及那一声声吆喝,如何成为构成城市独特韵律的一部分。 通过阅读《渐行渐远的吆喝声》,读者不仅能了解到北京丰富多彩的传统行业,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些老行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它们是北京城市历史的活化石,是乡愁的寄托,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精神的体现。本书是一次对过往时光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城市记忆的珍藏与守护。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倾听那些渐行渐远的吆喝声,感受其中蕴含的温度与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吆喝声”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古老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感。当它与“北京老行当”结合,再加上“渐行渐远”的修饰,这本书《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在我心中立刻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怀旧色彩的北京图景。我对于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老行当,就是其中最生动、最直接的一种体现。它们是北京这座城市呼吸的节奏,是它独特的脉搏。想象一下,在书本的字里行间,能够听到“擦火柴”的清脆声,闻到“炸油条”的香气,看到“打更人”的身影,那将是多么迷人的体验。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消失的职业,更是在讲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段段属于他们的岁月。我希望它能带我走进那些被现代建筑和商业洪流淹没的角落,去重新发现那些被遗忘的珍宝,去感受那些淳朴而又坚韧的生活态度。

评分

拿到《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这本书,我第一时间就被它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书名所吸引。这不单单是一本关于“老行当”的书,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北京城市记忆。我从小在北京长大,虽然是成长在相对现代的年代,但偶尔还是能在街头巷尾捕捉到一些零星的“老味道”。比如,曾经还有修鞋的老匠人,还在一些犄角旮旯里能找到卖旧书的摊子。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让我对更早期的北京充满了好奇。这本书,仿佛就是那位最了解北京的老街坊,带着我一个胡同一个胡同地逛,一次吆喝一次吆喝地听,让我能够真正“触碰”到那些曾经鲜活的市井百态。我尤其想知道,那些“磨剪子戗菜刀”、“卖油炸臭豆腐”或者“收旧物”的吆喝声背后,藏着怎样的人生故事?是怎样的人物,在怎样的环境中,用怎样的声音,喊出了那个时代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温情致敬,让人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好奇,仿佛一股带着尘土和烟火气的风,拂过心头。我一直觉得,城市的历史,不仅仅是宏大的建筑和史书上的重大事件,更是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些融入了普通人声音的市井百态。老行当,无疑是北京城市记忆中最鲜活、最动人的一部分。它们曾经是北京最接地气的脉搏,是最生动的风景线。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任意门,让我们有机会去“倾听”那些曾经响彻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去“看见”那些忙碌而又勤劳的身影。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那些具体的场景:比如,冬日里,一个老爷爷一边烤着地瓜,一边用带着浓重京腔的嗓音叫卖;又或者,夏日午后,穿着蓝色工装的师傅,熟练地为邻里街坊磨着剪刀。这本书,我相信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情感的唤醒,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一种对那些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致敬。

评分

《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仿佛一首写在时光里的诗。我一直认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往往藏在其最市井、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里。那些曾经响彻街头巷尾的吆喝声,就是北京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注脚。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商品买卖信号,更是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北京历史文化充满热情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倾听那些渐行渐远的吆喝,去了解那些曾经在街头忙碌的身影。我想知道,那些看似简单的行当,是如何在北京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又为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渐渐式微?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挑着担子、提着篮子走街串巷的商贩们,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怎样的风霜和故事?是否会展现那些靠着一门手艺养家糊口的老匠人,他们的专注和坚持,以及那些属于他们时代的荣耀?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本充满温度和故事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渐行渐远的吆喝声:北京老行当纪实》。光是听着,就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夏日午后,老胡同里,一声悠长的“磨剪子戗菜刀”划破宁静;冬日清晨,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带着一丝北国的寒意,却又温暖着赶早市的人们。这本书,仿佛是一扇时光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我们可能未曾经历,但却深深烙印在北京城市肌理中的过去。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尤其是那些琐碎却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痕迹特别感兴趣。那些老行当,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承载了无数故事、情感和时代变迁的活化石。它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或被遗忘,或悄然转型,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这些“渐行渐远”的吆喝声的一次深情回望,一次细致的梳理,一次用文字和图片讲述的生动再现。我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消失或濒危的市井生活,去感受那些朴素而又坚韧的劳动者们的故事,去理解那些伴随着吆喝声而流传的民间智慧和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