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史记》就是正确解读中国历史,读懂《史记》从本书开始。
★“汉学诺贝尔”儒莲奖得主、京都学派史学泰斗宫崎市定研读《史记》六十年经验结晶,借大师之眼读懂《史记》。
★问世38年长销不坠,文库本加印20次,畅销10余万册,日本人靠它读懂《史记》。
★仅有的分体例全面解读《史记》的著作,本纪、世家、表、书、列传逐一解读,阅读《史记》的*入门书。
★清华大学教授何兆武、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南京大学教授张学锋联袂推荐。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部正史,它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中国的社会与人。《史记》诞生后,中国几乎没有能够*它的史书,评论《史记》几乎与评论中国的整个历史有着同等的价值。《史记》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它在日本也随着遣唐使传入后广为流传。经过六十年的钻研,宫崎市定从《史记》的成书到结构全面解读这部伟大的名著,著成这部*的《史记》入门经典。
在本书中,宫崎市定展现了他独特的《史记》解读法。他对于司马迁在体例上的变通赞赏有加,认为“体例的设立应当是为了记述的便利,如果因为体例的存在而受到束缚,无法从心所欲地下笔,那就是世界上*傻的事了。”对于《史记》的叙事手法,作者发现其中文学价值较高的篇目,都遵循着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起承转结”的结构,并且推测可能受到了古代戏剧形式“偶语”的影响。此外,本书中时常夹杂着作者对司马迁的简评,虽是只言片语,却生动风趣,尽显智慧。
在充分了解作者司马迁的人格与经历、《史记》的结构与风格之后,宫崎市定读出了《史记》中展现的真实的古代中国。那是一个如同古希腊、古罗马一般的古代市民社会。民众的主体,是居住在城郭里的自由民。他们每天早早地走出城门,在自家农田里辛勤劳作,日落时分回到城里休息。在这里,他们不再被一个词语或者几行文字所概括,他们是真正鲜活地存在过的人。
序章 日本古代史中的不可思议之事
第*章 七支刀研究的回顾
第二章 七支刀铭文研究分论
第三章 七支刀铭文的影响
第四章 七支刀铭文的源流——长文刀铭流行传播的轨迹
第五章 五世纪的东亚形势
后记
参考文献
文库本后记
译后记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集大成者,公认的京都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1922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学习,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等人专攻东洋史,1936年赴法留学。1944年任京大教授,先后任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汉堡大学等客座教授。曾荣获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日本和国际汉学界,他的著述被广为阅读和引用,司马辽太郎、松本清张等都是他的书迷。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科举》《东洋的近世》等。身后,《宫崎市定全集》共二十五卷出版,几乎包括汉学全部领域。从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型态、文化性质、权力关系、政府组织各方面对汉文化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哎呀,这样一来,七支刀(的谜团)也解决了。
——内藤隽辅(日本历史学家、冈山大学教授)
(宫崎市定对七支刀的解读)是千古不易的铁案。
——松本清张(日本著名作家、日本古代史学者)
宫崎市定……能将精密的个案实证研究与阔达雄浑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 堪称稀有。
——岩波书店
将七支刀铭文中模糊不清的制作年代,由通常认为的西晋“泰始四年”,解读为南朝刘宋“泰始四年”,这是一个视野广阔、学养深厚的东洋史研究者独具的慧眼,五世纪东亚世界的脉动因此跃然纸上。
——张学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宫崎市定如同名侦探柯南一样,以镜头带领着读者若惊若喜若疑若惧地目睹案件出现,随着大侦探一同着手搜集证据,闯过难关,经过深思熟虑而走向我们认为*合适的解决方向,直到*后答案从历史之谜的背后浮出。
——林晓光(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从东晋到南朝
雄略天皇被比定为中国史书《宋书》中出现的倭王武,倭王武也是所谓倭五王中的最后一位。五王从最初的倭王讚到最后的倭王武,都与立国于江南的南朝刘宋之间保持着相对于前后时代更为密切的外交,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在中国所谓六朝时期,立国于江南者,从东晋开始数起经历宋、齐、梁、陈虽然共有五代,其间为何到了刘宋才与日本有了外交关系?解开了这个疑问,就能对当时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大势有一个大致的理解。
两国间要建立外交关系,必须以两者间存在共同的利益要求作为前提,并且需要某种特别的契机来促进。那么,时值公元5世纪,日本的大和朝廷和中国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江南政权,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从中国的形势说起比较方便,毕竟握有东亚主导权的就是中国。
我的七支刀研究诞生于一段奇妙的机缘。
每年的11月3日是我们东洋史研究会召开大会的日子。作为会长,我必须在固定的日期、固定的时刻致开幕词,二十年来年年如此,终于没有了可以说的内容。既然这样,仅仅宣布开幕后就退场似乎是一个好主意,但这其实也是行不通的。也许是作为庆祝日的活动,大家都有些精神松懈的缘故,早上所能聚集的人数很不乐观。人数过少对于发表者而言未免窘迫,所以干事方面拜托我尽可能把致辞拉长,从而争取些时间。
这一过程中我终于领悟到,学会的开幕词可以不同于婚礼的祝词和学校活动的致辞。如果稍稍披露一些学问方面的逸事,对于听众来说也许多少能够有所裨益。
于是我就要考虑说什么,话题还是不与演讲者的发表内容交叉为好,这样既安全又不失礼貌。昭和五十四年(1979)的时候,我首次提及七支刀铭文的读法,以之前的想法为基础,大约花去了十分钟的时间。一旦在公众面前发表,自然就如同成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萦绕在脑海里。
到第二年大会的时候,又会出现许多需要修订的部分,于是就有了新的话题。
七支刀是日本古代史上无法避开的重要问题,同时也与东洋史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我从很早开始就对此颇为关心。学问上的课题一旦集中到了一点,就会越挖越深。从那以来经过多次增补,到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末大体得出结论,自信没有太多问题了,于是下决心把主体部分整理成一篇简短的论文。然而一旦着手,执笔过程中又不断有新的发现。这篇论文于昭和五十七年(1982)发表在《东方学》杂志的第六十四辑上。
众所周知,收藏在大和石上神宫的七支刀是一把历史悠久的宝刀,相传是神功皇后时代传来的。刀身正面有错金铭文三十四字,背面有二十七字,但都剥落严重。幸而百余年来经过前人的不懈努力,铭文的十之八九都得以解读,问题是剩下的部分,其中还包含着至关重要的文字。因此,为解读剩余文字而进行的最后努力至今仍在继续。
我的七支刀研究主要是文献学性质的研究,但这绝不意味着将考古学的、即物性的研究置之度外。
昭和五十五年(1980)十月,奈良县立橿原考古研究所附属博物馆为庆祝新馆开张,举办了“大和出土的国宝和重要文化遗产展”。听说七支刀也在公开陈展之列,我便欣喜地前往参观。但是我的期待落空了,七支刀被放置在竖长的玻璃柜中,照明产生了反光,视线很差,除去早已发表的字形外,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
靠肉眼凝视所能完成的工作已经到达极限了。能够看到的都已经看到,今后只要不是猫眼、鼠眼之类,恐怕很难产生新的见解。尤其是昭和五十七年(1982)二月出动了NHK调查班,首次尝试了X光透视,但据说也没有获得任何新的发现。现在的问题在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将至今看到的内容充分利用起来。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承认问题已经转移到了文献学研究的领域。
就像填字游戏中预想到某个意思后在空格中填入文字,或者是猜数字游戏中从理论上补出缺少的数字一样,这里所说的文献学研究就是根据铭文本身的性质,利用汉文中的惯用文体等制约因素,反向推理出所需要的文字。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往往将研究的态度、方法分为三六九等,并带入对结论的评判之中,这样的倾向在日本尤其明显。过去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就是以这样的方法,武断地抹杀了古人和前人的成果,但一旦被问起自己有什么样的业绩,结果只能是哑口无言。
在我的学生时代,学界关于法隆寺重建非重建的争论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非重建说一方大多是建筑史家和考古学家,他们主张自己的学说是建立在研究实物基础上的写实性研究,而不像主张重建说的喜田贞吉博士那样,只是出于文献学的空论。加上将日本国宝的年代尽可能断定得古老这一爱国心的驱使,从形势上来看,学界的舆论明显有利于非重建说,重建说甚至沦为了喜田贞吉博士个人的学说。
但是结果如何呢?五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探明了比现在法隆寺更早建成的若草伽蓝的境内全貌,再也没有人质疑喜田博士的结论。我认为,在这场论战中整个日本学界可谓犯了一个重大的错误:学问就该从纯粹学问的角度去评判其成果正确与否,如果基于派系、形势、路线而主观臆断,那是对学问的亵渎。
法隆寺非重建说号称是写实性的,但实际上毫不写实,一旦展开真正写实的调查,他们的谬误自然就大白于天下。我们不应该从一开始就拘泥于写实性的还是文献性的,而是在统揽全局之后,再冷静地判断哪一方更为合理。
七支刀是制作于距今一千几百年前的古物,其保存状态绝不能说良好,所以有若干文字完全剥落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无论采取怎样的手段,已经消失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了,但看不见不意味着要放弃研究。
研究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起初看起来十分顺利,中间却在某一个点上碰壁。当无论如何都难以继续前进,只能不停地原地踏步的时候,只要改变原有的方向,动摇至今为止的常识,就一定能够找到全新的方法来把握前进的线索。这就是七支刀研究的现状,我想为此提供一种方案。
昭和五十八年(1983)六月
宫崎市定
宫崎市定先生对《史记》的解读,总能带来一种别样的洞察。这本书初捧在手,便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因为纸张的质感,更是因为内里所蕴含的文字力量。中信出版社精美的装帧,无疑为这份厚重增添了几分仪式感,也让阅读的体验更加愉悦。我总觉得,历史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我们当下的心灵产生共鸣。而宫崎市定先生,便是那位最擅长搭建这座桥梁的智者。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史记》的故事,而是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考量,那种在史料浩如烟海中披沙拣金的严谨,那种在历史洪流中力求还原真相的决心,都让我肃然起敬。他并没有回避《史记》中的争议之处,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引导我们去审视不同的观点,去辨析历史的复杂性。这种解读,让《史记》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鲜活的人物群像,是跌宕起伏的时代画卷。每一页都仿佛能听到先贤的低语,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评分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让我对那位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的汉朝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宫崎先生的解读,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神化,而是从《史记》的史料出发,去剖析他们成功的深层原因。他认为,卫青的崛起,不仅仅是因为他作为皇帝的舅舅,更在于他沉稳内敛的性格,以及他对战机的精准把握。他能够将一支由普通士兵组成的军队,训练成一支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铁骑,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能力。而霍去病,更是以其年轻气盛,勇往直前的风格,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宫崎先生并没有忽视他们成功背后的社会因素,比如汉武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当时汉朝国力的强盛。但他更强调的是,这两位将领身上所展现出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是他们能够名垂青史的关键。读这段解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在战场上指挥若定,斩将夺旗的英姿,也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种敢于挑战极限的豪情壮志。
评分《宫崎市定解读〈史记〉》这本书,为我揭示了项羽这位西楚霸王的悲剧性色彩。我一直觉得,项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勇猛无敌,却又冲动鲁莽。宫崎先生的解读,从《史记》的史料出发,并没有简单地将项羽的失败归咎于他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深入分析了导致他最终灭亡的深层原因。他认为,项羽虽然勇冠三军,但在政治策略上却显得十分稚嫩。他未能有效安抚关中,反而急于称王,树立了太多敌人。同时,他与刘邦之间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差距,也是导致他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因素。宫崎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之中,尽管拥有强大的武力,却因为缺乏政治远见和驭人之术而最终走向覆灭的悲情英雄。这种解读,让我对历史的进程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理解了“成王败寇”背后,往往蕴含着更为复杂的历史逻辑。
评分读宫崎市定先生对《史记》的解读,总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他对于汉武帝时期那个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的剖析,细致入微,仿佛能让我们身临其境。那些权谋斗争,那些君臣之间的博弈,在他笔下变得生动而立体。他并没有简单地将汉武帝描绘成一个暴君,而是展现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他晚年的猜忌与残暴。这种多角度的审视,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事件也更加真实可信。我特别欣赏他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的解读,他没有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思想的禁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深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他认为,这是一种巩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的必然选择,但也为后世埋下了隐患。这种辩证的分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评判。宫崎先生的文字,严谨而不失趣味,在梳理复杂史料的同时,又不乏精彩的论述。读他的书,就像是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对谈,他循循善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将历史的脉络看得更加清晰。
评分宫崎市定先生对《史记》的解读,总能在我阅读的过程中,唤起一种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深感慨。他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在压迫之下,普通民众爆发出的强大力量。他并没有将这次起义简单地视为一次失败的农民起义,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历史的意义和影响。他认为,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动摇了秦朝的统治基础,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树立了榜样。宫崎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上被淹没的普通人的声音,看到了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他让我们明白,历史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画卷。这种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也对那些为改变命运而奋斗过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宫崎市定先生对《史记》的解读,总能让我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细节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对于《史记》中记载的诸侯争霸时期的复杂关系,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各国之间的矛盾归结为领土的争夺,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以及文化习俗的差异,是如何促成这些矛盾的。例如,他对于晋国“六卿专权”的解读,就让我看到了一个看似强大的国家,内部却早已暗流涌动,为后来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他通过对《史记》中各种零散史料的梳理和整合,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时代脉络,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国君主和大臣们是如何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勾心斗角,又如何在战争与和平之间不断权衡。这种解读,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充满了策略与智慧的较量。我尤其喜欢他对于“合纵连横”的分析,他认为这是一种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弱小国家抱团取暖,对抗强敌的智慧,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精妙之处。
评分宫崎市定先生解读《史记》这本书,让我对“大儒”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对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对儒家思想的阐述,而是深入到孔子个人的性格特质,以及他在乱世中奔走呼号的艰辛历程。他并没有回避孔子在现实政治中遭遇的挫折和无奈,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是如何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弟子,如颜回、子路等,宫崎先生也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不同的闪光点,以及他们与孔子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我特别欣赏他对“仁”的解读,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宫崎先生的解读,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凡人烦恼的智者,他的思想也因此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亲。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史记》中关于“刺客列传”的篇章都充满了好奇,而宫崎市定先生的解读,无疑满足了我这份探究欲。他没有将这些刺客简单地视为江湖匹夫,而是深入探究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他认为,在那个礼崩乐坏、权臣当道的时代,一些怀才不遇、对时局不满的士人,选择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抗议。他通过对荆轲、聂政等人的分析,展现了他们身上那种悲壮的侠义精神,以及他们面对强权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决绝。宫崎先生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这些刺客并非是简单的杀人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理想,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引导我们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会逼迫这些人物走上如此危险的道路。这种解读,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复述,更是一种对人性深处探索的尝试,让我对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生命,有了更深的同情与理解。
评分宫崎市定先生解读《史记》的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秦始皇。以往,我们对秦始皇的印象,往往是那个焚书坑儒、残暴不仁的统一者。然而,宫崎先生通过对《史记》中相关记载的细致梳理和解读,展现了秦始皇更为复杂和多面的一面。他深入分析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他为中国统一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比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这些成就,即便放在千年之后,依然令人惊叹。同时,宫崎先生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秦始皇的局限性,比如他沉迷于长生不老,对民众的剥削压迫,以及他急于求成的性格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通过解读《史记》中记载的事件,如修筑长城、阿房宫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追求宏伟目标过程中,逐渐走向极端和偏执的君主。这种解读,使得秦始皇的形象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个体。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人物的评价,需要抛开简单的好恶,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行为背后复杂的动机。
评分第一次接触宫崎市定先生对《史记》的解读,就被他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所吸引。他对于《史记》中关于“货殖列传”的分析,让我对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总觉得历史的重心在于政治和军事,而经济方面的内容往往被忽视。但宫崎先生通过对范蠡、子贡等商业巨子的剖析,展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商业头脑和投资眼光,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经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认为,这些“商人”不仅仅是为了谋取私利,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他引导我们去思考,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这种解读,让《史记》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多元,也让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体现在方方面面,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