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报 JOURNAL
出版主办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语言种类 中文/英文
杂志书号 ISSN 0529-1399
全年期数 月刊,全年12期,分12次快递
全年定价 432 RMB/12本
单期价格 36 RMB/本
图书规格 平装. 彩页. 16开. 页数:约120P
杂志介绍:
《建筑学报》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发表建筑学、的新研究论文和建筑作品,在国内建筑学领域享有性地位。
《建筑学报》创刊于1954年,50多年来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重要建筑作品,记录了新中国建筑创作发展的历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建筑学报》为月刊,每月逢20日出版;大16开、112页、铜版纸彩色印刷;国内外公开发行。
宗旨、方针与特色
《建筑学报》以促进中国建筑理论研究和交流,繁荣建筑创作,全面反映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为宗旨。以服务国家建设政策,倡导学术民主,理论实践并重为办刊方针。以综合性、学术性、性为特色。
报道内容
《建筑学报》以国内建筑界的重要活动、学术研究及实践为主要报道对象。内容涉及建筑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两大部分,设有建筑理论、建筑评论、建筑教育、建筑作品、建筑技术、设计研究、住宅设计、城市设计、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国外建筑以及交叉衍生学科动态与新进展等栏目。
读者群
《建筑学报》目标读者群为建筑学领域内较高层次的人员,主要分为三类:
·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建筑学教师、研究生、研究人员等;
·设计机构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的建筑师、规划师、景观设计师等;
·建筑与规划行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房地产开发、策划等领域的相关人员等。
这本《建筑学报》的2018年合订本,真是让我这个常年混迹于设计圈的同行们爱不释手。首先,从装帧和纸质上来说,就透着一股专业机构出版物的严谨性。每一期杂志的纸张厚度适中,不像有些期刊拿起来软塌塌的,它能给人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翻阅起来手感极佳。我记得有一期专门深入探讨了“参数化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那几篇深度研究论文,数据详实到让人心服口服,图纸的精度和排版质量,即便在今天来看,也完全是行业标杆。特别是关于结构优化和材料创新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把我多年来在项目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一下子打通了。我当时就忍不住把那几页复印了下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台前,时不时就要拿出来对照一下最新的设计方案。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多的是对前沿实践的忠实记录,从BIM技术的落地到绿色建筑的最新规范解读,都体现了《建筑学报》作为国家级刊物的深厚底蕴和引领作用。收藏它,对我而言,更像是在维护一份与时代同步的专业知识库。
评分这份2018年的《建筑学报》全年份,在我家书架上占了不小的空间,但每一次需要灵感或查证资料时,我总会第一个想到它。它的价值在于其时间截面的完整性。建筑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和自我否定的过程,回顾一整年的专业思潮,能帮助我们定位自己所处的位置。我记得那一年,关于可持续性设计开始从“绿色认证”走向“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深度转变,这套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关键的学术转向。其中关于回收材料应用和低能耗被动式设计的案例研究,让我对未来几年的设计趋势有了更清晰的预判。而且,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好,虽然是实体书,但通过目录的梳理,能迅速定位到某个特定主题,比如“混凝土的创新应用”或“模块化建造技术”,这比在网络上进行碎片化的信息检索要高效得多,它提供的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让人能沉下心来,进行真正的学习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建筑史爱好者,我必须指出,这套12期杂志的编排逻辑非常值得称道。它不像某些期刊那样,将热点问题零散地丢在不同期中,而是展现出一种清晰的年度脉络。2018年那段时间,全球范围内对“场所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我记得其中有一两期就专门追踪了国际上几大重要奖项的获奖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我不是那种只看效果图的“颜值党”,我更在乎建筑师的思考深度。这套书里对几位大师访谈的记录,非常原汁原味,没有经过过度修饰,保留了他们思想碰撞的火花和争议点。阅读过程就像是跟随几位顶尖学者进行了一场为期一年的学术漫步,从宏大的城市规划理论,到微观的材料肌理研究,视野被不断拉伸和聚焦。尤其是它收录的几篇对国内外著名建筑院校毕业设计(或竞赛)的点评,角度刁钻,批评得体,让人在赞叹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评分说实话,我入手这套2018年的《建筑学报》主要是冲着它的“室内设计”专题去的,毕竟我们工作室的重心在这块。比起那些光说不华而不实的室内杂志,这套书的深度简直是降维打击。我尤其欣赏它对“在地性设计语言”的挖掘。记得其中有一期特集,聚焦了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现代转译,那种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抽象化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元素挪用,而是深入剖析了光影、材料纹理以及空间序列与当地气候、生活习性的关系。书里那些详尽的施工图和材料节点图,对于我们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把控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曾因为一个复杂的吊顶收边问题困扰了近一个月,最后还是在其中一篇关于精品酒店室内机电整合的文章里,找到了一个看似不相关但启发性极强的节点处理方式,立刻应用到了项目上,效果拔群。这套书买得值,它教会我的不是“怎么做”,而是“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坦白讲,我对那些过度商业化、充斥着广告和样板间展示的期刊是敬而远之的。但《建筑学报》这套2018年的特辑,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学术年鉴。我最喜欢它的“方法论”板块。每期都会有一篇或两篇关于设计流程改进、项目管理优化或者新技术采纳的报告。举个例子,关于BIM模型在施工阶段的碰撞检测和信息传递效率优化,书中有一篇详细记录了某大型公共建筑项目的全过程数据流,那份详尽的流程图和时间节点,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和甲方、施工方进行多方协调的团队来说,简直是流程再造的蓝图。它不是空泛地喊口号,而是提供了可复制、可验证的“操作手册”。这种务实精神,让它在众多设计刊物中脱颖而出,因为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美”,更是“如何高效、高质量地实现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