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報 JOURNAL
齣版主辦 黑龍江科學技術齣版社
語言種類 中文/英文
雜誌書號 ISSN 0529-1399
全年期數 月刊,全年12期,分12次快遞
全年定價 432 RMB/12本
單期價格 36 RMB/本
圖書規格 平裝. 彩頁. 16開. 頁數:約120P
雜誌介紹:
《建築學報》是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國傢一級學術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主要發錶建築學、的新研究論文和建築作品,在國內建築學領域享有性地位。
《建築學報》創刊於1954年,50多年來發錶瞭大量高水平的論文和重要建築作品,記錄瞭新中國建築創作發展的曆程,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建築學報》為月刊,每月逢20日齣版;大16開、112頁、銅版紙彩色印刷;國內外公開發行。
宗旨、方針與特色
《建築學報》以促進中國建築理論研究和交流,繁榮建築創作,全麵反映中國建築的發展曆程為宗旨。以服務國傢建設政策,倡導學術民主,理論實踐並重為辦刊方針。以綜閤性、學術性、性為特色。
報道內容
《建築學報》以國內建築界的重要活動、學術研究及實踐為主要報道對象。內容涉及建築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兩大部分,設有建築理論、建築評論、建築教育、建築作品、建築技術、設計研究、住宅設計、城市設計、建築曆史、遺産保護、國外建築以及交叉衍生學科動態與新進展等欄目。
讀者群
《建築學報》目標讀者群為建築學領域內較高層次的人員,主要分為三類:
·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建築學教師、研究生、研究人員等;
·設計機構從事建築設計、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的建築師、規劃師、景觀設計師等;
·建築與規劃行業管理部門的管理人員以及房地産開發、策劃等領域的相關人員等。
這份2018年的《建築學報》全年份,在我傢書架上占瞭不小的空間,但每一次需要靈感或查證資料時,我總會第一個想到它。它的價值在於其時間截麵的完整性。建築設計是一個不斷迭代和自我否定的過程,迴顧一整年的專業思潮,能幫助我們定位自己所處的位置。我記得那一年,關於可持續性設計開始從“綠色認證”走嚮“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深度轉變,這套書忠實地記錄瞭這一關鍵的學術轉嚮。其中關於迴收材料應用和低能耗被動式設計的案例研究,讓我對未來幾年的設計趨勢有瞭更清晰的預判。而且,它的索引係統做得非常好,雖然是實體書,但通過目錄的梳理,能迅速定位到某個特定主題,比如“混凝土的創新應用”或“模塊化建造技術”,這比在網絡上進行碎片化的信息檢索要高效得多,它提供的是一個係統化的知識網絡,讓人能沉下心來,進行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評分坦白講,我對那些過度商業化、充斥著廣告和樣闆間展示的期刊是敬而遠之的。但《建築學報》這套2018年的特輯,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厚重的學術年鑒。我最喜歡它的“方法論”闆塊。每期都會有一篇或兩篇關於設計流程改進、項目管理優化或者新技術采納的報告。舉個例子,關於BIM模型在施工階段的碰撞檢測和信息傳遞效率優化,書中有一篇詳細記錄瞭某大型公共建築項目的全過程數據流,那份詳盡的流程圖和時間節點,對於我們這種需要和甲方、施工方進行多方協調的團隊來說,簡直是流程再造的藍圖。它不是空泛地喊口號,而是提供瞭可復製、可驗證的“操作手冊”。這種務實精神,讓它在眾多設計刊物中脫穎而齣,因為它關注的不僅僅是“美”,更是“如何高效、高質量地實現美”。
評分說實話,我入手這套2018年的《建築學報》主要是衝著它的“室內設計”專題去的,畢竟我們工作室的重心在這塊。比起那些光說不華而不實的室內雜誌,這套書的深度簡直是降維打擊。我尤其欣賞它對“在地性設計語言”的挖掘。記得其中有一期特集,聚焦瞭西南地區傳統民居的現代轉譯,那種對地域文化符號的提取和抽象化處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元素挪用,而是深入剖析瞭光影、材料紋理以及空間序列與當地氣候、生活習性的關係。書裏那些詳盡的施工圖和材料節點圖,對於我們實際操作中的細節把控簡直是救命稻草。我曾因為一個復雜的吊頂收邊問題睏擾瞭近一個月,最後還是在其中一篇關於精品酒店室內機電整閤的文章裏,找到瞭一個看似不相關但啓發性極強的節點處理方式,立刻應用到瞭項目上,效果拔群。這套書買得值,它教會我的不是“怎麼做”,而是“為什麼這麼做”。
評分作為一名資深的建築史愛好者,我必須指齣,這套12期雜誌的編排邏輯非常值得稱道。它不像某些期刊那樣,將熱點問題零散地丟在不同期中,而是展現齣一種清晰的年度脈絡。2018年那段時間,全球範圍內對“場所精神”的討論非常熱烈,我記得其中有一兩期就專門追蹤瞭國際上幾大重要奬項的獲奬作品背後的哲學思考。我不是那種隻看效果圖的“顔值黨”,我更在乎建築師的思考深度。這套書裏對幾位大師訪談的記錄,非常原汁原味,沒有經過過度修飾,保留瞭他們思想碰撞的火花和爭議點。閱讀過程就像是跟隨幾位頂尖學者進行瞭一場為期一年的學術漫步,從宏大的城市規劃理論,到微觀的材料肌理研究,視野被不斷拉伸和聚焦。尤其是它收錄的幾篇對國內外著名建築院校畢業設計(或競賽)的點評,角度刁鑽,批評得體,讓人在贊嘆優秀作品的同時,也能反思自己的不足。
評分這本《建築學報》的2018年閤訂本,真是讓我這個常年混跡於設計圈的同行們愛不釋手。首先,從裝幀和紙質上來說,就透著一股專業機構齣版物的嚴謹性。每一期雜誌的紙張厚度適中,不像有些期刊拿起來軟塌塌的,它能給人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翻閱起來手感極佳。我記得有一期專門深入探討瞭“參數化設計在超高層建築中的應用”,那幾篇深度研究論文,數據詳實到讓人心服口服,圖紙的精度和排版質量,即便在今天來看,也完全是行業標杆。特彆是關於結構優化和材料創新的對比分析,簡直是把我多年來在項目中遇到的瓶頸問題一下子打通瞭。我當時就忍不住把那幾頁復印瞭下來,貼在瞭我的工作颱前,時不時就要拿齣來對照一下最新的設計方案。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多的是對前沿實踐的忠實記錄,從BIM技術的落地到綠色建築的最新規範解讀,都體現瞭《建築學報》作為國傢級刊物的深厚底蘊和引領作用。收藏它,對我而言,更像是在維護一份與時代同步的專業知識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