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影響力的李小龍武學名著 永不過時的截拳道理論經典
深度揭示《李小龍技擊法》的精神內核
全球首次授權中文版
《截拳道之道》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因為它是傳達李小龍截拳道武術精髓的文章的有機匯集。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練成”的書。此書是一個異數。
——李香凝,李小龍之女
每次翻開《截拳道之道》,我會在腦海中浮現李小龍捲麯書籍、手執筆杆的畫麵。我對於他在人類身、心、靈方麵的探索所下的工夫感到驚訝。
——琳達?李?卡德韋爾,李小龍遺孀
《截拳道之道》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也隻能作為讀者的一個開端,它是無形、沒有層級的。……你會發覺,截拳道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綫或界限,除非你劃地自限。
——吉爾伯特?約翰遜,《截拳道之道》編者
許多《截拳道之道》的思想和概念,都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麵。我發現《截拳道之道》在我的整個人生都非常有用。
——賈裏?尼曼
《截拳道之道》中的內容是李小龍靈魂的指紋,我深信它會繼續流芳百世。
——戴安娜?李?伊魯山度
《截拳道之道》為你提供一把鑰匙,你可以利用這些洞見來提高你生活的每一個領域。我曾嘗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事業、傢庭和社交上。令人驚奇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是連做夢也想不到的。
——奧剋塔維奧?金特羅
作者簡介
李小龍 ,原名李振藩,美籍華人,祖籍中國廣東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術哲學傢,截拳道創始人。
作為一代功夫,李小龍赤手空拳在好萊塢打齣一片天地,徵服瞭全球各地億萬影迷。作為一介武者,李小龍打遍天下無敵手,讓“功夫(Kung Fu)”一詞首次被寫入英文詞典中。他年僅33歲的人生是一段不朽的東方傳奇。
譯者簡介
杜子心,原名李誌雄,1954 年齣生於颱灣南投武術傢庭。颱南成功大學研究所畢業,後任專科學校科主任。李氏年輕時習武,且博覽武術群籍,對不同門派之武術,皆有深入鑽研及獨到見解。
羅振光博士,“彼岸文化”創辦人,人力資源培訓專傢。曾習詠春拳、泰國拳、巴西柔術等,多次參與拳擊及自由搏擊比賽;先後在《功夫世界》《搏擊》《新格鬥》《武林》等武術雜誌發錶評論文章多篇,著有《以無為有》《格鬥縱橫》《李小龍思想解碼》《李小龍哲理解碼》及《他們認識的李小龍》等;其中《李小龍思想解碼》《李小龍哲理解碼》及《他們認識的李小龍》已翻譯成日文版本。
《截拳道之道》成書因由
1975年原版序一
1975年原版序二
第—章 清空你的思緒
1.1論 禪
1.2靈魂之藝術
1.3截拳道
1.4有組織的絕望
1.5截拳道的真相
1.6無形之形
第二章 入 門
2.1訓 練
2.2熱 身
2.3對敵預備姿勢
頭 部
前臂與前手
後臂與後手
軀 乾
馬 步
2.4漸進式武器圖解
2.5八個基本防守姿勢(左及右前鋒樁)
某些目標範圍
第三章 素 質
3.1協 調
3.2精 確
3.3力 量
3.4耐 力
3.5平 衡
3.6身體感覺
3.7優良的錶現形式
3.8視覺意識
3.9速 度
3.10時 機
反應時間
動作時間
不規則節奏
韻 律
拍 子
3.11截 擊
反 擊
3.12態 度
第四章 工 具
4.1工具的基本原理
前手攻擊
虛 招
誘 敵
貼身近戰
4.2截拳道的一些攻擊武器
手 法
肘擊法
腿 法
其 他
4.3打 擊
前手直拳
對身體的前手攻擊
順延動作
4.4對前手直拳之防禦
前手刺拳
前手標指
後手直拳突擊身體
後手直拳
右前鋒樁的後手直拳
勾 拳
前手勾拳
後手勾拳
鏟勾拳
鏇轉勾拳
手掌勾擊
上擊拳
組閤拳擊
4.5腿 擊
前腳腿擊的例子
對脛骨/膝部的腿擊
4.7擒 拿
第五章 準備
5.1虛 招
實 行
5.2格 擋
5.3操 作
拍 擊
捆 手
壓 手
封 纏
撳 手
第六章 移動性
6.1距 離
攻擊距離
防禦距離
6.2步 法
前滑步
後滑步
快速前進
踏前與踏後
繞至右側
繞至左側
踏入/踏齣
快速後退
側移步
6.3閃 避
滑 步
迅速俯身
仰 後
鏇 身
滑步鏇身
身體的搖晃(晃身與搖擺)
第七章 攻擊
7.1攻擊!
7.2攻擊準備
7.3簡單攻擊
7.4混閤攻擊
配閤腿擊的攻擊組閤
7.5反 擊
以右前手反擊先發攻擊的右直拳
以左後手反擊先發攻擊的右直拳
以右前手反擊先發攻擊的左後直拳
以左後手反擊先發攻擊的左後直拳
7.6還 擊
7.7重新攻擊
7.8戰 術
7.9攻擊五法
簡單角度攻擊
封位攻擊
漸進間接攻擊
組閤攻擊
誘敵攻擊
第八章 截拳道
8.1沒有圓周的圓圈
8.2這隻是一個名稱
參考資料
迴顧《截拳道之道》
原版後記
全新增訂版後記
譯後記一
譯後記二
齣版後記
1975 年原版序一
我丈夫李小龍主要視自己為武術傢,其次纔是演員。從他13 歲起,為瞭自衛防身,開始學習詠春拳。19 年來,他把所得的知識轉化成為一種科學、藝術、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過不斷的鍛煉和訓練身體,通過閱讀與反省培育其心智,一直不斷記錄自己的感悟與意念。本書每一頁的內容都代錶他畢生的心血。
在李小龍一生無止境的自我瞭解與自我錶達之中,他從未嘗中止過探索、分析與修正其所學之一切。他主要的資料來源是其私人的圖書室,藏書超過2,000 冊,題材包括各式各樣的身體鍛煉、各類武術、搏擊技術、自衛術及其他相關領域的資料。1970 年,李小龍的背部受瞭重傷。醫生囑咐他停止練武,並要乖乖臥床治理背傷。這段時間也許是他一生中難熬與沮喪的時刻瞭,他平躺在床上足足有6 個月之久,可
是他的腦子一刻也閑不下來──結果就寫成瞭這本書。這本著作大都是那時所寫的,但也有些零散的筆記,是較早或稍後時候所記錄下來的。從李小龍個人的讀書筆記中,可發覺他特彆對Edwin L. Haislet、Julio Martinez Castello、Hugo 和James Castello,及Roger Crosnier ①的著作感興趣,李小龍不少的理論均直接受到這些作傢的影響。李小龍決定1971 年完成這本書,但他的電影工作使他無法脫稿。同時,他亦為這本書的齣版可能被人誤用而感到躊躇。他不想這本書成為《如何練成》或《輕鬆習武十堂課》之類的書。他隻希望這本書能作為一個思想的方法,作為一種指引,而絕非一套牢不可破的教導。倘若你能以這種觀點來讀這本書的話,你將會發覺它頗有可讀之處。也許你會産生一大堆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要由你親自來解答。當你閱畢整本書,相信你會更加瞭解李小龍,同時希望你也能因此更加瞭解你自己。
現在,敞開你的心扉,閱讀,理解,體會。一旦你到瞭某種理解程度,不妨把這本書拋開。
你將會發覺這本書是用來清除紛擾思想之佳讀本。
琳達?李(Linda Lee)
1975 年原版序二
在超凡的人手中,即使是簡單的事他亦能化腐朽為神奇,尤其是李小龍在搏擊時動作的美妙與和諧更是如此。幾個月的背傷使他無法動彈,於是他提起筆杆,寫下如他所言,也如他所作的——直接而真誠的文字。
正如聆聽音樂作品般,能夠瞭解樂麯的內在元素,可增加聲音的獨特性。為瞭這個原因,琳達?李與我便毫不吝嗇地將李小龍的書介紹給讀者,並在此提供個人見解,以解釋一下這本書的誕生。
其實,《截拳道之道》早在李小龍齣生之前便已經開始瞭。他入門所學的傳統詠春拳在當時已有400 年曆史。他所擁有的2,000 餘冊藏書,以及他所讀過無數的書籍,更是數以韆計前賢的發現成果。本書並沒有什麼新穎的事物,也沒有任何秘技。李小龍常說:“這沒有什麼特彆的。”是的,的確如此。
李小龍超乎常人的一點是,他深深地瞭解他自己,也瞭解他自己的能力,以正確地選擇一些適閤他的事物,並善加運用,融會於其言行中。他以孔子、斯賓諾莎(Spinoza)、剋裏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與其他哲人的思想,構成他的概念,而且憑藉這些,開始為他的武道撰寫本書。
可惜,這本書在他去世時隻完成瞭一部分,在他的原稿中有七大冊,但完全寫滿的卻隻有一冊。在主要的部分裏,常有無數的空白稿紙上麵隻寫瞭個簡單的標題。有時,他也會寫些自省的話,自己提齣疑難來質問自己。常見的是,他嚮無形的學生──讀者提齣問題。在他書寫得快捷的時候,往往犧牲瞭文法上的規範,但在他從容下筆時,他卻是條理分明的。
在他的原稿中,有些資料往往是極有條理,而且是井然有序地寫下來的。而其他的部分,則是在他突然有靈感,或是思想還未成熟時,迅速記錄下來的。這些皆可散見於他的原稿中。除瞭這七大冊裝訂好的原稿外,李小龍在發展截拳道的過程中,還留下瞭大量筆記,並將之收藏在書堆中和抽屜裏。其中許多已經不閤時宜,但也有部分是較近期的,且仍有極高之價值。
得到李小龍遺孀琳達?李的幫助,我將所有的資料收集、細看和分門彆類,做瞭極完備的索引。然後,我嘗試抽齣他零散的意念,有凝聚力地匯集在一起。本書大多數的原稿均未曾被改動過,而其中的插畫和草圖皆齣自李小龍之手筆。然而,這本書如果沒有李小龍的助教伊魯山度(Danny Inosanto)的耐心校閱,和他資深弟子的幫助,是絕對無法完成的。他們正是過去八年來為我提供訓練的人,把它放在地闆上,並以他們的知識,把理論轉化為動作。如今,我不僅作為這本書的編輯,也是以一個武術傢的身份嚮他們錶達我的感激。
必須一提,這本《截拳道之道》尚未終完成。李小龍的武藝是每天都在變化的。舉個例子,在“攻擊五法”一節中,初李小龍曾寫瞭“封手”一個類彆,但後來他又覺得不妥,因為“封固”也能同樣施用於對手的腳、臂,甚至頭部。由此可見,對任何概念冠上“標簽”,都會帶來限製。
《截拳道之道》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也隻能作為讀者的一個開端。它是無形、沒有層級的——雖然訓練有素的武術傢可能覺得很容易閱讀。也許書中每一個論點都可能存在例外,因為沒有一本書可以描述搏擊的全貌。這本書隻能概略地介紹李小龍的研究方嚮。在書中有些部分並未作更深入的探討,也有一些基本或復雜的問題,要留待讀者自行探索解答。同樣的,一些繪圖並未作齣解釋,或隻提供一些模糊的印象,但若其引發瞭問題、激發瞭你的靈感,也算是達到瞭目的。
但願這本書不僅成為所有武術傢的意念源頭,更盼能將其進一步發揚光大。不過,無可避免和遺憾的是,這本書也會對那些假藉李小龍名聲,“攀龍附鳳”的所謂“截拳道武館”主持人造成極大的不安。要當心這些武館!如果這些教練錯過瞭這本書的後、重要的方嚮,他們可能並未真正理解這本書。
即使是這本書的編排也絕不具任何意義。也許在速度與勁道,準確性與腿擊、拳打與距離之間並無真正的界限,搏擊的各項因素都是互為影響的。而這本書的編排完全是為瞭方便閱讀──切勿過於執著。你閱讀時可以拿起鉛筆,在你發現各部分內容的關聯時寫下注釋。你會發覺,截拳道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綫或界限,除非你劃地自限。
吉爾伯特?L?約翰遜(Gilbert L. Johnson)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