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古诗词课 | 作者 | 叶嘉莹 |
| 定价 | 58.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60334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叶嘉莹先生全面讲解中国古诗词,涵盖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带读者走进古典诗歌美好、高洁的世界。全书共三十六课:上编“诗”二十课,是关于诗的介绍,始于《诗》《骚》,终于晚唐之李商隐;下编“词”共十六课,是关于词的介绍,始于*早的花间词人温庭筠,终于南宋末沂孙。读者通过这三十六课,可以掌握到中国诗词演进和发展的一些重要的线索,体悟到诗词中的兴发感动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课后,均附有叶嘉莹亲选注释、简析的“诗词选注”,方便读者一窥古典诗歌之堂奥。 |
| 作者简介 | |
|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1954年起任教台湾大学,1966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1979年开始回中国大陆讲学,三十多年来,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数十所大学讲学。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师顾随名号设立“驼庵奖学金”。 |
| 目录 | |
| 新版前言 序说:中国古诗词的特质 上编 诗 课 诗经 第二课 离骚 第三课 古诗十九首 第四课 建安诗(上) 第五课 建安诗(下) 第六课 阮籍 第七课 嵇康 第八课 傅玄的乐府诗 第九课 太康诗人 第十课 永嘉诗人 第十一课 谢灵运 第十二课 陶渊明 第十三课 初唐诗与陈子昂 第十四课 山水田园诗 第十五课 唐代边塞诗 第十六课 李白 第十七课 杜甫 第十八课 中唐诗坛(上) 第十九课 中唐诗坛(下) 第二十课 李商隐 下编 词 第二十一课 温庭筠 第二十二课 韦庄 第二十三课 冯延巳 第二十四课 李煜 第二十五课 晏殊 第二十六课 欧阳修 第二十七课 柳永 第二十八课 苏轼 第二十九课 秦观 第三十课 周邦彦 第三十一课 李清照 第三十二课 陆游 第三十三课 辛弃疾 第三十四课 姜夔 第三十五课 吴文英 第三十六课 王沂孙 |
| 编辑推荐 | |
| 三十六课,全面讲解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 从《诗》《骚》到唐诗宋词,呈现中国古典诗词大脉络。 每课后均附 “诗词选注”,叶嘉莹亲自注释和简析, 带你走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殿堂。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编排结构,而非传统的“朝代排序”或“诗人排序”。我阅读的是关于“山水田园”主题下的诗歌选篇,作者选取了从魏晋到晚唐,所有描绘自然景致的经典作品,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诗人如何通过对“水”、“石”、“云”等元素的描摹,来表达他们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或批判。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研究,极具启发性。例如,将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放在一起比较,能清晰地看到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在审美旨趣上的微妙差异。这种编排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同一题材,不同的时代精神也会投射出截然不同的光影。书中的配图选自古代的画作,与诗歌意境高度契合,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视觉上的享受,简直是一场行走在古典美学中的漫游。
评分我对这本关于中国古典诗歌中“女性书写”的批评性研究印象深刻,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闺怨诗”的刻板印象。作者敏锐地指出了传统解读中,往往将女性的书写简单地归结为对男性的依附或哀怨,而这本书则致力于发掘这些被书写和自我书写的女性声音中的能动性与反抗意味。通过对李清照、薛涛乃至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女词人作品的细致文本挖掘,作者展现了她们在有限的社会空间内,如何巧妙地运用暗示、反讽和符号转换来构建自己的精神领域。特别精彩的是,书中对比分析了男性诗人笔下的“佳人”形象与女性诗人自我描绘的差异,揭示了性别视角在文学创作中的巨大鸿沟。这种立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解读,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重读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让人在阅读的震撼中,感受到了历史深处被压抑的文化力量的挣扎与爆发。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唐诗意象流变的学术论文集,着实让我对“意象”这个概念有了脱胎换骨的理解。它并非仅仅罗列出“月亮代表思乡”这类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以极其精微的视角,追踪了某个特定意象——比如“灞桥柳”——在不同朝代、不同诗人群体手中如何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重量。探讨的深度令人叹服,它不厌其烦地比对了不同版本文献中的细微差异,并推导出这些差异背后可能隐藏的地域性或流派性影响。对于诗歌史研究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资料库;而对于普通爱好者,它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化的赏析框架,让你在阅读“忽如一夜春风来”时,不再只是感受到春天的到来,而是能联想到它在文学谱系中承载的千百年来关于新生、关于希望的复杂意涵。书中的图表制作精良,将复杂的演变脉络可视化,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避免了纯文字的枯燥感。
评分这本关于宋代词坛的专著,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婉约派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对于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分析得入木三分,不仅仅是简单的文本解读,更是将他们的生平际遇与词风的演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书中对于“豪放”一派的梳理,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描述,而是细致地剖析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词人如何挣脱格律的束缚,展现出磅礴的生命力和对家国的深沉关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心潮起伏,他们的激昂、他们的无奈,都通过那些被精心挑选和阐释的篇章鲜活地呈现出来。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释上极为严谨,引用的宋人笔记和诗话,都为理解词作提供了新的维度。读完这一部分,我对宋词的认知不仅仅停留在“优美”或“悲壮”的标签上,而是对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宋代精神世界的桥梁,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侧重于古典诗词韵律格律的工具书,简直是“冷门”却又“宝贵”到极致的存在。它细致地梳理了上古、中古、近古音韵的演变对近体诗格律的具体影响,特别是针对一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合平仄的字词,提供了详尽的中古音标注和例证。我过去在尝试进行格律诗创作时,常常因为音韵问题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直接解决了这个痛点。它并没有采取那种过于简化的“押韵速查”模式,而是深入到韵部的划分、拗救的规则及其在不同时期诗人的运用偏好,进行了一一讲解。每条规则后面都附有大量的、来自权威诗人的实例佐证,确保了理论的可靠性。虽然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古音学基础作为铺垫,但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古典诗词创作或考据领域深耕的人而言,这本书的地位无可替代,它将晦涩的音韵知识,转化为了严谨而实用的创作准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