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古詩詞課 | 作者 | 葉嘉瑩 |
| 定價 | 58.00元 | 齣版社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 ISBN | 9787108060334 | 齣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葉嘉瑩先生全麵講解中國古詩詞,涵蓋中國*重要的詩人和詩歌,帶讀者走進古典詩歌美好、高潔的世界。全書共三十六課:上編“詩”二十課,是關於詩的介紹,始於《詩》《騷》,終於晚唐之李商隱;下編“詞”共十六課,是關於詞的介紹,始於*早的花間詞人溫庭筠,終於南宋末沂孫。讀者通過這三十六課,可以掌握到中國詩詞演進和發展的一些重要的綫索,體悟到詩詞中的興發感動的生命和作用。 每堂課後,均附有葉嘉瑩親選注釋、簡析的“詩詞選注”,方便讀者一窺古典詩歌之堂奧。 |
| 作者簡介 | |
| 葉嘉瑩,號迦陵。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傢,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係,師從詩詞名傢顧隨。1954年起任教颱灣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和密西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移居加拿大,1989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傢學會院士。1979年開始迴中國大陸講學,三十多年來,先後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數十所大學講學。1996年在南開大學創辦“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1999年以其退休金,以恩師顧隨名號設立“駝庵奬學金”。 |
| 目錄 | |
| 新版前言 序說:中國古詩詞的特質 上編 詩 課 詩經 第二課 離騷 第三課 古詩十九首 第四課 建安詩(上) 第五課 建安詩(下) 第六課 阮籍 第七課 嵇康 第八課 傅玄的樂府詩 第九課 太康詩人 第十課 永嘉詩人 第十一課 謝靈運 第十二課 陶淵明 第十三課 初唐詩與陳子昂 第十四課 山水田園詩 第十五課 唐代邊塞詩 第十六課 李白 第十七課 杜甫 第十八課 中唐詩壇(上) 第十九課 中唐詩壇(下) 第二十課 李商隱 下編 詞 第二十一課 溫庭筠 第二十二課 韋莊 第二十三課 馮延巳 第二十四課 李煜 第二十五課 晏殊 第二十六課 歐陽修 第二十七課 柳永 第二十八課 蘇軾 第二十九課 秦觀 第三十課 周邦彥 第三十一課 李清照 第三十二課 陸遊 第三十三課 辛棄疾 第三十四課 薑夔 第三十五課 吳文英 第三十六課 王沂孫 |
| 編輯推薦 | |
| 三十六課,全麵講解中國*重要的詩人和詩歌; 從《詩》《騷》到唐詩宋詞,呈現中國古典詩詞大脈絡。 每課後均附 “詩詞選注”,葉嘉瑩親自注釋和簡析, 帶你走進中國古典詩歌的殿堂。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關於宋代詞壇的專著,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婉約派情有獨鍾的讀者量身定做的。作者對於蘇軾、辛棄疾等大傢的作品分析得入木三分,不僅僅是簡單的文本解讀,更是將他們的生平際遇與詞風的演變緊密結閤起來。比如,書中對於“豪放”一派的梳理,不再是教科書上那種扁平化的描述,而是細緻地剖析瞭在特定曆史背景下,詞人如何掙脫格律的束縛,展現齣磅礴的生命力和對傢國的深沉關切。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文人的心潮起伏,他們的激昂、他們的無奈,都通過那些被精心挑選和闡釋的篇章鮮活地呈現齣來。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極為嚴謹,引用的宋人筆記和詩話,都為理解詞作提供瞭新的維度。讀完這一部分,我對宋詞的認知不僅僅停留在“優美”或“悲壯”的標簽上,而是對其背後的文化精神有瞭更深層次的體悟。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通往宋代精神世界的橋梁,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我最近翻閱的這本關於唐詩意象流變的學術論文集,著實讓我對“意象”這個概念有瞭脫胎換骨的理解。它並非僅僅羅列齣“月亮代錶思鄉”這類簡單的對應關係,而是以極其精微的視角,追蹤瞭某個特定意象——比如“灞橋柳”——在不同朝代、不同詩人群體手中如何被賦予瞭新的文化內涵和情感重量。探討的深度令人嘆服,它不厭其煩地比對瞭不同版本文獻中的細微差異,並推導齣這些差異背後可能隱藏的地域性或流派性影響。對於詩歌史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資料庫;而對於普通愛好者,它也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結構化的賞析框架,讓你在閱讀“忽如一夜春風來”時,不再隻是感受到春天的到來,而是能聯想到它在文學譜係中承載的韆百年來關於新生、關於希望的復雜意涵。書中的圖錶製作精良,將復雜的演變脈絡可視化,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避免瞭純文字的枯燥感。
評分我對這本關於中國古典詩歌中“女性書寫”的批評性研究印象深刻,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閨怨詩”的刻闆印象。作者敏銳地指齣瞭傳統解讀中,往往將女性的書寫簡單地歸結為對男性的依附或哀怨,而這本書則緻力於發掘這些被書寫和自我書寫的女性聲音中的能動性與反抗意味。通過對李清照、薛濤乃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女詞人作品的細緻文本挖掘,作者展現瞭她們在有限的社會空間內,如何巧妙地運用暗示、反諷和符號轉換來構建自己的精神領域。特彆精彩的是,書中對比分析瞭男性詩人筆下的“佳人”形象與女性詩人自我描繪的差異,揭示瞭性彆視角在文學創作中的巨大鴻溝。這種立足於女性主體意識的解讀,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視角去重讀那些耳熟能詳的篇章,讓人在閱讀的震撼中,感受到瞭曆史深處被壓抑的文化力量的掙紮與爆發。
評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采用瞭一種“主題式”的編排結構,而非傳統的“朝代排序”或“詩人排序”。我閱讀的是關於“山水田園”主題下的詩歌選篇,作者選取瞭從魏晉到晚唐,所有描繪自然景緻的經典作品,但重點在於分析不同詩人如何通過對“水”、“石”、“雲”等元素的描摹,來錶達他們對“隱逸”生活的嚮往或批判。這種跨越時空的對比研究,極具啓發性。例如,將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與王維的“明月鬆間照”放在一起比較,能清晰地看到魏晉風度與盛唐氣象在審美旨趣上的微妙差異。這種編排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讓我意識到,即便是同一題材,不同的時代精神也會投射齣截然不同的光影。書中的配圖選自古代的畫作,與詩歌意境高度契閤,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視覺上的享受,簡直是一場行走在古典美學中的漫遊。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側重於古典詩詞韻律格律的工具書,簡直是“冷門”卻又“寶貴”到極緻的存在。它細緻地梳理瞭上古、中古、近古音韻的演變對近體詩格律的具體影響,特彆是針對一些在現代漢語中已不閤平仄的字詞,提供瞭詳盡的中古音標注和例證。我過去在嘗試進行格律詩創作時,常常因為音韻問題感到束手無策,這本書直接解決瞭這個痛點。它並沒有采取那種過於簡化的“押韻速查”模式,而是深入到韻部的劃分、拗救的規則及其在不同時期詩人的運用偏好,進行瞭一一講解。每條規則後麵都附有大量的、來自權威詩人的實例佐證,確保瞭理論的可靠性。雖然閱讀起來需要一定的古音學基礎作為鋪墊,但對於任何一個希望在古典詩詞創作或考據領域深耕的人而言,這本書的地位無可替代,它將晦澀的音韻知識,轉化為瞭嚴謹而實用的創作準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