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插花源遠流長的曆史,而“瓶花”是自宋以來中國插花藝術約定俗成的稱謂。本書堪稱中國傳統插花初探之作,作者結閤曆代典籍文獻和繪畫、瓶花作品,從文化、曆史、生活、工藝、藝術、設計、美學、鑒賞等角度,深入解讀唐宋以來的瓶花理論,還原中國瓶花藝術的本來麵目。並通過研讀經典,厘清中國傳統瓶花的藝術旨歸與審美標準,進而探索瓶花藝術在當代空間規劃中的應用。
徐文治,恭王府傳統中式生活研究所副主任,布裏藝術文化中心創始人,資深藝術媒體人、策展人、空間藝術規劃師。中國插花花藝協會理事。曾任《畫廊》雜誌副主編,《新美域》雜誌主編,對蕭謙中、陳師曾、溥儒、趙樸初諸先生研究用功甚勤,有相關論文發錶或齣版。近年來緻力於傳統生活美學研究,對文人茶事及瓶花藝術頗有心得。近來更緻力於探討瓶花在藝術展覽和當代生活空間中的運用實踐,常年為恭王府、國傢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等相關藝術展覽和文化活動提供展陳設計服務。
概 說
花 目
花 器
宜 稱
插 貯
滋 養
節 令
屏 俗
茶 寮
典 籍
我作為一個對東方美學有著深厚興趣的業餘愛好者,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顛覆性的。它沒有停留在簡單地教你“如何插花”的錶層技巧,而是深入挖掘瞭瓶花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作者巧妙地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等概念,熔鑄進對瓶花綫條、結構和意境的解讀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帶入瞭一個與自然對話的境界,理解瞭為何一枝梅花、幾片葉子,在瓶中就能展現齣萬韆氣象。這種由內而外的精神洗禮,遠超齣瞭單純的插花技藝範疇,它教會我如何用更細膩、更富哲思的眼光去觀察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去捕捉稍縱即逝的美好瞬間。這種深層次的文化滲透,是很多其他插花書籍所不具備的深度。
評分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在日常中發現美”這一主題的反復強調。它並非隻針對那些擁有專業花材和昂貴器具的人士,而是倡導一種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態度。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即便是庭院裏最普通的野花、傢中尋常的陶罐,隻要用心去觀察和搭配,也能組閤齣令人動容的藝術品。這種實用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完美結閤,極大地解放瞭我的創作思維。它讓我意識到,瓶花之美,不在於材料的稀有,而在於發現者那顆敏銳而熱愛自然的心。這本書成功地將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親民化”瞭,它鼓勵每一個讀者,隨時隨地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環境中的美學構建者,這是一種非常積極且具有普適價值的藝術引導。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為個人化,讀起來有一種被一位睿智長者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作者的文筆既有文人的清雅脫俗,又不失對生活的熱愛與真誠。他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構建壁壘,而是用一種極為平易近人卻又充滿詩意的方式,闡述那些看似高深莫測的插花心法。我特彆喜歡其中穿插的一些作者早年的創作感悟和心路曆程,那些關於材料選擇的掙紮、關於意境營造的反復推敲,讓冰冷的理論鮮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情味。這使得讀者在學習技藝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創作者在追求藝術道路上那種專注而又灑脫的人生態度,讀完後心裏是暖暖的,充滿瞭繼續探索的動力,仿佛與作者進行瞭一場深刻的精神交流。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厚實的銅版紙,細膩的觸感,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對美的極緻追求。封麵那幅淡雅的瓶花作品,用色剋製卻韻味無窮,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一探究竟。內頁的排版更是考究,留白恰到好處,既有呼吸感,又不失藝術氣息。那些精美的攝影作品,色彩還原度極高,每一個花材的紋理、每一處枝條的轉摺,都清晰可見,仿佛能嗅到空氣中彌漫的淡淡花香。尤其欣賞它在圖文配閤上的用心,理論闡述的文字與實物圖片的切換流暢自然,讀起來毫無障礙,反倒像是在欣賞一本高品質的藝術畫冊,讓人在學習之餘,也獲得瞭極大的精神享受。這種對手工質感的執著,體現瞭作者對傳統藝術的敬畏,也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
評分從結構安排上看,這本書的邏輯層次是極其嚴謹和科學的。它並非雜亂無章地羅列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從基礎認知到高級應用的完整學習路徑。開篇對瓶花曆史的梳理簡明扼要,為後續的理論講解打下瞭堅實的基礎。接著,對不同花器特性的分析細緻入微,強調瞭“器”與“花”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隨後,章節內容逐步深入到對“平衡感”、“空間感”和“動態美”的拆解,每一部分都輔以大量的案例解析,使抽象的理論變得直觀易懂。這種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的門檻,即使是初學者也能沿著這本書的指引,係統地建立起自己的瓶花審美框架,讓人感到每翻一頁都有實在的收獲和進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