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调节阀实用技术 (第2版) | 作者 | 陆培文 汪裕凯 |
| 定价 | 198.0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68124 | 出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是《调节阀实用技术》2006版的修订,力图适应新标准、新产品的应用,更为全面地介绍调节阀的分类、术语、参数、特性、结构、材料选用、设计计算、试验检验、阀门选用、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特性改善的途径等内容。本书共分10章,包括概述,在不同的自动化系统中调节阀的工作特性,调节阀的结构和元件,调节阀材料,用于特殊目的的调节阀,执行机构的计算和附件,流体通过调节阀时的特殊流动状态,调节阀的选择,调节阀的试验与检验,节阀的安装、故障分析和维护。本书中附有计算实例,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及数据资料,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述1 1.1调节阀的分类2 1.1.1按驱动方式分类3 1.1.2按主要技术参数分类3 1.1.3按用途和作用分类4 1.1.4按结构型式分类4 1.2调节阀的名词术语5 1.2.1调节阀分类术语5 1.2.2调节阀结构与零部件术语5 1.2.3调节阀性能及其他术语7 1.3调节阀的型号编制方法8 1.3.1型号编制方法8 1.3.2调节阀型号示例10 1.3.3调压器型号编制方法10 1.4调节阀参数11 1.4.1公称尺寸11 1.4.2公称压力12 1.4.3压力-温度额定值12 1.4.4阀门的结构长度19 1.4.5连接法兰标准77 1.4.6对接焊端79 1.5调节阀的流体特性86 1.5.1流体运动的阻力86 1.5.2通过调节阀的介质94 1.5.3调节阀的固有特性95 1.5.4调节阀的流量系数及其计算101 1.5.5调节阀的静态工作特性124 1.6调节阀的动态特性131 1.6.1气动信号传送管线的动态特性131 1.6.2阀门-执行机构的动态特性134 第2章在不同的自动化系统中调节阀的工作特性136 2.1流量自动调节阀136 2.1.1在升压设备-管路-调节阀系统中调节阀上的压力变化138 2.1.2流量自动调节系统功能图139 2.1.3选择调节阀的佳特性曲线140 2.2液面自动调节145 2.2.1液面调节对象的特性145 2.2.2液面自动调节系统146 2.2.3管路系统中调节阀上的压力变化147 2.2.4液面自动调节系统的功能图147 2.2.5选择调节阀的佳特性148 2.3压力自动调节150 2.3.1在液动或气动系统中调节阀上的压力变化150 2.3.2压力调节对象的特性151 2.3.3选择调节阀的佳特性153 2.4温度自动调节154 2.4.1产品不传热的调节对象154 2.4.2产品传热的调节对象157 第3章调节阀的结构和元件160 3.1调节阀的构成及分类160 3.2调节阀的分类162 3.2.1直通单座调节阀162 3.2.2直通双座调节阀163 3.2.3轴流式调节阀164 3.2.4CVS-C型减温减压阀165 3.2.5三通调节阀166 3.2.6角式调节阀167 3.2.7高压阀168 3.2.8隔膜阀169 3.2.9套筒调节阀171 3.2.10球阀172 3.2.11偏心旋转阀173 3.2.12蝶阀174 3.2.13闸阀175 3.2.14数字调节阀176 3.2.15自力式调节阀176 3.2.16智能调节阀178 3.2.17其他特殊用途调节阀179 3.3调节阀的执行机构191 3.3.1气动薄膜执行机构191 3.3.2气动活塞执行机构192 3.3.3电动执行机构194 3.3.4伺服型电动执行机构198 3.3.5电液执行机构199 3.3.6气液联动执行机构201 3.3.7气动装置202 3.3.8手动执行机构205 3.4调节阀的调节机构206 3.5调节阀阀部零件的计算217 3.5.1阀体壁厚及其计算217 3.5.2中法兰的设计与计算241 3.5.3自紧密封式阀盖的设计与计算263 3.6阀盖及支架的设计与计算271 3.6.1阀盖及支架的结构271 3.6.2阀盖的计算273 3.6.3支架的计算275 3.7密封副的设计与计算280 3.7.1调节阀阀瓣的流量特性曲线280 3.7.2阀瓣形面的计算和绘制286 3.7.3节流阀310 3.7.4混合阀313 3.7.5截止阀316 3.7.6球阀321 3.7.7蝶阀334 第4章调节阀材料343 4.1概述343 4.2阀体、阀盖和阀瓣的材料343 4.2.1碳素钢344 4.2.2不锈钢345 4.2.3高温调节阀用钢366 4.2.4低温调节阀用钢369 4.2.5铸铁376 4.3内件材料390 4.3.1密封面材料390 4.3.2阀杆材料393 4.4焊接材料397 4.4.1对焊工的要求397 4.4.2对焊条的保管要求397 4.4.3用于铸件补焊和结构焊接的焊条397 4.4.4承压铸件补焊用焊条398 4.4.5铸件的补焊399 4.4.6焊后的消除应力处理399 4.4.7焊接工艺评定399 4.5垫片399 4.5.1非金属垫片使用条件400 4.5.2半金属垫片使用条件400 4.5.3金属环垫401 4.5.4其他金属垫片401 4.5.5ASMEB16.20—2012《用于管法兰的金属垫片环垫、缠绕式垫片和包覆垫片》401 4.5.6注意事项403 4.6填料403 4.6.1对填料的要求404 4.6.2常用填料的品种404 4.6.3应注意的问题404 4.7紧固件404 4.7.1紧固件的选用原则404 4.7.2常用紧固件材料405 4.7.3调节阀中法兰紧固件选材说明406 4.7.4ASTMA193/A193M—2014《高温用合金钢和不锈钢栓接材料》简介407 4.7.5ASTMA194/A194M—2016《高温高压螺栓用碳钢及合金钢螺母》413 4.7.6ASTMA320/A320M—2015《低温用合金钢栓接材料》418 4.7.7ASMEB16.34—2013《法兰、螺纹和焊接端的阀门》阀体、阀盖及内件和螺栓的材料组合422 4.8耐蚀合金424 4.9主要金属的耐蚀性428 第5章用于特殊目的的调节阀434 5.1用于中心核电站的调节阀434 5.1.1管式加热器调节阀434 5.1.2给水循环泵调节阀436 5.1.3汽轮机旁路调节阀439 5.1.4核反应堆用调节阀440 5.2蒸汽热力站用调节阀441 5.3热裂化过程用调节阀444 5.4自力式调节阀445 5.4.1自力式温度调节阀445 5.4.2自力式压力调节阀446 第6章执行机构的计算和附件448 6.1执行机构的分类448 6.2气动执行机构448 6.2.1气动薄膜执行机构448 6.2.2气动活塞传动装置力的计算468 6.3电动执行机构力的计算474 6.4阀门定位器478 6.4.1阀门定位器的分类及用途478 6.4.2气动阀门定位器482 6.4.3电-气阀门定位器485 6.4.4智能电-气阀门定位器487 6.4.5几种阀门定位器简介489 6.5手轮机构494 6.5.1用途及结构494 6.5.2使用手轮机构的注意事项496 6.6电-气转换器496 6.7阀位传送器496 6.7.1气动阀位传送器496 6.7.2电动阀位传送器497 6.8空气过滤减压器498 6.9空气安全阀498 6.10气动锁定装置499 6.11气动保位阀501 6.12气动继动器502 6.13阀位控制器503 6.14其他附件504 第7章流体通过调节阀时的特殊流动状态506 7.1不可压缩介质调节阀的计算507 7.1.1美国仪表学会(ISA)计算式507 7.1.2其他计算式512 7.2可压缩介质调节阀的计算517 7.3调节阀的特殊问题521 7.3.1黏性气体的调节阀的选择521 7.3.2两相流522 7.3.3热和冷凝现象523 7.3.4生成固体粒子524 7.4调节阀的噪声524 7.4.1声音和噪声的基本知识524 7.4.2调节阀产生噪声的原因527 7.4.3空气动力流经调节阀产生的噪声预测方法528 7.4.4液动流流经调节阀产生的噪声的预测方法545 7.4.5调节阀噪声的治理549 7.4.6调节阀噪声的测量552 第8章调节阀的选择560 8.1调节阀类型的选择560 8.2调节阀的密封性能561 8.2.1泄漏标准561 8.2.2调节阀的密封面564 8.2.3垫片566 8.2.4阀杆密封566 8.3调节阀的固有流量特性567 8.3.1直线流量特性568 8.3.2等百分比(对数)流量特性569 8.3.3抛物线流量特性570 8.3.4快开流量特性571 8.3.5理想流量特性571 8.4调节阀公称尺寸的确定572 8.4.1计算流量系数所需的数据572 8.4.2计算流量系数的确定572 8.4.3调节阀额定流量系数的确定573 8.5调节阀材质选择576 8.6调节阀端部的连接577 8.7调节阀公称压力的选择577 8.8调节阀作用方式的选择578 8.8.1气动调节阀的作用方式578 8.8.2作用方式的选择578 8.9调节阀执行机构的选择579 8.9.1输出力的考虑579 8.9.2选用执行机构的参考583 第9章调节阀的试验与检验585 9.1调节阀的检验和试验项目585 9.2调节阀的检查586 9.3调节阀的压力试验594 9.4调节阀的性能试验608 9.4.1总则608 9.4.2调节阀额定行程试验608 9.4.3死区试验609 9.4.4基本误差610 9.4.5回差611 9.4.6始终点偏差611 9.4.7流通能力试验程序611 9.5减压阀的性能试验623 9.6城镇燃气调压器的性能试验628 9.7调节阀的寿命试验638 第10章调节阀的安装、故障分析和维修643 10.1调节阀的安装643 10.1.1调节阀的安装准则643 10.1.2安装施工的准备643 10.1.3调节阀安装施工的规定644 10.1.4调节阀安装前的检验646 10.2调节阀的故障分析和维修648 10.2.1调节阀常见故障的分析及消除648 10.2.2调节阀的维护651 10.2.3调节阀的维修653 10.2.4调节阀的重点维修举例656 附录665 附录A调节阀标准665 附录B非金属材料工作温度极限674 附录C材料匹配抗磨损擦伤能力674 附录D典型回转阀力矩675 附录E单通道球阀阀体典型尺寸常数675 附录F回转阀典型尺寸常数676 附录G典型阀门内件温度极限677 参考文献678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精炼的书名所吸引——《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作为一名在自动化控制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老兵,对于调节阀这个关键的执行部件,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同时也深知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一个微小的调节阀故障,就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的瘫痪,其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是难以估量的。这本书,正是从这样一个务实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调节阀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调节阀的选型原则时,那种循循善诱的逻辑。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参数,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化工、石油、电力等不同行业中,根据介质的特性、工艺的要求、操作的精度等因素,如何一步步筛选出最合适的调节阀类型。书中对于各种主流调节阀,如直通式、角式、三通式、隔膜式、球阀式、蝶阀式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特别是对这些阀门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例如在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含颗粒物介质等环境下的挑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此外,书中对调节阀的安装、调试、维护和故障诊断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很多时候,安装不当或者维护不到位,是导致调节阀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罪魁祸首。作者们详细讲解了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何进行精确的定位和连接,以及调试过程中如何优化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对于常见的故障,如泄漏、卡堵、动作不灵敏等,书中不仅列举了可能的原因,还提供了系统性的诊断方法和维修建议。这种从“选型-安装-调试-维护-诊断”的全流程覆盖,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身边悉心指导。我特别喜欢书中附带的许多图表和实例分析,它们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原理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介绍阀门流量特性时,书中通过曲线图清晰地展示了等百分比、线性、快开等不同特性的含义及其对控制精度的影响,这对于理解和优化控制回路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调节阀相关问题。
评分我近期阅读了《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智能化”和“网络化”的视角。在当今工业4.0的浪潮下,调节阀也正在朝着更智能、更互联的方向发展,而这本书恰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调节阀”和“现场总线技术”的部分感兴趣。书中介绍了几种新型的智能调节阀,它们集成了微处理器、传感器和通信模块,能够实现自我诊断、自适应控制和远程监控。例如,一些智能调节阀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运行状态,如阀门开度、流量、压力、温度以及内部的磨损情况,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现场总线传输到控制室。这对于我们进行预测性维护,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故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书中还详细讲解了“现场总线技术”,如PROFIBUS、Foundation Fieldbus等,以及它们如何将调节阀等现场设备连接到集散控制系统(DCS)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中。通过现场总线,我们可以实现对调节阀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大大简化了布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书中还探讨了“数字孪生”的概念在调节阀应用中的潜力。通过建立调节阀的数字模型,并将其与实际的物理设备进行同步,我们可以实现对调节阀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仿真,从而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书中还简要提及了“大数据分析”在调节阀领域的应用前景。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调节阀运行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故障模式,优化设备的设计和维护计划,甚至预测市场的需求。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关注了传统的调节阀技术,更放眼未来,探讨了智能化和网络化如何重塑调节阀的应用。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跟上技术发展步伐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知识来源。它为我们理解和应用新一代的调节阀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评分我购买《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所在的工厂正在进行设备升级改造,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更新一批老旧的调节阀。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背景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型号各异的调节阀,确实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最开始翻阅的是关于调节阀分类和基本原理的部分。作者们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从驱动方式(气动、电动、液动)、阀芯结构(阀塞、球体、蝶板)、阀座形式(硬密封、软密封)等多个维度,将调节阀的家族谱系梳理得井井有条。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种类型的特点,例如气动调节阀的响应速度快、动力强劲,但需要压缩空气源;电动调节阀精度高、易于实现远程控制,但成本相对较高,并且在断电情况下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对比分析,让我对不同调节阀的优势和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后续的选型工作打下了基础。书中在介绍调节阀的密封技术时,也花了很大的笔墨。对于许多工艺流程而言,介质的泄漏是绝对不允许的,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可能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作者们详细讲解了硬密封、软密封、金属密封、柔性石墨密封等不同密封方式的原理、材料选择以及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并特别强调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密封设计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和安全要求。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工厂的许多生产线都涉及有毒有害介质。此外,书中还对调节阀的执行机构部分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气动薄膜执行机构、活塞式执行机构、电动执行机构等。它们是如何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从而驱动阀芯动作的,其内部结构、工作流程以及常见的故障表现,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执行机构的防爆设计和高可靠性要求,这在我们的特殊作业环境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执行机构的深入了解,我能更好地理解调节阀整体的动态响应和控制精度。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技术点都讲解得十分到位,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我经常会在工作之余,对照着设备手册和实际操作,来理解书中的内容,收效甚佳。
评分最近因为工作需要,我接触到了《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荐的专业书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调节阀的材料选择”和“腐蚀防护”的章节。在许多工业生产环境中,介质的腐蚀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介质对金属材料的腐蚀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介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阀体、阀芯、阀座等部件的材料。例如,对于强酸、强碱等腐蚀性介质,可能需要选用不锈钢、镍基合金,甚至氟塑料等特种材料。书中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在各种化学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对照表,这对于我们进行材料选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了材料本身的选择,书中还介绍了多种“腐蚀防护”的技术措施。比如,对于具有磨蚀性的介质,可以选择耐磨材料,或者对阀门内件进行表面硬化处理。对于容易发生化学腐蚀的介质,可以通过改变介质的pH值,或者添加缓蚀剂来降低腐蚀性。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衬里技术”,例如在阀体内部衬覆一层耐腐蚀的材料,如PTFE、橡胶等,以隔绝介质与金属的直接接触。这些技术措施,对于延长调节阀的使用寿命,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书中还对“高温和低温介质”的处理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高温环境下,材料的强度会下降,容易发生蠕变;而在低温环境下,材料容易发生脆性断裂。书中介绍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温度范围,选择合适的材料,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温或隔热措施。例如,对于高温工况,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高温合金;而对于低温工况,则需要选择具有良好低温韧性的材料。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不仅增长了关于材料科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调节阀的设计和应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我对《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面性”。它几乎涵盖了调节阀从设计、制造、选型、安装、调试、维护到故障诊断的各个环节,而且每个环节的讲解都相当深入。我最近仔细阅读了其中关于“调节阀的性能指标”的部分。作者们非常专业地定义了许多我之前不太熟悉的术语,并且详细讲解了它们对调节阀整体性能的影响。比如,“灵敏度”这个概念,它指的是调节阀响应控制信号变化的能力。书中解释了为什么过高的灵敏度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而过低的灵敏度则会影响控制精度。还有“滞后”和“回差”,这两个术语常常让我混淆,书中用清晰的图示和文字,将它们的概念和区别阐述得明明白白。滞后是指调节阀在正向和反向动作时,达到相同开度所需的输入信号差值,而回差则是指在相同输入信号下,调节阀在正向和反向动作时达到的开度差值。这些参数的理解,对于我们评估调节阀的控制性能和优化控制回路至关重要。书中还对“调节比”、“可调范围”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调节比是指调节阀在最大和最小流量之间的比值,它直接决定了调节阀能够适应的工艺变化范围。而可调范围则是指在保证一定控制精度的前提下,调节阀能够稳定工作的流量范围。作者们提醒我们,在选型时,必须确保调节阀的调节比和可调范围能够满足工艺的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的情况。此外,书中关于“泄漏等级”的讲解也让我印象深刻。不同的应用场景对调节阀的泄漏量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一些对密封性要求极高的工艺中,需要采用最高等级的泄漏标准的调节阀。书中详细介绍了国际上通用的泄漏等级标准,并解释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阀座材料和结构设计来达到相应的泄漏等级。这本书的专业性体现在,它不仅罗列了这些性能指标,还深入分析了影响这些指标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改进方法。这对于我们进行设备选型和技术改进,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理论指导。
评分这本书,我不得不说,它真的非常“接地气”。《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的作者们,似乎非常理解我们一线操作和维护人员的痛点。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关于调节阀的常见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调节阀问题,有时候真是束手无策。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故障手册”,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方法。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一些可能出现的故障,而是将它们进行了分类,并且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故障可能出现的原因。比如,当一个调节阀出现“泄漏”时,书中会分析是阀座磨损、密封圈老化、阀芯与阀座之间有异物、或者执行机构的输出力不足等。针对每一种可能的原因,都给出了相应的检查步骤和处理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卡堵”故障的讲解。卡堵是调节阀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它可能是由于介质中的杂质、结垢、阀芯变形、或者安装时未对中等原因造成的。书中不仅列举了这些原因,还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听声音、观察动作、甚至通过拆卸检查来判断故障的根源。对于如何有效地清洁和疏通阀门,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除了故障诊断,书中对于调节阀的失效模式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调节阀在特定的工况下更容易失效,以及如何通过改进设计或者加强维护来预防这些失效。例如,在处理高温介质时,金属阀座容易发生膨胀和变形,导致泄漏;而软密封阀座虽然密封性好,但在高温下容易老化。书中提供了不同材质和结构的阀座选择建议,以及相应的温度限制。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关于调节阀的“寿命预测”和“可靠性工程”。虽然这本书更多地侧重于实用技术,但作者们也触及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模型来预测调节阀的失效概率,以及如何设计更可靠的调节阀。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书中穿插的很多真实案例分析,让我感同身受。例如,书中提到一个化工厂的紧急停产事件,就是由于一个关键的调节阀发生故障引起的。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调节阀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评分在我看来,《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科书,不如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在手把手地教你。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调节阀的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的详细讲解。作者们用大量的插图和图解,将调节阀复杂的内部构造,如阀芯、阀座、阀杆、填料函、执行机构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不仅仅是展示这些部件,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例如,在介绍直通单座阀时,书中详细讲解了阀芯在不同开度下的形状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流体的通过面积和流量。他们还解释了为什么阀芯的形状(如等百分比、线性)会对控制精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对于执行机构部分,书中也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无论是气动薄膜执行机构,还是电动执行机构,其工作原理、内部结构、以及与阀芯的连接方式,都讲解得非常细致。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执行机构的“防爆”和“防火”设计。在一些特殊的危险场所,例如易燃易爆的化工生产区域,调节阀的执行机构必须满足严格的安全标准。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安全设计的要求和技术方案。此外,关于“密封技术”的章节也让我获益匪浅。调节阀的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生产过程的安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材质的密封材料,如PTFE、石墨、金属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的适用性。对于填料函的密封,书中也给出了详细的安装和调整方法,以防止介质泄漏。通过对这些内部结构的深入了解,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调节阀的工作状态,更准确地判断故障原因,并采取有效的维修措施。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的层面,而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讲解某个部件时,就会举例说明它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这种“理论+实践”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和有效。
评分拿到《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我最先就被它的“实用”二字所打动。作为一名在现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工,我深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王道。这本书,恰恰就是一本“解决问题”的书。我重点研读了其中关于“调节阀的选型”这个章节。作者们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选型过程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并且为每一个步骤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他们首先强调了要充分了解工艺要求,包括介质的性质(温度、压力、粘度、腐蚀性、可压缩性等)、流量范围(最大、最小、正常)、控制精度要求、以及操作的连续性等。然后,他们才开始介绍如何根据这些工艺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调节阀类型。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调节阀,如直通单座阀、套筒阀、角式阀、三通阀、隔膜阀、球阀、蝶阀等,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他们不仅仅是描述了这些阀门的结构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分析了这些阀门在不同工况下的优缺点,以及它们最适合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处理高粘度介质时,球阀和蝶阀往往比直通阀更具优势,因为它们的流体通道更顺畅,不易堵塞。而在需要精确控制低流量时,一些特殊设计的调节阀,如微流量调节阀,就显得尤为重要。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流量系数”(Cv)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计算Cv值的公式和查阅Cv值表格的方法。这对于我们根据工艺流量和压差来选择合适的阀门口径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噪音控制”和“气蚀防护”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在许多高压差的工况下,调节阀产生的噪音和气蚀问题,不仅会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对操作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作者们介绍了多种降噪和防气蚀的措施,例如采用特殊设计的阀芯、笼式阀体、降压阀等。这些措施对于我们设计和运行高压系统非常有参考价值。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太多学术性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解释清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友好的。
评分作为一名从事设备维护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而《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把精良的“刀”。我特别侧重于阅读书中关于调节阀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保养的内容。很多时候,一个调节阀性能不佳,并非其本身设计存在缺陷,而是由于安装不规范、调试不到位,或者缺乏及时的维护。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细和实用的指导。在安装部分,作者们强调了正确的安装方向、轴向的支撑、连接的密封性等关键点。他们甚至细致到了如何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对阀门内件造成二次损伤,以及如何进行预调试和检查。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现场操作的人员来说,简直是福音。接着是调试部分。调节阀的调试是一个细致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具体的工艺要求,对阀门的开度、流量、压力等参数进行反复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调试方法,包括手动调试、自动调试,以及如何利用专业仪器进行精确测量和校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阀门定位器”的讲解。阀门定位器在调节阀的精确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补偿执行机构的非线性、消除背压的影响,从而提高调节阀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阀门定位器的结构原理,还讲解了如何对其进行校准和故障排除。这对于我们诊断和解决控制回路中的问题非常有帮助。在维护保养方面,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建议。作者们强调了定期检查、润脂、清洁、更换易损件的重要性。他们甚至列举了不同材质的密封圈、阀座等部件的更换周期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在维护过程中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感觉自己对调节阀的“日常护理”有了更系统的认识,也能够更有效地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常见故障的“症状”和“病因”分析,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比如,当调节阀出现“卡住”现象时,书中会分析可能是由于介质中的杂质、阀芯变形、执行机构故障等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检查和处理步骤。这种“问诊”式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快地定位问题,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评分我一直觉得,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调节阀就像是人类身体的“血管”和“心脏”,它们负责将各种“营养物质”(介质)精准地输送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工艺设备),并且能够根据“指令”(控制信号)灵活地调节输送的流量、压力等。所以,对调节阀的深入理解,是每一个自动化工程师的必修课。《调节阀实用技术(第2版)》这本书,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我最近仔细研读了其中关于调节阀的流量特性和调节精度的章节。作者们非常巧妙地引入了“流量系数”(Cv)的概念,并且详细讲解了如何根据工艺参数计算和选择合适的Cv值,以确保调节阀在整个调节范围内都能提供所需的流量。书中还深入探讨了调节阀的线性度、回差、死区等关键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影响最终的控制精度。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示例,直观地展示了等百分比特性、线性特性、快开特性等不同流量特性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在不同控制应用场景下的最佳匹配。例如,在需要大范围调节且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等百分比特性的调节阀通常是首选,因为它能在较大的开度范围内提供相对恒定的灵敏度。而线性特性的阀门则更适用于对流量控制的绝对值有较高要求的场合。书中还对阀门的调节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即调节阀在最大和最小工作条件下流量之比。一个高的调节比意味着调节阀的调节范围更宽,能够适应更复杂的工艺变化。作者们也提醒我们,在选择调节阀时,不能仅仅关注理论上的最高调节比,还需要考虑实际的运行工况和介质特性,避免出现“小马拉大车”或者“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此外,关于调节阀的抗汽蚀和抗冲蚀性能,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在许多高压差、低压力的工况下,介质很容易发生汽化,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在压力升高后破裂,会对阀门内件造成严重的损伤,即汽蚀。同理,高速流动的介质也会对阀门造成物理磨损,即冲蚀。书中详细介绍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比如采用特殊设计的阀芯(如笼式阀芯)、增加阀内件的耐磨材料、降低流速等。这些专业的知识,对于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