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調節閥實用技術 (第2版) | 作者 | 陸培文 汪裕凱 |
| 定價 | 198.00元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ISBN | 9787111568124 | 齣版日期 | 2017-11-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是《調節閥實用技術》2006版的修訂,力圖適應新標準、新産品的應用,更為全麵地介紹調節閥的分類、術語、參數、特性、結構、材料選用、設計計算、試驗檢驗、閥門選用、安裝調試、使用維護、特性改善的途徑等內容。本書共分10章,包括概述,在不同的自動化係統中調節閥的工作特性,調節閥的結構和元件,調節閥材料,用於特殊目的的調節閥,執行機構的計算和附件,流體通過調節閥時的特殊流動狀態,調節閥的選擇,調節閥的試驗與檢驗,節閥的安裝、故障分析和維護。本書中附有計算實例,還提供瞭大量的圖、錶及數據資料,便於讀者查閱使用。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概述1 1.1調節閥的分類2 1.1.1按驅動方式分類3 1.1.2按主要技術參數分類3 1.1.3按用途和作用分類4 1.1.4按結構型式分類4 1.2調節閥的名詞術語5 1.2.1調節閥分類術語5 1.2.2調節閥結構與零部件術語5 1.2.3調節閥性能及其他術語7 1.3調節閥的型號編製方法8 1.3.1型號編製方法8 1.3.2調節閥型號示例10 1.3.3調壓器型號編製方法10 1.4調節閥參數11 1.4.1公稱尺寸11 1.4.2公稱壓力12 1.4.3壓力-溫度額定值12 1.4.4閥門的結構長度19 1.4.5連接法蘭標準77 1.4.6對接焊端79 1.5調節閥的流體特性86 1.5.1流體運動的阻力86 1.5.2通過調節閥的介質94 1.5.3調節閥的固有特性95 1.5.4調節閥的流量係數及其計算101 1.5.5調節閥的靜態工作特性124 1.6調節閥的動態特性131 1.6.1氣動信號傳送管綫的動態特性131 1.6.2閥門-執行機構的動態特性134 第2章在不同的自動化係統中調節閥的工作特性136 2.1流量自動調節閥136 2.1.1在升壓設備-管路-調節閥係統中調節閥上的壓力變化138 2.1.2流量自動調節係統功能圖139 2.1.3選擇調節閥的佳特性麯綫140 2.2液麵自動調節145 2.2.1液麵調節對象的特性145 2.2.2液麵自動調節係統146 2.2.3管路係統中調節閥上的壓力變化147 2.2.4液麵自動調節係統的功能圖147 2.2.5選擇調節閥的佳特性148 2.3壓力自動調節150 2.3.1在液動或氣動係統中調節閥上的壓力變化150 2.3.2壓力調節對象的特性151 2.3.3選擇調節閥的佳特性153 2.4溫度自動調節154 2.4.1産品不傳熱的調節對象154 2.4.2産品傳熱的調節對象157 第3章調節閥的結構和元件160 3.1調節閥的構成及分類160 3.2調節閥的分類162 3.2.1直通單座調節閥162 3.2.2直通雙座調節閥163 3.2.3軸流式調節閥164 3.2.4CVS-C型減溫減壓閥165 3.2.5三通調節閥166 3.2.6角式調節閥167 3.2.7高壓閥168 3.2.8隔膜閥169 3.2.9套筒調節閥171 3.2.10球閥172 3.2.11偏心鏇轉閥173 3.2.12蝶閥174 3.2.13閘閥175 3.2.14數字調節閥176 3.2.15自力式調節閥176 3.2.16智能調節閥178 3.2.17其他特殊用途調節閥179 3.3調節閥的執行機構191 3.3.1氣動薄膜執行機構191 3.3.2氣動活塞執行機構192 3.3.3電動執行機構194 3.3.4伺服型電動執行機構198 3.3.5電液執行機構199 3.3.6氣液聯動執行機構201 3.3.7氣動裝置202 3.3.8手動執行機構205 3.4調節閥的調節機構206 3.5調節閥閥部零件的計算217 3.5.1閥體壁厚及其計算217 3.5.2中法蘭的設計與計算241 3.5.3自緊密封式閥蓋的設計與計算263 3.6閥蓋及支架的設計與計算271 3.6.1閥蓋及支架的結構271 3.6.2閥蓋的計算273 3.6.3支架的計算275 3.7密封副的設計與計算280 3.7.1調節閥閥瓣的流量特性麯綫280 3.7.2閥瓣形麵的計算和繪製286 3.7.3節流閥310 3.7.4混閤閥313 3.7.5截止閥316 3.7.6球閥321 3.7.7蝶閥334 第4章調節閥材料343 4.1概述343 4.2閥體、閥蓋和閥瓣的材料343 4.2.1碳素鋼344 4.2.2不銹鋼345 4.2.3高溫調節閥用鋼366 4.2.4低溫調節閥用鋼369 4.2.5鑄鐵376 4.3內件材料390 4.3.1密封麵材料390 4.3.2閥杆材料393 4.4焊接材料397 4.4.1對焊工的要求397 4.4.2對焊條的保管要求397 4.4.3用於鑄件補焊和結構焊接的焊條397 4.4.4承壓鑄件補焊用焊條398 4.4.5鑄件的補焊399 4.4.6焊後的消除應力處理399 4.4.7焊接工藝評定399 4.5墊片399 4.5.1非金屬墊片使用條件400 4.5.2半金屬墊片使用條件400 4.5.3金屬環墊401 4.5.4其他金屬墊片401 4.5.5ASMEB16.20—2012《用於管法蘭的金屬墊片環墊、纏繞式墊片和包覆墊片》401 4.5.6注意事項403 4.6填料403 4.6.1對填料的要求404 4.6.2常用填料的品種404 4.6.3應注意的問題404 4.7緊固件404 4.7.1緊固件的選用原則404 4.7.2常用緊固件材料405 4.7.3調節閥中法蘭緊固件選材說明406 4.7.4ASTMA193/A193M—2014《高溫用閤金鋼和不銹鋼栓接材料》簡介407 4.7.5ASTMA194/A194M—2016《高溫高壓螺栓用碳鋼及閤金鋼螺母》413 4.7.6ASTMA320/A320M—2015《低溫用閤金鋼栓接材料》418 4.7.7ASMEB16.34—2013《法蘭、螺紋和焊接端的閥門》閥體、閥蓋及內件和螺栓的材料組閤422 4.8耐蝕閤金424 4.9主要金屬的耐蝕性428 第5章用於特殊目的的調節閥434 5.1用於中心核電站的調節閥434 5.1.1管式加熱器調節閥434 5.1.2給水循環泵調節閥436 5.1.3汽輪機旁路調節閥439 5.1.4核反應堆用調節閥440 5.2蒸汽熱力站用調節閥441 5.3熱裂化過程用調節閥444 5.4自力式調節閥445 5.4.1自力式溫度調節閥445 5.4.2自力式壓力調節閥446 第6章執行機構的計算和附件448 6.1執行機構的分類448 6.2氣動執行機構448 6.2.1氣動薄膜執行機構448 6.2.2氣動活塞傳動裝置力的計算468 6.3電動執行機構力的計算474 6.4閥門定位器478 6.4.1閥門定位器的分類及用途478 6.4.2氣動閥門定位器482 6.4.3電-氣閥門定位器485 6.4.4智能電-氣閥門定位器487 6.4.5幾種閥門定位器簡介489 6.5手輪機構494 6.5.1用途及結構494 6.5.2使用手輪機構的注意事項496 6.6電-氣轉換器496 6.7閥位傳送器496 6.7.1氣動閥位傳送器496 6.7.2電動閥位傳送器497 6.8空氣過濾減壓器498 6.9空氣安全閥498 6.10氣動鎖定裝置499 6.11氣動保位閥501 6.12氣動繼動器502 6.13閥位控製器503 6.14其他附件504 第7章流體通過調節閥時的特殊流動狀態506 7.1不可壓縮介質調節閥的計算507 7.1.1美國儀錶學會(ISA)計算式507 7.1.2其他計算式512 7.2可壓縮介質調節閥的計算517 7.3調節閥的特殊問題521 7.3.1黏性氣體的調節閥的選擇521 7.3.2兩相流522 7.3.3熱和冷凝現象523 7.3.4生成固體粒子524 7.4調節閥的噪聲524 7.4.1聲音和噪聲的基本知識524 7.4.2調節閥産生噪聲的原因527 7.4.3空氣動力流經調節閥産生的噪聲預測方法528 7.4.4液動流流經調節閥産生的噪聲的預測方法545 7.4.5調節閥噪聲的治理549 7.4.6調節閥噪聲的測量552 第8章調節閥的選擇560 8.1調節閥類型的選擇560 8.2調節閥的密封性能561 8.2.1泄漏標準561 8.2.2調節閥的密封麵564 8.2.3墊片566 8.2.4閥杆密封566 8.3調節閥的固有流量特性567 8.3.1直綫流量特性568 8.3.2等百分比(對數)流量特性569 8.3.3拋物綫流量特性570 8.3.4快開流量特性571 8.3.5理想流量特性571 8.4調節閥公稱尺寸的確定572 8.4.1計算流量係數所需的數據572 8.4.2計算流量係數的確定572 8.4.3調節閥額定流量係數的確定573 8.5調節閥材質選擇576 8.6調節閥端部的連接577 8.7調節閥公稱壓力的選擇577 8.8調節閥作用方式的選擇578 8.8.1氣動調節閥的作用方式578 8.8.2作用方式的選擇578 8.9調節閥執行機構的選擇579 8.9.1輸齣力的考慮579 8.9.2選用執行機構的參考583 第9章調節閥的試驗與檢驗585 9.1調節閥的檢驗和試驗項目585 9.2調節閥的檢查586 9.3調節閥的壓力試驗594 9.4調節閥的性能試驗608 9.4.1總則608 9.4.2調節閥額定行程試驗608 9.4.3死區試驗609 9.4.4基本誤差610 9.4.5迴差611 9.4.6始終點偏差611 9.4.7流通能力試驗程序611 9.5減壓閥的性能試驗623 9.6城鎮燃氣調壓器的性能試驗628 9.7調節閥的壽命試驗638 第10章調節閥的安裝、故障分析和維修643 10.1調節閥的安裝643 10.1.1調節閥的安裝準則643 10.1.2安裝施工的準備643 10.1.3調節閥安裝施工的規定644 10.1.4調節閥安裝前的檢驗646 10.2調節閥的故障分析和維修648 10.2.1調節閥常見故障的分析及消除648 10.2.2調節閥的維護651 10.2.3調節閥的維修653 10.2.4調節閥的重點維修舉例656 附錄665 附錄A調節閥標準665 附錄B非金屬材料工作溫度極限674 附錄C材料匹配抗磨損擦傷能力674 附錄D典型迴轉閥力矩675 附錄E單通道球閥閥體典型尺寸常數675 附錄F迴轉閥典型尺寸常數676 附錄G典型閥門內件溫度極限677 參考文獻678 |
| 編輯推薦 | |
| 文摘 | |
| 序言 | |
拿到《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我最先就被它的“實用”二字所打動。作為一名在現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工,我深知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纔是王道。這本書,恰恰就是一本“解決問題”的書。我重點研讀瞭其中關於“調節閥的選型”這個章節。作者們用非常清晰的邏輯,將復雜的選型過程分解為幾個關鍵步驟,並且為每一個步驟都提供瞭詳細的指導。他們首先強調瞭要充分瞭解工藝要求,包括介質的性質(溫度、壓力、粘度、腐蝕性、可壓縮性等)、流量範圍(最大、最小、正常)、控製精度要求、以及操作的連續性等。然後,他們纔開始介紹如何根據這些工藝要求,來選擇閤適的調節閥類型。書中對於不同類型的調節閥,如直通單座閥、套筒閥、角式閥、三通閥、隔膜閥、球閥、蝶閥等,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他們不僅僅是描述瞭這些閥門的結構和原理,更重要的是,他們分析瞭這些閥門在不同工況下的優缺點,以及它們最適閤的應用場景。例如,在處理高粘度介質時,球閥和蝶閥往往比直通閥更具優勢,因為它們的流體通道更順暢,不易堵塞。而在需要精確控製低流量時,一些特殊設計的調節閥,如微流量調節閥,就顯得尤為重要。書中還特彆強調瞭“流量係數”(Cv)的重要性,並且提供瞭計算Cv值的公式和查閱Cv值錶格的方法。這對於我們根據工藝流量和壓差來選擇閤適的閥門口徑至關重要。此外,書中對“噪音控製”和“氣蝕防護”的論述也讓我印象深刻。在許多高壓差的工況下,調節閥産生的噪音和氣蝕問題,不僅會影響設備的使用壽命,還可能對操作人員的健康造成危害。作者們介紹瞭多種降噪和防氣蝕的措施,例如采用特殊設計的閥芯、籠式閥體、降壓閥等。這些措施對於我們設計和運行高壓係統非常有參考價值。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太多學術性的術語,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解釋清楚。這對於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工程師來說,是非常友好的。
評分我近期閱讀瞭《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智能化”和“網絡化”的視角。在當今工業4.0的浪潮下,調節閥也正在朝著更智能、更互聯的方嚮發展,而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一趨勢。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智能調節閥”和“現場總綫技術”的部分感興趣。書中介紹瞭幾種新型的智能調節閥,它們集成瞭微處理器、傳感器和通信模塊,能夠實現自我診斷、自適應控製和遠程監控。例如,一些智能調節閥能夠實時監測自身的運行狀態,如閥門開度、流量、壓力、溫度以及內部的磨損情況,並將這些信息通過現場總綫傳輸到控製室。這對於我們進行預測性維護,提前發現和解決潛在故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書中還詳細講解瞭“現場總綫技術”,如PROFIBUS、Foundation Fieldbus等,以及它們如何將調節閥等現場設備連接到集散控製係統(DCS)或可編程邏輯控製器(PLC)中。通過現場總綫,我們可以實現對調節閥的集中管理和控製,大大簡化瞭布綫,提高瞭係統的可靠性和靈活性。書中還探討瞭“數字孿生”的概念在調節閥應用中的潛力。通過建立調節閥的數字模型,並將其與實際的物理設備進行同步,我們可以實現對調節閥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和仿真,從而優化控製策略,提高生産效率。此外,書中還簡要提及瞭“大數據分析”在調節閥領域的應用前景。通過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調節閥運行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潛在的故障模式,優化設備的設計和維護計劃,甚至預測市場的需求。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不僅僅關注瞭傳統的調節閥技術,更放眼未來,探討瞭智能化和網絡化如何重塑調節閥的應用。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跟上技術發展步伐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知識來源。它為我們理解和應用新一代的調節閥技術,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評分在我看來,《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教科書,不如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在手把手地教你。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調節閥的工作原理”和“內部結構”的詳細講解。作者們用大量的插圖和圖解,將調節閥復雜的內部構造,如閥芯、閥座、閥杆、填料函、執行機構等,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他們不僅僅是展示這些部件,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的。例如,在介紹直通單座閥時,書中詳細講解瞭閥芯在不同開度下的形狀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流體的通過麵積和流量。他們還解釋瞭為什麼閥芯的形狀(如等百分比、綫性)會對控製精度産生如此大的影響。對於執行機構部分,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闡述。無論是氣動薄膜執行機構,還是電動執行機構,其工作原理、內部結構、以及與閥芯的連接方式,都講解得非常細緻。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執行機構的“防爆”和“防火”設計。在一些特殊的危險場所,例如易燃易爆的化工生産區域,調節閥的執行機構必須滿足嚴格的安全標準。書中詳細介紹瞭這些安全設計的要求和技術方案。此外,關於“密封技術”的章節也讓我獲益匪淺。調節閥的密封性能直接關係到生産過程的安全性、環保性和經濟性。書中詳細介紹瞭不同材質的密封材料,如PTFE、石墨、金屬等,以及它們在不同溫度、壓力和介質條件下的適用性。對於填料函的密封,書中也給齣瞭詳細的安裝和調整方法,以防止介質泄漏。通過對這些內部結構的深入瞭解,我能夠更好地理解調節閥的工作狀態,更準確地判斷故障原因,並采取有效的維修措施。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並沒有停留在概念的層麵,而是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結閤,例如在講解某個部件時,就會舉例說明它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和可能齣現的問題。這種“理論+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習過程更加生動和有效。
評分我對《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全麵性”。它幾乎涵蓋瞭調節閥從設計、製造、選型、安裝、調試、維護到故障診斷的各個環節,而且每個環節的講解都相當深入。我最近仔細閱讀瞭其中關於“調節閥的性能指標”的部分。作者們非常專業地定義瞭許多我之前不太熟悉的術語,並且詳細講解瞭它們對調節閥整體性能的影響。比如,“靈敏度”這個概念,它指的是調節閥響應控製信號變化的能力。書中解釋瞭為什麼過高的靈敏度可能導緻係統不穩定,而過低的靈敏度則會影響控製精度。還有“滯後”和“迴差”,這兩個術語常常讓我混淆,書中用清晰的圖示和文字,將它們的概念和區彆闡述得明明白白。滯後是指調節閥在正嚮和反嚮動作時,達到相同開度所需的輸入信號差值,而迴差則是指在相同輸入信號下,調節閥在正嚮和反嚮動作時達到的開度差值。這些參數的理解,對於我們評估調節閥的控製性能和優化控製迴路至關重要。書中還對“調節比”、“可調範圍”等概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調節比是指調節閥在最大和最小流量之間的比值,它直接決定瞭調節閥能夠適應的工藝變化範圍。而可調範圍則是指在保證一定控製精度的前提下,調節閥能夠穩定工作的流量範圍。作者們提醒我們,在選型時,必須確保調節閥的調節比和可調範圍能夠滿足工藝的實際需求,避免齣現“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的情況。此外,書中關於“泄漏等級”的講解也讓我印象深刻。不同的應用場景對調節閥的泄漏量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在一些對密封性要求極高的工藝中,需要采用最高等級的泄漏標準的調節閥。書中詳細介紹瞭國際上通用的泄漏等級標準,並解釋瞭如何通過選擇閤適的閥座材料和結構設計來達到相應的泄漏等級。這本書的專業性體現在,它不僅羅列瞭這些性能指標,還深入分析瞭影響這些指標的各種因素,並提供瞭相應的改進方法。這對於我們進行設備選型和技術改進,提供瞭非常寶貴的理論指導。
評分我一直覺得,在工業自動化領域,調節閥就像是人類身體的“血管”和“心髒”,它們負責將各種“營養物質”(介質)精準地輸送到身體的各個“器官”(工藝設備),並且能夠根據“指令”(控製信號)靈活地調節輸送的流量、壓力等。所以,對調節閥的深入理解,是每一個自動化工程師的必修課。《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恰好為我們提供瞭這樣一個係統學習的平颱。我最近仔細研讀瞭其中關於調節閥的流量特性和調節精度的章節。作者們非常巧妙地引入瞭“流量係數”(Cv)的概念,並且詳細講解瞭如何根據工藝參數計算和選擇閤適的Cv值,以確保調節閥在整個調節範圍內都能提供所需的流量。書中還深入探討瞭調節閥的綫性度、迴差、死區等關鍵性能指標,以及這些指標是如何影響最終的控製精度。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通過大量的圖錶示例,直觀地展示瞭等百分比特性、綫性特性、快開特性等不同流量特性的優劣勢,以及它們在不同控製應用場景下的最佳匹配。例如,在需要大範圍調節且對精度要求較高的場閤,等百分比特性的調節閥通常是首選,因為它能在較大的開度範圍內提供相對恒定的靈敏度。而綫性特性的閥門則更適用於對流量控製的絕對值有較高要求的場閤。書中還對閥門的調節比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即調節閥在最大和最小工作條件下流量之比。一個高的調節比意味著調節閥的調節範圍更寬,能夠適應更復雜的工藝變化。作者們也提醒我們,在選擇調節閥時,不能僅僅關注理論上的最高調節比,還需要考慮實際的運行工況和介質特性,避免齣現“小馬拉大車”或者“大馬拉小車”的情況。此外,關於調節閥的抗汽蝕和抗衝蝕性能,也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在許多高壓差、低壓力的工況下,介質很容易發生汽化,形成氣泡,這些氣泡在壓力升高後破裂,會對閥門內件造成嚴重的損傷,即汽蝕。同理,高速流動的介質也會對閥門造成物理磨損,即衝蝕。書中詳細介紹瞭針對這些問題的各種解決方案,比如采用特殊設計的閥芯(如籠式閥芯)、增加閥內件的耐磨材料、降低流速等。這些專業的知識,對於我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指導。
評分這本書,我不得不說,它真的非常“接地氣”。《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的作者們,似乎非常理解我們一綫操作和維護人員的痛點。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其中關於調節閥的常見故障診斷和排除的內容。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匪夷所思的調節閥問題,有時候真是束手無策。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故障手冊”,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書中不僅僅是羅列一些可能齣現的故障,而是將它們進行瞭分類,並且詳細分析瞭每一種故障可能齣現的原因。比如,當一個調節閥齣現“泄漏”時,書中會分析是閥座磨損、密封圈老化、閥芯與閥座之間有異物、或者執行機構的輸齣力不足等。針對每一種可能的原因,都給齣瞭相應的檢查步驟和處理方法。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卡堵”故障的講解。卡堵是調節閥最常見的故障之一,它可能是由於介質中的雜質、結垢、閥芯變形、或者安裝時未對中等原因造成的。書中不僅列舉瞭這些原因,還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聽聲音、觀察動作、甚至通過拆卸檢查來判斷故障的根源。對於如何有效地清潔和疏通閥門,也提供瞭很多實用的技巧。除瞭故障診斷,書中對於調節閥的失效模式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調節閥在特定的工況下更容易失效,以及如何通過改進設計或者加強維護來預防這些失效。例如,在處理高溫介質時,金屬閥座容易發生膨脹和變形,導緻泄漏;而軟密封閥座雖然密封性好,但在高溫下容易老化。書中提供瞭不同材質和結構的閥座選擇建議,以及相應的溫度限製。還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關於調節閥的“壽命預測”和“可靠性工程”。雖然這本書更多地側重於實用技術,但作者們也觸及瞭如何通過數據分析和統計模型來預測調節閥的失效概率,以及如何設計更可靠的調節閥。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解決眼前的問題,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書中穿插的很多真實案例分析,讓我感同身受。例如,書中提到一個化工廠的緊急停産事件,就是由於一個關鍵的調節閥發生故障引起的。通過對這個案例的分析,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總的來說,這本書為我們解決實際工作中遇到的調節閥問題,提供瞭非常有力的支撐。
評分最近因為工作需要,我接觸到瞭《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不得不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專業書籍。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調節閥的材料選擇”和“腐蝕防護”的章節。在許多工業生産環境中,介質的腐蝕性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它不僅會縮短設備的使用壽命,還可能引發安全事故。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介質對金屬材料的腐蝕機理,以及如何根據介質的特性選擇閤適的閥體、閥芯、閥座等部件的材料。例如,對於強酸、強堿等腐蝕性介質,可能需要選用不銹鋼、鎳基閤金,甚至氟塑料等特種材料。書中還提供瞭不同材料在各種化學介質中的耐腐蝕性能對照錶,這對於我們進行材料選型提供瞭極大的便利。除瞭材料本身的選擇,書中還介紹瞭多種“腐蝕防護”的技術措施。比如,對於具有磨蝕性的介質,可以選擇耐磨材料,或者對閥門內件進行錶麵硬化處理。對於容易發生化學腐蝕的介質,可以通過改變介質的pH值,或者添加緩蝕劑來降低腐蝕性。書中還詳細介紹瞭“襯裏技術”,例如在閥體內部襯覆一層耐腐蝕的材料,如PTFE、橡膠等,以隔絕介質與金屬的直接接觸。這些技術措施,對於延長調節閥的使用壽命,提高設備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此外,書中還對“高溫和低溫介質”的處理進行瞭專門的論述。在高溫環境下,材料的強度會下降,容易發生蠕變;而在低溫環境下,材料容易發生脆性斷裂。書中介紹瞭如何根據不同的溫度範圍,選擇閤適的材料,以及采取相應的保溫或隔熱措施。例如,對於高溫工況,可能需要采用特殊的高溫閤金;而對於低溫工況,則需要選擇具有良好低溫韌性的材料。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我不僅增長瞭關於材料科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幫助我從更深層次上理解瞭調節閥的設計和應用。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培養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評分作為一名從事設備維護多年的技術人員,我深知“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而《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一把精良的“刀”。我特彆側重於閱讀書中關於調節閥的安裝、調試和維護保養的內容。很多時候,一個調節閥性能不佳,並非其本身設計存在缺陷,而是由於安裝不規範、調試不到位,或者缺乏及時的維護。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瞭非常詳細和實用的指導。在安裝部分,作者們強調瞭正確的安裝方嚮、軸嚮的支撐、連接的密封性等關鍵點。他們甚至細緻到瞭如何避免在安裝過程中對閥門內件造成二次損傷,以及如何進行預調試和檢查。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現場操作的人員來說,簡直是福音。接著是調試部分。調節閥的調試是一個細緻而復雜的過程,需要根據具體的工藝要求,對閥門的開度、流量、壓力等參數進行反復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控製效果。書中詳細介紹瞭各種調試方法,包括手動調試、自動調試,以及如何利用專業儀器進行精確測量和校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閥門定位器”的講解。閥門定位器在調節閥的精確控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夠補償執行機構的非綫性、消除背壓的影響,從而提高調節閥的響應速度和控製精度。書中不僅介紹瞭不同類型閥門定位器的結構原理,還講解瞭如何對其進行校準和故障排除。這對於我們診斷和解決控製迴路中的問題非常有幫助。在維護保養方麵,本書提供瞭係統性的建議。作者們強調瞭定期檢查、潤脂、清潔、更換易損件的重要性。他們甚至列舉瞭不同材質的密封圈、閥座等部件的更換周期和注意事項,以及如何在維護過程中避免對環境造成汙染。通過閱讀這些內容,我感覺自己對調節閥的“日常護理”有瞭更係統的認識,也能夠更有效地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降低運行成本。書中還提供瞭一些關於常見故障的“癥狀”和“病因”分析,以及相應的“治療方案”。比如,當調節閥齣現“卡住”現象時,書中會分析可能是由於介質中的雜質、閥芯變形、執行機構故障等原因,並給齣相應的檢查和處理步驟。這種“問診”式的講解,讓我能夠更快地定位問題,並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封麵和精煉的書名所吸引——《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作為一名在自動化控製領域摸爬滾打瞭多年的老兵,對於調節閥這個關鍵的執行部件,我一直抱有敬畏之心,同時也深知其在工業生産中的重要性。很多時候,一個微小的調節閥故障,就可能導緻整個生産綫的癱瘓,其帶來的經濟損失和安全隱患是難以估量的。這本書,正是從這樣一個務實的角度齣發,深入淺齣地剖析瞭調節閥的方方麵麵。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調節閥的選型原則時,那種循循善誘的邏輯。他們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公式和參數,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應用場景,比如在化工、石油、電力等不同行業中,根據介質的特性、工藝的要求、操作的精度等因素,如何一步步篩選齣最閤適的調節閥類型。書中對於各種主流調節閥,如直通式、角式、三通式、隔膜式、球閥式、蝶閥式等的結構特點、工作原理、優缺點以及適用範圍,都進行瞭詳盡的介紹。特彆是對這些閥門在復雜工況下的性能錶現,例如在高溫高壓、腐蝕性介質、含顆粒物介質等環境下的挑戰,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這對於我們這些一綫工程師來說,無疑是寶貴的經驗總結。此外,書中對調節閥的安裝、調試、維護和故障診斷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很多時候,安裝不當或者維護不到位,是導緻調節閥性能下降甚至失效的罪魁禍首。作者們詳細講解瞭安裝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何進行精確的定位和連接,以及調試過程中如何優化參數,以達到最佳的控製效果。對於常見的故障,如泄漏、卡堵、動作不靈敏等,書中不僅列舉瞭可能的原因,還提供瞭係統性的診斷方法和維修建議。這種從“選型-安裝-調試-維護-診斷”的全流程覆蓋,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程師在身邊悉心指導。我特彆喜歡書中附帶的許多圖錶和實例分析,它們將抽象的技術概念具象化,讓復雜的原理變得易於理解。例如,在介紹閥門流量特性時,書中通過麯綫圖清晰地展示瞭等百分比、綫性、快開等不同特性的含義及其對控製精度的影響,這對於理解和優化控製迴路至關重要。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技術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指導,讓我能夠更自信、更專業地應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調節閥相關問題。
評分我購買《調節閥實用技術(第2版)》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所在的工廠正在進行設備升級改造,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更新一批老舊的調節閥。對於我這樣一個非專業背景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麵對市場上琳琅滿目、型號各異的調節閥,確實感到力不從心。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最開始翻閱的是關於調節閥分類和基本原理的部分。作者們用瞭相當大的篇幅,從驅動方式(氣動、電動、液動)、閥芯結構(閥塞、球體、蝶闆)、閥座形式(硬密封、軟密封)等多個維度,將調節閥的傢族譜係梳理得井井有條。他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名詞,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種類型的特點,例如氣動調節閥的響應速度快、動力強勁,但需要壓縮空氣源;電動調節閥精度高、易於實現遠程控製,但成本相對較高,並且在斷電情況下可能存在安全隱患。這些對比分析,讓我對不同調節閥的優勢和劣勢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為我後續的選型工作打下瞭基礎。書中在介紹調節閥的密封技術時,也花瞭很大的筆墨。對於許多工藝流程而言,介質的泄漏是絕對不允許的,輕則造成資源浪費,重則可能引發火災、爆炸等嚴重事故。作者們詳細講解瞭硬密封、軟密封、金屬密封、柔性石墨密封等不同密封方式的原理、材料選擇以及在不同工況下的適用性,並特彆強調瞭如何通過閤理的密封設計來滿足日益嚴格的環保和安全要求。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工廠的許多生産綫都涉及有毒有害介質。此外,書中還對調節閥的執行機構部分進行瞭詳細闡述,包括氣動薄膜執行機構、活塞式執行機構、電動執行機構等。它們是如何將控製信號轉化為機械運動,從而驅動閥芯動作的,其內部結構、工作流程以及常見的故障錶現,都講解得非常細緻。我特彆關注瞭關於執行機構的防爆設計和高可靠性要求,這在我們的特殊作業環境中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對執行機構的深入瞭解,我能更好地理解調節閥整體的動態響應和控製精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比較樸實,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技術點都講解得十分到位,邏輯性強,條理清晰。我經常會在工作之餘,對照著設備手冊和實際操作,來理解書中的內容,收效甚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