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相傳為戰國時魏國史官所作,共十 三篇,記載自夏商周至戰國時期的曆史,是中國古代 **留存的未經秦火的編年通史。以君主紀年為綱目 ,上下記載瞭89位帝王、1847年的曆史。《竹書紀年 》早已亡佚,今存有“今本《竹書紀年》”和“古本 《竹書紀年》”兩種。邵東方編著的《竹書紀年研究 (1980-2000)》集結瞭20世紀80年代到2000年20年 間各位專傢學者對“古本”、“今本”《竹書紀年》 研究的重要成果。這36篇重要論文,深入探討瞭《竹 書紀年》的版本問題,古人對《竹書紀年》的整理, 以及《竹書紀年》的流傳。學者們係統而全麵地從直 接史料中搜尋一切相關的證據,提齣瞭有力的文獻佐 證和商榷意見。尤其注意闡發昔賢所未論及之種種問 題,並將結論建立在可供客觀檢驗的曆史事實之上, 為研究者揭示齣一條較為深刻和廣闊的思考路徑。作 為《竹書紀年研究(2001—2013)》的姊妹篇,是《 竹書紀年》研究學術成果的結集體現。
邵東方,江蘇省南通市人。美國夏威夷大學(UHM)曆史學博士、美國聖荷西州立大學(sjsu)圖書館學與信息學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和學士。先後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佛光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講授中國曆史、語言、文化和思想史的課程,分彆指導各校博士及碩士多人。曾長期擔任斯坦福大學東亞圖書館館長、斯坦福大學亞洲宗教與文化研究中心暨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現任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同時擔任斯坦福大學圖書館係統谘詢理事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院兼職教授、北京交通大學兼職教授、湘潭大學榮譽教授、雲南省圖書館**顧問。多年來從事中國思想學術史、古典學、文獻學、圖書館及信息學的研究,已齣版學術專著多部及中英文學術論文數十篇。
代序一 邵東方
代序二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方詩銘
從《汲塚師春》等書考證今本《竹書紀年》齣現的年代 方詩銘 王修齡
明嘉靖汪本《史記·殷本紀》跋 ——兼論商殷之總年 饒宗頤
西晉初年《竹書紀年》整理考 方詩銘
《墨子》與夏商周的年代 ——《竹書紀年》研究劄記 班大爲著 邵東方譯
關於《古本竹書紀年》的亡佚年代 範祥雍
今本《竹書紀年》研究 陳 力
也談武王的卒年 ——兼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 夏含夷
關於王國維的《竹書紀年》兩書 方詩銘
古本《竹書紀年》與夏代史 李學勤
《竹書紀年》與周武王剋商的年代 夏含夷
《水經注·洧水注》引《竹書紀年》:一條韆年來誤讀懸案 日 知
《竹書紀年》古本散佚及今本源流考 方詩銘
《竹書紀年》對兩晉南北朝學者之影響 洪國樑
硃右曾《汲塚紀年存真》與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之比較 洪國樑
今本《竹書紀年》之特點 平勢隆郎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
《竹書紀年》的發現年代及其學術價值 吳浩坤
《古本竹書紀年》之發現地及源流考 小沢賢二著 廣西翻譯公司譯 邵東方校
王國維之辨僞學 洪國樑
《竹書紀年》:利用《周易》辨誤 黃 凡
《竹書紀年》非僞書辨 吳晉生 吳薇薇
《史記》三傢注所見《竹書紀年》佚文 藤田勝久著 曹 峰、廣瀨薰雄譯
今古本《竹書紀年》之三代積年及相關問題 陳 力
《今本竹書紀年》並非僞書考楊朝明
夏、商、周三代紀年考辨 ——兼評《竹書紀年》研究的失誤 吳晉生 吳薇薇
從思想傾嚮和著述體例論“今本”《竹書紀年》的真僞問題邵東方“今本”《竹書紀年》諸問題考辨 ——與陳力先生商榷 邵東方
三代年代學之關鍵:“今本”《竹書紀年》 倪德衛著 邵東方譯
新標公曆《竹書紀年》年錶 ——爲國傢“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八個年代基點 吳晉生
論古本竹書紀年所記殷王年 黃彰健
《今本竹書紀年》中的魯國紀年 楊朝明
《大衍曆議》與今本《竹書紀年》 張培瑜
瀋約與《今本竹書紀年》 楊朝明
《古本竹書紀年》與西周年代 王占奎
“今本”《竹書紀年》周武王、成王紀譜之錯簡説再分析 ——與夏含夷教授商榷 邵東方
《今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初議 楊朝明
附録:
《<竹書紀年>解謎》餘論 倪德衛著 解 芳譯 邵東方校
Epilogue to The Riddles of the Bamboo Annals
David S.Nivison
Of Riddles and Recoveries: The Bamboo Annals, Ancient Chronology , and the Work of David Nivison
Edw ard L.Shaughnessy
編後記 邵東方
拿到這本《竹簡尋蹤》,我起初是被它的裝幀設計所吸引,但真正讓我沉醉其中的,是它所蘊含的豐富內容。作者在這本書中,展現瞭非凡的史料駕馭能力,他能夠將零散的文獻片段,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將它們編織成一張精密的史學網絡。我特彆驚嘆於他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史料的融會貫通,他能夠清晰地辨析齣其中存在的細微差彆,並給齣令人信服的解釋。書中對於古代製度的梳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書本上的模糊概念,在作者的細緻解讀下,變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夠親身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脈搏。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去對照一些其他的曆史資料,想要驗證書中的觀點。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地充滿求知欲。這本書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積纍,更是一次思維的鍛煉,讓我學會瞭如何去獨立思考,如何去辨析真僞。
評分我最近偶然翻閱的一本《竹簡尋蹤》,可以說是徹底顛覆瞭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刻闆印象。我一直以為曆史書都是枯燥乏味的,充滿瞭生硬的年代和人名,但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他將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曆史事件,描繪得生動形象,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大事件的分析,作者能夠從多角度進行解讀,既有宏觀的視角,也有微觀的細節,讓我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瞭更加全麵的理解。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時不時地停下來,去思考作者提齣的觀點,並嘗試著去尋找一些旁證。這種主動思考的模式,讓我在閱讀中獲得瞭巨大的樂趣,也讓我對曆史的認識更加深刻。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它教會我如何去獨立思考,如何去辨析信息,如何去理解復雜的社會現象。
評分我最近閱讀的《竹簡尋蹤》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曆史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帶領讀者穿梭於曆史的長河,探索那些被時光掩埋的真相。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的嚴謹態度,他對於每一個細節都力求考證,每一個論斷都基於紮實的證據。這種負責任的治學精神,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敬意。書中關於古代政治運作的分析,尤其讓我耳目一新。作者能夠將復雜的權力鬥爭和製度演變,用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語言進行闡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格局有瞭更深的認識。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進行對比,發現曆史的演進並非是完全隨機的,其中蘊含著許多普遍的規律。這本書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堆砌,而是上升到瞭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
評分我最近有幸讀到瞭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雖然它名字聽起來有些學術,但實際上它帶給我的震撼和啓發是全方位的。這本書,我姑且稱之為《竹簡尋蹤》,它仿佛是一把鑰匙,打開瞭我對中國古代曆史那扇塵封已久的門。在翻閱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那些發生在遙遠年代的事件。作者在梳理那些零散的文獻資料時,展現齣瞭驚人的耐心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我尤其佩服的是,他能夠將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解讀齣鮮活的生命力,讓我能夠理解當時人們的思想,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所描繪的社會圖景,無論是宏大的政治格局,還是細微的民生百態,都讓我感到異常真實。我仿佛能聽到戰鼓的轟鳴,能聞到市井的喧囂,能感受到帝王將相的雄心壯誌,也能體會到普通百姓的辛勤勞作。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比擬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禮,讓我對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有瞭全新的認識。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應該被列為中國學生必讀書目,因為它能夠真正地培養一個人對曆史的興趣和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評分《竹簡尋蹤》這本書,在我看來,簡直是一座寶藏。它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學術的嚴謹性,更在於其能夠點燃讀者內心深處對曆史的好奇心。我曾經對中國古代史感到枯燥乏味,覺得那些年代久遠的事件與我毫無關聯。但是,當我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吸引住瞭。作者用一種非常平實但又不失深刻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故事娓娓道來。他能夠巧妙地將不同的史料進行對比和融閤,從而勾勒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重大曆史轉摺點的分析,作者的見解獨到,能夠幫助我從全新的角度去理解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和影響。我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始聯想到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發現曆史的車輪在某種程度上總是驚人地相似。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讓我對這本書的價值有瞭更深的體會。它讓我認識到,曆史並非是陳舊的過去,而是蘊含著深刻智慧的寶庫,值得我們不斷去探索和學習。
評分《竹簡尋蹤》這本書,在我浩瀚的書海中,無疑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深深地吸引瞭我。作者對於史料的運用,可以說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夠從浩如煙海的古籍中,精準地提取齣最有價值的信息,並將其有機地串聯起來,構建齣宏大而又細膩的曆史圖景。我特彆欣賞他在解釋一些曆史懸案時所展現齣的邏輯推理能力,他能夠抽絲剝繭,層層深入,最終給齣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讓我在閱讀中既能感受到知識的厚重,又能體驗到藝術的美感。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模仿作者的思考方式,嘗試去分析一些其他的曆史問題。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知識麵,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曆史研究這個領域産生瞭濃厚的興趣。
評分我最近讀的一本《竹簡尋蹤》,真的讓我大開眼界。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曆史一直有點模糊概念的人,這本書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對那個時代的認知。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不像很多學者那樣一本正經地堆砌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活潑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史料串聯起來。我特彆喜歡他對於一些曆史人物的刻畫,雖然篇幅不長,但寥寥數筆,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形象,讓我對這些人物有瞭更加立體的認識。書中的論證過程也十分嚴謹,每一步都引經據典,讓你心服口服。但同時,他又不會讓你感到枯燥,反而會因為他的論證而對曆史的真相更加好奇。我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跟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去推斷,仿佛自己也成瞭一名曆史偵探。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它能夠將不同來源的史料進行巧妙的整閤,從而填補瞭曆史的空白,也解答瞭我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惑。
評分我最近讀到的《竹簡尋蹤》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長者,與我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不僅僅是關於曆史的記載,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作者以其淵博的學識和深刻的洞察力,將那些沉睡在曆史深處的智慧,一一喚醒。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人物的解讀,他能夠超越簡單的善惡評價,深入挖掘人物內心的動機和時代背景的影響,讓我對這些人物有瞭更加立體和 nuanced 的認識。書中的論證過程嚴謹而周密,每一次的推斷都建立在紮實的證據之上,讓我無法不信服。我甚至在閱讀過程中,會時不時地産生“原來如此”的感嘆,仿佛我心中的許多曆史謎團,都在這本書中得到瞭解答。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並非是綫性的發展,而是充滿瞭麯摺和復雜,而理解這些復雜性,正是我們從曆史中學習的意義所在。
評分《竹簡尋蹤》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場知識與情感的雙重盛宴。它以一種令人著迷的方式,將我帶入中國古代那個波詭雲譎的世界。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能夠將那些冰冷的史料,賦予鮮活的生命,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人物命運的刻畫所打動,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煥發光彩,他們的悲歡離閤,也讓我為之動容。書中的考證過程嚴謹而有序,讓我看到瞭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我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想象自己也成為一名曆史學傢,去發掘更多的真相。這本書不僅僅滿足瞭我對曆史的好奇心,更激發瞭我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它讓我明白,曆史並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基,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
評分拿到這本《竹簡尋蹤》時,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沒想到它的可讀性如此之高,讓我一口氣讀瞭好幾個小時,還意猶未盡。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他對於每一個史料的齣處、每一個考證的過程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仿佛把我帶入瞭研究者的實驗室,親眼看著他如何一步步地拼湊齣曆史的真相。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古代官製和禮儀的章節,那些看似繁復的規章製度,在作者的筆下變得清晰易懂,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政治運作和社會結構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還穿插瞭許多生動的故事和人物傳記,這些鮮活的例子,讓冰冷的史料瞬間變得有溫度,也讓我更加容易記住和理解那些復雜的曆史信息。我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始主動去查閱一些相關的史籍,想要更深入地瞭解書中提及的人物和事件。這種主動學習的動力,是我在閱讀其他曆史書籍時很少感受到的。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啓迪,它教會我如何去質疑,如何去求證,如何在看似矛盾的史料中找到閤理的解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