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續通鑒紀事本末(全冊)
:360元
作者:(清)李銘漢 撰,張興武 校
齣版社:甘肅人民
齣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22603142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續通鑒紀事本末·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二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三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四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五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六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七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八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九冊》
《續通鑒紀事本末·第十冊》
內容提要
續通監紀事本未(以下簡稱本未)一一十捲,其八十九捲以前為清人李銘漢所輯,九十捲至末捲為銘漢次子於鍇所續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有木刻本印行,其捲首標有「光緒癸卯開雕丙午夏仲竣工 武威李氏藏闆」字樣,此乃本末迄今所存之傳本。 李氏本末基本依據清畢沅續資治通監(以下簡稱續通監)輯錄編纂而成,其體例、作法又略同於宋袁樞通監紀事本末。前人稱此書「義例謹嚴,條貫備具,視陳邦瞻、馮琦書為通核」[一]。或雲「不得李氏之書,使傢喻戶曉,於據撰通史之資料,不無缺憾」[二]。若以宋、遼、金、元四代曆史之研究而言,本末一書之史料價值,實可與畢沅之書相伯仲;就通監係列史籍而論,李氏本末實乃袁氏通監紀事本未之後續也。袁、畢二書流傳既廣,李氏本末卻久被冷落。究其緣由,蓋因本末闆印冊數既鮮,且多毀散之故也。今略事校訂、標點以刊行,供讀者閱讀參考。
文摘
暫無相關內容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最近迷上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那些能夠縱覽全局、脈絡清晰的史書。偶然間在書店翻到這套《續通鑒紀事本末》,被它厚重的體量和“紀事本末”這種體例吸引住瞭。雖然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僅僅是粗略地翻閱瞭一下目錄和一些章節的開篇,就已經能感受到它作為一套巨著的潛力。我尤其欣賞“紀事本末”這種編排方式,它不像正史那樣按時間順序或者人物劃分,而是將一件大事、一個曆史時期作為一個獨立的條目,詳細敘述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相關人物的活動。這樣的好處是,讀者可以圍繞某個具體事件,比如“安史之亂”或者“靖康之恥”,從頭到尾地梳理清楚,而不用在不同捲帙之間來迴翻找。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曆史事件,把握其來龍去脈,非常有幫助。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也讓我眼前一亮。傳統的綫裝風格,配以古樸的封麵設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符號,能夠喚起人對曆史的敬畏之情。翻開書頁,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字體,雖然是點校本,但保留瞭古籍的韻味,閱讀起來是一種享受,而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瞭解到,這套書是“正版”的,並且是“古籍文獻及點校”的,這說明它在校勘和整理方麵應該下瞭很大的功夫,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原著的麵貌,減少誤讀的可能性。對於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追求的讀者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我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每天抽齣一點時間,慢慢地品讀其中的某一捲,爭取對某個曆史時期有更深入的瞭解。
評分我是一個對中國古代曆史情有獨鍾的讀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提供係統性、全景式敘述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深深地打動瞭我。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零散的事件記憶,而應該建立起一個清晰的邏輯框架,將各個事件有機地聯係起來。 這套書的“紀事本末”編排方式,恰恰能夠幫助我做到這一點。它將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一次重要的變革,或者一場波瀾壯闊的戰爭,作為一個獨立的“本末”來敘述。這種方式能夠讓讀者圍繞某個具體事件,從起因、經過到結果,進行深入細緻地瞭解,而不用在眾多的捲帙中費力地搜尋。 我非常欣賞這套書是“正版”的,並且是“古籍文獻及點校”的。這意味著它在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都經過瞭專業的處理。對於古籍的閱讀,校勘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準確性和深度。一個嚴謹的點校本,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曆史的本來麵貌,避免因為版本問題造成的誤讀。 目前,我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這套書,但僅憑其厚重的體量和“紀事本末”的體例,我就已經預感到它將帶給我一場知識的盛宴。我計劃在未來的日子裏,將它作為我係統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工具,希望能夠通過閱讀,更深入地理解中國曆史的演進脈絡,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
評分最近在書架上添置瞭不少曆史類書籍,其中這套《續通鑒紀事本末》無疑是最具分量的“壓軸之作”。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製度和社會結構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紀事本末”的體例,恰恰能夠幫助我從一個微觀的視角切入,去理解宏觀的曆史進程。 我特彆喜歡它將曆史事件進行獨立編排的特點。舉個例子,如果我想瞭解“杯酒釋兵權”的來龍去脈,隻需要翻到那一章,它就會詳細地講述事情發生的背景、參與人物、具體對話,以及後續的影響。這種“一事一章”的模式,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它不像傳統的通史那樣,將事件分散在不同捲冊中,需要讀者自行梳理。 這本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也讓我十分看重。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經過專業的整理和校勘。對於研究曆史的人來說,原版的可靠性至關重要。我曾遇到過一些非專業的版本,其中錯誤百齣,實在令人沮喪。而這套“正版”的書籍,至少在學術嚴謹性上有瞭保障。 我目前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看到書名和目錄,我就對它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不同曆史時期政治鬥爭的復雜性,以及王朝興衰背後深層的原因。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是一扇窗戶,讓我能夠窺探那個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時代。
評分我最近在書店裏淘到瞭一套頗具分量的書籍——《續通鑒紀事本末》。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強烈求知欲的讀者,我一直苦於尋找能夠係統梳理曆史脈絡,並且以一種生動、清晰的方式呈現的史書。這套書的“紀事本末”體例,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 我尤其欣賞這種將曆史事件獨立成篇的編排方式。傳統的史書,往往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人物來劃分,閱讀起來容易在不同捲冊之間跳轉,打斷思路。而“紀事本末”則可以將一個重大曆史事件,比如“靖康之恥”,作為一個完整的敘事單元來呈現。這樣,我就可以圍繞著事件本身,深入地瞭解其發生的背景、過程、參與人物,以及最終的結局,從而形成一個連貫、清晰的認知。 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也讓我對其品質十分認可。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經過專業的整理和校勘,確保瞭史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者來說,能夠讀到這樣一套嚴謹、權威的版本,是莫大的福音。 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憑其厚重的紙張、古樸的裝幀以及“紀事本末”的體例,我就已經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計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將它作為我的“床頭書”,每天細細品讀其中的某一捲,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
評分最近迷上瞭中國古代史,特彆是那些能夠提供全麵、深入視角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成功吸引瞭我的注意。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曆史時期,僅僅知道事件的發生時間是不夠的,更需要瞭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對當時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 這本書的“紀事本末”編排方式,恰好滿足瞭我對這種深入瞭解的需求。它將曆史事件以獨立篇章的形式呈現,允許讀者圍繞某個具體事件,比如某個朝代的重大改革,或者一次影響深遠的戰爭,進行係統性的學習。這種方式比傳統的編年體或紀傳體史書,更能幫助讀者把握曆史事件的全局,理解其內在邏輯。 我特彆看重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屬性。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學者們的精心整理和校勘。對於研究曆史的人來說,史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至關重要的。一本經過嚴謹校勘的古籍,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讀的可能性,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的學習基礎。 盡管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粗略地翻閱,我就能感受到這套書的厚重和價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量是巨大的,足以讓任何一個對中國古代史感興趣的讀者沉醉其中。我計劃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慢慢地品讀,將這本書作為我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曆史的重要參考。
評分最近,我開始沉迷於中國古代曆史的細節之中,渴望能夠找到能夠提供係統性、全麵性解讀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成功地滿足瞭我這一需求。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最忌諱的就是碎片化和錶麵化,而“紀事本末”這種將曆史事件獨立成篇的編排方式,恰恰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這一點。 我喜歡這種能夠圍繞一個具體事件,從頭到尾進行詳盡敘述的閱讀體驗。例如,如果我想瞭解“安史之亂”是如何爆發並影響瞭唐朝的走嚮,我可以直接翻到相關的“本末”,它會詳細地講述事件發生的背景、各方勢力的角力、關鍵人物的決策,以及這場叛亂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方式,比零散的編年史,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事件的關聯性。 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也讓我對其品質十分認可。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經過專業的整理和校勘,確保瞭史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研究者來說,能夠讀到這樣一套嚴謹、權威的版本,是莫大的福音,能夠避免因為版本問題造成的誤讀。 盡管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翻閱,但僅憑其厚重的紙張、古樸的裝幀以及“紀事本末”的體例,我就已經對它充滿瞭期待。我計劃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將它作為我的“枕邊書”,每天細細品讀其中的某一捲,希望能夠藉此機會,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方方麵麵,從而構建起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曆史認知。
評分近期,我將目光投嚮瞭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希望能夠找到能夠提供全麵、係統性視角的史料。《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成為瞭我近期關注的焦點。我一直覺得,曆史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零散的時間點上,而需要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事件鏈條。 “紀事本末”這種編排方式,正是能夠幫助我實現這一目標的。它將曆史上的重大事件,例如一場重要的改革,或者一次影響深遠的政治運動,作為一個獨立的篇章來闡述。這意味著,我能夠圍繞著某一個特定的曆史事件,從頭到尾地進行深入的瞭解,把握其前因後果,以及相關的曆史人物活動。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對於我理解復雜的曆史進程至關重要。 我尤其看重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專業學者的整理和校勘。對於研究者而言,史料的可靠性是研究的基石。一個經過嚴謹校勘的版本,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曆史信息的準確性,減少因版本差異造成的誤解。 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其宏大的篇幅和“紀事本末”的體例,我就已經能夠感受到這套書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它無疑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反復研究的史學巨著,將為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理解,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全新的視角。
評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時代的風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那個時代留下的文字,尤其是那些經過曆史沉澱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雖然名字聽起來有些“官方”和“學術”,但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量絕對是驚人的。我之所以對其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它提供的不僅僅是冰冷的事實,更是曆史事件的“紀事”方式。這意味著,它會以一種更具敘事性的方式,將曆史事件娓娓道來,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個時代的波瀾壯闊。 尤其是我對其中一些涉及政治鬥爭和軍事衝突的篇章特彆感興趣。想象一下,能夠詳細瞭解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是如何一步步升級的,或者宋朝如何從強盛走嚮衰亡,這種宏大的曆史畫捲,僅憑現有的曆史普及讀物是很難體會到的。這套書的“點校”版本,也讓我對它的可讀性有瞭信心。畢竟,古籍原文往往存在字詞、標點等方麵的障礙,點校後的版本能夠極大地降低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獻。 我打算先從自己比較熟悉的幾個朝代或者事件的篇章開始閱讀,比如宋遼、宋金時期的戰爭,或者明朝的黨爭。通過閱讀這些“本末”,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動嚮,統治者的決策,以及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這套書無疑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等待著我去挖掘其中的金礦。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曆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套能夠係統地梳理曆史脈絡,同時又具有生動敘事性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便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成功地引起瞭我的關注。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學習,最忌諱的就是碎片化和錶麵化,而“紀事本末”這種將曆史事件獨立成篇的編排方式,恰恰能夠幫助我們避免這一點。 我喜歡這種能夠圍繞一個具體事件,從頭到尾進行詳盡敘述的閱讀體驗。例如,如果我想瞭解“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麵是如何形成的,我可以直接翻到相關的“本末”,它會詳細地講述從唐朝衰亡到宋朝建立期間,各個政權的興衰更迭,以及其中的人物恩怨。這種方式,比零散的編年史,更能讓讀者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和事件的關聯性。 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也讓我對其充滿瞭信心。我曾經接觸過一些古籍的非點校版本,閱讀起來相當吃力,常常因為生僻字詞和標點符號的缺失而感到沮喪。而經過專業點校的版本,則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輕鬆地接觸到這些珍貴的曆史文獻。 盡管我目前還沒有完全深入閱讀這套書,但僅憑它厚重的分量和“紀事本末”的體例,我就已經預感到它將成為我深入瞭解中國古代史的一扇重要窗口。我打算在未來的日子裏,慢慢地去品味其中的每一個“本末”,希望能從中汲取曆史的智慧,加深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政治的理解。
評分我對中國古代曆史的興趣由來已久,尤其喜歡那些能夠提供宏觀視角、深入細節的史書。《續通鑒紀事本末》這套書,以其獨特的“紀事本末”體例,成功地吸引瞭我的目光。我一直認為,理解曆史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能夠圍繞著具體的事件,深入地進行梳理和分析。 這套書的“紀事本末”編排方式,正是我所期望的。它將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一次關鍵的戰役,或者一次重要的政策改革,作為一個獨立的“本末”來詳細闡述。這樣的編排,使得讀者可以圍繞著某個具體事件,全麵地瞭解其發生的原因、發展的過程、涉及的人物,以及最終的影響。這種方式,比傳統的編年體或紀傳體史書,更能幫助讀者建立起清晰的曆史脈絡。 我尤其看重這套書的“古籍文獻及點校”的屬性。這意味著它是在尊重原始文獻的基礎上,經過學者們嚴謹的整理和校勘。對於想要深入研究曆史的讀者來說,史料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至關重要。一個經過精心點校的版本,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誤讀的可能性,為讀者提供一個可靠的學習基礎。 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部分章節的開篇,我就能感受到這套書所蘊含的巨大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一個研究曆史的寶庫,將為我提供一個更廣闊、更深入的視野來理解中國古代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