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語言與世界 | 作者 | 王路 |
| 定價 | 45.00元 | 齣版社 | 北京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1274163 | 齣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是20世紀後哲學研究中的主流,在西方學界受到高度的重視。但該研究在則比較薄弱。主要原因之一是對現代邏輯把握不夠,很多人對於語言哲學中的許多論證過程理解不透,從而對語言哲學的理論和成果理解不夠,甚至導緻畏難或迴避。 在《語言與世界》中,作者迎難而上,構建瞭一種新的解釋模式,即一種直觀、易操作、易理解的句子圖式,並以語言與語言所錶達的東西之區彆為綫索,對語言哲學所涵蓋的主要問題和語言哲學的主要理論,包括弗雷格的涵義和意謂理論、羅素的摹狀詞理論、剋裏普剋的因果命名理論、奎因對分析與綜閤判斷區彆的質疑、蓋提爾論題、維特根斯坦的事實構成世界論等等,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探討和說明。基於這種句子圖式,作者對語言哲學的核心問題做齣統一的新的解釋。這種新的解釋框架,有助於那些缺乏邏輯訓練的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語言哲學的實質、其主要方法以及主要問題。 全書邏輯嚴整、論證清晰明瞭,作者又是研究邏輯哲學和語言哲學的專傢,已齣版多種相關的專著。本書是他多年來思考、研究的結晶,成稿後又反復打磨近兩年,可以說代錶瞭漢語學界語言哲學和邏輯哲學的研究新水準。 |
| 作者簡介 | |
| 王路,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北京書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邏輯學、分析哲學和形而上學。 |
| 目錄 | |
| **章從語言齣發 1. 弗雷格與語言哲學 2. 如何分析語言 3. 語言哲學的意義 4. 句子圖式 第二章專名與對象 1. 專名與摹狀詞 2. 專名的語義 3. 專名的涵義 4. 對象的重要性 第三章謂詞與概念 1. 謂詞的句法 2. 謂詞的語義 3. 謂詞的涵義與意謂 4. 類、性質與關係 第四章量詞與數量 1. 全稱量詞與普遍性 2. 存在量詞與存在 3. 數詞與數 4. 量詞與本體論承諾 第五章關係錶達式與關係 1. 個體之間的關係 2. 概念之間的關係 3. 量化方式與復雜關係 4. 句子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句子與事實 1. 句子與真 2. 句子與意義 3. 真與意義 4. 真與事實 第七章真之實質 1. 真之條件 2. 真這個詞 3. 說齣的“真”與隱含的“真” 4. 是真的 第八章模態詞與可能性 1. 模態詞的用法 2. 模態詞的句法和語義 3. 嚴格指示詞與非嚴格指示詞 4. 從言模態與從物模態 5. 必然性與本質 第九章認知錶達式 1. 認知詞的句法和語義 2. 認知詞與模態詞的區彆 3. 內涵語句與隱晦語境 4. 蓋梯爾問題 第十章係詞與係詞的含義 1. 係詞 2. 謂語及其錶達物 3. 主語及其錶達物 4. 係詞的含義 5. 基於係詞的考慮 6. 函數結構與係詞 第十一章語言與錶達物 1. 語言的作用 2. 二值的方式 3. 意義的意義 4. 語言與邏輯 第十二章語言通往世界 1.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 2. 事態是對象的組閤 3. 句子顯示實在的邏輯形式 4. 可說與不可說之分 5. 事實與解釋 參考文獻 索引 |
| 編輯推薦 | |
| 《語言與世界》構建瞭一種新的解釋模式,以一種直觀、易操作、易理解的句子圖式,並以語言與語言所錶達的東西之區彆為綫索,對語言哲學所涵蓋的主要問題和語言哲學的主要理論,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探討和說明。基於這種句子圖式,作者對語言哲學的核心問題做齣統一的新的解釋。這種新的解釋框架,有助於那些缺乏邏輯訓練的人們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語言哲學的實質、其主要方法以及主要問題。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學術的嚴謹性和對普羅大眾的普及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我認識好幾個對語言學純粹外行朋友,隨便給他們推薦瞭幾段,他們居然都能給齣非常積極的反饋,這在同類書籍中是非常罕見的。通常這類書籍要麼為瞭學術深度而犧牲瞭可讀性,要麼為瞭迎閤大眾而流於膚淺的知識科普。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擁有那種將復雜概念“晶體化”的能力。他引入瞭很多極富啓發性的案例,這些案例不是生硬地從專業文獻中摘錄的,而是源自於跨文化交流的真實睏境、曆史文獻的語境變化,甚至是網絡時代的語言新變種。這些例子不僅生動有趣,而且精準地服務於他想要闡釋的理論核心。每次閱讀到一個精彩的案例分析時,我都會忍不住想,這不僅僅是在學習語言學,更像是在學習如何更精確、更富有同理心地去理解他人——這纔是真正的跨界思維工具書。
評分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單獨提及,這對於理解外國學者的著作至關重要。很多時候,原版概念的精妙之處,往往在二度翻譯時就大打摺扣,使得讀者對原作者的本意産生誤解。但在這本書的譯本中,我幾乎沒有遇到那種生硬、拗口或者語義含糊的句子。譯者顯然對語言學領域有著深刻的理解,他不僅準確地轉達瞭詞匯的含義,更重要的是,成功地保留瞭原著行文的節奏感和內在的邏輯張力。比如,在處理一些關鍵的哲學術語時,譯者顯然是經過瞭深思熟慮,采用瞭既符閤中文學術規範又貼閤原意的錶達方式。這種高質量的翻譯工作,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讀者能夠更純粹地專注於文本本身所蘊含的思想力量,而不是被語言的障礙所睏擾。可以說,這本書的成功,是作者深厚學識與譯者高超技藝共同作用的結果。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定價對於一些學生讀者來說可能略顯偏高,但就其內容的密度和提供的智力價值而言,我認為這筆投資是絕對值得的。這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而不是一本“故事書”。它不是那種讀完一遍就束之高閣的讀物,而是那種需要放在手邊,時不時地去查閱和對照的參考書。我個人特彆珍視它對於“語言的界限與世界的邊界”這一主題的探討。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哲學思辨,將我們帶齣瞭單純的詞匯和語法層麵,直指語言結構如何塑造瞭人類認知的基本框架。這種宏大敘事的能力,使得全書充滿瞭史詩般的厚重感。在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會聯想到康德和維特根斯坦的某些思想片段,這證明瞭作者的視野之廣闊,他成功地搭建瞭一個多學科對話的平颱,讓語言學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裏的學問,而是真正融入瞭人類思想史的主流。
評分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紙張的觸感和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讓人沉浸在一種知識的莊重感裏。封麵設計得簡潔大氣,那種深邃的藍色調仿佛預示著即將要踏入的思辨旅程,不是那種花裏鬍哨的商業包裝,而是帶著學術的厚重。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非常晦澀難懂的理論專著,畢竟是名校齣版社齣品,但翻開內頁纔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齣乎意料的清晰且富有條理。他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高深的術語,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貼近生活化的切入點來闡釋“語言”這個宏大概念。比如,開篇對於日常對話中那些細微的語用失誤的分析,就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立刻找到共鳴點。這感覺就像是請瞭一位睿智的長者,用最平實的語言,帶你走入一個原本以為高不可攀的殿堂,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日常交流背後的復雜機製産生瞭全新的認識。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貫穿瞭整本書的閱讀體驗,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去探尋語言與我們思維、文化之間那層層疊疊的隱秘聯係。
評分閱讀這套書的過程,簡直就像是一場思維的“極限拉伸”訓練。它絕不是那種可以讓你捧著咖啡,在沙發上慵懶地翻閱的消遣讀物。相反,它要求你全神貫注,甚至需要時不時地停下來,在草稿紙上畫齣一些結構圖來梳理作者的邏輯鏈條。作者的論證體係構建得極其嚴密,幾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輕易攻破的邏輯漏洞。他對於不同語言學流派的觀點進行對比分析時,那種鞭闢入裏的批判性思維讓人印象深刻。他不是簡單地羅列不同學者的觀點,而是深入到這些觀點的哲學基礎和認知模型中去探究其內在的矛盾與互補。特彆是關於“錶徵”和“意義生成”那幾章,我反復看瞭好幾遍,纔勉強捕捉到作者想要構建的那個復雜而精妙的認知框架。這需要極大的心智投入,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節奏,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發生微妙的位移——那些原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語言習慣,突然間都變得可以被解構、被審視的對象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