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语言与世界 | 作者 | 王路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1274163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是20世纪后哲学研究中的主流,在西方学界受到高度的重视。但该研究在则比较薄弱。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现代逻辑把握不够,很多人对于语言哲学中的许多论证过程理解不透,从而对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成果理解不够,甚至导致畏难或回避。 在《语言与世界》中,作者迎难而上,构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式,即一种直观、易操作、易理解的句子图式,并以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之区别为线索,对语言哲学所涵盖的主要问题和语言哲学的主要理论,包括弗雷格的涵义和意谓理论、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克里普克的因果命名理论、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判断区别的质疑、盖提尔论题、维特根斯坦的事实构成世界论等等,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和说明。基于这种句子图式,作者对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做出统一的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框架,有助于那些缺乏逻辑训练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哲学的实质、其主要方法以及主要问题。 全书逻辑严整、论证清晰明了,作者又是研究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专家,已出版多种相关的专著。本书是他多年来思考、研究的结晶,成稿后又反复打磨近两年,可以说代表了汉语学界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的研究新水准。 |
| 作者简介 | |
| 王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北京书生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学、分析哲学和形而上学。 |
| 目录 | |
| **章从语言出发 1. 弗雷格与语言哲学 2. 如何分析语言 3. 语言哲学的意义 4. 句子图式 第二章专名与对象 1. 专名与摹状词 2. 专名的语义 3. 专名的涵义 4. 对象的重要性 第三章谓词与概念 1. 谓词的句法 2. 谓词的语义 3. 谓词的涵义与意谓 4. 类、性质与关系 第四章量词与数量 1. 全称量词与普遍性 2. 存在量词与存在 3. 数词与数 4. 量词与本体论承诺 第五章关系表达式与关系 1. 个体之间的关系 2. 概念之间的关系 3. 量化方式与复杂关系 4. 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句子与事实 1. 句子与真 2. 句子与意义 3. 真与意义 4. 真与事实 第七章真之实质 1. 真之条件 2. 真这个词 3. 说出的“真”与隐含的“真” 4. 是真的 第八章模态词与可能性 1. 模态词的用法 2. 模态词的句法和语义 3. 严格指示词与非严格指示词 4. 从言模态与从物模态 5. 必然性与本质 第九章认知表达式 1. 认知词的句法和语义 2. 认知词与模态词的区别 3. 内涵语句与隐晦语境 4. 盖梯尔问题 第十章系词与系词的含义 1. 系词 2. 谓语及其表达物 3. 主语及其表达物 4. 系词的含义 5. 基于系词的考虑 6. 函数结构与系词 第十一章语言与表达物 1. 语言的作用 2. 二值的方式 3. 意义的意义 4. 语言与逻辑 第十二章语言通往世界 1.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2. 事态是对象的组合 3. 句子显示实在的逻辑形式 4. 可说与不可说之分 5. 事实与解释 参考文献 索引 |
| 编辑推荐 | |
| 《语言与世界》构建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式,以一种直观、易操作、易理解的句子图式,并以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东西之区别为线索,对语言哲学所涵盖的主要问题和语言哲学的主要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和说明。基于这种句子图式,作者对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做出统一的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框架,有助于那些缺乏逻辑训练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语言哲学的实质、其主要方法以及主要问题。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一下子就让人沉浸在一种知识的庄重感里。封面设计得简洁大气,那种深邃的蓝色调仿佛预示着即将要踏入的思辨旅程,不是那种花里胡哨的商业包装,而是带着学术的厚重。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非常晦涩难懂的理论专著,毕竟是名校出版社出品,但翻开内页才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出乎意料的清晰且富有条理。他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高深的术语,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化的切入点来阐释“语言”这个宏大概念。比如,开篇对于日常对话中那些细微的语用失误的分析,就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立刻找到共鸣点。这感觉就像是请了一位睿智的长者,用最平实的语言,带你走入一个原本以为高不可攀的殿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日常交流背后的复杂机制产生了全新的认识。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语言与我们思维、文化之间那层层叠叠的隐秘联系。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定价对于一些学生读者来说可能略显偏高,但就其内容的密度和提供的智力价值而言,我认为这笔投资是绝对值得的。这更像是一本“工具箱”而不是一本“故事书”。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读物,而是那种需要放在手边,时不时地去查阅和对照的参考书。我个人特别珍视它对于“语言的界限与世界的边界”这一主题的探讨。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哲学思辨,将我们带出了单纯的词汇和语法层面,直指语言结构如何塑造了人类认知的基本框架。这种宏大叙事的能力,使得全书充满了史诗般的厚重感。在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联想到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某些思想片段,这证明了作者的视野之广阔,他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学科对话的平台,让语言学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真正融入了人类思想史的主流。
评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一场思维的“极限拉伸”训练。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让你捧着咖啡,在沙发上慵懒地翻阅的消遣读物。相反,它要求你全神贯注,甚至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些结构图来梳理作者的逻辑链条。作者的论证体系构建得极其严密,几乎找不到任何可以被轻易攻破的逻辑漏洞。他对于不同语言学流派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时,那种鞭辟入里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印象深刻。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学者的观点,而是深入到这些观点的哲学基础和认知模型中去探究其内在的矛盾与互补。特别是关于“表征”和“意义生成”那几章,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才勉强捕捉到作者想要构建的那个复杂而精妙的认知框架。这需要极大的心智投入,但一旦你跟上了作者的节奏,你会发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微妙的位移——那些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语言习惯,突然间都变得可以被解构、被审视的对象了。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对普罗大众的普及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认识好几个对语言学纯粹外行朋友,随便给他们推荐了几段,他们居然都能给出非常积极的反馈,这在同类书籍中是非常罕见的。通常这类书籍要么为了学术深度而牺牲了可读性,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流于肤浅的知识科普。然而,这位作者似乎拥有那种将复杂概念“晶体化”的能力。他引入了很多极富启发性的案例,这些案例不是生硬地从专业文献中摘录的,而是源自于跨文化交流的真实困境、历史文献的语境变化,甚至是网络时代的语言新变种。这些例子不仅生动有趣,而且精准地服务于他想要阐释的理论核心。每次阅读到一个精彩的案例分析时,我都会忍不住想,这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学,更像是在学习如何更精确、更富有同理心地去理解他人——这才是真正的跨界思维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单独提及,这对于理解外国学者的著作至关重要。很多时候,原版概念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二度翻译时就大打折扣,使得读者对原作者的本意产生误解。但在这本书的译本中,我几乎没有遇到那种生硬、拗口或者语义含糊的句子。译者显然对语言学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准确地转达了词汇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成功地保留了原著行文的节奏感和内在的逻辑张力。比如,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哲学术语时,译者显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采用了既符合中文学术规范又贴合原意的表达方式。这种高质量的翻译工作,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读者能够更纯粹地专注于文本本身所蕴含的思想力量,而不是被语言的障碍所困扰。可以说,这本书的成功,是作者深厚学识与译者高超技艺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