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丛书:中国货币政策(英汉对照)》内容简明扼要,客观准确,可读,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既适合国内外学界研究人员阅读和使用,也适合对经济金融问题感兴趣的一般读者,对于大专院校金融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难得的学习和研究资料。
第一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概述图
(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历经十几年的推进,市场机制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改革实践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与企业和金融机构产制度改革、金融市场建设步伐的契合度大体协调,与宏观调控的方向和节奏相衔接,经历了管制利率的“破”与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立”。破立结合,积极稳妥推进,既有利于行政管制价格向市场化价格的平稳过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金融稳定;又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提高风险定价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利率间接调控机制。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行渐近的过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走向深入,接下来将更多地转向依靠机制建设与产品创新来推进。应该看到,市场化的深层次改革更直接关系到国家金融稳定,推进改革必须要与市场约束机制建立、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和经营模式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转变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政策要点,形成有利于巩固新制度演进的合力,推动市场化改革取得新进展,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利率市场化需要充分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市场竞争的首要条件是财务硬约束,防止软约束机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干扰市场机制运行。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来说,市场竞争中还可能出现财务软约束机构倒逼硬约束机构的现象;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金融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这些因素也制约着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建立稳健性标准,确立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由此选择相应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强化市场约束机制。
2.加强金融机构定价机制建设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定价机制:一是要健全科学的产品定价机制,通过量化成本和收益进行科学定价;二是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更多地转向以机构整体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模式;三是利率风险集中管理,推动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当然,信用产品的定价复杂程度远高于一般产品。
……
说实话,我购买这类书籍的主要目的,是想弄明白中国央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是如何权衡稳定增长和防范风险这两大目标的。全球供应链重塑、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透明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近几年,比如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中国央行所采取的非常规操作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降准降息的幅度选择、结构性工具的使用频率,这些决策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中国特色”的考虑?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将理论模型与实际操作数据相结合,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政策传导机制效率的量化评估,而不是停留在“应该怎么做”的层面,而是“实际做到了什么程度”的探讨。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能否解开这些实际操作中的谜团。
评分拿到手后随便翻了翻目录和部分章节的排版,立刻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双语学习”气息。这种英汉对照的设置,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阅读国际金融报告或者关注海外同行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方便了。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参考,更像是一个实时的、同步的学习工具。想象一下,当你在阅读一个关于LPR改革的专业段落时,可以立刻对照英文原版,看看那些精准的术语是如何被翻译和使用的,这对于提升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尤其是金融术语的掌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特别关注到,这种对照是否会影响阅读的流畅性,是采用并列式还是上下对照?如果是后者,希望排版设计能处理得当,避免视觉疲劳。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同时,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地道性,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政策解读书,更是一本高水平的金融翻译教材了。这种跨语言的学习体验,是很多单一语言书籍无法比拟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讲究的,封面色调沉稳又不失大气,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内容必然是干货满满。我一直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演变轨迹非常感兴趣,市面上介绍这个主题的书籍不少,但大多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零散的政策解读,缺乏系统性。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从历史脉络到最新实践,都能有所覆盖。特别是它如果能把复杂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操作,用清晰易懂的方式阐述出来,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如果内容结构能做到逻辑严密,章节之间衔接自然,读起来就不会感到费力。毕竟,要真正理解一个经济体的货币政策,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框架,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搭建这个框架的坚实基石。我对作者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深度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是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推荐的书,想必内容质量是有保障的。总而言之,初看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与实践并重的力作。
评分从出版机构来看,中国金融出版社直属书店的出品,通常代表着其内容来源的权威性和官方背景。这让我对书中所引用的数据来源和官方文件解读抱有极高的信任度。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官方视角”下的深度解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的层面上。例如,在讨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反应机制和政策工具的适应性调整,这些细节往往是外界难以获取的。我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解读那些官方会议纪要和工作报告的,如何将这些文字化的政策意图,转化为可操作的经济分析框架。这种“内部人”的视角,即便不是直接的内部资料,也需要具备极强的政策敏感度和历史沉淀感。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架起理论研究与政策实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感受到政策制定者的思考脉络,那么它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教科书范畴了。
评分这本书的厚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暗示着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并存。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对于宏观经济类的书籍,喜欢从基础概念开始梳理,然后逐步深入到前沿问题。我希望这本书的开篇部分,能够对中国的金融体系结构,特别是中央银行的职能划分、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系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很多时候,我们对“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理解是模糊的,不同的解读导致了不同的市场预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官方或权威的、结构化的定义和历史沿革,那将为我后续理解更复杂的政策工具打下坚实的基础。它不应该是那种只适合专家圈子讨论的晦涩文本,而应该是一个能够让高年级本科生和初级研究人员都能有效吸收的入门级权威参考书。期待它的内容组织,能够体现出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