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理、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
宏观讲解中国历史地理图景
带孩子从远古到今天
重新认识脚下的大地和中华文明
培养“时间+空间”的认识世界的方式
造就开阔的眼界和看大局的头脑
书名: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给孩子系列)
定价:49.80元
作者:唐晓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1
页码:29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2556
"1、 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看懂华夏文明的轨迹和成就
?? 华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们都在哪里?
九州、五服,这代表了什么概念?
为什么欧洲的城市是圆的,中国的城市都是方的?
北京城的中轴线上都有什么?
……
?? 从文明、地域、社会、环境、艺术、风俗、王朝、地图等八个角度,论述历史地理的看世界方式。
?? 在历史中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山川河流的关系。
2、 时间+空间,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式
?? 在建立世界观的年龄,培养时空的视角。《给孩子的历史地理》将地理问题与历史大事结合起来,教会孩子从多维的、互相联系的网络中观察世界。
?? 用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去认识世界,方能造就远大眼光和宏观视野,天下大事尽在头脑之中。
3、 轻松学地理,告别死记硬背
?? 孩子往往对死板的地理知识望而生畏,其实地理是活的,它就活在历史里。
?? 弄懂了地理的问题并不都在地上,还有一部分在人的脑子和行为里,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和鲜活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就能相互启发,豁然开朗。
?? 让孩子摆脱死记硬背,先明白道理,再轻松学习地理和历史。
4、 图文并茂,直观感受大千世界和灿烂文明
?? 近百幅插图和地图,还原历史和地理的面貌,展示一个丰富的文明世界。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万里驰骋的历史地理,将孩子在大地上找寻人类生活的痕迹,文明发展的轨迹,安放身心的家园。
"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序言
一,文明的空间
华夏文明,六大源地
文化网络,交织而成
文明核心区的显现
中国的“两河文明”
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二,大地域,大社会
翻山越岭的步伐
五岳大坐标
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快马加鞭:驿传系统
三,区分天下
九州:中国古代个大型地理分区体系
五服:事实加想象
分区而治
县,中国人的根
司马迁的经济区划
区域认同:关中
四,环境天设,人文乃成
生态: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人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给人类预备的吗?
地名与生态
环境的缺陷
古代华北平原上的湖泊
老虎在山林,狮子在门口
五,山水艺术
南朝:歌唱自然的时代
道教环境观
山水艺术
地理书中的名胜与诗文
西洋楼,西洋景
六,千里不同俗
司马迁的描述
乡音难改
四方有佳肴
南腔北调
七,王朝都市
城市与文化
中西建筑,两样手法
秦始皇的咸阳
两个长安城
生活大变的宋代城市
北京城的中轴线
帝王陵墓
八,地图与人
空间表述
中国早的地图
地图与政治
地图不是中性的
中国地图上的长城
康熙《皇舆全览图》
"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学家。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习,毕业后到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复入北京大学,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之后留校工作。1986年秋赴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系留学,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返回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任教。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讲授《地理学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设史》等课程。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等。
"车轮滚滚:车与道路
对于一个大地域的社会来说, 高效的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不但统治者需要,老百姓也需要,那么交通工具、交通设施就是关键的技术问题了。现在, 我们就对与地理有关的技术问题做一番考察。关于与地理有关的交通工具, 我们从一件关键的东西说起:轮子。
轮子是征服路程、征服地理空间的得力工具。我们知道, 轮子是人发明出来的。有人说, 古人是看到圆形的蒲叶被风吹起, 在地上滚动, 于是受到启发而发明了轮子。这只是一种推测。
无论古人怎样想到了做一个圆形的东西, 关键是他在两个圆形的东西上面安放了一个木厢, 于是成为一辆可以载物并且行走的车!这在人类历史上应当算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有了轮车, 就可以承载重物, 循环滚动, 远行千里, 用古人的话说, 是“服牛乘马, 引重致远”(《周易• 系辞下》), 意思是用牛马拉车, 可以把重物送到远方。
试想一下, 一个用身体背负重物的人, 次看到另一个用车载重物的人, 会是多么吃惊, 多么羡慕。的确, 轮车给人类立下了巨大的功劳!现在的高铁, 不过是轮车家族中的一个晚辈。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传说是夏代的奚仲发明了轮车,奚仲因此被奉为“车神”。根据目前所得到的确切证据,轮车的先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商代甲骨文里已经有了车字,就是一个轮车的图形。另外,考古学家在商代的遗址里面发现了许多轮车的遗迹, 有的还相当完整。这样, 我们对于商代轮车的样子、尺寸可以说是看得清清楚楚, 它们的制造水平已经相当成熟了。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论语• 卫灵公篇》),认为商代的大车质朴,不,可以做楷模。
县,中国人的根
县, 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家。两个人初次见面, 彼此一定会问对方的老家, 也就是籍贯。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 如果只说了省, 是不够的, 一定会被追问“你是哪一个县呢”?县回答完了, 籍贯老家的问题才算清楚了。所以, 老家一定在县里。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县,那是真正的老乡,见了才会两眼泪汪汪。
传统的县, 不但有稳定的地盘, 还有稳定的居民,可能有很多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家族。县里居民的口音、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地的人凭口音中的微小差别,往往都能分辨出“您不是俺们县的吧”?
今天多数人都知道, 县的普遍设立是在秦朝。很多人也会知道, 县的诞生, 是在更早的东周时期, 秦国、晋国等都是县的发明者。有的县是打了胜仗, 灭了小国而设立的, 这种县一般比较大。有的县是瓜分贵族土地所设立的县, 这种县就小多了。还有些县是把一些乡归并而形成的, 这类县也不大。后来, 县越来越正规, 一般是“百里之县”。
不过,县与县,不是比块头,而是比人口,人口是主要的指标。人口多, 密度大, 地盘会小一些。而人口少, 密度小, 地盘就会大一些。在秦汉时期, 人口多的县的县官叫“县令”,人口少的县的县官叫“县长”。
历史上, 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各朝各代不尽相同, 高层政区有的叫郡或者州, 有的叫道或者省, 它们不但名称老变, 分划方法也不一样。但是, 不管上层怎么变,县始终是基本单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 自秦以来两千多年, 历代设县的辖境范围变化不大, 秦朝的县大致有一千个, 到今天还是两千多个, 而今天的疆域刚好是秦朝的一倍多些。
知道了什么时候开始设县, 就知道它所达到的开发程度, 知道新县是从哪个旧县分出来的, 就知道它的开发动力,也就是人,是从哪里来的。
县是贴近百姓的一个区域性的行政单元, 农工商学兵, 山林路关卡, 样样要管。县太爷是位全职首长,他的责任真是不小。用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机构把万里江山一块块管理起来, 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原来可能是个蛮荒之地, 只要一设立县, 就会逐步开发起来。所以,县, 又成为观察某地历史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把一个地区设立县的过程排一个时间表, 那么这个地区的开发历史就显现出来了。
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 县太爷都是朝廷委派的, 他代表皇上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是朝廷又担心县太爷们拉起地方势力,反过来要挟朝廷。于是有人出主意,委派县官的时候,尽量不用本地人,一个外地人去做官,下面的百姓没有一个是他的亲朋故旧, 这样他就很难集结起地方势力。这是个好主意,得到了推广。
问题又来了, 一个外地人来做官, 什么都不熟悉,怎么能拿准主意, 办好事情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又有人想出办法, 让每一个县都编写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把历史、人物、耕地、人口、山林、湖泽、物产、民情、风俗都写清楚, 来的新官, 在“三把火”之前先通读此书, 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这也是个好主意, 也得到了推广。这样写成的地方百科全书,在古代称为“县志”。
当然, 县志的用处不光是官员参考书, 特别是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主动编写的县志, 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品。中国的县志, 以及各种地方志, 因历代不断更新, 累积起来的数字是惊人的。现在还能看到的方志(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有8500 多种,十几万卷。
因为县是基本的人文地理单元, 中国的地图特别重视对县的表现, 许多分县地图在书店出售。美国也有县(county), 但他们的分县地图远没有中国普遍。在地图上,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县,自己的家乡,会感觉很亲切的。
不过, 县, 作为乡情的传统符号, 现在却开始渐渐消退了。例如北京市所有的县都改成了区。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 中国基层社会开始巨变, 传统农业社会特征越来越少, 而现代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 县被改成区, 比如房山县改成了房山区, 延庆县改成了延庆区。有人说这有利于它们融入北京的大都市圈, 另外, 撤县设区后, 在感觉上,离城市也更近了。
对县改区这件事倒是应该好好想一想, 县这个古老名称包含着浓浓的家乡温情、长长的历史记忆, 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 我们不必把所有县的名称改掉,还是应当保留一些县的名称吧。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烫金字体,配上淡雅的插画背景,拿在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知识的重量感,但同时又不会让人觉得古板。我特别喜欢那种纸张的触感,不像现在很多印刷品那么光滑刺眼,它有一种细腻的、微微磨砂的质地,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来是用心设计的,字号大小适中,留白充足,让原本可能有些严肃的历史地理知识变得轻松易读。而且,很多关键的概念和人名都有非常精美的配图,那些插图的风格非常统一,像是某个著名插画家的手绘作品集,色彩饱和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既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又不会因为色彩过于艳丽而显得廉价。不得不提的是,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心思,把整个系列放在书架上时,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和谐的视觉整体,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即使是那些原本不太关注历史地理的孩子,也会因为这精美的外在而被吸引着去翻开它,这第一印象的分量,绝对是满分。
评分在我看来,这套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建立起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连接感。很多孩子对历史的感知是零碎的——这是秦朝,那是唐朝,地点是某个遥远的名字。但这套书通过精妙的叙事,让孩子能清晰地感知到,一个文明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发展、扩张,最终又如何被新的地理环境所塑造和改变的。它让人明白,历史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而是与脚下的土地紧密相连的。比如,当我们读到某个民族的迁徙史时,书里会立刻配上他们跨越了哪些山脉、河流的地图,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远远胜过死记硬背。它为孩子构建了一个宏大而连贯的时空坐标系,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论接触到哪个历史片段或地理区域,都能迅速找到参照点,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网络。这份格局和视野的构建,是任何单一学科的书籍都无法比拟的,堪称是对孩子思维底层的扎实奠基。
评分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在陪孩子阅读的过程中,也体验到了强烈的“重新学习”的乐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赞叹。它没有因为对象是“孩子”而过度简化内容,相反,它在保持易读性的同时,对很多历史和地理的背景知识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例如,它在讲解某个朝代的疆域变迁时,会同时对比当时的河流改道和关键隘口的变化,这种多维度的解析,让我这个自认为对历史还算有所了解的人,也获得了很多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思维导向非常健康。它鼓励批判性思维,比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时,会展示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让孩子明白历史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需要多方考量和判断的。这种开放式的知识传授方式,对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无价的财富。
评分从实用性和辅助学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预期。它不仅仅是提供给孩子阅读的文本,更是一套完整的学习辅助工具。我惊喜地发现,在每一个章节的末尾,都有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小剧场”或者“知识卡片”。这些卡片不是简单的知识点总结,而是以漫画、地图标注或者情景对话的形式呈现,极大地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比如,它会模拟一个古代商人行走丝绸之路的场景,用路线图和沿途的特产来串联起复杂的贸易路线和地理知识。对于地理部分,图表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掌握得非常好,那些手绘的等高线图和气候分布图,比教科书上的机械制图要直观得多,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识别某种地形特征,或者某个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了更多的知识点可以去观察和印证。
评分我更看重的是内容的编排逻辑和叙事方式。很多同类书籍,要么是流水账式的年代堆砌,要么就是生硬的知识点罗列,读起来索然无味。但这套书的作者显然深谙“讲故事”的魅力。他们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紧密地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世界观。比如,讲述某个古文明的兴衰时,会先通过引人入胜的篇章,描绘出他们所处的山川河流、气候特征,让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地理决定论”的魅力。叙述的语气非常亲切自然,就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辈在壁炉边娓娓道来,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尤其是一些复杂的历史转折点,作者会用类比和设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思考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了我家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索欲,让她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刚开始读的时候 觉得文笔风格有些成人话 而且有些名词需要进行解释细化的没有做相关解释 读到后面的时候 感觉书中的介绍还是很细致的
评分这本书系良心之作,读来兴致盎然,不忍释手!
评分书真的很好,孩子很喜欢她。
评分刚开始读的时候 觉得文笔风格有些成人话 而且有些名词需要进行解释细化的没有做相关解释 读到后面的时候 感觉书中的介绍还是很细致的
评分刚开始读的时候 觉得文笔风格有些成人话 而且有些名词需要进行解释细化的没有做相关解释 读到后面的时候 感觉书中的介绍还是很细致的
评分看着感觉不错,应该值得购买,希望内容一如既往的好吧!
评分看着感觉不错,应该值得购买,希望内容一如既往的好吧!
评分赞!一口气读完,还要再读几遍,值得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