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地理、曆史地理學傢唐曉峰
宏觀講解中國曆史地理圖景
帶孩子從遠古到今天
重新認識腳下的大地和中華文明
培養“時間+空間”的認識世界的方式
造就開闊的眼界和看大局的頭腦
書名:給孩子的曆史地理(給孩子係列)
定價:49.80元
作者:唐曉峰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1
頁碼:294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2556
"1、 上下五韆年,縱橫韆萬裏,看懂華夏文明的軌跡和成就
?? 華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們都在哪裏?
九州、五服,這代錶瞭什麼概念?
為什麼歐洲的城市是圓的,中國的城市都是方的?
北京城的中軸綫上都有什麼?
……
?? 從文明、地域、社會、環境、藝術、風俗、王朝、地圖等八個角度,論述曆史地理的看世界方式。
?? 在曆史中認識我們腳下的這片大地,以及我們的祖先與山川河流的關係。
2、 時間+空間,纔是認識世界的正確方式
?? 在建立世界觀的年齡,培養時空的視角。《給孩子的曆史地理》將地理問題與曆史大事結閤起來,教會孩子從多維的、互相聯係的網絡中觀察世界。
?? 用時間和空間雙重維度去認識世界,方能造就遠大眼光和宏觀視野,天下大事盡在頭腦之中。
3、 輕鬆學地理,告彆死記硬背
?? 孩子往往對死闆的地理知識望而生畏,其實地理是活的,它就活在曆史裏。
?? 弄懂瞭地理的問題並不都在地上,還有一部分在人的腦子和行為裏,把枯燥的地理知識和鮮活的曆史事件結閤起來,就能相互啓發,豁然開朗。
?? 讓孩子擺脫死記硬背,先明白道理,再輕鬆學習地理和曆史。
4、 圖文並茂,直觀感受大韆世界和燦爛文明
?? 近百幅插圖和地圖,還原曆史和地理的麵貌,展示一個豐富的文明世界。
?? 讀萬捲書,行萬裏路。閱讀萬裏馳騁的曆史地理,將孩子在大地上找尋人類生活的痕跡,文明發展的軌跡,安放身心的傢園。
"
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曆史地理學傢。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學習,畢業後到內濛古大學濛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復入北京大學,為曆史地理學研究生,師從我國曆史地理學傢侯仁之院士,之後留校工作。1986年鞦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係留學,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返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城市曆史地理、中國先秦曆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方麵的研究。講授《地理學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設史》等課程。著有《人文地理隨筆》《文化地理學釋義》等。
"序言
一,文明的空間
華夏文明,六大源地
文化網絡,交織而成
文明核心區的顯現
中國的“兩河文明”
域外交流,三大通道,
二,大地域,大社會
翻山越嶺的步伐
五嶽大坐標
車輪滾滾:車與道路
快馬加鞭:驛傳係統
三,區分天下
九州:中國古代個大型地理分區體係
五服:事實加想象
分區而治
縣,中國人的根
司馬遷的經濟區劃
區域認同:關中
四,環境天設,人文乃成
生態:一方水土,一方人文
人與環境的關係
環境是給人類預備的嗎?
地名與生態
環境的缺陷
古代華北平原上的湖泊
老虎在山林,獅子在門口
五,山水藝術
南朝:歌唱自然的時代
道教環境觀
山水藝術
地理書中的名勝與詩文
西洋樓,西洋景
六,韆裏不同俗
司馬遷的描述
鄉音難改
四方有佳肴
南腔北調
七,王朝都市
城市與文化
中西建築,兩樣手法
秦始皇的鹹陽
兩個長安城
生活大變的宋代城市
北京城的中軸綫
帝王陵墓
八,地圖與人
空間錶述
中國早的地圖
地圖與政治
地圖不是中性的
中國地圖上的長城
康熙《皇輿全覽圖》
"
唐曉峰,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博士生導師,曆史地理學傢。1972-1975年在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學習,畢業後到內濛古大學濛古史研究室工作。1978年復入北京大學,為曆史地理學研究生,師從我國曆史地理學傢侯仁之院士,之後留校工作。1986年鞦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地理係留學,1994年獲博士學位。1995年返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任教。主要從事城市曆史地理、中國先秦曆史地理、地理學思想史方麵的研究。講授《地理學思想史》、《中外城市建設史》等課程。著有《人文地理隨筆》《文化地理學釋義》等。
"車輪滾滾:車與道路
對於一個大地域的社會來說, 高效的交通是十分重要的,不但統治者需要,老百姓也需要,那麼交通工具、交通設施就是關鍵的技術問題瞭。現在, 我們就對與地理有關的技術問題做一番考察。關於與地理有關的交通工具, 我們從一件關鍵的東西說起:輪子。
輪子是徵服路程、徵服地理空間的得力工具。我們知道, 輪子是人發明齣來的。有人說, 古人是看到圓形的蒲葉被風吹起, 在地上滾動, 於是受到啓發而發明瞭輪子。這隻是一種推測。
無論古人怎樣想到瞭做一個圓形的東西, 關鍵是他在兩個圓形的東西上麵安放瞭一個木廂, 於是成為一輛可以載物並且行走的車!這在人類曆史上應當算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發明。有瞭輪車, 就可以承載重物, 循環滾動, 遠行韆裏, 用古人的話說, 是“服牛乘馬, 引重緻遠”(《周易• 係辭下》), 意思是用牛馬拉車, 可以把重物送到遠方。
試想一下, 一個用身體背負重物的人, 次看到另一個用車載重物的人, 會是多麼吃驚, 多麼羨慕。的確, 輪車給人類立下瞭巨大的功勞!現在的高鐵, 不過是輪車傢族中的一個晚輩。
在中國曆史上,一直傳說是夏代的奚仲發明瞭輪車,奚仲因此被奉為“車神”。根據目前所得到的確切證據,輪車的先祖至少可以追溯到商代。在商代甲骨文裏已經有瞭車字,就是一個輪車的圖形。另外,考古學傢在商代的遺址裏麵發現瞭許多輪車的遺跡, 有的還相當完整。這樣, 我們對於商代輪車的樣子、尺寸可以說是看得清清楚楚, 它們的製造水平已經相當成熟瞭。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lù),服周之冕(《論語• 衛靈公篇》),認為商代的大車質樸,不,可以做楷模。
縣,中國人的根
縣, 可以說是中國人的老傢。兩個人初次見麵, 彼此一定會問對方的老傢, 也就是籍貫。在迴答這一問題的時候, 如果隻說瞭省, 是不夠的, 一定會被追問“你是哪一個縣呢”?縣迴答完瞭, 籍貫老傢的問題纔算清楚瞭。所以, 老傢一定在縣裏。兩個人來自同一個縣,那是真正的老鄉,見瞭纔會兩眼淚汪汪。
傳統的縣, 不但有穩定的地盤, 還有穩定的居民,可能有很多世世代代在這裏居住的傢族。縣裏居民的口音、習俗都有自己的特點。當地的人憑口音中的微小差彆,往往都能分辨齣“您不是俺們縣的吧”?
今天多數人都知道, 縣的普遍設立是在秦朝。很多人也會知道, 縣的誕生, 是在更早的東周時期, 秦國、晉國等都是縣的發明者。有的縣是打瞭勝仗, 滅瞭小國而設立的, 這種縣一般比較大。有的縣是瓜分貴族土地所設立的縣, 這種縣就小多瞭。還有些縣是把一些鄉歸並而形成的, 這類縣也不大。後來, 縣越來越正規, 一般是“百裏之縣”。
不過,縣與縣,不是比塊頭,而是比人口,人口是主要的指標。人口多, 密度大, 地盤會小一些。而人口少, 密度小, 地盤就會大一些。在秦漢時期, 人口多的縣的縣官叫“縣令”,人口少的縣的縣官叫“縣長”。
曆史上, 我國行政區劃製度各朝各代不盡相同, 高層政區有的叫郡或者州, 有的叫道或者省, 它們不但名稱老變, 分劃方法也不一樣。但是, 不管上層怎麼變,縣始終是基本單位。曆史地理學傢譚其驤指齣, 自秦以來兩韆多年, 曆代設縣的轄境範圍變化不大, 秦朝的縣大緻有一韆個, 到今天還是兩韆多個, 而今天的疆域剛好是秦朝的一倍多些。
知道瞭什麼時候開始設縣, 就知道它所達到的開發程度, 知道新縣是從哪個舊縣分齣來的, 就知道它的開發動力,也就是人,是從哪裏來的。
縣是貼近百姓的一個區域性的行政單元, 農工商學兵, 山林路關卡, 樣樣要管。縣太爺是位全職首長,他的責任真是不小。用成百上韆個這樣的機構把萬裏江山一塊塊管理起來, 是中國的一大發明。原來可能是個蠻荒之地, 隻要一設立縣, 就會逐步開發起來。所以,縣, 又成為觀察某地曆史發展水平的一個指標。如果把一個地區設立縣的過程排一個時間錶, 那麼這個地區的開發曆史就顯現齣來瞭。
在中央集權的體製下, 縣太爺都是朝廷委派的, 他代錶皇上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是朝廷又擔心縣太爺們拉起地方勢力,反過來要挾朝廷。於是有人齣主意,委派縣官的時候,盡量不用本地人,一個外地人去做官,下麵的百姓沒有一個是他的親朋故舊, 這樣他就很難集結起地方勢力。這是個好主意,得到瞭推廣。
問題又來瞭, 一個外地人來做官, 什麼都不熟悉,怎麼能拿準主意, 辦好事情呢?為瞭解決這個問題, 又有人想齣辦法, 讓每一個縣都編寫一本當地的百科全書,把曆史、人物、耕地、人口、山林、湖澤、物産、民情、風俗都寫清楚, 來的新官, 在“三把火”之前先通讀此書, 不就可以解決問題瞭嗎?這也是個好主意, 也得到瞭推廣。這樣寫成的地方百科全書,在古代稱為“縣誌”。
當然, 縣誌的用處不光是官員參考書, 特彆是後期許多文人學者主動編寫的縣誌, 也成為地方曆史文化的結晶品。中國的縣誌, 以及各種地方誌, 因曆代不斷更新, 纍積起來的數字是驚人的。現在還能看到的方誌(不包括山水祠廟等專誌),有8500 多種,十幾萬捲。
因為縣是基本的人文地理單元, 中國的地圖特彆重視對縣的錶現, 許多分縣地圖在書店齣售。美國也有縣(county), 但他們的分縣地圖遠沒有中國普遍。在地圖上,中國人找到自己的縣,自己的傢鄉,會感覺很親切的。
不過, 縣, 作為鄉情的傳統符號, 現在卻開始漸漸消退瞭。例如北京市所有的縣都改成瞭區。由於現代化的飛速發展, 中國基層社會開始巨變, 傳統農業社會特徵越來越少, 而現代産業文化、消費文化的特徵越來越多, 為瞭適應這種變化, 縣被改成區, 比如房山縣改成瞭房山區, 延慶縣改成瞭延慶區。有人說這有利於它們融入北京的大都市圈, 另外, 撤縣設區後, 在感覺上,離城市也更近瞭。
對縣改區這件事倒是應該好好想一想, 縣這個古老名稱包含著濃濃的傢鄉溫情、長長的曆史記憶, 從地名文化遺産保護的角度考慮, 我們不必把所有縣的名稱改掉,還是應當保留一些縣的名稱吧。
"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封麵那種略帶復古的燙金字體,配上淡雅的插畫背景,拿在手裏就感覺沉甸甸的,充滿瞭知識的重量感,但同時又不會讓人覺得古闆。我特彆喜歡那種紙張的觸感,不像現在很多印刷品那麼光滑刺眼,它有一種細膩的、微微磨砂的質地,即便是長時間翻閱,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來是用心設計的,字號大小適中,留白充足,讓原本可能有些嚴肅的曆史地理知識變得輕鬆易讀。而且,很多關鍵的概念和人名都有非常精美的配圖,那些插圖的風格非常統一,像是某個著名插畫傢的手繪作品集,色彩飽和度控製得恰到好處,既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又不會因為色彩過於艷麗而顯得廉價。不得不提的是,書脊的設計也很有心思,把整個係列放在書架上時,形成瞭一個完整而和諧的視覺整體,那種低調的奢華感,讓它不僅僅是工具書,更像是可以長期珍藏的藝術品。即使是那些原本不太關注曆史地理的孩子,也會因為這精美的外在而被吸引著去翻開它,這第一印象的分量,絕對是滿分。
評分在我看來,這套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建立起瞭一種時間與空間的連接感。很多孩子對曆史的感知是零碎的——這是秦朝,那是唐朝,地點是某個遙遠的名字。但這套書通過精妙的敘事,讓孩子能清晰地感知到,一個文明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孕育、發展、擴張,最終又如何被新的地理環境所塑造和改變的。它讓人明白,曆史不是發生在真空中的,而是與腳下的土地緊密相連的。比如,當我們讀到某個民族的遷徙史時,書裏會立刻配上他們跨越瞭哪些山脈、河流的地圖,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感,遠遠勝過死記硬背。它為孩子構建瞭一個宏大而連貫的時空坐標係,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不論接觸到哪個曆史片段或地理區域,都能迅速找到參照點,形成一個有機的知識網絡。這份格局和視野的構建,是任何單一學科的書籍都無法比擬的,堪稱是對孩子思維底層的紮實奠基。
評分我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陪孩子閱讀的過程中,也體驗到瞭強烈的“重新學習”的樂趣。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非常令人贊嘆。它沒有因為對象是“孩子”而過度簡化內容,相反,它在保持易讀性的同時,對很多曆史和地理的背景知識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例如,它在講解某個朝代的疆域變遷時,會同時對比當時的河流改道和關鍵隘口的變化,這種多維度的解析,讓我這個自認為對曆史還算有所瞭解的人,也獲得瞭很多新的視角。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思維導嚮非常健康。它鼓勵批判性思維,比如在描述曆史事件時,會展示不同曆史學傢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讓孩子明白曆史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需要多方考量和判斷的。這種開放式的知識傳授方式,對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是無價的財富。
評分我更看重的是內容的編排邏輯和敘事方式。很多同類書籍,要麼是流水賬式的年代堆砌,要麼就是生硬的知識點羅列,讀起來索然無味。但這套書的作者顯然深諳“講故事”的魅力。他們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發生瞭什麼”,而是巧妙地將曆史事件和地理環境緊密地聯係起來,構建瞭一個立體的世界觀。比如,講述某個古文明的興衰時,會先通過引人入勝的篇章,描繪齣他們所處的山川河流、氣候特徵,讓孩子能直觀地感受到“地理決定論”的魅力。敘述的語氣非常親切自然,就像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輩在壁爐邊娓娓道來,完全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感。尤其是一些復雜的曆史轉摺點,作者會用類比和設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去思考背後的原因,而不是直接給齣標準答案。這種啓發式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激發瞭我傢孩子的好奇心和主動探索欲,讓她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而是主動地去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這一點非常難得。
評分從實用性和輔助學習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預期。它不僅僅是提供給孩子閱讀的文本,更是一套完整的學習輔助工具。我驚喜地發現,在每一個章節的末尾,都有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小劇場”或者“知識卡片”。這些卡片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總結,而是以漫畫、地圖標注或者情景對話的形式呈現,極大地鞏固瞭前麵所學的知識。比如,它會模擬一個古代商人行走絲綢之路的場景,用路綫圖和沿途的特産來串聯起復雜的貿易路綫和地理知識。對於地理部分,圖錶的清晰度和信息密度掌握得非常好,那些手繪的等高綫圖和氣候分布圖,比教科書上的機械製圖要直觀得多,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小貼士”,比如如何識彆某種地形特徵,或者某個曆史人物的趣聞軼事,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趣味性,也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瞭更多的知識點可以去觀察和印證。
評分值得我們閱讀的一本書
評分不錯,符閤預期
評分正版書籍,全5分!
評分贊!一口氣讀完,還要再讀幾遍,值得讀!
評分贈品太小氣
評分值得我們閱讀的一本書
評分正版書籍,全5分!
評分不錯的圖書,很好的品質
評分不錯的圖書,很好的品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