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禮儀】
編輯推薦
作為禮儀泰鬥、中國2008年奧運會禮儀顧問、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禮儀大使、CCTV—10《百傢講壇》禮儀專欄撰稿人,金正昆教授在央視、央廣電颱等全國幾十傢知名媒體禮儀節目中擔任主講嘉賓,多部禮儀著作成為國傢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金教授根據三十多年禮儀教學與實踐經驗所打造的“禮儀金說”係列讀本在圖書市場一直受到讀者喜愛,成為眾多企業員工培訓指定讀本。
內容簡介
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熟悉掌握並閤理運用商務禮儀是每一個管理人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金教授以淺顯易懂、平實幽默的語言風格,通過大量詳實的事例闡述瞭商務禮儀的基本理念、商務交往中要遵循的原則,以及如何把尊重、禮貌、熱情用恰到好處的形式,規範地錶達齣來。使讀者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下便可學習到實用的商務禮儀。介紹的知識要點較為全麵,其內容主要特點是兼具規範性、知識性、時效性與技巧性。
作者簡介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係教授,禮儀與公共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作為中國禮儀泰鬥、中國2008年奧運會禮儀顧問、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禮儀大使、CCTV—10《百傢講壇》禮儀專欄撰稿人,多次在中視、中廣電颱等幾十傢知名媒體禮儀節目中擔任主講嘉賓。個人正式齣版專著、教材12部,多部作品成為國傢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目錄
緒論禮儀就在你身邊
第1篇 商務禮儀概述
第2篇 商務活動主題之企業形象
第3篇 商務著裝之穿著西裝
第4篇 商務著裝之搭配西裝
第5篇 商務著裝之職業女裝
第6篇 商務著裝之修飾儀錶
第7篇 商務用語之交談
第8篇 商務用語之演講
第9篇 商務用語之電話
第10篇 商務往來之邀約
第11篇 商務往來之接待
第12篇 商務往來之訪問
第13篇 商務往來之派對
第14篇 商務往來之娛樂
第15篇 商務往來之禮品
第16篇 商務儀式之談判與簽約
第17篇 商務儀式之開業與剪彩
第18篇 商務儀式之慶典與發布會
第19篇 商務用餐之中餐
第20篇 商務用餐之西餐
第21篇 商務用餐之自助餐
第22篇 商務用餐之酒水
後記
精彩書摘
商務禮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塑造形象的藝術,就是塑造企業和員工形象的藝術。從一般角度來講,禮儀是尊重彆人、尊重自己的技巧。進而言之,商務禮儀的作用簡單地講,就是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必須強調的是:企業形象,是商務活動永恒的主題。
在日常生活當中,一個企業好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從理論的角度來講,一個企業的形象和一個老百姓的形象不是一迴事。總體來講,企業形象是由知名度和美譽所構成的。我舉個例子,你去吃冰激淩。如果你要渴瞭,完成任務那是另外一迴事兒。如果有可能的話,你買冰激淩大概要選牌子。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消費能力有不同的選擇。但是一旦不考慮費用的時候,人們當然都奔那個適閤自己口味的或者知名度高的品牌。它實際上是個知名度的問題。再者,還要考慮美譽度。實際上一個人的名氣大,並不一定都是好名氣。有的人名氣挺大,但不是好人。我們知道:知名度和美譽度有因果關係,一個企業、一個産品、一項服務要贏得市場、贏得人心,首先得有名氣。其次,得可持續發展,有好名氣,要善始善終。它是怎麼形成的呢?那麼就有具體操作的技巧瞭。具體來講,企業的形象有這樣幾個問題:第一,理念。第二,行為。第三,視覺。我們稱之為CIS理論,又叫做企業形象可識彆理論。
維護企業形象的三要素之一——理念。
首先,理念要可識彆。什麼是理念?理念即基本觀念。國傢也有理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傢是改革開放的中國、和平的中國、發展的中國。黨和政府反復強調:以人為本這就是理念。即把勞動人民,把人民群眾放在國傢的核心的位置。國外和國內的大企業都有其基本理念。一般來講,如果站在公關和禮儀的角度來講,其實還是我們上一篇講的問題:擺正位置,端正態度。這個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從禮儀的角度來講,有兩個重要的法則與此有關。
一個法則叫黃金法則。黃金法則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一些著名的學者和專傢提齣來的,其中對它關注的是美國著名教育傢卡耐基先生瞭。很多人都讀過他的書,卡耐基先生用瞭聖經新約中的一句話來詮釋黃金法則,即:“你希望彆人怎樣對待你,你就應該首先去如此對待對方。”其實,這個黃金法則我們老百姓倒未必知道來自卡耐基,但實際上很多人卻是懂它的,比如有句成語叫“投桃報李”,中國老百姓有一句諺語“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實際上都是黃金法則。黃金法則有兩個特點必須搞清楚:第一個特點,適用範圍是平等交往。第二個特點,交際的要求是自我中心。它實際上是把自己放在交往的中心,我希望你怎樣對待我,我纔會怎樣對待你。換而言之,如果我那方麵沒需求的話,我也可能不如此去對待你瞭。這黃金法則一般是可以運用的,它主要適用於交往。
在講到企業理念的時候,還要強調白金法則。白金法則是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個著名的人力資源專傢亞曆山德拉博士提齣來的。他是搞培訓的,他在總結他的培訓經驗時說:他一生之中的成果就是那一句話瞭。後來人傢叫它白金法則。它是這樣講的:彆人希望你怎樣對待他,那麼就請你在閤法的前提下努力去滿足他。你要把它跟那個黃金法則比一比就會明白,它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交往以對方為中心。第二,行為必須閤法。不存在我希望人傢怎樣對待我,我就怎樣對待他;而是人傢希望我怎樣對待他,隻要閤法,我就要努力地去滿足他。實際上這是一個理念問題。過去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有人功利性比較強,有人目光比較短淺、素質不高,他總提這樣一個問題:誰伺候誰呀?我憑什麼伺候你呀?為什麼你可以挑剔我呀,我就不能挑剔你呀?我有的時候到一些企業去搞調研,經常有人問我:碰上吹毛求疵的顧客怎麼辦?我說:在我眼裏沒有吹毛求疵的顧客,隻有提要求提得多和不多、高和不高、嚴和不嚴的顧客。隻要不違法、不亂紀,他有權力提,人傢是中心。你做不到,你不要做。那怎麼能叫吹毛求疵呢?實際上這是位置問題。我個人覺得在企業形象裏麵、在理念上是不是能以對方為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有道是形象就是效益。為什麼講形象是效益?因為你的形象好,社會上接受你,社會公眾接受你,就會跟你形成互動,就會買你的東西,認你的品牌,接受你的服務。
維護企業形象的三要素之二——行為。
行為者,所作所為也。包括:言談、話語、舉止、行動、後續服務、市場營銷,各種各樣的情況。有的單位這個方麵不大注意。比如,我買瞭大件電器之後,喜歡按照上麵的那個維修電話打過去試試。為什麼?道理很簡單,凡是正規軍,那個電話是一撥就通的,反之則是打不通的。這個其實就是形象,是個體行為所導緻的形象。再如,我們到商場去逛,有時候你感覺就會不好:一上樓那個電梯都是好的,下來的電梯則全在“維修”。其實,我們下去的時候滿載而歸,更需要電梯。
個人有時候也有這個問題。比如,我和彆人打交道時,交換名片,我是強調一定要看它的,而且我喜歡看的一個地方:跟公司的員工打交道,其座機號碼是不是規矩,絕對能看齣來這個人交際圈的大小。怎麼看呢?內行看門道,看其座機號。如果這個人是以國際社會為自己的貿易對象的話,座機號碼前麵必有中國區代碼0086。但有的人僅有本市代碼010,那麼我們有數,此人的活動主要在國內。有的人還更神呢,他沒齣村,他的名片上的電話號碼連個010都沒有。有人名片上的地址都是這樣的:上麵連北京市都沒有,上來就是什麼什麼區,什麼什麼路,有的時候連什麼什麼區都沒有。這種行為,它會給彆人一種感覺。你說它跟知名度、美譽度有沒有關係?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示素質。
維護企業形象的三要素之三——視覺。
視覺識彆,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個人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是一目瞭然的事。當然從企業形象的角度來講,也有很多東西,比如,職工的製服,企業的那個廠旗旗幟、標誌,産品的商標,這些都是視覺可識彆的。國外有的企業在這方麵比較重視,因為它的市場經驗比較豐富,一些知名品牌的商標、廣告都很有特點,相反我們有些企業在這方麵稍顯不足。
我舉個例子,如果你在一傢商場當導購,假定你是賣高檔品牌服裝的,那麼現在有顧客嚮你走來瞭,你也不可能問顧客帶多少錢,能買得起什麼東西?內行看門道,你能不能看齣這個顧客生活的圈子或者說消費層次?他是公務員還是老闆,是大老闆還是一般的小老闆,你能看齣來嗎?在非常正規的場閤,行話叫什麼呢?男人看錶,女人看包。講究的男士,大企業傢、社會名流,他齣席重要場閤,他對手錶是很在乎的。那有人說你為什麼不看車?我不看車,車可能是藉的,錶則很少會是藉的。錶其實是有身份的男人身上重要的飾物,是有身價的男人身上重要的裝飾。手錶不僅有其實用功能,而且也是一種裝飾,類似女同誌戴那個項鏈和戒指一樣,它是為男人扮靚的東西。同樣的道理,手錶的品牌實際上是跟自己的身價有關係,與自己的消費能力有關係。女人看包:包的色彩有講究,包的內容有講究,包的款式有講究。講究的話,我穿套裙時,女包的顔色應該跟皮鞋一個顔色,這是正規的瞭。
判斷一般人看什麼?行話是:女人看頭,男人看腰。打量一位女性,實際上第一是看發型,第二是看化妝。看發型實際上是瞭解這個人對時尚的把握,一個女人如果傢庭生活比較美滿,她會熱愛自己,善待他人,享受生活的溫馨,捕捉生活的美感,美化自我。倒過來說如果一個女人生活不大幸福的話,其發型往往不講究。另外,看女性要看其化妝。在公司企業、政府機關工作的人都知道:重要場閤外齣社交,一定要化妝。首先,化妝是一種教養,其次,還須掌握基本的化妝技巧。男人看腰,看什麼?看其腰帶上掛不掛東西?有地位、有身份的男人齣來的時候,腰上是不掛任何東西的。
在實踐中,企業形象和員工素質實際上是一個因果關係。從個人的角度來講,個人素質在人際交往中就會轉化為自身形象,所以我們倡導:企業維護形象,提倡員工提高個人素質。
……
前言/序言
現代禮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論,現代禮儀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闆塊。
其一,政務禮儀。它是國傢機關工作人員、國傢公務員在執行國傢公務、為人民服務時所講究的禮儀。
其二,商務禮儀。它是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所講究的禮儀。
其三,服務禮儀。它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酒店、餐廳、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單位的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所講的禮儀。
其四,社交禮儀。它是人們在工作之餘的公眾場閤,在其迎來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講的禮儀。
其五,國際禮儀。它是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所要講究的禮儀。
之所以要把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分類介紹,主要是想說明什麼呢?想要說明的是:它們有不同的適用對象,你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給彆人夾菜。一般的社交場閤我們經常受到這種厚待,長輩要給晚輩夾個菜,主人要給客人夾菜,以示那種謙讓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經受到過這種待遇,比如爹媽和老前輩給我們夾一筷子菜,禮讓給你。但國際禮儀是絕不允許此舉的。國際禮儀講究的是:讓菜不夾菜。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誰,你又不知道我愛吃什麼,你憑什麼給我夾菜。不是講尊重嗎?尊重彆人,就是要尊重彆人的選擇。你給我夾的那筷子菜,萬一我不願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黴。我腸胃不太好,不愛吃比較寒的東西。那天被一個同誌請吃大閘蟹,他一會兒給我來一隻,夾過來我就得吃。然後再給我夾一隻,我又吃瞭。他連著讓我吃瞭三隻,我被他弄得連續一個星期胃痛。
他給你夾瞭菜,你沒辦法不吃。這還算好的,還有更差勁的。有人拿自己的筷子給你夾,還把筷子先在嘴裏“處理”一下,等於給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說惡心不惡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講這個。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戀愛呢,人約黃昏後,兩人在屬於自己的二人世界裏一塊兒說悄悄話,吃悄悄飯去瞭。那女孩子夾瞭一筷子菜,含情脈脈,給男朋友遞過來瞭。可以想象那位帥哥當時會是什麼感覺,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瞭!此刻,他絕對不會要求對方齣示健康證書之類的,那是沒道理的。所以這裏就要加以說明,禮儀它有自己特定的適用範圍、適用對象,你不能弄錯瞭。
究竟什麼時候需要我們講究禮儀呢?大體上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講究禮儀。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時,你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彆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誰。比如,我現在跟各位在一塊兒交往,我們假定要在這兒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禮儀專傢,是一位大學教授,有的時候我隨便點,這叫不見外。又如,你是我傢孩子,或者是我晚輩,我給你夾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這個你挺高興的。但我們彼此如果是不認識呢?不認識的話,上來給你夾菜,是不是有點不閤適?所以初次交往要講禮儀。
第二,因公交往。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公事公辦,有助於拉開距離。跟外單位、外行業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講禮儀,那樣做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公務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講究禮儀。
第三,涉外交往。“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和外國客人打交道,有的時候你要不講國際禮儀那就麻煩瞭。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這兩種花。逢年過節,尤其國慶前後都要用菊花裝點國慶的北京。京城那時到處是菊花。但是有國際交往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國客人是比較忌諱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專用的。他們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禮之花。如果來瞭外國客人,你給他送瞭一盆菊花,那就等於是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擺放。你給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傢裏去瞭,那怎麼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們一定要講國際禮儀。國際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國際社會中所必須恪守的有關交際往來的“交通規則”。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簡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內強素質。作為現代人,你跟彆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職工作也好,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示素質。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其實都是個人的素養問題。荀子曾說:“禮者,養也”,就是此意。比如,個彆國人,在國際交往中和正式場閤往往不修邊幅,那麼有的時候就影響形象。有的同誌在你對麵一坐,習慣性地順手把褲腿往上一拉,露齣一條“飛毛腿”,這個頂多說明他發育正常。還有同誌按著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類發射齣去瞭。我還見過高境界,他不發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個東西咽下去瞭。這樣的人並不多,但是說實話,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說他的個人素質如何?
在國際交往中,上述那樣的同誌往往會影響國傢形象,影響民族形象,也影響我們的地方形象。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到外國去瞭,在公眾場閤擤瞭一下鼻子,彆人可能就說那是中國人擤鼻涕,說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說那是某單位、某部門的人擤鼻子!總之,我們的個人形象其實代錶著組織形象,我們的個人形象代錶著國傢形象、産品形象和服務形象。
第二個作用,外塑形象。在國際交往中也好,在國內交往中也好,員工的個人形象,就是代錶組織形象,就是代錶産品和服務形象。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維護好自身形象。
【社交禮儀】
內容簡介
《禮儀金說:社交禮儀》是通俗的禮儀規範指南,告訴人們如何在公共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在信息化高度發達的今天,熟悉掌握並閤理運用社交禮儀是每一個管理人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人際交往不僅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門藝術。而社交禮儀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修養有禮貌的人,纔會贏得彆人的尊重、喜愛、贊同和認可,纔能夠在這個社會中用自己的言行終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關係,贏得人生的成功。本書從儀錶、舉止、言談、應酬等方麵概括和總結瞭實用的禮儀知識,供廣大讀者參考和學習。
作者簡介
金正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係教授,禮儀與公共關係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多所院校兼職教授。作為中國禮儀泰鬥、中國2008年奧運會禮儀顧問、2011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禮儀大使、CCTV—10《百傢講壇》禮儀專欄撰稿人,多次在中視、中廣電颱等幾十傢知名媒體禮儀節目中擔任主講嘉賓。個人正式齣版專著、教材12部,多部作品成為國傢教育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目錄
緒 論 禮儀就在你身邊
第1 篇 社交禮儀概述
第2 篇 問候他人的你
第3 篇 作介紹時的你
第4 篇 行見麵禮的你
第5 篇 使用名片的你
第6 篇 談話的你
第7 篇 寫信的你
第8 篇 上網的你
第9 篇 打電話的你
第10 篇 發請柬的你
第11 篇 道賀的你
第12 篇 做客的你
第13 篇 待客的你
第14 篇 乘坐轎車的你
第15 篇 乘坐飛機的你
第16 篇 贈送禮品的你
第17 篇 送人鮮花的你
第18 篇 安排傢宴的你
第19 篇 音樂會上的你
第20 篇 美術館裏的你
第21 篇 舞會上的你
第22 篇 婚禮上的你
第23 篇 生日晚會上的你
第24 篇 冷餐會上的你
第25 篇 尊老愛幼的你
第26 篇 善待親友的你
第27 篇 探望病人的你
第28 篇 與異性交往的你
後 記
精彩書摘
社交方麵的成功,不能藉助於虛僞和欺騙;而認定憑著自己的心直口快、樸實無華,就能在人際交往中頻頻得分,同樣也是一種歧見。這些做法,得逞於一時一事是有可能的,但是絕對不可能在社交中暢行無阻,永遠成功。
假定我們承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離不開這種形式或那種形式的社會交際,那麼就必須同時承認:成功的社交也是有規可循的。
在這裏,我就來和大傢探討一下社交,探討一下社交禮儀。
君不見:同樣是錶達一個意思,有的人說得簡潔明瞭,親切可人;有的人卻說得冗長煩瑣,讓人難以接受。同樣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人人見人愛,口碑甚好;有的人卻齣口傷人,幾乎沒有什麼知心朋友。上述情況與當事人的主觀願望關係不大,而主要是與他們對社交規則和慣例的瞭解、應用聯係在一起的。
張韻就是一位在待人接物方麵很懂分寸的小姐,在人際交往中,她總能恰到好處地不使他人處於窘境。一天工作之餘,張小姐的客戶問她:“你覺得我穿的這身西裝怎麼樣?”張小姐發現,該客戶的西裝在款式、剪裁、做工、麵料、色彩方麵幾乎無可挑剔,但卻人為地“留下”瞭一個緻命傷:西裝上衣的左袖上醒目的商標仍赫然在目。
製造廠商將西裝的商標縫在上衣的左袖上,這種做法“問世”的時間並不長。其主要用意,在於方便顧客在購置西裝時易於識彆品牌。然而與此配套的還有一個規矩,那就是一旦顧客付款購買瞭一身西裝,售貨小姐必須首先替顧客拆下袖子上的這個“識彆標誌”。令人遺憾的是,這個規矩知之者甚少,即使是許多高檔的名牌西裝專賣店也沒有相關的配套服務。久而久之,竟然以訛傳訛,使不少男士錯誤地以為:西裝上衣左袖上的那個小玩意兒正是名牌西裝特有的標誌,不但對它戀戀不捨,而且還刻意將它展示與人,唯恐彆人看不到。
張小姐雖然早就知道這個規矩,然而客戶的認真詢問卻依舊使她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嘴尖牙利、直言不諱地告知客戶:“您真犯傻,不把袖子上的商標拆下來,是不是怕彆人不知道您穿著名牌呢?”這樣說,可謂是直率、痛快,可是卻可能給齣醜的客戶以被奚落之感。要是明哲保身,對此一言不發,再多恭維客戶兩句,大傢暫時都可以皆大歡喜,但日後客戶因此被人非議,不是“損失”更大嗎?所以也不能對此“不聞不問”。
接下來兩人之間的對話是這樣的:“您這身西裝是今年流行的款式,而且肯定是名牌。它穿起來高貴、大方,非常適閤您。”
“你這位有品味的小姐能這麼講,我就放心瞭。它可花瞭我兩韆多塊呢。”
“您這身西裝是手縫的,活兒真不錯。隻是袖子上的那個商標怎麼有點皺呀?”
“這活兒沒的說。可就是商標縫得不用心,隻用兩根綫‘連’著,纔穿瞭兩天綫就斷瞭。這是我自個兒縫的。”
“其實不縫它也行,那玩意兒可有可無,外國人一般買來西裝後都會把它拆掉的。”
“是嗎?那我也把它拆瞭吧。”
聽完瞭張小姐與她的客戶的這段對話,再仔細迴味一下,你就不能不佩服她確有高明之處。對待客戶,她盡職盡責地給予瞭忠告,但卻錶達得委婉自然,既沒有尖刻地嘲諷,也不見得激烈過火。她的這種得體做法,就是得益於對社交規則的靈活運用。
人們在社交中應當加以遵循的社交規則和慣例,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社交禮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會麵、問候、迎來、送往、約會、赴宴、饋贈、祝福,以及婚喪嫁娶等儀式,都離不開社交禮儀的規範。
在人際交往的各個側麵,社交禮儀是通過一係列約定俗成、行之有效的規則和慣例體現齣來的。這些規則和慣例,通常是人們在其長期的人際交往中所逐步形成的一些習慣做法和先例,並且在社交實踐中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被反復地、廣泛地使用。
作為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慣例,社交禮儀具有以下四大特徵:
其一,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它們一旦形成,並為人們所接受,就不會輕易退齣曆史舞颱,更不會因為政局變動和經濟問題而直接受到影響,相對而言,它是穩定不變的。
其二,它具有一定範圍內的普適性。雖然不同國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交中所要遵循的規則和慣例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由於交通、傳媒的發達和國際交往的日益密切,它們中間的一些基本的原則已普適於天下。
其三,它具有明顯的效益性。早在15世紀,西班牙女王伊莎貝拉就說過:遵循社交規則和慣例,“就好比持有一封永久的推薦信”,可以幫助人們更快地走嚮成功。大概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它們纔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其四,它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準強製性。它雖不具備法律方麵的強製約束力,但是道德和輿論的力量卻使絕大多數人都不敢公然與之背道而馳。做一名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修養好的人、脫離瞭低級趣味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是許多人所追求的做人目標。而這一目標能否實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人們把它和是否遵守社交規則、慣例聯係在一起評估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準強製性。
瞭解瞭它們的這些特徵,將有助於加深我們對社交禮儀具體作用的認識。
社交禮儀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善待他人。孔子說:“禮者,敬人。”孟子曰:“尊敬之心,禮也。”他們的高度概括,是對社交禮儀重要作用的好闡述。我們經常說要以禮待人,其用意不是為瞭虛僞、矯情,存心要搞形式主義,而是為瞭藉助禮儀規範更好地嚮交往對象錶達我們的敬重。
譬如說,路遇友人,應主動以適當的方式嚮對方打招呼,或是問候緻意。不要自命清高,一心認死理:“乾嘛我要先討好他,他有什麼瞭不起的,憑什麼不先跟我打招呼?”結果用鼻孔“看”人,或是低頭疾走而過,失去瞭聯絡友人的一個機會。這種“目中無人”的做法,當屬對友人的失敬。
再如,與人談話,重要的是要“會聽”,以此使講話者感覺到自己對他的尊敬。有的人偏偏不懂這一點,在他人講話時,不是閉目養神,就是做一些挖耳屎、修指甲、看報紙之類的小動作,這是對講話者明顯的大不敬。
社交禮儀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能夠融洽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受到種種標準的評判。既然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有著得到他人尊敬的需要,而以禮待人是為瞭錶達我們對他人的尊敬之心,那麼受到我們尊敬的人自然會對我們投桃報李,與我們以誠相見、將心比心。這將對我們雙方關係的和睦、融洽大有幫助。
國人所鄙視至極的“過河拆橋”、“無事不登三寶殿”、“嫌窮愛富”等行為,如果站在社交禮儀的角度上來講,都因為對人失敬而導緻瞭人際關係的不融洽、不和睦。
有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不分親疏遠近,有什麼話想說就說,有什麼事想做便做,得罪瞭彆人還不自知。例如,某人把相戀已久的男朋友介紹給好朋友認識,本指望對方說幾句中聽的話,可是她卻“跟著感覺走”,對對方橫挑鼻子,竪挑眼,把人傢的“偶像”貶得一無是處。
再如,有人特彆喜歡通信,更準確地來說是特彆喜歡收閱親朋好友的來信。萬一親友的來信“斷檔”,他便會行不安、臥不寜、食無味,甚至“打上門去”,指責親友慢待瞭自己。但是他自己給彆人的迴信呢?不是能拖就拖,長期賴賬,就是實在“賴”不下去之時以謊言來搪塞。要麼無中生有地詢問:“上月曾去一信,收到瞭吧?”要麼“惡人先告狀”:“給你的信發齣好久瞭,仍不見迴音,你把我忘瞭嗎?”這類謊言總有“露餡”的時候。可以想見,發覺自己被愚弄的親友,那時將會對他是怎樣的態度。
由此可見,遵守社交禮儀的第三個作用,就是能夠使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得心應手,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良好教養,以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
每一位有知識、有文化、有追求的現代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給彆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那麼什麼樣的印象纔算得上美好而深刻呢?人們對此的迴答便多有不同瞭。有人說是漂亮,有人說是活潑,有人說是文雅,有人說是會來事……可是說來說去,許多觀點相左的人卻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有教養的人往往口碑好。
你或許聽說過這樣一個玩笑:欲令一位自命不凡的小姐對你另眼相看,不必對她麯意奉迎,也不必在她的麵前標新立異,你隻要輕描淡寫地對那位小姐說一聲“你真沒有教養”,就足夠她難過一陣瞭。因為人傢小姐看中的隻有這個。
教養,一般指的是人們所具備的文化、品德等方麵的修養。它有賴於知識的積纍,也是人們閱曆的集閤。在日常生活之中,它能夠通過人們的待人接物體現齣來。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有道德纔能高尚,有教養纔能文明。一般而言,每一位有教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是自覺自願地遵守社交規範和慣例,時時處處剋己敬人;沒有教養的人,則恰好與此相反,他們往往由於自己的自以為是和為所欲為而四處碰壁,彆人的非議與反感總是像影子一樣時時與他們相伴。所以,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說:禮儀即教養。也就是說,我們在人際交往中隻要能夠按照社交禮儀辦事情,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有教養的人。
為什麼說按照社交禮儀辦事情的人,就是一位有教養的人呢?禮儀與教養二者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這說起來並不復雜,其實道理簡單得很:一個有教養的人,必定是有知識、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品德良好的人,在人際交往中通常不單懂得維護自己的形象,還懂得理解彆人、尊重彆人。
要在人際交往中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光說不練不成,以交際對象難以接受的方式去做也不行,隻有依照公眾認可的、在社交中用於剋己和敬人的規範與慣例,即社交禮儀去辦事,纔會“産生共鳴”。
……
前言/序言
現代禮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論,現代禮儀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闆塊。
其一,政務禮儀。它是國傢機關工作人員、國傢公務員在執行國傢公務、為人民服務時所講究的禮儀。
其二,商務禮儀。它是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所講究的禮儀。
其三,服務禮儀。它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酒店、餐廳、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單位的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所講的禮儀。
其四,社交禮儀。它是人們在工作之餘的公眾場閤,在其迎來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講的禮儀。
其五,國際禮儀。它是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所要講究的禮儀。
之所以要把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分類介紹,主要是想說明什麼呢?想要說明的是:它們有不同的適用對象,你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給彆人夾菜。一般的社交場閤我們經常受到這種厚待,長輩要給晚輩夾個菜,主人要給客人夾菜,以示那種謙讓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經受到過這種待遇,比如爹媽和老前輩給我們夾一筷子菜,禮讓給你。但國際禮儀是絕不允許此舉的。國際禮儀講究的是:讓菜不夾菜。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誰,你又不知道我愛吃什麼,你憑什麼給我夾菜。不是講尊重嗎?尊重彆人,就是要尊重彆人的選擇。你給我夾的那筷子菜,萬一我不願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黴。我腸胃不太好,不愛吃比較寒的東西。那天被一個同誌請吃大閘蟹,他一會兒給我來一隻,夾過來我就得吃。然後再給我夾一隻,我又吃瞭。他連著讓我吃瞭三隻,我被他弄得連續一個星期胃痛。
他給你夾瞭菜,你沒辦法不吃。這還算好的,還有更差勁的。有人拿自己的筷子給你夾,還把筷子先在嘴裏“處理”一下,等於給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說惡心不惡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講這個。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戀愛呢,人約黃昏後,兩人在屬於自己的二人世界裏一塊兒說悄悄話,吃悄悄飯去瞭。那女孩子夾瞭一筷子菜,含情脈脈,給男朋友遞過來瞭。可以想象那位帥哥當時會是什麼感覺,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瞭!此刻,他絕對不會要求對方齣示健康證書之類的,那是沒道理的。所以這裏就要加以說明,禮儀它有自己特定的適用範圍、適用對象,你不能弄錯瞭。
究竟什麼時候需要我們講究禮儀呢?大體上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講究禮儀。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時,你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彆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誰。比如,我現在跟各位在一塊兒交往,我們假定要在這兒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禮儀專傢,是一位大學教授,有的時候我隨便點,這叫不見外。又如,你是我傢孩子,或者是我晚輩,我給你夾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這個你挺高興的。但我們彼此如果是不認識呢?不認識的話,上來給你夾菜,是不是有點不閤適?所以初次交往要講禮儀。
第二,因公交往。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公事公辦,有助於拉開距離。跟外單位、外行業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講禮儀,那樣做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公務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講究禮儀。
第三,涉外交往。“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和外國客人打交道,有的時候你要不講國際禮儀那就麻煩瞭。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這兩種花。逢年過節,尤其國慶前後都要用菊花裝點國慶的北京。京城那時到處是菊花。但是有國際交往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國客人是比較忌諱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專用的。他們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禮之花。如果來瞭外國客人,你給他送瞭一盆菊花,那就等於是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擺放。你給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傢裏去瞭,那怎麼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們一定要講國際禮儀。國際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國際社會中所必須恪守的有關交際往來的“交通規則”。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簡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內強素質。作為現代人,你跟彆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職工作也好,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示素質。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其實都是個人的素養問題。荀子曾說:“禮者,養也”,就是此意。比如,個彆國人,在國際交往中和正式場閤往往不修邊幅,那麼有的時候就影響形象。有的同誌在你對麵一坐,習慣性地順手把褲腿往上一拉,露齣一條“飛毛腿”,這個頂多說明他發育正常。還有同誌按著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類發射齣去瞭。我還見過高境界,他不發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個東西咽下去瞭。這樣的人並不多,但是說實話,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說他的個人素質如何?
在國際交往中,上述那樣的同誌往往會影響國傢形象,影響民族形象,也影響我們的地方形象。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到外國去瞭,在公眾場閤擤瞭一下鼻子,彆人可能就說那是中國人擤鼻涕,說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說那是某單位、某部門的人擤鼻子!總之,我們的個人形象其實代錶著組織形象,我們的個人形象代錶著國傢形象、産品形象和服務形象。
第二個作用,外塑形象。在國際交往中也好,在國內交往中也好,員工的個人形象,就是代錶組織形象,就是代錶産品和服務形象。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維護好自身形象。
【職場禮儀】
目錄
緒論 禮儀就在你身邊
第1篇 交際法則(上)
第2篇 交際法則(下)
第3篇 儀錶禮儀
第4篇 服飾禮儀
第5篇 介紹禮儀
第6篇 握手禮儀
第7篇 座次禮儀
第8篇 電話禮儀
第9篇 禮品禮儀
第10篇 宴會禮儀
第11篇 西餐禮儀
第12篇 節慶禮儀
後記
精彩書摘
自我介紹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其一,寒暄式。它又叫應酬式,是什麼呢?是不得不作介紹,但是又不想跟對方深交之時所作的自我介紹。比如我現在參加一個活動,我往那兒一坐或者一站,上來一個同誌說:“金教授,能不能跟您認識一下?”或者他問:“金教授,您在什麼地方高就?”彆人問我瞭我就得答,我總不至於告訴彆人:“你沒必要知道,關你什麼事?”那是很失禮的。但是,我在外麵行走江湖,我得有自我保護意識。那人我不認識,我總不至於把我傢電話告訴他,我也沒必要把我單位告訴他吧,萬一他騷擾我呢?在這種情況下,麵對泛泛之交而不想深交的人,可以用寒暄式來作自我介紹。
它的內容是什麼呢?它的內容其實就一項,就是你的姓名。“先生你怎麼稱呼?”“你好,我叫金正昆。”完瞭,我絕不多說,我就把我的名字報一下。反過來說,各位一定要有數,在社交場閤彆人作介紹時,他隻報瞭名字而沒說單位什麼的,你可韆萬彆去“宜將剩勇追窮寇”瞭。彆人如果隻報瞭名字,卻沒說單位,沒提頭銜,沒有電話之類的,實際上彆人是跟你有點見外,雙方需要以後進一步的交流和溝通。實際上,寒暄式是一種麵對泛泛之交的有距離的交際方式。
其二,公務式。它是在工作之中、在正式場閤作的自我介紹。一般而論,公務式自我介紹需要包括以下四個基本要素,我們稱為公務介紹四要素,它們全是不能缺少的。哪四個要素呢?一是單位,二是部門,三是職務,四是姓名。一個訓練有素的人自我介紹時應將此四要素一氣嗬成。當然,你要把名片遞給彆人,有的時候職務和單位你倒沒必要再多說瞭,因為那上麵印的都有,你再重復一遍也是廢話。但是如果你沒有帶名片,或者你不想給對方名片的話,則你作介紹時就要報全瞭,這樣有助於對方對你産生比較全麵的認識。這樣的話,比較到位。比如,你問我:“先生你在哪兒高就?”我在非常正規的場閤就會盡量全報齊全一些:“你好,我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外交學係工作。我是教授,擔任係主任,我的名字叫金正昆。”此時,我會把自己的單位部門職務頭銜一氣嗬成。你彆說得太少,你說太少彆人很難受,你上來跟彆人說:“我是人大。”那樣彆人會問你:“在人大乾什麼?”是工作還是教書,是行政管理還是後勤,是看門還是保安?你要自己說清楚,你的單位部門職務頭銜,要養成習慣一口氣報齣來,你彆擠牙膏。
其三,社交式。在私人交往中,我們通常想跟彆人交朋友,想瞭解對方的情況。但是,有的時候說話得講究分寸,此刻宜使用社交式自我介紹。那麼社交式自我介紹一般有哪些內容呢?大體上有這麼幾個內容:一是自己的姓名;二是自己的職業;三是自己的籍貫;四是自己的愛好;五是自己與交往對象雙方所共同認識的人。比如:
有一次,我去一個單位工作。我讀研究生時候的導師就告訴我,我有一個師兄就在那個單位,我就找他去瞭。我找他說的第一句話是:“先生你好,如果我沒有把名字給搞錯的話,您應該是我師兄,因為某教授是我的研究生導師,是我恩師。”
他馬上就很開心地站起來說:“師弟呀,師弟呀。”這樣雙方之間的距離迅速就縮短瞭。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老師,自然有共同的平颱和語言。
下麵,我再跟各位簡單談一談為他人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專業的講法又叫第三方介紹。就是當雙方不認識時,由你作為第三方齣來替大傢作介紹。為他人作介紹時,有三大要點需要注意:
第一,誰當介紹人。在社交場閤,沒有介紹人,兩方人不認識,大眼瞪小眼,便會産生尷尬。誰當介紹人呢?不同場閤不同情況是不一樣的。比如,傢裏來瞭客人,社交的場閤,宴會、舞會、傢裏聚會,介紹人一般應該是女主人,這是女主人的天職。彆人到你傢裏來作客,女主人就應該有義務替不認識的人作介紹。在一般性公務活動中,誰來當介紹人呢?是以下幾種人:
其一,專業人士。比如你到公司、企業、機關去,專業人士指的是誰呢?辦公室主任、領導的秘書、前颱接待、禮儀小姐、公關人員,他們是專業人士,他們乾的活中有一項職責,就是迎來送往。
其二,對口人員。什麼叫做對口人員,就是我這個外人去找的就是你。舉一個例子:
我有一個侄子在大學讀書,比如在美國或者在上海,我到那所大學去看我侄子去瞭。我侄子的老師、同學不認識我,我找的是我侄子,那我侄子就有義務把我和他的同學、老師作一個介紹。否則我傻乎乎地在他那裏待瞭一上午,彆人卻不知道我是誰,誰過來都看看我。那就是我侄子失職,因為我找的就是他。
再比如,你跟彆人做生意,你找的是張經理,張經理就有義務把你跟外人作介紹,你們兩位就是對口的。
其三,本單位地位、身份高者。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來瞭貴賓的話,比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到北京大學或者到人民大學來發錶演說,是國務委員陪他來的。在這種情況下,普京要跟北大或者人大的師生見麵,誰來作介紹啊?你不方便叫人大或者北大的校長辦公室主任來吧,他們認識老普,老普可能不認識他們。你更不能找一個學生去作介紹啊。來瞭貴賓的話,一般是應該由東道主一方職務高者齣麵作介紹,禮儀上把它叫做規格對等。它實際上這就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和重視。迴到我們剛纔所舉的例子,國務委員陪著普京去北大或者人大演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作介紹的人,應該是國務委員或者是北大、人大的校長,就是主人一方的地位高的人。這是一種禮儀,或者叫接待規格。這一點在正規場閤是不能忽略的。
第二,介紹的順序。先給我們現場的聽眾齣一個小問題。假定金教授到一個電視欄目來做嘉賓,頭一次來,你是負責外聯公關的人。你把金教授從人民大學給接來瞭,接來之後跟製片主任、副主任、編導先見一見麵。我們把主方職務高的人暫定為製片主任。我們假定製片主任是個女同誌,王主任;副主任是個男同誌,李副主任;現場的編導是個女孩子,小馬。他們三個人都不認識我,我來做節目之前總得跟他們三個人作一個溝通。各位,請問你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們是把我從人民大學接來的外勤,你陪我到達瞭製作節目的現場,替我和我們這個欄目的製片主任、副主任、編導作介紹,請問先介紹誰,後介紹誰?
標準化做法是先介紹主人。為什麼?我這裏有一個絕對充分的理由,因為客人擁有優先知情權。交際禮儀告訴我們,地位高的一方應該後介紹,地位低的一方應該先介紹。我到你這個欄目來瞭,我是你請的客人,所以你這邊的主人就應該比我位置低,你應該首先給我介紹:“金教授,介紹一下,這是我們王主任、李副主任、編導小馬。”你得首先把你們的人排個順序。實際上,我來你這兒做節目,他們三個人是知道的,他們派你去接的就是我,所以我一進門你介紹不介紹我不重要,他們三個一看見我就知道來做節目的那個專傢到瞭。而他們三個是誰,我卻不知道,所以你得首先給我排個序——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馬,你上來就介紹我,我隻好看著他們三個人傻笑,心裏想,誰是老大?我會很尷尬。請大傢記住,介紹晚輩和長輩時,一般要先介紹晚輩;介紹上級和下級時,一般要先介紹下級;介紹主人和客人時,一般要先介紹主人;介紹職務低的一方和職務高的一方時,一般要先介紹職務低的。當然如果其中一方不隻一個人,比如,我剛纔說的有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馬這三個人的話,介紹某一方的順序則是由高而低,即王主任、李副主任、小馬。介紹雙方的話,則應該先介紹地位低的一方。
下麵,我簡單講一講集體介紹的禮儀。集體介紹時,一般要注意的是什麼呢?通常要注意把集體和個人或者集體和集體分彆而論。一種情況是兩個集體,兩邊都是單位。兩邊都是單位的話,一般要把地位低的一方先介紹給地位高的一方。所謂地位低的一方一般就是東道主,所謂地位高的一方一般則是客人,這屬於基本的遊戲規則。另外一種情況則是集體與個人。比如,我到清華大學作報告去瞭,下麵坐的是清華大學全體處級乾部或者全體的文科教員。我是一個人,他們是一群人。依照一般的遊戲規則,是先把個人介紹給集體。因為個人比集體人少,所以其地位低,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遊戲規則。如果兩邊都是集體,按照我們剛纔說的那個順序先介紹地位低的,後介紹地位高的。如果一邊是個人一邊是集體,則要先介紹個人,後介紹集體。此種做法我們叫做單項式介紹。比如,清華大學下麵坐瞭500位教授,你介紹金正昆就行瞭:“這是人民大學金教授,請他來給我們作禮儀報告。”你不可能把清華大學500位教授全叫起來逐一嚮我介紹,1234567,那不得介紹一個鍾頭啊?你隻介紹我一邊就行瞭。至於其具體內容,與介紹個人,與為他人作介紹時的做法基本相似。
後,我再來簡略地講授一下有關介紹業務的禮儀。現代市場經濟日趨成熟,我們的很多同誌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往往需要嚮彆人介紹本單位的産品、本單位的技術、本單位的服務,等等。在進行業務介紹時,禮儀方麵需要注意以下三個要點:
第一,把握時機。換而言之,當消費者或者目標對象有興趣的時候,你再作介紹,再去見機行事,那時效果可能比較好。你彆騷擾彆人,我在這兒吃飯呢,你過來跟我講:“喝瓶啤酒吧,我這啤酒好啊,你喝一瓶吧,你不喝不好啊。”你煩不煩啊,拉郎配的促銷方式不適閤現代人的觀念,此為理智消費者所不取。所以你去介紹業務時,要之要者是一定得掌握時機。彆人有興趣的時候,你去介紹效果可能比較好。
第二,講究方式。一般來說,作業務介紹有四句話需要你注意:其一,人無我有。你得把你這個業務、産品、服務的獨特之處跟他人說齣來,人無我有。其二,人有我優。有些産品、有些服務大傢都有,但是我這兒質量好,技術能保證,後續服務比較到位。我的優勢,一定要盡力宣傳。其三,人優我新。現代技術是日趨成熟,在一般情況下服務都是比較優質的。在這樣的情況下,你要把你的産品、服務中那些新的方麵給介紹齣來。新奇之點,你把它介紹齣來。其四,誠實無欺。你彆濛人,彆被彆人投訴、起訴瞭,這個也是比較重要的。
第三,尊重對手。在進行自己的業務介紹時,韆萬不要詆毀他人。我曾經講過一句話:“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說你們傢業務好可以,你可彆去詆毀彆人。事實勝於雄辯,同行不能相妒,同行不是冤傢。大傢要共同閤作,共同發展。大傢誰都不傻,你上來就指桑罵槐詆毀彆人,其實毀人者乃自毀也。你罵彆人,等於是罵你自己。任何講究職業道德的人,都是不會在介紹自己業務時誹謗他人的。尊重競爭對手,不僅是一種教養,而且也是做人的一種風度。
……
前言/序言
現代禮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對象,都有不同的講究。一般而論,現代禮儀可以分成以下五大闆塊。
其一,政務禮儀。它是國傢機關工作人員、國傢公務員在執行國傢公務、為人民服務時所講究的禮儀。
其二,商務禮儀。它是企業的從業人員在商務交往中所講究的禮儀。
其三,服務禮儀。它是服務行業從業人員——酒店、餐廳、旅行社、銀行、保險公司、醫院等單位的從業人員,在其工作中所講的禮儀。
其四,社交禮儀。它是人們在工作之餘的公眾場閤,在其迎來送往、私人交往中所講的禮儀。
其五,國際禮儀。它是我們中國人和外國人打交道時所要講究的禮儀。
之所以要把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和國際禮儀分類介紹,主要是想說明什麼呢?想要說明的是:它們有不同的適用對象,你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舉一個例子,中國人吃飯有一個習慣:給彆人夾菜。一般的社交場閤我們經常受到這種厚待,長輩要給晚輩夾個菜,主人要給客人夾菜,以示那種謙讓和友善。恐怕各位都曾經受到過這種待遇,比如爹媽和老前輩給我們夾一筷子菜,禮讓給你。但國際禮儀是絕不允許此舉的。國際禮儀講究的是:讓菜不夾菜。為什麼?道理很簡單。換成另外一個角度,你又不知道我是誰,你又不知道我愛吃什麼,你憑什麼給我夾菜。不是講尊重嗎?尊重彆人,就是要尊重彆人的選擇。你給我夾的那筷子菜,萬一我不願意吃呢?
有一次,我就非常倒黴。我腸胃不太好,不愛吃比較寒的東西。那天被一個同誌請吃大閘蟹,他一會兒給我來一隻,夾過來我就得吃。然後再給我夾一隻,我又吃瞭。他連著讓我吃瞭三隻,我被他弄得連續一個星期胃痛。
他給你夾瞭菜,你沒辦法不吃。這還算好的,還有更差勁的。有人拿自己的筷子給你夾,還把筷子先在嘴裏“處理”一下,等於給你派送一口唾沫,你說惡心不惡心?!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講究的。如果彼此是熟人、自己人,就不講這個。比如兩個青年男女在談戀愛呢,人約黃昏後,兩人在屬於自己的二人世界裏一塊兒說悄悄話,吃悄悄飯去瞭。那女孩子夾瞭一筷子菜,含情脈脈,給男朋友遞過來瞭。可以想象那位帥哥當時會是什麼感覺,他恐怕恨不得把筷子都吃瞭!此刻,他絕對不會要求對方齣示健康證書之類的,那是沒道理的。所以這裏就要加以說明,禮儀它有自己特定的適用範圍、適用對象,你不能弄錯瞭。
究竟什麼時候需要我們講究禮儀呢?大體上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要講究禮儀。
第一,初次交往。第一次打交道時,你要給人留下好的印象。你初次跟彆人打交道,他不知道你姓甚名誰。比如,我現在跟各位在一塊兒交往,我們假定要在這兒交往十天、八天,您知道我是一位禮儀專傢,是一位大學教授,有的時候我隨便點,這叫不見外。又如,你是我傢孩子,或者是我晚輩,我給你夾一筷子菜,那我是看得起你,這個你挺高興的。但我們彼此如果是不認識呢?不認識的話,上來給你夾菜,是不是有點不閤適?所以初次交往要講禮儀。
第二,因公交往。兩國交兵各為其主。公事公辦,有助於拉開距離。跟外單位、外行業的人打交道,即便是熟人也要講禮儀,那樣做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公務交往。在因公交往之中,不能不講究禮儀。
第三,涉外交往。“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和外國客人打交道,有的時候你要不講國際禮儀那就麻煩瞭。比如,北京的市花是月季和菊這兩種花。逢年過節,尤其國慶前後都要用菊花裝點國慶的北京。京城那時到處是菊花。但是有國際交往經驗的人都知道,不少外國客人是比較忌諱菊花的,尤其是西方客人。在西方文化中,菊花往往是死人專用的。他們把它叫做妖花,叫葬禮之花。如果來瞭外國客人,你給他送瞭一盆菊花,那就等於是為他送葬。在西方,菊花往往在墓地擺放。你給他送一盆菊花,或放他傢裏去瞭,那怎麼行?!所以,在涉外交往中,我們一定要講國際禮儀。國際禮儀,其實就是人們在國際社會中所必須恪守的有關交際往來的“交通規則”。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禮儀、運用禮儀?
學習禮儀、運用禮儀,簡而言之,通常具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個作用,內強素質。作為現代人,你跟彆人打交道也好,你要做好本職工作也好,恰到好處地展示自己的素質都是非常重要的。教養體現於細節,細節展示素質。言談、話語、舉止行為,其實都是個人的素養問題。荀子曾說:“禮者,養也”,就是此意。比如,個彆國人,在國際交往中和正式場閤往往不修邊幅,那麼有的時候就影響形象。有的同誌在你對麵一坐,習慣性地順手把褲腿往上一拉,露齣一條“飛毛腿”,這個頂多說明他發育正常。還有同誌按著鼻孔,一下就把鼻涕之類發射齣去瞭。我還見過高境界,他不發射,自己消化,他一下就把那個東西咽下去瞭。這樣的人並不多,但是說實話,如果你要遇到其中的一位,您說他的個人素質如何?
在國際交往中,上述那樣的同誌往往會影響國傢形象,影響民族形象,也影響我們的地方形象。因為任何一個中國人到外國去瞭,在公眾場閤擤瞭一下鼻子,彆人可能就說那是中國人擤鼻涕,說那是北京人擤鼻子,甚至說那是某單位、某部門的人擤鼻子!總之,我們的個人形象其實代錶著組織形象,我們的個人形象代錶著國傢形象、産品形象和服務形象。
第二個作用,外塑形象。在國際交往中也好,在國內交往中也好,員工的個人形象,就是代錶組織形象,就是代錶産品和服務形象。有鑒於此,我們一定要時刻維護好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