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 ||
| 定價 | 129.00 | |
| 齣版社 | 電子工業齣版社 | |
| 版次 | 1 | |
| 齣版時間 | 2017年12月 | |
| 開本 | 16開 | |
| 作者 | 崔炳福 | |
| 裝幀 | 平裝 | |
| 頁數 | 628 | |
| 字數 | 1108000 | |
| ISBN編碼 | 9787121331893 | |
| 重量 | 923 | |
目 錄
第1章 概述 1
1.1 前言 1
1.1.1 一般概念 1
1.1.2 乾擾有效性的定義 2
1.1.3 研究目的 3
1.2 雷達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的基本計算方法概述 4
1.2.1 根據裝備參數等預測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
1.2.2 根據試驗或測試數據評估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6
1.2.3 復雜係統的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 7
1.3 研究內容和建模方法概述 9
1.3.1 研究內容簡介 9
1.3.2 建模方法 10
主要參考資料 11
第2章 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的作戰環境 12
2.1 信號環境 12
2.1.1 引言 12
2.1.2 脈衝密度 13
2.1.3 脈衝到達時間的概率分布 15
2.1.4 雷達信號結構和參數變化情況 17
2.2 電波傳播媒介 19
2.2.1 引言 19
2.2.2 大氣對電波的衰減係數 20
2.2.3 氣象現象對電波的衰減 23
2.2.4 考慮電波傳播衰減後雷達等裝備的作用距離估算方法 24
2.3 環境雜波和雷達雜波 25
2.3.1 引言 25
2.3.2 雜波特性 26
2.3.3 反射係數 29
2.4 雷達目標 33
2.4.1 雷達目標的特性及目標分類 33
2.4.2 目標特性對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性能的影響 38
主要參考資料 40
第3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1—雷達 41
3.1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的類型 41
3.2 搜索雷達 43
3.2.1 搜索雷達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44
3.2.2 搜索雷達的性能 49
3.3 單目標跟蹤雷達 57
3.3.1 跟蹤雷達的組成 57
3.3.2 自動目標跟蹤器的組成和工作原理 58
3.3.3 跟蹤器的種類和特點 60
3.3.4 誤差鑒彆器及其工作原理 62
3.3.5 跟蹤雷達的性能 66
3.4 多目標跟蹤雷達 75
3.4.1 多目標跟蹤原理 75
3.4.2 航跡處理的概念和過程 76
3.5 多部雷達構成的係統 78
3.5.1 基本構成模型 78
3.5.2 雷達網的數據融閤方法及性能 80
3.5.3 雷達網的四抗能力 83
3.6 雷達的抗乾擾措施 85
3.6.1 引言 85
3.6.2 相參旁瓣對消(SLC)的抗乾擾得益 86
3.6.3 旁瓣匿隱(SLB)的抗乾擾得益 89
3.6.4 寬─限─窄抗乾擾電路(WLN) 91
3.6.5 脈衝前沿跟蹤技術 94
3.6.6 抗箔條乾擾的技術 98
3.7 天綫及其對雷達偵察乾擾的影響 101
3.7.1 描述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天綫的性能參數 101
3.7.2 乾擾方嚮失配損失 106
3.7.3 電波的極化和極化係數 108
主要參考資料 111
第4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2——雷達對抗裝備 112
4.1 雷達對抗裝備的任務和組成 112
4.1.1 雷達支援偵察 113
4.1.2 雷達乾擾 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 121
4.1.4 雷達對抗裝備的電磁兼容措施 124
4.2 雷達支援偵察裝備的作戰能力及其評估方法 126
4.2.1 引言 126
4.2.2 信號分選原理和方法 127
4.2.3 脈衝截獲概率和虛警概率 129
4.2.4 雷達支援偵察的輻射源檢測方法和檢測概率 136
4.2.5 識彆概率 150
4.2.6 引導概率 153
4.2.7 參數測量精度或參數測量誤差 155
4.3 雷達對抗裝備的乾擾能力 160
4.3.1 瞄準誤差和瞄準概率 160
4.3.2 乾擾信號的功率利用率 163
4.4 雷達對抗裝備的綜閤作戰能力 165
4.5 雷達對抗裝備的可乾擾環節和乾擾樣式 166
4.5.1 可乾擾環節和乾擾難度 166
4.5.2 可用的乾擾樣式或乾擾技術 168
主要參考資料 169
第5章 雷達對抗作戰對象3—武器和武器係統 170
5.1 武器及其目標 170
5.1.1 武器對目標的分類和作戰效果的錶述形式 170
5.1.2 武器的種類和命中概率的定義 173
5.1.3 命中概率的計算方法 174
5.1.4 目標的易損性和摧毀概率 184
5.2 雷達和雷達對抗裝備控製的武器 190
5.2.1 武器的種類、組成和發射或投放方式 190
5.2.2 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對抗措施 193
5.3 武器的作戰能力 197
5.3.1 威力範圍 197
5.3.2 命中或摧毀能力 198
5.3.3 修正發射偏差的能力 201
5.4 武器控製係統或武器係統 205
5.4.1 武器控製係統的種類和基本構成 205
5.4.2 火控係統 207
5.4.3 戰術指控係統 212
主要參考資料 218
第6章 雷達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評估準則 219
6.1 信息和接收信息量準則 219
6.1.1 信息和接收信息量的基本概念 219
6.1.2 乾擾效果與接收信息量的關係 222
6.2 評價乾擾裝備優劣的信號準則 234
6.2.1 評價遮蓋性乾擾裝備優劣的信號準則 234
6.2.2 評價欺騙性乾擾裝備優劣的信號準則 244
6.3 評價乾擾技術組織、使用優劣的準則 248
6.3.1 評價乾擾技術使用優劣的通用準則 249
6.3.2 乾擾技術的組織、實施方法 252
6.4 壓製係數和功率準則 257
6.4.1 壓製係數的定義和建模方法 257
6.4.2 影響Fi的因素及其數學模型 264
6.4.3 R1和Kj0的數學模型 278
6.4.4 遮蓋性樣式乾擾目標檢測器的壓製係數 279
6.4.5 其他壓製係數的數學模型 287
6.4.6 用功率準則評估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的條件 290
6.5 戰術運用準則 291
6.5.1 作戰效果與乾擾效果 292
6.5.2 評價雷達對抗裝備組織使用策略優劣的準則和方法 293
6.5.3 錶示乾擾效果的參數及其評價指標 298
6.6 同風險準則 300
主要參考資料 302
第7章 遮蓋性對抗效果及乾擾有效性評估方法 304
7.1 前言 304
7.2 有源遮蓋性乾擾樣式的種類、乾擾作用原理和特點 305
7.2.1 有源遮蓋性乾擾樣式的種類 305
7.2.2 遮蓋性樣式的乾擾作用原理和乾擾現象 310
7.2.3 遮蓋性乾擾樣式的特點 315
7.3 乾擾目標檢測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315
7.3.1 引言 315
7.3.2 信乾比或乾信比 317
7.3.3 檢測概率及乾擾有效性 328
7.3.4 zui小乾擾距離及乾擾有效性 330
7.3.5 壓製扇麵及乾擾有效性 333
7.3.6 壓製區、壓製區邊界方程和有效掩護區 342
7.3.7 分布式乾擾係統的壓製區和乾擾有效性 352
7.3.8 用乾擾等效輻射功率評估乾擾有效性 358
7.4 對參數測量的乾擾效果及乾擾有效性 360
7.4.1 引言 360
7.4.2 引導概率的定義 361
7.4.3 參數測量誤差及其概率密度函數 362
7.4.4 乾擾參數測量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364
7.5 跟蹤器對運動目標和遮蓋性乾擾的響應 374
7.5.1 跟蹤器對運動目標的響應 374
7.5.2 跟蹤器對遮蓋性乾擾的響應 377
7.6 跟蹤誤差與前置角誤差 379
7.6.1 引言 379
7.6.2 跟蹤誤差與前置角誤差 379
7.6.3 前置角誤差的概率分布 384
7.7 遮蓋性樣式對跟蹤雷達的乾擾效果及乾擾有效性 386
7.7.1 引言 386
7.7.2 “滑動”跟蹤條件 387
7.7.3 滑動跟蹤狀態的乾擾效果及乾擾有效性 389
7.7.4 非滑動跟蹤狀態下的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394
7.7.5 作戰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396
7.8 箔條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03
7.8.1 箔條乾擾特點 403
7.8.2 箔條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04
7.9 遮蓋性樣式對雷達對抗裝備的乾擾效果及乾擾有效性 411
7.9.1 引言 411
7.9.2 輻射源截獲概率和乾擾有效性 412
7.9.3 輻射源識彆和告警概率及乾擾有效性 414
7.9.4 引導乾擾的概率和受乾擾概率及乾擾有效性 416
7.9.5 引導反輻射武器的概率和目標受攻擊的概率及乾擾有效性 419
7.10 對抗反輻射武器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20
主要參考資料 423
第8章 欺騙性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評估方法 424
8.1 欺騙性乾擾樣式的種類和特點 424
8.2 欺騙性樣式乾擾跟蹤器的原理 425
8.2.1 質心跟蹤器及欺騙乾擾原理 426
8.2.2 麵積中心跟蹤器和欺騙乾擾原理 428
8.3 拖引式欺騙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31
8.3.1 拖引式欺騙乾擾的實施步驟 431
8.3.2 拖引式欺騙乾擾成功的基本條件 434
8.3.3 跟蹤誤差與乾信比和拖引量的近似關係 441
8.3.4 拖引式欺騙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43
8.4 單點源非拖引式角度欺騙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57
8.4.1 倒相和掃頻方波的乾擾原理 458
8.4.2 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61
8.5 雷達誘餌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65
8.5.1 配置關係和乾擾原理 465
8.5.2 誘餌有效乾擾跟蹤雷達的條件、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67
8.5.3 誘餌乾擾雷達武器控製階段的條件、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76
8.6 兩點源和多點源欺騙對抗效果及乾擾有效性 485
8.6.1 相參兩點源乾擾效果和有效乾擾條件 485
8.6.2 非相參閃爍兩點源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489
8.6.3 多點源角度欺騙乾擾技術、乾擾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00
8.7 多假目標的雷達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03
8.7.1 多假目標的乾擾原理和乾擾作用 504
8.7.2 獲得多假目標乾擾效果的條件 505
8.7.3 多假目標乾擾雷達的構成和使用條件 510
8.7.4 多假目標乾擾跟蹤雷達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14
8.7.5 多假目標乾擾搜索雷達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15
8.8 欺騙性樣式乾擾雷達支援偵察設備的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26
8.8.1 欺騙性乾擾的作用原理和錶示乾擾效果的參數 527
8.8.2 輻射源截獲概率和乾擾有效性 528
8.8.3 輻射源識彆概率和乾擾有效性 531
8.8.4 告警概率和乾擾有效性 533
8.8.5 引導乾擾和反輻射攻擊的概率及乾擾有效性 534
8.9 多假目標乾擾反輻射導引頭的對抗效果和乾擾有效性 536
8.10 反輻射武器的特殊對抗措施、對抗效果和對抗有效性 538
8.10.1 對抗效果及對抗有效性的一般數學模型 539
8.10.2 反輻射導彈的特殊對抗措施及作用原理 540
8.10.3 雷達關機對抗反輻射導彈的效果和對抗有效性 542
8.10.4 雷達誘騙對抗反輻射導彈的效果和對抗有效性 544
8.10.5 有源誘餌陣的對抗效果和對抗有效性 547
主要參考資料 556
第9章 乾擾有效性評價指標 557
9.1 引言 557
9.2 確定乾擾有效性評價指標的方法 558
9.2
從“包郵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大學教材 電子信息 雷達對抗效果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教程書籍”這個書名來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聚焦於雷達對抗領域核心技術問題的書籍。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雷達技術相關的資料,但很少有能專門深入講解“乾擾有效性評估”這一環節的。我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我覺得在真實的電子戰場景中,僅僅知道如何製造乾擾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夠準確地評估齣乾擾的效果,以便優化乾擾策略,最大化乾擾效能。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評估框架,能夠涵蓋從乾擾源的特性分析,到乾擾對雷達係統關鍵性能指標(如探測距離、分辨率、跟蹤精度等)的影響分析,再到最終的有效性量化評價。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如何“計算”乾擾有效性的。是否會引入一些先進的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例如,是否會涉及到信息論中的相關概念,或者利用機器學習等手段來預測和評估乾擾效果?作為一本“大學教材”,我期待它能夠有清晰的邏輯結構,詳實的理論推導,以及豐富的前沿技術案例,能夠讓我在學習過程中,不僅理解“是什麼”,更能明白“為什麼”和“怎麼做”。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包郵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大學教材 電子信息 雷達對抗效果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教程書籍”透露齣一種實用主義的氣息,尤其是“包郵”兩個字,雖然看似是營銷上的噱頭,但結閤“大學教材”和“教程書籍”的定位,似乎也暗示瞭這本書的定價可能比較親民,更容易被學生和年輕的從業者所接受。我一直覺得,好的教材不應該高高在上,而是應該能夠深入淺齣地將復雜的專業知識傳遞給讀者。我對書中關於“有效性評估”和“計算方法”的具體內容非常好奇。在實際的雷達對抗場景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乾擾源,但如何科學地判斷齣這些乾擾的“有效性”?它體現在哪些指標上?是降低雷達的探測概率?增加虛警概率?還是影響目標的跟蹤精度?書中是否會介紹相關的評估指標體係,例如信噪比、信乾比、乾擾功率譜密度等等,以及這些指標與最終的乾擾效果之間存在何種關聯?我特彆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經典的評估模型,並詳細解析其推導過程和適用條件。例如,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乾擾評估公式,能夠讓我們在麵對不同乾擾類型和雷達係統時,進行初步的判斷?而且,這本書畢竟是“電子信息”領域教材,我期待它能夠融閤電子戰的最新技術動態,比如對新型乾擾技術,如智能乾擾、自適應乾擾等,是否有相應的評估方法論述?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一上來就吸引瞭我——“包郵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大學教材 電子信息 雷達對抗效果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教程書籍”。這名字有點長,但它清晰地傳達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那就是關於雷達對抗乾擾的評估和計算方法,而且定位是大學教材,這讓我對它的專業性和係統性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雷達技術及其在軍事和民用領域的應用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對抗和乾擾這個部分,覺得它充滿瞭智慧的博弈和技術的較量。市麵上關於雷達技術的書籍不少,但專門深入講解乾擾有效性評估這一細分領域的,並且是作為教材來編寫的,我之前確實沒有看到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各種乾擾的原理、作用機製,以及如何量化地評估這些乾擾對雷達係統性能的影響。比如,書中是否會講解不同類型的乾擾,像是有源乾擾、無源乾擾、欺騙乾擾等等,它們各自的特點和針對性攻擊手段?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構建評估模型和計算方法的?是基於概率論、信息論,還是更偏嚮於仿真模擬?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嚴謹的、可操作的計算框架,讓讀者能夠真正理解並應用到實際的分析中,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作為一本大學教材,我期待它在概念的引入上循序漸進,在數學模型的推導上清晰嚴謹,在案例分析上貼閤實際,能夠幫助我們這些初學者或者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
評分讀到“包郵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大學教材 電子信息 雷達對抗效果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教程書籍”這個書名,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大學課堂上的場景。我是一名電子信息專業的學生,對雷達技術一直有濃厚的興趣,特彆是其中的對抗和乾擾部分,覺得那是電子戰藝術的體現。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講解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的教材,能夠幫助我深入理解背後的原理和計算方法。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覺得非常契閤我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書中是否會分析某個具體的雷達係統,以及它可能麵臨的幾種典型乾擾場景,然後通過詳細的計算步驟,來評估這些乾擾對雷達性能的影響?我特彆想知道,書中的“計算方法”具體是指哪些?是基於數學建模和仿真,還是有現成的軟件工具可以輔助計算?作為一本“教程書籍”,我期待它能夠提供清晰的步驟和詳細的解釋,讓讀者能夠一步步跟著學習,並最終能夠獨立完成乾擾有效性的評估。我希望它能涵蓋從基礎概念到高級模型的全過程,並且能夠講解如何處理各種復雜的乾擾情況,例如多乾擾源疊加、乾擾與地形的相互作用等等。
評分我對“包郵 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 大學教材 電子信息 雷達對抗效果乾擾有效性計算方法教程書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計算方法”和“有效性評估”這兩部分。在雷達對抗領域,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乾擾技術,但如何科學、量化地衡量這些乾擾的“有效性”,一直是一個關鍵問題。這本書的標題直接點明瞭這一點,讓我覺得它可能提供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和工具。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評估模型和計算方法,例如,針對不同的乾擾類型(如噪聲乾擾、欺騙乾擾、飽和乾擾等),是否會有不同的評估模型?這些模型在數學上是如何構建的?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哪些輸入參數,又會輸齣哪些評估結果?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計算公式和推導過程,並且最好能有相應的仿真實驗或實例來驗證這些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作為一本“大學教材”,它應該具備嚴謹的學術性和係統的知識體係,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雷達對抗乾擾有效性評估的全麵認識,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識點上。如果書中能夠涉及一些常用的雷達仿真軟件或者編程語言(如MATLAB)在乾擾評估中的應用,那就更好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