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

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炳福 著
图书标签:
  • 雷达对抗
  • 电子信息
  • 对抗干扰
  • 雷达技术
  • 大学教材
  • 信号处理
  • 电磁兼容
  • 通信工程
  • 雷达原理
  • 计算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1893
商品编码:2537512480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628
字数:1108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定价 129.00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开本 16开
作者 崔炳福
装帧 平装
页数 628
字数 1108000
ISBN编码 9787121331893
重量 923


内容介绍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  
1.1 前言 1  
1.1.1 一般概念 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 2  
1.1.3 研究目的 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 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 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 9  
1.3.1 研究内容简介 9  
1.3.2 建模方法 10  
主要参考资料 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 12  
2.1 信号环境 12  
2.1.1 引言 12  
2.1.2 脉冲密度 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 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 17  
2.2 电波传播媒介 19  
2.2.1 引言 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 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 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 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 25  
2.3.1 引言 25  
2.3.2 杂波特性 26  
2.3.3 反射系数 29  
2.4 雷达目标 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 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 38  
主要参考资料 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 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 41  
3.2 搜索雷达 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 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 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 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 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 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 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 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 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 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 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 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 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 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 85  
3.6.1 引言 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 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 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 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 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 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 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 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 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 108  
主要参考资料 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 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 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 113  
4.1.2 雷达干扰 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 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 126  
4.2.1 引言 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 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 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 136  
4.2.5 识别概率 150  
4.2.6 引导概率 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 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 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 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 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 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 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 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 168  
主要参考资料 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 170  
5.1 武器及其目标 170  
5.1.1 武器对目标的分类和作战效果的表述形式 170  
5.1.2 武器的种类和命中概率的定义 173  
5.1.3 命中概率的计算方法 174  
5.1.4 目标的易损性和摧毁概率 184  
5.2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控制的武器 190  
5.2.1 武器的种类、组成和发射或投放方式 190  
5.2.2 武器的工作原理和对抗措施 193  
5.3 武器的作战能力 197  
5.3.1 威力范围 197  
5.3.2 命中或摧毁能力 198  
5.3.3 修正发射偏差的能力 201  
5.4 武器控制系统或武器系统 205  
5.4.1 武器控制系统的种类和基本构成 205  
5.4.2 火控系统 207  
5.4.3 战术指控系统 212  
主要参考资料 218  
第6章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评估准则 219  
6.1 信息和接收信息量准则 219  
6.1.1 信息和接收信息量的基本概念 219  
6.1.2 干扰效果与接收信息量的关系 222  
6.2 评价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34  
6.2.1 评价遮盖性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34  
6.2.2 评价欺骗性干扰装备优劣的信号准则 244  
6.3 评价干扰技术组织、使用优劣的准则 248  
6.3.1 评价干扰技术使用优劣的通用准则 249  
6.3.2 干扰技术的组织、实施方法 252  
6.4 压制系数和功率准则 257  
6.4.1 压制系数的定义和建模方法 257  
6.4.2 影响Fi的因素及其数学模型 264  
6.4.3 R1和Kj0的数学模型 278  
6.4.4 遮盖性样式干扰目标检测器的压制系数 279  
6.4.5 其他压制系数的数学模型 287  
6.4.6 用功率准则评估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条件 290  
6.5 战术运用准则 291  
6.5.1 作战效果与干扰效果 292  
6.5.2 评价雷达对抗装备组织使用策略优劣的准则和方法 293  
6.5.3 表示干扰效果的参数及其评价指标 298  
6.6 同风险准则 300  
主要参考资料 302  
第7章 遮盖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 304  
7.1 前言 304  
7.2 有源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种类、干扰作用原理和特点 305  
7.2.1 有源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种类 305  
7.2.2 遮盖性样式的干扰作用原理和干扰现象 310  
7.2.3 遮盖性干扰样式的特点 315  
7.3 干扰目标检测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15  
7.3.1 引言 315  
7.3.2 信干比或干信比 317  
7.3.3 检测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328  
7.3.4 zui小干扰距离及干扰有效性 330  
7.3.5 压制扇面及干扰有效性 333  
7.3.6 压制区、压制区边界方程和有效掩护区 342  
7.3.7 分布式干扰系统的压制区和干扰有效性 352  
7.3.8 用干扰等效辐射功率评估干扰有效性 358  
7.4 对参数测量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60  
7.4.1 引言 360  
7.4.2 引导概率的定义 361  
7.4.3 参数测量误差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362  
7.4.4 干扰参数测量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64  
7.5 跟踪器对运动目标和遮盖性干扰的响应 374  
7.5.1 跟踪器对运动目标的响应 374  
7.5.2 跟踪器对遮盖性干扰的响应 377  
7.6 跟踪误差与前置角误差 379  
7.6.1 引言 379  
7.6.2 跟踪误差与前置角误差 379  
7.6.3 前置角误差的概率分布 384  
7.7 遮盖性样式对跟踪雷达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86  
7.7.1 引言 386  
7.7.2 “滑动”跟踪条件 387  
7.7.3 滑动跟踪状态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389  
7.7.4 非滑动跟踪状态下的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94  
7.7.5 作战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396  
7.8 箔条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03  
7.8.1 箔条干扰特点 403  
7.8.2 箔条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04  
7.9 遮盖性样式对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411  
7.9.1 引言 411  
7.9.2 辐射源截获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412  
7.9.3 辐射源识别和告警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4  
7.9.4 引导干扰的概率和受干扰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6  
7.9.5 引导反辐射武器的概率和目标受攻击的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419  
7.10 对抗反辐射武器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20  
主要参考资料 423  
第8章 欺骗性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 424  
8.1 欺骗性干扰样式的种类和特点 424  
8.2 欺骗性样式干扰跟踪器的原理 425  
8.2.1 质心跟踪器及欺骗干扰原理 426  
8.2.2 面积中心跟踪器和欺骗干扰原理 428  
8.3 拖引式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31  
8.3.1 拖引式欺骗干扰的实施步骤 431  
8.3.2 拖引式欺骗干扰成功的基本条件 434  
8.3.3 跟踪误差与干信比和拖引量的近似关系 441  
8.3.4 拖引式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43  
8.4 单点源非拖引式角度欺骗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57  
8.4.1 倒相和扫频方波的干扰原理 458  
8.4.2 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1  
8.5 雷达诱饵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5  
8.5.1 配置关系和干扰原理 465  
8.5.2 诱饵有效干扰跟踪雷达的条件、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67  
8.5.3 诱饵干扰雷达武器控制阶段的条件、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76  
8.6 两点源和多点源欺骗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 485  
8.6.1 相参两点源干扰效果和有效干扰条件 485  
8.6.2 非相参闪烁两点源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489  
8.6.3 多点源角度欺骗干扰技术、干扰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00  
8.7 多假目标的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03  
8.7.1 多假目标的干扰原理和干扰作用 504  
8.7.2 获得多假目标干扰效果的条件 505  
8.7.3 多假目标干扰雷达的构成和使用条件 510  
8.7.4 多假目标干扰跟踪雷达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14  
8.7.5 多假目标干扰搜索雷达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15  
8.8 欺骗性样式干扰雷达支援侦察设备的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26  
8.8.1 欺骗性干扰的作用原理和表示干扰效果的参数 527  
8.8.2 辐射源截获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28  
8.8.3 辐射源识别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31  
8.8.4 告警概率和干扰有效性 533  
8.8.5 引导干扰和反辐射攻击的概率及干扰有效性 534  
8.9 多假目标干扰反辐射导引头的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 536  
8.10 反辐射武器的特殊对抗措施、对抗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38  
8.10.1 对抗效果及对抗有效性的一般数学模型 539  
8.10.2 反辐射导弹的特殊对抗措施及作用原理 540  
8.10.3 雷达关机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2  
8.10.4 雷达诱骗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4  
8.10.5 有源诱饵阵的对抗效果和对抗有效性 547  
主要参考资料 556  
第9章 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 557  
9.1 引言 557  
9.2 确定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方法 558  
9.2



雷达系统对抗干扰技术研究概论 一、引言 在现代军事科技和民用领域,雷达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目标探测、导航定位到环境监测,雷达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能力和行动效率。然而,随着雷达系统性能的不断提升,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信息获取的鲁棒性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电磁干扰(EMI)和电子对抗(ECCM)已成为影响雷达系统正常工作、甚至导致其失效的关键因素。 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阐述雷达系统在对抗各种电磁干扰方面的关键技术和理论基础。我们将深入剖析各类典型的雷达干扰模式,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对雷达性能的影响,进而重点介绍和分析雷达系统为应对这些干扰而设计的有效对抗策略和技术手段。本书的研究内容将贯穿雷达信号处理、体制设计、波形选择以及软硬件协同等多个层面,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雷达对抗干扰技术研究概览。 二、雷达干扰的分类与机理分析 电磁干扰对雷达系统的威胁是多方面的,其种类繁多,作用方式各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干扰,我们首先需要对它们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和深入的机理分析。 1. 欺骗干扰(Deception Jamming) 欺骗干扰旨在误导雷达对目标的真实状态(如距离、速度、方位、数量等)产生错误判断。其主要形式包括: 假目标注入(False Target Injection):通过发射与真实目标回波特征相似的信号,欺骗雷达生成虚假的目标显示。这可能导致雷达跟踪错误的空域,浪费跟踪资源,甚至引发误判。常见手段包括: 距离欺骗(Range Deception):延迟或提前重发接收到的雷达回波,使雷达测量到的目标距离产生偏差。 速度欺骗(Velocity Deception):通过多普勒频率的精确调制,模拟出不同速度的目标。 方位欺骗(Azimuth/Elevation Deception):利用定向天线或信号的特殊编码,使得雷达认为目标出现在错误的方位或俯仰角。 数量欺骗(Multiple Target Deception):生成多个虚假目标,使雷达难以区分真实目标和干扰信号,导致雷达饱和或决策失误。 诱饵(Decoys):主动或被动释放能够模拟雷达回波的装置,以分散雷达的注意力,降低对真实目标的探测概率。诱饵可能模拟目标的雷达散射截面(RCS)、多普勒特征等。 2. 饱和干扰(Saturation Jamming) 饱和干扰通过向雷达接收机发送远超其动态范围的强信号,导致接收机前端的放大器、混频器等部件进入非线性工作区,产生严重的失真、截断,甚至饱和。其主要形式有: 噪声干扰(Noise Jamming):发射具有宽带频谱的噪声信号,覆盖雷达的工作频段,淹没微弱的目标回波。根据噪声的特性,又可分为: 连续波干扰(CW Jamming):在雷达工作频段连续发射噪声。 脉冲噪声干扰(Pulsed Noise Jamming):以脉冲形式发射噪声,但其脉冲宽度和重复频率可能与雷达信号相似,以达到更好的干扰效果。 欺骗性噪声干扰(Deceptive Noise Jamming):在噪声信号中叠加特定调制,使其在某些方面模仿真实目标回波,以达到欺骗与饱和的双重效果。 3. 干扰回波增强(Jamming Echo Enhancement) 在某些情况下,干扰源本身并不直接向雷达发射信号,而是利用雷达自身的信号,通过某些方式对其进行重发或增强,以产生额外的、具有迷惑性的回波。 雷达信号转发(Repeater Jamming):接收到雷达的信号后,经过延迟、频率偏移、增益放大等处理,再将其转发出去,欺骗雷达。转发器可能位于空中(如无人机、诱饵弹)或地面。 延迟转发(Delayed Repeater):增加目标距离的回报。 频率偏移转发(Frequency-Shifted Repeater):改变目标的多普勒频移,欺骗速度信息。 增益转发(Gain Repeater):放大回波,使其看起来像是较大的目标。 4. 杂波干扰(Clutter Jamming) 杂波是指由非目标物体(如地面、海面、云雨、鸟类等)产生的雷达回波。虽然杂波是自然存在的,但在某些电子对抗场景下,也可以被利用或人为增强,以达到干扰目的。 自然杂波:地杂波、海杂波、天候杂波等。 人为增强的杂波:通过部署大量能产生强反射的物质,制造出人为的杂波区域,掩盖真实目标。 三、雷达对抗干扰的基本原理与策略 面对复杂的干扰环境,雷达系统需要发展并应用一系列有效的对抗技术(ECCM)来保障其性能。这些技术可以从信号处理、体制设计、波形优化以及硬件集成等多个层面展开。 1. 信号处理层面的对抗 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对抗干扰的核心环节。通过对接收到的回波信号进行精细化处理,可以有效地抑制干扰、提取真实目标信息。 空域抗干扰(Spatial Filtering/Sidelobe Cancellation/Suppression): 波束形成技术(Beamforming):通过相控阵天线,可以形成具有特定指向性(主瓣)和低旁瓣的波束。通过数字波束形成(DBF),可以实现更灵活的波束指向和更低的旁瓣电平,从而有效地抑制来自旁瓣方向的干扰。 旁瓣对消(Sidelobe Cancellation, SLC):利用雷达的辅助天线或参考通道,接收旁瓣方向的干扰信号,并将其与主瓣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减,以抵消旁瓣的干扰。 旁瓣抑制(Sidelobe Suppression, SLS):通过对天线激励幅度、相位进行优化,降低天线的旁瓣电平,从源头上减少接收到的旁瓣干扰。 时域抗干扰(Temporal Filtering/Pulse Compression): 脉冲压缩(Pulse Compression):通过发射长脉冲并对其进行编码(如线性调频LFM、非线性调频NLFM),雷达接收到的回波经过匹配滤波后,能够获得与短脉冲相似的距离分辨率,同时提高脉冲能量,从而提高信噪比,有效抑制窄带干扰。 非相干积累(Non-coherent Integration):对于连续发射的雷达信号,通过对多个脉冲的回波进行累加,可以提高目标信号的信噪比,而噪声信号的累加效应相对较弱,因此有助于提高探测概率,抑制部分干扰。 自适应滤波器(Adaptive Filtering):利用接收到的信号的统计特性,实时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最大程度地抑制干扰,同时保留目标信号。例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滤波器、维纳滤波器等。 频率域抗干扰(Frequency Domain Filtering/Adaptation): 频率捷变(Frequency Agility):雷达在连续发射的脉冲序列中,改变发射频率。这使得欺骗性干扰源(特别是转发式干扰)难以对所有频率的信号进行有效的调制和转发,从而降低其干扰效率。 自适应频率选择(Adaptive Frequency Selection):雷达通过侦测环境中能量最弱的频段,并在此频段工作,以避开强烈的干扰。 匹配滤波(Matched Filtering):针对特定波形的信号,设计匹配滤波器,可以最大化目标信号的信噪比,同时对非目标信号(包括部分干扰)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多普勒域抗干扰(Doppler Domain Filtering/MTI/MTD): 动目标显示(Moving Target Indication, MTI):利用动目标与静止目标在多普勒频率上的差异,通过滤波器(如梳状滤波器、递归滤波器)来抑制静止杂波,突出动目标。 动目标检测(Moving Target Detection, MTD):在MTI的基础上,引入更精细的多普勒滤波(如FFT),将回波信号分解成多个多普勒单元,从而实现对不同速度目标的精确测量,并能更有效地抑制具有特定多普勒特征的干扰。 自适应多普勒滤波(Adaptive Doppler Filtering):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的多普勒谱特征,实时调整多普勒滤波器的参数,以最大化对干扰的抑制。 2. 雷达体制与波形设计层面的对抗 雷达的体制选择和波形设计对对抗干扰能力具有根本性的影响。 低截获概率雷达(Low Probability of Intercept, LPI Radar): 扩频技术(Spread Spectrum Technology):通过将信号能量分散到很宽的频率范围内,降低了单频点的功率谱密度,使得干扰源难以捕获和识别雷达信号,从而增加了信号的截获难度。 低旁瓣天线(Low Sidelobe Antenna):如前所述,低旁瓣天线能显著降低对旁瓣方向干扰的敏感性。 频率捷变与伪随机编码(Frequency Agility and Pseudo-Random Coding):结合频率捷变和使用伪随机序列进行调制,使得干扰源难以预测雷达的频率变化规律和编码方式。 脉冲压缩波形优化(Pulse Compression Waveform Optimization): 高旁瓣抑制性能的波形:如非线性调频(NLFM)波形,其频谱更集中,在进行脉冲压缩时,能获得更好的距离旁瓣抑制性能,减少虚假距离峰的产生。 低截获概率波形:如直接序列扩频(DSSS)或跳频(FH)序列作为编码的脉冲压缩波形。 多功能雷达与灵活性(Multifunction Radar and Flexibility): 工作模式切换:能够快速切换工作模式(如探测模式、跟踪模式、搜索模式),以适应不同的战场环境和干扰威胁。 自适应波形选择:雷达能够根据对电磁环境的分析,自动选择最适合当前情况的波形,以达到最佳的对抗干扰效果。 数字阵列雷达(Digital Array Radar, DAR): 全数字波束形成(Full Digital Beamforming, DDBF):直接在每个阵元上进行数字化接收和处理,可以实现极高的灵活性,例如,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波束,进行波束自主调度,以及实时调整波束形状以适应干扰。 3. 硬件与系统集成层面的对抗 除了信号处理和体制设计,硬件的鲁棒性和系统集成能力也是对抗干扰的重要方面。 高动态范围接收机(High Dynamic Range Receivers):设计具有更宽动态范围的接收机,使其能够同时处理微弱的目标回波和强烈的干扰信号,而不至于饱和或失真。 抗饱和前端设计(Anti-Saturation Front-End Design):采用限幅器、衰减器等电路,对过强的输入信号进行处理,保护后端器件。 干扰源定位与识别(Jammer Lo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利用测向技术(如干涉仪、单脉冲测向)和信号特征分析,能够快速准确地定位和识别干扰源,为采取针对性对抗措施提供依据。 多雷达协同(Multi-Radar Cooperation):不同雷达之间可以协同工作,通过信息共享和资源调度,提高整体的抗干扰能力。例如,一台雷达负责探测,另一台雷达负责干扰源的定位和压制。 智能决策与自适应控制(Intelligent Decision and Adaptive Control):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使雷达系统能够自主地分析干扰态势,做出最优的对抗决策,并实时调整工作参数。 四、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挑战与发展趋势 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雷达系统面临的干扰环境日益复杂化、智能化。 宽带、多模态干扰:干扰源可能同时覆盖雷达的多个频段,并采用多种干扰模式,使得单一的对抗技术难以应对。 智能干扰:干扰源能够分析雷达信号特性,并自适应地调整干扰策略,形成“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局面。 饱和式、欺骗式干扰的结合:干扰源可能同时采用饱和干扰和欺骗性干扰,对雷达造成双重打击。 低截获能力(LPI)的对抗技术:干扰源也可能采用低截获的技术,使得其自身难以被雷达探测到,增加了雷达的对抗难度。 面对这些挑战,雷达对抗干扰技术正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全数字、软件化雷达:通过软件定义雷达(SDR)的理念,实现雷达功能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能够快速更新和适应新的干扰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将AI技术应用于雷达信号处理、干扰分析、决策控制等各个环节,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对抗。 联合、协同对抗:加强不同平台、不同体制雷达之间的协同,构建更强大的联合电子对抗体系。 反辐射(Anti-Radiation)能力的增强:在对抗干扰的同时,具备更强的探测和压制干扰源的能力,形成攻防一体的态势。 抗隐身、抗侦察技术的融合:将抗干扰技术与抗隐身、抗侦察技术相结合,提升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整体生存能力。 五、结论 雷达系统在现代科技和国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而其对抗干扰的能力更是决定了其能否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有效运作的关键。本书对雷达干扰的种类、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并详细介绍了信号处理、体制设计、波形优化以及硬件集成等多个层面的对抗技术。未来,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演进,雷达对抗干扰技术将继续朝着智能化、协同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以应对愈发严峻的电磁对抗挑战。对于研究人员和工程师而言,深刻理解这些技术并不断创新,是确保雷达系统在未来战场上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上来就吸引了我——“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这名字有点长,但它清晰地传达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那就是关于雷达对抗干扰的评估和计算方法,而且定位是大学教材,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雷达技术及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抗和干扰这个部分,觉得它充满了智慧的博弈和技术的较量。市面上关于雷达技术的书籍不少,但专门深入讲解干扰有效性评估这一细分领域的,并且是作为教材来编写的,我之前确实没有看到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干扰的原理、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量化地评估这些干扰对雷达系统性能的影响。比如,书中是否会讲解不同类型的干扰,像是有源干扰、无源干扰、欺骗干扰等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针对性攻击手段?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构建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是基于概率论、信息论,还是更偏向于仿真模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严谨的、可操作的计算框架,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的分析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作为一本大学教材,我期待它在概念的引入上循序渐进,在数学模型的推导上清晰严谨,在案例分析上贴合实际,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或者相关领域的工程师,建立起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评分

读到“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这个书名,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大学课堂上的场景。我是一名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对雷达技术一直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其中的对抗和干扰部分,觉得那是电子战艺术的体现。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讲解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的教材,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背后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非常契合我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比如,书中是否会分析某个具体的雷达系统,以及它可能面临的几种典型干扰场景,然后通过详细的计算步骤,来评估这些干扰对雷达性能的影响?我特别想知道,书中的“计算方法”具体是指哪些?是基于数学建模和仿真,还是有现成的软件工具可以辅助计算?作为一本“教程书籍”,我期待它能够提供清晰的步骤和详细的解释,让读者能够一步步跟着学习,并最终能够独立完成干扰有效性的评估。我希望它能涵盖从基础概念到高级模型的全过程,并且能够讲解如何处理各种复杂的干扰情况,例如多干扰源叠加、干扰与地形的相互作用等等。

评分

我对“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这本书的期待,主要集中在“计算方法”和“有效性评估”这两部分。在雷达对抗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技术,但如何科学、量化地衡量这些干扰的“有效性”,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这一点,让我觉得它可能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和工具。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评估模型和计算方法,例如,针对不同的干扰类型(如噪声干扰、欺骗干扰、饱和干扰等),是否会有不同的评估模型?这些模型在数学上是如何构建的?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哪些输入参数,又会输出哪些评估结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计算公式和推导过程,并且最好能有相应的仿真实验或实例来验证这些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作为一本“大学教材”,它应该具备严谨的学术性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的全面认识,而不是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点上。如果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常用的雷达仿真软件或者编程语言(如MATLAB)在干扰评估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

评分

从“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这个书名来看,它似乎是一本非常聚焦于雷达对抗领域核心技术问题的书籍。我之前接触过一些雷达技术相关的资料,但很少有能专门深入讲解“干扰有效性评估”这一环节的。我对此非常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在真实的电子战场景中,仅仅知道如何制造干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准确地评估出干扰的效果,以便优化干扰策略,最大化干扰效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评估框架,能够涵盖从干扰源的特性分析,到干扰对雷达系统关键性能指标(如探测距离、分辨率、跟踪精度等)的影响分析,再到最终的有效性量化评价。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如何“计算”干扰有效性的。是否会引入一些先进的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例如,是否会涉及到信息论中的相关概念,或者利用机器学习等手段来预测和评估干扰效果?作为一本“大学教材”,我期待它能够有清晰的逻辑结构,详实的理论推导,以及丰富的前沿技术案例,能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包邮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大学教材 电子信息 雷达对抗效果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教程书籍”透露出一种实用主义的气息,尤其是“包邮”两个字,虽然看似是营销上的噱头,但结合“大学教材”和“教程书籍”的定位,似乎也暗示了这本书的定价可能比较亲民,更容易被学生和年轻的从业者所接受。我一直觉得,好的教材不应该高高在上,而是应该能够深入浅出地将复杂的专业知识传递给读者。我对书中关于“有效性评估”和“计算方法”的具体内容非常好奇。在实际的雷达对抗场景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干扰源,但如何科学地判断出这些干扰的“有效性”?它体现在哪些指标上?是降低雷达的探测概率?增加虚警概率?还是影响目标的跟踪精度?书中是否会介绍相关的评估指标体系,例如信噪比、信干比、干扰功率谱密度等等,以及这些指标与最终的干扰效果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我特别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评估模型,并详细解析其推导过程和适用条件。例如,是否存在一些通用的干扰评估公式,能够让我们在面对不同干扰类型和雷达系统时,进行初步的判断?而且,这本书毕竟是“电子信息”领域教材,我期待它能够融合电子战的最新技术动态,比如对新型干扰技术,如智能干扰、自适应干扰等,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方法论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