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失效系统控制

材料失效系统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桂等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材料失效
  • 失效分析
  • 系统控制
  • 可靠性工程
  • 预防性维护
  • 工程材料
  • 质量控制
  • 设备管理
  • 工业安全
  • 寿命预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少儿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9457
商品编码:25555642370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材料失效系统控制 作  者:李金桂 等 编著 定  价:9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1月01日 页  数:302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309457 绪论
0.1 材料失效及其危害 1
0.1.1 材料及其制品遭遇的三大环境 1
0.1.2 材料及其制品失效的三大表现 3
0.1.3 材料制品提前失效的危害 5
0.2 材料失效系统控制 7
0.2.1 系统工程学 7
0.2.2 系统工程学的工业实践与成效 9
0.2.3 材料失效控制系统工程 9
0.2.4 材料失效系统控制各阶段任务 11
0.3 对三大失效表现各有表述 14
0.4 表面工程技术在控制失效中的广泛应用 15
0.4.1 表面技术的功能和应用 15
0.4.2 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 16
0.4.3 表面工程三大技术 20
0.4.4 表面工程技术使用的三个要点 23
参考文献 24
 腐蚀控制系统工程
第1章 系统研究 精心设计
1.1 腐蚀与腐蚀控制 27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材料及其制品在服役环境(自然环境和运行环境)作用下,出现腐蚀、摩擦和断裂,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可逃避,但科学与事实一再证明,设计、制造、使用、材料、工艺、检测工程师共同携手,进行系统预防与控制,不仅可以避免提前损伤 提前破坏 提前失效,还可以提高材料及其制品的环境抗力,减少腐蚀、磨损和断裂。
本书分三篇详细阐述了腐蚀控制系统工程、材料摩擦磨损控制系统工程、材料疲劳控制系统控制的相关内容,每一篇从基础理论和设计入手,传达给读者材料失效控制的多方面系统设计理念和原则,即在设计、制造、运输、储存、使用、维护、维修全过程中,实施多方面、全员参与的对材料及其制品失效预防与控制的系统工程,达到提高其使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和耐久性,尽可能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
总序言在远古人类处于采猎时代, 依赖自然, 听天由命; 公元前一万年开始,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 五千多年前进入青铜器时代, 三千多年前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农业文明, 他们砍伐森林、种植稻麦、驯养猪狗, 改造自然, 进入农牧经济时代。18世纪, 发明蒸汽机车、轮船、汽车、飞机, 先进的人类追求的生活、贪婪地挖掘地球、疯狂地掠夺资源、严重地污染环境, 美其名曰人类征服自然, 而实际是破坏自然, 从地区性的伤害发展到全球性的灾难, 人类发现在无休止、不理智、不文明地追求享受的同时在给自己挖掘坟墓。人类终于惊醒了, 1987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确定人类应该保护环境、善待自然, 提出了“可等
《韧性结构设计与评估:超越静态安全》 简介 当今世界,我们身处一个由复杂且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的时代。从翱翔天际的巨型客机,到横跨大陆的能源网络,再到微观世界的精密医疗设备,人类活动的每一个角落都依赖于我们精心设计的结构和设备。然而,任何设计,无论多么精良,都无法完全规避外部环境的严酷考验和内在的疲劳累积。因此,理解并预测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行为,特别是其在面临潜在失效风险时的反应,已成为保障安全、可靠性和可持续性的核心议题。 《韧性结构设计与评估:超越静态安全》一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挑战而诞生的。它并非一本聚焦于材料层面微观失效机制的专著,而是将视野放得更为宏大,深入探讨如何在宏观尺度上,通过先进的设计理念、严谨的评估方法以及智能的控制策略,来构建和维护那些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况下,展现出卓越韧性的结构系统。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研究人员以及相关决策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他们跳脱出传统的静态安全因子考量,迈向一个更具前瞻性和动态性的结构健康管理新境界。 本书的核心理念并非在于详尽列举每一种材料可能出现的断裂、蠕变或疲劳裂纹扩展的细微过程,而在于系统性地解析,一旦结构在复杂环境下遭受损伤,我们应如何通过整体性的设计思路来提升其抵抗进一步失效的能力,并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估和干预机制。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韧性设计的哲学与原则 本部分将首先确立“韧性”在现代工程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追溯工程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基于经验的设计,到基于性能的设计,再到如今更加强调适应性和鲁棒性的韧性设计。我们将深入剖析“韧性”的内涵,它不仅意味着抵抗初始损伤的能力,更包含着在损伤发生后,结构能够继续维持基本功能,甚至具备自我修复或衰减功能的能力。 超越安全系数: 探讨为何传统的静态安全系数在面对非线性、动态载荷和多尺度相互作用时显得捉襟见肘。我们将介绍概率性设计、不确定性量化以及基于风险的优化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结构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 多尺度交互与协同: 许多结构系统的失效并非源于单一尺度的宏观破坏,而是微观、介观乃至宏观尺度的相互作用累积的结果。本部分将介绍如何识别并管理这些跨尺度效应,确保从材料选择到整体构型设计的协调一致性。 冗余与分级保护: 韧性设计并非孤立地强调单一构件的强度,而是构建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型冗余组成的保护体系。我们将探讨不同形式的冗余(如结构冗余、功能冗余)如何协同工作,以及如何通过分级设计来实现损伤的局部化和可控性。 自适应与智能响应: 展望未来,韧性结构将具备一定程度的“智能”。本部分将介绍传感器技术、数据融合以及初步的反馈控制思想,这些技术如何赋能结构在监测到异常时,能够自主调整其响应,以减缓损伤的进程或改变失效路径。 第二部分:系统化评估方法与性能预测 在理解了韧性设计的理念之后,如何科学、全面地评估一个结构的韧性水平,并对其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性能进行准确预测,是关键的下一步。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一系列先进的评估工具和方法。 基于性能的评估(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 PBA): PBA的核心在于从结构能否满足特定性能需求的角度来评估其可靠性。我们将介绍如何定义不同的性能目标(如承载能力、变形限制、功能完整性),以及如何通过多物理场耦合仿真、统计分析和实验验证等手段来量化结构在达到这些性能目标的可能性。 损伤容限分析(Damage Tolerance Analysis, DTA)的扩展: DTA最初多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强调结构在存在裂纹或损伤时仍能安全运行的能力。本书将把DTA的理念推广至更广泛的工程领域,并探讨如何将其与现代计算技术结合,实现对复杂损伤模式及其累积效应的动态跟踪和预测。 健康监测与损伤识别: 真正的韧性结构需要能够“感知”自身的状况。我们将介绍各类无损检测(NDT)和损伤识别(DI)技术,包括声发射、光纤传感、雷达干涉测量等,并探讨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从监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提前预警潜在的失效风险。 寿命预测与可靠性建模: 结合上述的评估方法,本部分将进一步探讨如何构建更加精细的寿命预测模型和可靠性模型。这些模型将不再仅仅基于静态载荷和理想材料假设,而是能够纳入实际运行环境、材料退化、非均质载荷分布以及修复策略等多种影响因素,为结构的设计、维护和退役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部分:智能控制策略与韧性增强 即便拥有优良的设计和严谨的评估,结构在极端情况下仍可能面临严峻挑战。本部分将聚焦于在结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如何通过智能控制策略来主动增强其韧性。 主动与被动减震与隔振: 介绍先进的减震和隔振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系统、隔震支座等,分析它们如何在外部激励(如地震、风载、机械振动)下,有效地抑制结构响应,减缓损伤累积。 结构健康管理(Structural Health Management, SHM)与决策支持: SHM系统不仅仅是监测,更重要的是基于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决策。本书将探讨如何将SHM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实现损伤的早期诊断、剩余寿命评估以及最优维修或加固策略的推荐。 自修复材料与结构: 尽管尚处于发展初期,自修复材料为提升结构韧性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本书将介绍自修复机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宏观结构中的应用前景,例如通过微胶囊或血管网络在裂纹出现时释放修复剂。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面对可能发生的部件失效或系统故障,如何设计能够容忍一定程度故障的控制系统,确保结构在部分组件失灵时仍能继续运行,甚至安全地进入“降级”运行模式。 第四部分: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本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多个不同工程领域的典型案例,来生动展示韧性设计与评估的理念和方法的应用。这些案例可能涵盖: 高层建筑与桥梁: 如何应对极端风载、地震以及长时运营带来的疲劳累积。 航空航天器: 在极端载荷、温度变化和复合损伤环境下的韧性设计。 能源基础设施(如风力涡轮机、输电线路): 应对恶劣天气、腐蚀以及长期运行挑战。 医疗器械与生命支持系统: 在高可靠性要求下的损伤容忍与故障安全设计。 最后,本书将对韧性结构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但不限于:AI驱动的设计优化、数字孪生在实时评估中的应用、可持续性与韧性的融合,以及新兴材料对韧性结构的影响等。 《韧性结构设计与评估:超越静态安全》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工程指南。它鼓励读者跳出单一材料失效的微观视角,转而从系统整体、动态交互和智能响应的角度来思考和设计结构。通过本书,您将获得一套更全面、更深刻的工具箱,用于构建和维护那些能够抵御未知、适应变化、并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卓越生命力的关键工程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电子元器件的科普读物,它用一种非常形象生动的方式,为我打开了电子世界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解晦涩难懂的电路原理,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电子产品入手,比如手机、电脑、甚至是遥控器,来层层剥开电子元器件的神奇之处。书中对电阻、电容、电感这些基础元器件的讲解,就像是在为我们介绍一个个“电子积木”,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脾气”和“本领”,但组合起来就能创造出各种令人惊叹的功能。作者还用了很多巧妙的比喻,比如把电流比作水流,把电压比作水压,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更复杂的概念,但作者的讲解依然保持了通俗易懂的风格,甚至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电子技术发展史的有趣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对这些小小的电子元器件不再感到陌生,甚至对电子工程师的工作充满了敬意。如果你也曾对手机里的芯片、电视里的电路板感到好奇,这本书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起点,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对现代科技的基石——电子元器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评分

这是一部探讨建筑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之间关系的学术专著,其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系统地梳理了不同结构体系(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在力学性能、经济性、耐久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量。书中对各种建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进行了深入剖析,例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骨料、水泥配比的关系,钢材的屈服强度与合金元素的影响,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潜力。更具价值的是,本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分析大量的经典建筑案例,阐释了在不同功能需求、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结构工程师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适宜的结构形式和材料。例如,书中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大跨度桥梁的结构优化,以及绿色建筑的材料策略都有详尽的论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专业术语较多,对于非建筑学或土木工程专业的读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但对于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研究生以及对建筑结构设计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参考。

评分

这本关于机械工程原理的入门级教材,内容涵盖了传动系统、液压与气动控制、以及基本的动力学分析。作者的讲解风格严谨而清晰,每一个概念都辅以详实的图示和例题,确保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核心知识。书中对于齿轮、链条、皮带等传动方式的讲解尤为细致,不仅阐述了它们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还深入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液压和气动控制部分,则通过绘制和解读各种控制回路图,让抽象的控制逻辑变得可视化。动力学分析部分,虽然触及了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方程,但处理得相当到位,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在消化吸收后,初步理解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引入了一些实际工程案例,比如起重机的设计、汽车变速箱的工作原理等,这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和目的性。虽然本书的深度可能无法满足资深工程师的专业需求,但对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高职院校学生,或者任何想要系统了解机械系统基础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学习资料,能够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是一本关于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专业研究报告,其内容深入且具有前瞻性。作者着重探讨了新型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以及在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报告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聚合物的链结构、交联方式以及其对力学强度、热稳定性、耐化学腐蚀性等关键性能的影响。书中对高分子链的运动、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聚合物的结晶行为等微观机理的阐释,为理解宏观性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合成方面,报告详细介绍了自由基聚合、缩合聚合、开环聚合等多种合成策略,并讨论了如何通过控制聚合条件来调控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子量分布以及立体规整度。此外,报告还重点关注了聚合物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例如,作者深入分析了耐高温聚合物在飞机发动机部件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在药物输送系统中的潜力。这本书的学术性非常强,语言严谨,数据翔实,对高分子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他们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前沿。

评分

一本关于材料科学的科普读物,从宏观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揭开了材料世界的神秘面纱。作者并非照本宣科地罗列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巧妙地将材料的起源、发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娓娓道来。读罢此书,你会惊叹于玻璃的韧性如何来自其特殊的分子结构,理解金属为何会有不同的强度和延展性,甚至会对塑料的千变万化感到好奇。书中穿插着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让原本可能显得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比如,作者会带你回到古代,探寻冶炼技术的早期发展,感受人类如何一步步掌握物质的秘密;也会让你了解现代材料学家们如何通过精确的设计和合成,创造出具有革命性性能的新型材料,它们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从轻便耐用的智能手机外壳,到高性能的航空航天材料。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对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产生全新的认识,激发出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尤其适合那些对材料世界充满好奇但又希望以一种轻松方式入门的读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