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餘無言傷寒論新義(民國傷寒新論叢書)
:32.00元
作者:王緻譜 農漢纔
齣版社:福建科技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354700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 角度新穎,富有創新 “民國傷寒新論叢書”所選之書,都是民國時期一批傑齣醫傢在西學東漸後吸取西醫理論來闡釋中醫傷寒的理論與病案,是民國時期的獨創,也是學術界關注的新焦點。“民國傷寒新論叢書”的創新點主要有:①總結民國名醫在傷寒學研究上的學術新見解。②反映民國傷寒學研究的時代特徵。③呈現民國融貫中西醫以闡釋《傷寒論》的新思維、新模式。
★ 關注傷寒,啓迪未來 《傷寒論》是我國**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聯係實際的臨床著作,民國時期中醫先賢們將《傷寒論》視為中醫學的縮影,著力論證《傷寒論》的科學性,從而證明中醫的科學性,並取得瞭一定的成果,對於我們當代進一步推動中醫現代化極富啓迪意義。
★ 版本珍貴,填補空白 “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中,除祝味菊、陸淵雷、張锡純的著作在新中國成立後有再版,其餘的均未齣版過,有的甚至是孤本,如惲鐵樵的《傷寒論研究》《傷寒論講義》,王和安的《傷寒論新注》等,都是較為珍稀的版本。“民國傷寒新論叢書”的齣版,將彌補當今傷寒論學術發展史上著作齣版的空白。
內容提要
《傷寒論新義》,又名《圖錶注釋傷寒論新義》,餘無言(1900-1963年)編著,成書於1939年。該書分析瞭傷寒總綱,有分彆以六經病為篇名,列述瞭各經提綱、諸證(包括變證、壞病)及治法並加以注疏。餘氏注疏《傷寒論》以四法為綱:以經注經、以精注經、以新注經、以心注經。此法為後人注釋傷寒論者所認可。餘氏重視西醫解剖生理學說,每於六經提綱篇首附圖說明,詳盡介紹其解剖位置、生理功能,再以中醫舊說印證;對於六經病的治療組方,餘氏均歸納製成錶格,便於讀者學習對照,故該書又名“圖錶注釋傷寒論”。該書於1940年由中華書局齣版排印本,新中國成立後,經餘氏重新修訂,由上海韆頃堂書局重印刊行。
目錄
丁序
謝序
陳序
張題
自序
第五版自序
仲景原序
凡例
論六經
論陰陽
說細菌
附 復長沙楊先托同誌書
捲首 六經總篇
傷寒總綱
寒熱辨
愈期辨
傳不傳辨
不傳證
不傳脈
不傳陰證
傳陰
捲一 太陽上篇
太陽病提綱(頭項背脊病)
太陽病脈證
經盡自愈
煩汗自解
待期自愈
太陽病解
中風及傷寒
中風證
傷寒
溫病及風溫
溫病證
風溫
太陽解肌法
桂枝湯證 (一)
桂枝湯證 (二)
桂枝湯證 (三)
桂枝湯證 (四)
桂枝湯證 (五)
桂枝湯證 (六)
桂枝湯證 (七)
桂枝湯證 (八)
桂枝湯證 (九)
桂枝湯證 (十)
桂枝湯證 (十一)
桂枝湯證 (十二)
桂枝係變證
桂枝增芍藥生薑加人參湯證
桂枝加附子湯證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一)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二)
桂枝去芍藥湯證———桂枝去芍
藥加附子湯證
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
太陽發汗法
麻黃湯證 (一)
麻黃湯證 (二)
麻黃湯證 (三)
麻黃湯證 (四)
麻黃湯證 (五)
麻黃係變證
大青龍湯證 (一)
大青龍湯證 (二)
小青龍湯證 (一)
小青龍湯證 (二)
桂枝麻黃各半湯證
桂枝二麻黃一湯證
桂枝二越婢一湯
辛溫甘涼閤用解錶法
小葛根湯證
葛根湯
太陽衄血證
衄血自解證 (一)
衄血自解證 (二)
麻黃湯證
桂枝湯
捲二 太陽中篇
桂枝湯禁證
脈緊無汗禁
壞病禁
酒客禁
服湯吐者
麻黃湯禁證
咽喉乾燥禁
淋傢禁
瘡傢禁
衄傢禁
亡血傢禁
汗傢禁
胃傢寒禁
尺中脈遲禁
誤下尺脈微
汗吐下變證
誤治脾胃和自愈
誤治小便利自愈
誤治緻冒自愈
誤治戰汗自愈
下汗振寒脈微證
芍藥甘草附子湯證
調胃承氣湯證
白虎加人參湯證 (一)
白虎加人參湯證 (二)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一)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湯證(二)
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
發汗陽虛冒心證
桂枝甘草湯證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證
真武湯證
茯苓四逆湯證
乾薑附子湯證
汗後飲多喘證
汗後水藥不入
吐逆證
吐後小逆證
吐後內煩證
汗後胃冷吐證
極吐胸痛微煩
火逆證
誤火下利自解證
誤火譫噦證
誤火汗解證
誤火清血證
誤火吐血證
誤火傷筋煩逆證
誤火腰痹證
桂枝去芍加蜀漆牡蠣龍骨湯證
桂枝加桂湯證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汗吐下壞證
誤治心痞胸煩證
誤治筋惕成痿證
甘草乾薑湯證———芍藥甘草湯
證———調胃承氣湯證———四逆湯證
誤下發黃證
誤治譫語證
麻黃升麻湯證
柴鬍加龍骨牡蠣湯
捲三 太陽下篇
餘熱虛煩證
梔子豉湯證(一)———梔子甘
草豉湯證———梔子生薑豉湯證
梔子豉湯證 (二)
梔子豉湯證 (三)
梔子厚樸湯證
梔子乾薑湯證
梔子湯禁
下利證
葛根湯證———葛根黃芩黃連湯證
桂枝人參湯證
四逆湯證
赤石脂禹餘糧湯
煩渴蓄水證
五苓散證 (一)
五苓散證 (二)
五苓散證(三)———茯苓甘草
湯證
五苓散證 (四)
文蛤散證———五苓散證(五)
飲多心悸裏急
熱結蓄血證
桃仁承氣證
抵當湯證 (一)
抵當湯證 (二)
抵當丸
結胸證
結胸證病原
大陷胸湯證 (一)
大陷胸湯證 (二)
大陷胸湯證 (三)
大陷胸湯證 (四)
大陷胸丸證
小陷胸湯證
三物白散證
結胸禁下證
結胸死
氣痞證
氣痞證病原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
附子瀉心湯證
半夏瀉心湯證
生薑瀉心湯證
甘草瀉心湯證
解錶攻痞先後辨
五苓散證
鏇覆代赭石湯證
瓜蒂散證
十棗湯
髒結證
髒結禁攻證
髒結死
裏虛證
小建中湯證
炙甘草湯證
結脈代脈
風濕證
桂枝附子湯證———白術附子湯
證 甘草附子湯附刪文評正
捲四 陽明上篇
陽明病提綱
陽明病證
陽明病脈
轉屬陽明 (一)
轉屬陽明 (二)
轉屬陽明 (三)
陽明病解
陽明病下法
三承氣證辨
調胃承氣湯證 (一)
調胃承氣湯證 (二)
調胃承氣湯證 (三)
調胃承氣湯證 (四)
小承氣湯證 (一)
小承氣湯證 (二)
大承氣湯證 (一)
大承氣湯證 (二)
大承氣湯證 (三)
大承氣湯證 (四)
大承氣湯證 (五)
大承氣湯證 (六)
大承氣湯證 (七)
大承氣湯證 (八)
大承氣湯證 (九)
陽明病審下法
錶解未解辨
裏虛不虛辨
過經未過辨
虛實試驗法 (一)
虛實試驗法 (二)
虛實試驗法 (三)
陽明病忌下證
嘔多忌下
心下鞕滿忌下
麵赤忌下
陽明中風忌
陽明病清法
白虎湯證 (一)
白虎湯證 (二)
白虎加人參湯證 (一)
白虎加人參湯證 (二)
陽明病中寒證
陽明寒熱辨
中寒固瘕證
四逆湯證
中寒忌攻證
吳茱萸湯
捲五 陽明下篇
陽明病旁治法
桂枝湯證
麻黃湯證
小柴鬍湯證 (一)
小柴鬍湯證 (二)
梔子豉湯證
桂枝湯證———大承氣湯證
小柴鬍湯證———麻黃湯證
梔豉湯證———白虎湯證———豬
苓湯證
豬苓湯禁例
五苓散
陽明病辨證法
潮熱盜汗辨
咳及咽痛辨
咳嘔厥頭痛辨
口燥緻衄辨
鼻燥緻衄辨
皮癢久虛辨
發汗譫語生死辨
譫語鄭聲生死辨
大便小便問診法
發狂汗齣自解
陽明病潤導法
麻仁丸證 (一)
麻仁丸證 (二)
麻仁丸證 (三)
蜜煎導證———土瓜根法———豬
膽汁法
陽明病發黃證
無汗發黃證
誤火發黃證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證
茵陳蒿湯證 (一)
茵陳蒿湯證 (二)
梔子柏皮湯證
寒濕發黃證
強食榖疸證
陽明病蓄血證
抵當湯證 (一)
抵當湯證 (二)
熱入血室
陽明篇刪文評正
捲六 少陽篇
少陽病提綱(胸肋膈膜病)
少陽病證
少陽欲解脈
少陽病解時
少陽病和解法
小柴鬍湯證 (一)
小柴鬍湯證 (二)
小柴鬍湯證 (三)
小柴鬍湯證 (四)
小柴鬍湯證 (五)
小柴鬍湯證 (六)
作者介紹
王緻譜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醫史學專傢,師承秦伯未、陳邦賢等,主攻民國時期中醫學發展史。參編《中國醫學通史》、《中醫大辭典》、《中醫人物辭典》、《中國急診醫學》(獲第十屆中國圖書奬)、《中醫痛證大成》、《實用中醫臨床手冊叢書》等,主編《中國中醫藥五十年》“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十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溫病大成》(“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第三屆中華齣版物奬、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齣版工程)等。
農漢纔 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史文獻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參編“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十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溫病大成》(“十一五”國傢重點圖書齣版規劃項目、第三屆中華齣版物奬、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齣版工程)等。
文摘
序言
對“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係列,我一直懷著極大的敬意與好奇。雖然此次未能親自翻閱“餘無言傷寒論新義”,但單從其所屬的這個係列,我已能感受到那股濃厚的學術探究氛圍。我近期在讀的同係列另一本書,其內容聚焦於傷寒論中“陽明病”的辨證與施治。作者沒有簡單地羅列條文,而是深入探討瞭陽明病“傳入陽明”的傳經過程,並從多個維度分析瞭實證與虛證的辨彆要點。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處理“陽明熱盛”時的論述,他不僅詳細講解瞭白虎湯、承氣湯等經典方劑的應用指徵,還著重強調瞭在臨床實踐中,如何根據患者的體質、病程以及兼證,對這些方劑進行精準的加減變化。書中穿插的醫案,都充滿瞭實踐的智慧,讓我看到瞭中醫治療的精準性和個體化。作者的語言風格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充滿瞭臨床經驗的沉澱。這種將經典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閤,並不斷進行創新與發展的態度,正是“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係列所要傳遞的精神,也讓我對“餘無言傷寒論新義”所能帶來的全新視角,充滿瞭無限的憧憬。
評分這套“民國傷寒新論叢書”真是包羅萬象,光是看書名就讓人對那個時代傷寒學研究的蓬勃發展充滿好奇。雖然這次沒有緣分一睹“餘無言傷寒論新義”的真容,但僅從這套叢書的其他書籍所展現齣的學術風貌,我便能窺見其深度與廣度。我最近在讀的一本,著重探討瞭傷寒辨證的脈象變化,作者旁徵博引,將古籍中的記載與臨床實踐中的體會娓娓道來,細緻到對每一次脈象齣現的細微差彆都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且還結閤瞭許多具體的醫案,讓我們這些初學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抽象的理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一味地照搬古籍,而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時常會提齣一些與前人不同的思考角度,但又都能言之有據,並非臆測。比如在論述少陰病時,書中對“脈微細,但欲寐”的解釋就非常精闢,不僅解釋瞭“脈微細”的生理基礎,還對“但欲寐”的狀態進行瞭細膩的描摹,並給齣瞭相應的方劑思路。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經典與創新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正是這套叢書吸引我的地方,也讓我更加期待“餘無言傷寒論新義”能帶來怎樣的驚喜。
評分這套“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係列,單是提及“餘無言傷寒論新義”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於中醫理論發展史的濃厚興趣。盡管這次我未能接觸到這本書本身,但我對同係列的其他作品的瞭解,已經讓我對其學術價值和研究深度有瞭相當的期待。我最近涉獵的一本書,主要聚焦於傷寒論方劑的臨證化裁。作者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那些看似枯燥的經典方劑,一一剖析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理,以及在具體病證中的加減變化。特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桂枝湯”的應用做瞭非常詳盡的論述,不僅僅停留在錶證的範疇,還延伸到瞭內科、婦科、兒科等多個領域,並且列舉瞭大量實際應用的醫案,讓我看到瞭方劑在臨床中的巨大靈活性和創造性。作者的語言風格也十分平實易懂,沒有過多的學術腔調,更多的是一種經驗的傳承和智慧的分享。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對於我這樣一名中醫愛好者來說,無疑是及時雨。我深信,“餘無言傷寒論新義”也一定承載著類似的嚴謹治學精神,為我們展現齣傷寒論研究的新視角。
評分“民國傷寒新論叢書”這個係列,僅僅是書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與學術的嚴謹性。雖然這次無緣一睹“餘無言傷寒論新義”的廬山真麵目,但通過閱讀同屬此係列的另一本書,我已經深深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中醫研究者們的智慧與激情。我最近正在研讀的這本書,其核心內容在於對傷寒論中“少陽病”辨證的現代解讀。作者以一種極為細緻入微的筆觸,層層剝繭,深入剖析瞭少陽病“半錶半裏”的病機特點,並結閤現代生理學知識,對“脈弦”等關鍵脈象進行瞭科學的解釋。書中引用的醫案,更是為這些理論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讓我看到,古人的智慧並非過時,而是可以通過現代的科學方法進行驗證和升華。我特彆贊賞作者在處理“少陽病”的治療上,不拘泥於固定的方劑,而是強調根據證候的細微變化進行靈活化裁,給齣瞭許多極具啓發性的思路。這種嚴謹而不失靈活的治學風格,無疑是“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係列共同的閃光點,也讓我對“餘無言傷寒論新義”充滿瞭無限的期待,相信它同樣蘊含著寶貴的學術財富。
評分近期翻閱的這本“民國傷寒新論叢書”中的某部著作,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塵封已久的寶庫,裏麵的知識體係嚴謹而又充滿活力。雖然無緣拜讀“餘無言傷寒論新義”,但它所處的這個叢書大背景,已經讓我對那個時代的傷寒學研究有瞭初步的認識。我正在閱讀的一本,就特彆強調瞭“傷寒六經分證”在現代臨床中的應用與調整。作者以現代醫學的視角,結閤大量的臨床案例,對傷寒六經的辨證體係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再解讀。書中對於太陽病辨證的闡述尤為精彩,他不僅詳細講解瞭各個證型的脈、證、病、治,還著重強調瞭在不同季節、不同地域、不同體質的患者身上,六經辨證可能齣現的變異,並給齣瞭相應的調整方法。這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一成不變的古老學說,而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生命體。書中引用的大量醫案,都充滿瞭智慧和匠心,讓我深深體會到中醫的博大精深。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古法與新知相輝映的治學態度,正是“民國傷寒新論叢書”的價值所在,也讓我對“餘無言傷寒論新義”充滿瞭遐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