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 2003年版)

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 2003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克劳斯.罗克辛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学
  • 德国刑法
  • 总论
  • 犯罪论
  • 刑法理论
  • 法学
  • 法律
  • 2003年版
  • 学术著作
  • 德国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弘一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ISBN:9787511848703
商品编码:2559670611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 2003年版)

定价:118.00元

作者:(德)克劳斯.罗克辛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ISBN:97875118487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10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原作者克劳斯·罗克辛教授通过《德国刑法学总论》这两卷书的写作,向德语的读者们清晰而完整地说明德国刑法科学大约二百年来的主要成就。《德国刑法学总论》这两卷书的*成功之处,在于对德国刑法理论进行了完整的前后一致的体系性说明。在卷中,作者对与刑事政策(刑罚目的)有关的基本问题与犯罪构造理论进行了论述;在第2卷中,作者对犯罪行为的特殊表现形式,包括实行人与参加人、未遂、不作为,以及竞合等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完整的论述。这样,这两卷书就完成了对刑法学总论中有关问题的完整讨论,不仅说明了各种理论观点与主张,而且对所有的理论都进行了完整的梳理,从而使整套书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流畅的整体。作者通过翻译,向中文的读者们正确而清晰地展示这部“当代刑法学的高成就”,使我国刑法理论界对21世纪初德国刑法学的发展概况有了一个相当准确而完整的认识。

目录


刑法保护是高等级的法律保护(主译者序)
献辞
中文版序言
德文版序言
缩略语表
第八章 实行人与参加人
第九章 未遂的理论
第十章 不作为构成行为
第十一章 竞合
人名一览表
内容索引
主译者后记

作者介绍


  克劳斯·罗克辛。1931年5月出生于德国汉堡,1950年进入汉堡大学学习,1957年3月获得博士学位,1962年7月通过教授论文,同年在汉堡大学担任私讲师。1963年至1971年在哥廷根大学担任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1971年以后在慕尼黑大学担任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1974年以来担任全体刑法学研究所学术所长,1999年9月30日退休。
  自1984年10月至2012年10月,已经获得韩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腊、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委内瑞拉、智利、秘王世洲,1953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1978年9月进人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1982年获得北大法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大刑法学法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中美法学教育交流基金赴美学习,1988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法学院法学硕士学位,1994年至19%年作为洪堡基金会客座研究员在联邦德国马普国际与外国刑法研究所和奥格斯堡大学法律系进行研究工作,2004年作为英国学会王宽诚研究基金客座研究员在英国伦敦大学高级法律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1985年留校任助教,1987年任讲师,1993年任副

文摘


序言



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2003年版:内容的深度解析与理论疆域的拓展 (此简介旨在描述一部假设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相近但内容截然不同的刑法学专著,以符合您的要求,避免提及您指定书目的实际内容。) 绪论:跨越传统范式的刑法理论重构 本书立足于二十一世纪初的法学前沿,旨在对德国刑法学的核心理论体系进行一次深刻的、批判性的重构与拓展。它并非对既有教科书的简单复述或修订,而是一部具有强烈问题意识和理论野心的专著。全书以“规范基础与社会适应性”为核心命题,深入探讨了德国刑法体系在面对快速变迁的社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新型犯罪形态时所面临的深层结构性挑战。 本卷着重于构成要件理论的再定位和违法性理论的现代诠释,力求在严格遵守大陆法系刑法传统的同时,注入当代法哲学和社会学的洞察力。作者摒弃了僵化的三阶层理论的教条化应用,主张在每一个构成要件的认定层面,都必须融入对规范目的和保护法益的动态理解。 第一部分:构成要件的结构性张力与限制 本部分是全书的理论基石,其核心在于对“行为”、“不作为”以及“归责”概念进行细致的解构与重构。 1. 行为理论的范式转换:从因果到意义 本书对传统的主客观二分法提出了挑战。作者认为,单纯的物理因果模型已无法有效涵盖复杂的现代社会互动。行为的认定,必须首先回归到其“社会学意义”和“规范预设”的层面。 “行为”的规范限定: 深入分析了精神障碍、睡眠状态下的行动,以及高度自动化的技术干预(如远程操作和AI辅助决策)下的“行为人意思”的界定难题。提出了一种“可预见性支配标准”,用以替代纯粹的意志自由论,从而更有效地将主体纳入刑法评价体系。 不作为犯的深化研究: 对“保证人地位”的来源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梳理,从法益保护的必要性出发,探讨了新兴的“生活共同体保证人”概念(如网络社群管理者、数据安全责任人)。特别关注了“消极不作为”的界限,即在道德义务与法律强制义务之间的精确分野,并援引了大量法兰西和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比较观点,以反思德国理论的保守性。 2. 故意与过失的认知边界 本书对主观要件的论述超越了传统的“认识与意欲”框架,聚焦于“认知缺陷”与“风险控制失能”的交叉领域。 间接故意与认识错误: 详细区分了对结果发生的概率判断的“肯定性预见”与“高度可能预见”之间的量化差异。特别引入了“风险容忍度”的概念,探讨在高度不确定的技术领域(如金融衍生品交易或生物技术实验)中,如何界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放任”了高风险后果的发生。 过失的规范化: 摒弃了纯粹的“注意义务”的循环论证,转而从“社会交往中应予信赖的风险分配”角度来定义过失。这意味着,过失的认定不再仅仅是对比“理想标准行为人”,而是要考量特定社会角色在当前历史情境下,对潜在风险的“必要投入”是否足够。 第二部分:违法性判断中的法益冲突与价值排序 本卷的后半部分转向了违法性层面的理论建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在多重法益冲突的现代社会中,精确界定刑法的介入边界。 1. 阻却违法事由的现代适应性 作者对传统的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理论进行了严格的“比例性测试”的动态化解释,着重研究了数字化冲突和非传统暴力形式下的适用问题。 防卫情境的扩展: 探讨了针对“数据安全”和“名誉权”的间接侵犯是否可以构成正当防卫的客体。特别对“权力滥用”下的警察行为进行批判性审视,主张对国家暴力行为的防卫权界限必须采取极为审慎的态度。 紧急避险的利益衡量: 引入了“不可替代的利益价值链”模型,以解决传统上难以量化的生命/健康/财产之间的冲突。书中对“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基本权利”的古典难题,提出了基于“最低限度保障”的宪法约束下的解决方案。 2. 刑法谦抑性原则的实证检验 本书认为,违法性判断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刑法作为“最后手段”的地位。作者通过分析德国刑法典中若干“微罪”的适用现状,对刑法的谦抑性(ultima ratio)原则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 不法评价的强度分层: 提出了一种“社会危害度-规范违反度”的二维模型,用于区分行为的“轻微不法”与“实质不法”。这为法官在适用轻微犯罪条款时,提供了比单纯的“情节显著轻微”更具操作性的理论依据。 社会规范的变迁对刑法评价的影响: 探讨了在社会观念日益宽容的背景下,某些旧有刑法规范(如涉及性道德或特定社会风俗的条文)的生命力问题。作者主张,虽然法官必须严格遵守成文法,但对这些规范进行目的性解释时,必须充分考量其规范基础是否已发生根本性动摇,从而在解释层面实现刑法的自我调适。 结论:迈向一个更具回应性的刑法学 本书以其对传统理论的严谨解构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回应,成功地拓宽了德国刑法学总论的研究疆域。它不仅为研究生和实务工作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工具,更标志着在新的千年,刑法理论必须持续保持其批判性与开放性,以应对一个日益复杂和相互关联的世界所带来的持久挑战。全书论证严密,案例丰富,是理解当代德国刑法学深度思辨不可或缺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装帧都给我一种庄重而学术的感受,泛黄的书页边缘带着一丝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承载着无数学者智慧的沉淀。我一直对德国刑法理论在世界刑法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深感好奇,也听说过该系列著作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虽然我对具体的卷次和出版年份不太熟悉,但仅凭这“德国刑法学总论”几个字,就足以勾起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想象着翻开书页,扉页上可能印着作者的名字,又或者有出版社的标志,每一个细节都可能透露出这本著作的风格和传承。我对书中会涉及到的经典理论、发展脉络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学派观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德国刑法学思想殿堂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精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低调而又不失专业。虽然我对“德国刑法学总论(第2卷 2003年版)”具体的出版信息不太了解,但“德国刑法学”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刑法总论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德国的刑法学,更是以其深刻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而闻名于世。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德国刑法学的基本原理,比如犯罪的定义、责任的承担、刑罚的种类等。我希望它能以一种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为我揭示德国刑法学的奥秘,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理论的精髓和实践的应用。

评分

在书店偶然瞥见这本书,那简洁的标题“德国刑法学总论”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平时对法律,尤其是刑法领域,虽然算不上是专业人士,但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德国刑法学在很多方面都引领着世界刑法理论的发展,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其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书籍。虽然我不知道具体的2003年版本在内容上是否有什么特别的亮点,但我相信“总论”二字意味着它会涵盖整个德国刑法学的体系框架。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深入探讨犯罪构成要件、责任能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关键概念,并可能对这些概念在德国法中的具体解释和演变进行详细的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刑法理论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德国刑法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得知有这本书的,我对德国的法律文化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其在刑法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虽然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具体了解过“第2卷”和“2003年版”的含义,但我坚信“德国刑法学总论”这个标题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权威和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让我能够初步了解德国刑法学的基本架构,比如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等核心要素。我想象着书中会用严谨的学术语言,辅以详实的案例分析,来阐释那些复杂的法律概念。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但至少能够感受到德国刑法学那种理性、逻辑和对公正的不懈追求。

评分

拿到这本书,虽然不熟悉其具体的“总论”内容,但“德国刑法学”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对它充满敬意。我一直认为,德国的法学研究,尤其是在刑法领域,其严谨性和深度是世界顶尖的。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刑法总论的中文教材,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触及到最核心的学术源头。我想,这本书,即使我暂时不知道它具体讲了什么,但它所代表的德国刑法学,一定蕴含着最前沿的理论思考和最深刻的法理分析。我期待它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理解那些抽象的法律概念背后所蕴含的深层逻辑和价值判断。也许里面会引用大量的法条和判例,又或者充满了学者的争鸣和辩论,这一切都让我感到兴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