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

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德国建筑师
  • 中国近代史
  • 西方视角
  • 历史文化
  • 游记
  • 建筑
  • 摄影
  • 民国
  • 文化交流
  • 1900-191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宵争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2372
商品编码:25622977565
包装:平装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西洋镜(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
作者:(德)恩斯特·柏石曼|译者:徐原//赵省伟开本:16开
定价:128页数:297
现价:见顶部出版时间2017-02-01
ISBN号:9787516812372印刷时间:2017-02-01
出版社:台海版次:1
商品类型:图书印次:1

前言/序言
无法逾越的中国建筑艺术之旅
桑 晔

恩斯特?6?1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年)是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1人。1902年,他以德国政府东方殖民地建筑事务官员的身份第1次到中国,访问了青岛、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在北京,他遇到了正在为德国政府规划东亚科学考察计划的约瑟夫?6?1达尔曼(Joseph DahlMann),两人就探究中国建筑艺术与周边景观的关系,以及建筑物所表现的哲学和宗教概念的考察研究项目达成了初步共识,此后他们又在上海和柏林进行了相关技术细节的磋商。1905年3月,卡尔?6?1巴赫姆(Karl Bachem)议员将柏石曼起草的关于考察中国建筑的备忘录提交给帝国议会,获得了冯?6?1利希特霍芬(Freiherrn v. Richthofen)等人的强烈赞同。1906年秋,柏石曼在德国政府的全额资助下再次来到中国。同年底,以北京为出发点实施为期三年的考察。柏石曼在此前交给帝国议会的那个备忘录中提出的一些内容很是空泛,例如他说关于中国建筑的该项研究对于推动德国政治经济发展及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等等,这样讲的目的无疑就是为了找钱;另外一些内容却非常周密,十分具体——考察将充分注意中国建筑与文化背景的特点,将通过测绘制图和拍摄照片对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典型建筑进行风格和文化背景的研究,将重点关注皇宫、民居、墓葬等建筑以及教育、娱乐、宗教等设施的规划和建筑形式。
此后的三年中,柏石曼到过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浙江、江苏、上海、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区,行程两倍于后来的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大量的测绘草图,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对长城、天坛、大雁塔、都江堰等数百个重要建筑物或构筑物,以及建筑群进行了直观描述,实现了他在备忘录中所提出的全部具体内容——只有紫禁城例外,因为不论是慈禧太后还是后来的摄政王载沣都不许他进去。回国后,柏石曼利用这批资料先后出版了六本著作。20世纪的中国建筑界主流话语人物普遍认为柏石曼不灵,认为他不懂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东方的认识也很浅薄。例如梁思成先生曾指出,柏石曼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不用三角构件这个与西方建筑在结构上的差异;陈从周先生则批评柏石曼虽然注意到中国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的整体区别,却以为陕西是沟通南北的津梁。对于上述评价,中国的另外一些建筑史学家和文物专家在zui近几年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实在没有必要继续狠狠地咬住柏石曼著作中的瑕疵来否定其贡献,此人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毕竟比梁思成等人开始得更早,而且眼界更开阔,材料更丰富,理论更周全。
柏石曼起码是个识货的人,他为我们留下了仅就丰富性而言也是无可比拟的测绘图和照片。在目前所常见的,被称为柏石曼照片的288张照片里,有200多张是他自拍摄,约40张是由他所雇用的中国摄影师拍摄,至少有一张是他征集自柏林艺术博物馆,摄影者不详。
在这288张照片中,有42处是现今的国jia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约80处是目前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即使是这种受保护单位,将现今状况与原照片稍加比较亦可发现普遍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毁损,而且其中的20余处为当代复建或曾经落架大修。另外的约160处就更不堪了,至少有60处建筑荡然无存。
造成上述毁损的原因,如果以毁损数量为序,以20世纪60世代为甚,几乎每处有幸留存到1966年的历史建筑都在1966—1976年这段时间内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紧随其后的是1949年以来的各种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例如长沙左文襄祠等5处在抗日战争中全毁;长江沿线有10处因三峡工程建设而被淹没;澧陵文昌宫等4处在解放战争中损毁一处,在“大跃进”中拆毁两处,仅存的一处先农殿,是因考察农民运动时曾经住过而受到高度保护。至于因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坍塌的建筑物,在288张照片中仅占几个百分点。
回望百年,千佛岩石窟在柏石曼考察时共有佛像17000余尊,1935年国民政府修筑川陕公路炸毁近万尊,此后又陆续毁损,现今仅存7000余尊且多数残缺;留侯祠灵官殿建于明朝,毁于1966年的“破四旧”,后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1953年兴建的宝成铁路从武则天出生地皇泽寺正中穿过,柏石曼照片所见的建筑物因之全毁;古北口南天门及行宫是清朝皇帝由北京前往热河的御道上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息饮之地,1933年长城抗战,中国军队惨败于此,原有建筑全毁,后由日军扶植的伪政权于1936年修复,复于1966年被古北口中学红wei兵再度全毁;四川半边寺,根据苏联专家的设计,1953年为修筑桥梁而拆毁;四川峨眉山金顶,1967年失火全毁;等等。
柏石曼在向帝国议会提交的备忘录中曾经提到他的考察和研究对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这个人很清醒地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他在《美丽的中国建筑与景观》这本书的开头就说:是向前流动的,明天隐于人们的视线之外……
面对已将柏石曼的碾压得支离破碎的中国百年,柏石曼照片的复拍者徐原先生和他的朋友们穿行于柏石曼的明天,为我们追寻并呈现了一个时代的起伏与兴衰,成功地揭示了我们曾经的丰富,以及得到与失去。几乎所有的柏石曼照片,不论是他自拍摄的还是在他指导下由他人拍摄的,都存在着从镜框分割概念出发的、有着强烈视觉提示作用的、现今看上去有些呆板的刻意设计。通过这种貌似客观,其实带有强烈主观见解的描述,柏石曼整合了在他眼中如画的建筑景观与因袭的传统并加以体现。
但是,他的这种方式给的复拍者造成了困扰——怎样,或者说如何既尊重原照片的主观见解,又体现复拍者的现场经验,由之回望过去。
对此,徐原先生的选择是主动地放弃尊重原图视场但使用光线等因素体现自身情感,放弃将复拍者的意志或内心经验施加于已经存在着他人主观的历史风景,而以zui简捷的方式将我们的时代叠加到了柏石曼所描绘的景物,形成两者无法分割的平滑结合,这无疑是种非常出色的选择。
作为读者,我衷心地感谢徐原先生和参与复拍柏石曼照片的各位朋友。感谢此书编译者赵省伟先生,感谢你们带给我穿越世纪的体验。

读者对象 对中国古代建筑、老照片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译者简介
恩斯特?6?1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皇家柏林工业高等学院中国建筑学教授,中国建筑摄影鼻祖,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1人。1906年至1909年间,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柏石曼跨越14省,行程数万里,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1932 年,柏石曼受邀成为中国营造学社的通讯研究员。1933年至1935年间,民国政府特聘柏石曼为中国传统建筑遗产顾问。出版有《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系列三卷本、《中国建筑》等作品。

 

徐原:祖籍江苏南京江宁,辽宁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影展。2006年6月参与“循迹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重走那条路,重拍老照片”民间计划,自驾行走访了京、冀、鲁、晋、陕、川、渝诸省市,行程2 万里,拍摄了大量现存建筑的珍贵图片。

赵省伟: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目前专注于中国历史影像的收藏和出版,藏有海量中国主题的法国、德国报纸和书籍。编有《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彩色画报记录的中国1850—1937》《西洋镜》系列等书。

目录
出版说明
无法逾越的中国建筑艺术之旅 桑晔
屈指行程两万 循迹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 徐原
美丽的中国建筑与景观 恩斯特?6?1柏石曼
直隶省
直隶省 万里长城
北京市 八达岭长城(史保嘉拍摄) 2007 年1 月2 日
直隶省 北京,通往紫禁城的第1道大门
直隶省 北京,天坛圜丘
北京市 天坛祈年殿(方非拍摄) 2006 年5 月11 日
直隶省 北京,天坛祈年殿
直隶省 北京,城墙
北京市 五塔寺 2005 年6 月28 日
直隶省 北京,五塔寺
北京市 天宁寺塔 2005 年10 月10 日
直隶省 北京,天宁寺塔
直隶省 北京,天宁寺塔基座细部
直隶省 北京,八里庄塔基座细部
北京市 八里庄玲珑塔塔座细部 2005 年6 月23 日
北京市 八里庄玲珑塔 2005 年6 月23 日
直隶省 北京,八里庄塔
直隶省 北京,黄寺石塔
北京市 西山戒台寺 2005 年1 月7 日
直隶省 北京,西山戒台寺
直隶省 北京,西山,近处长条形的树丛中就是碧云寺的寺院和汉白玉宝塔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汉白玉宝塔
北京市 西山碧云寺,汉白玉塔前的台阶(赵云鹏拍摄)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隶省 北京,西山通往碧云寺石塔的台阶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矗立在白桦林中的石塔背面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背面
北京市 西山碧云寺,汉白玉塔上部平台(赵云鹏拍摄)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汉白玉塔上部平台
北京市 西山碧云寺,喇嘛塔局部细节(赵云鹏拍摄) 2005 年7 月3 日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上的菩萨(一)
直隶省 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上的菩萨(二)
北京市 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覆钵塔佛像细部(赵云鹏拍摄) 2005 年7 月3 日
北京市 西山昭庙内的琉璃牌坊 (赵云鹏拍摄) 2005 年7 月2 日
直隶省 北京,西山静宜园的琉璃瓦牌坊
直隶省 华北平原上的中国北方旅行马车
直隶省 平原上的旅行马车
北京市 十三陵神路 (赵云鹏拍摄) 2005 年12 月17 日
直隶省 北京,昌平南口近郊,明十三陵神道
直隶省 清西陵正门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主入口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石牌坊细部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隶省 清西陵主入口前的牌坊细部
直隶省 清西陵的华表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神道上的华表 2005 年10 月
直隶省 清西陵神道上的汉白玉桥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神道上的桥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陵前,从桥上看神道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隶省 清西陵,从桥上看神道
直隶省 清西陵,陵寝前的神道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陵前神道 2005 年10 月23 日
直隶省 清西陵陵庙
河北省 易县,清西陵陵庙 2005 年10 月23 日
河北省 西山狮子窝(在工棚后面可见当年石桥一角) 2005 年11 月11 日
直隶省 西山狮子窝内的寺庙庭院
直隶省 风神庙大门
北京市 朝阳区通惠河庆丰闸的石雕趴蝮(已被迁至北京市通州水乐园安置后的现状) 2006 年6 月18 日
直隶省 通往运河水闸边上的石雕龙
直隶省 北京,颐和园石桥的一端
北京市 颐和园十七孔桥一端的石狮子(赵云鹏拍摄) 2006 年2 月7 日
河北省,通往承德路上的南天门(图为行宫残基) 2008 年6 月2 日
直隶省 北京,通往热河路上的行宫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庙 2008 年7 月12 日
直隶省 从东南面看,热河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
直隶省 北京,平原上某处墓地的入口
直隶省 热河,热河行宫的喇嘛寺庙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庙五塔白台 2006 年3 月25 日
直隶省 热河,热河行宫的喇嘛寺庙(须弥福寿之庙吉祥法喜殿)
河北省 承德市,须弥福寿之庙吉祥法喜殿 2006 年6 月25 日
河北省 承德市,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金顶 2011 年2 月25 日
直隶省 热河,热河行宫鎏金殿顶(须弥福寿之庙妙高庄严殿金顶)
河北省 承德市,普乐寺台阶和旭光阁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隶省 热河,普乐寺台阶和旭光阁
河北省 承德市,普乐寺平台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隶省 热河,普乐寺喇嘛寺庙内的方台
河北省 承德市,须弥福寿之庙琉璃万寿塔 2011 年2 月25 日
直隶省 热河,热河行宫的琉璃塔
直隶省 热河,从西南眺望,小布达拉宫主殿
河北省 承德市,普陀宗乘之庙 2006 年6 月25 日
直隶省 从热河沿滦河而下
直隶省 在滦河上航行
直隶省 热河,避暑山庄水心榭
河北省 承德避暑山庄,水心榭 2011 年2 月25 日

产品特色 中国建筑摄影鼻祖
恩斯特?6?1柏石曼:全面考察和记录中国古代建筑的第1人
今人重走7省,行程2万里,138张复拍照片循迹百年前大师足迹


编辑推荐
1.权wei性:海外中国建筑摄影大师柏石曼,对中国建筑进行全面考察并进行实地记录,是中国建筑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2.稀缺性:1906年至1909年间,柏石曼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民居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留下珍贵影像资料,这些建筑遭受破坏大多已不存,影像资料见证历史。

内容简介
/提要 本书共包括426张照片。288张照片由柏石曼和他雇佣的中国摄影师(40多张)拍摄于1906年至1909年间,涉及中国12个省。其中42处现在是国jia级文物保护单位(一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或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余处为当代复建或曾经落架大修,至少有60处现已不存。2006年,徐原夫妇及其同仁循着大师足迹,秉着原地点、原角度复拍的原则,奔波7省,行程2万里,初步获得138张照片,算是“循迹百年恩斯特?6?1柏石曼,重走那条路,重拍老照片”这项民间计划的初步成果。
精彩书摘 是向前流动的,明天隐于人们的视线之外,只有历史是生动可辨的。唯有通过历史我们才能去理解生活的五彩缤纷。各民族的灵魂和永恒价值都被蕴藏于艺术之中,尤其是建筑艺术,它们不但昭示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形式和存在必要性,而且还裹挟着我们存在的本质。以建筑艺术作品为载体,历史的精神生动可见,无所不在,它可以帮助现在的人们分析生活的本质和各种行为。
一个民族的内涵看似在世纪交替的风暴中被改变了。时代改变了,过去貌似也随之消失。在那些受压迫的日子里,当世纪风暴以令人窒息的方式向人们席卷而来,我们甚至都会怀疑民族存在的意义。当时的中国就处于完全混乱的状态里。但即使旧有的秩序和传统被推翻,文化的特有价值被打破,新兴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处萌芽,这个民族的真正内核仍旧会被继承并且会被永jiu保存下来。这本书里的文字和图片忠实地向读者展示原汁原味的中国思想文化,我们将跟随这些古建筑尝试去揭开中华民族的神秘面纱。
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知道这点,能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建筑本身。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也可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追本溯源。在中国这片神圣的大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充满灵魂的中国建筑敲击着我们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中国所有的古建筑都渗透着宗教文化特色,天地人合一的观念含于其中。中国人在神的世界中发现了一种更具体的表现形式,祭祀建筑中到处可见对太阳、月亮、星星、土地和农业的各种自然崇拜。与大多数的庙宇和佛塔差不多,这些祭祀建筑大都在深山老林中,与世隔绝。那个自然崇拜的神圣世界,那个存在于雅典人、罗马人和西欧祖先想象中的神圣的世界,直到依旧鲜活地存在于中国。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神圣的自然之光中,人们对此充满感激之情。从哲学意义上说,这种各路力量汇聚的三位一体的观念,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外来佛教思想的立足点。zui为完美的表现形式就是二龙戏珠。这两条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不管是精神上还是形体上都以zui初的形式展现,影响着新生事物,此消彼长,直至达到ding峰并zui终走向消亡。
它们大小一样,但彼此完全对立,一个玩耍,一个争斗,处于永jiu运动中。作为阴阳规律的化身(自然规则的对立面,比如男性和女性、肯定和否定),一条龙从东向中间,另一条龙从西向中间,不停争斗着那颗象征着完美和统一的珍珠,宝珠悬浮着、旋转着、燃烧着,发出耀眼光芒,但永远无法触及。除非它们停止存在,完全消失,两种力量合二为一,否则这一切都只是幻象。在那之前,它们要一直保持的活力和张力,让我们的世界包罗万象。在这之中达成的永恒和统一将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二龙戏珠阐释的三位一体的观念,这可以追溯到人类zui古老的年代。在中东地区,同样的观念曾经被极早地记录过。然后,人类所能做的就是推测这种zui原始的意义,因此,中国人创造出他们的清晰的象征符号,并有意识地把三位一体的真正含义表述出来。中国元素都具备矛盾和一分为二的基本特征,宏大和细微、唯心和唯物、平实无华和坚韧不拔、玩世不恭和深谋远虑、出世和入世、冷血和易怒、循规蹈矩和革故鼎新。在伟大的精神世界中,完全相反的两个特征既对立又统一。中华民族,如同她的国民性格一样,是循规蹈矩和文化高度统一的完美典范。
在中国,真理完全依赖于行之有效的基础。两条龙和一颗珍珠代表的唯1含义,就是一种特定的信仰存在于一个完全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力量微小,但影响巨大,并且无法言喻。另一个非理想的世界里,是我们的真实生活,或平和幸福或坎坷离奇,是充满对立力量的矛盾体。只是我们不得不在真实生活中和谐相处,并把它作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种折射。这种观念导致的结果就是世界范围内思想的流动,不断创新和渴求ji致。这种神化也蕴藏于建筑艺术中,它使建筑成为神迹的象征,使天人合一观念得到阐释,并使其与的思想完全统一,这就是所说的儒教、佛教和道教。
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密无间,这种主导思想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人的精神领域。大地母赋予他们生命,养育了他们,并给他们提供zui后的休息场所。因此,中国人眷恋故乡,并在死后要竭尽所能回归故里安葬。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远超其他任何民族。所以,来自相同省份或地区的中国人在陌生的环境下会很迅速地建立一种特定的密情感并团结一致。
出于对土地的近,中国人把土地看作他们力量和精神的源泉,他们把眼光转向土地zui初始的状态——山峰。因此,他们探询自身的存在,寻找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源,并在群山中探索神性的所在。山峰连接天空和大地,它们越高越陡峭,就越神圣。岩洞和峭壁就是神灵的栖息地,人们就在那里建造庙宇。的政治家、圣人、诗人和朝圣者在功德圆满后去而复回,与自然融为一体。佛教徒在悬崖峭壁上雕刻了成千上万的佛像,以此象征神的力量。古代的中国人也把岩洞中的卧佛看作等待被唤醒的超自然的力量。zui有疗效的草药来自于山上,人们死后要葬在山坡。另外,人们的居住地、城镇、乡村都要置于山峦的环抱之中。


《西洋镜》第四辑: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 本书以一位身处中国大地、怀揣严谨科学精神和敏锐艺术触觉的德国建筑师的视角,记录了1906年至1909年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气息的土地上,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并非寻常旅人,他以建筑为职业,以观察为习惯,以记录为使命,通过他的目光,我们得以穿越时空的阻隔,窥视那个时代的中国,一个正经历着深刻动荡与转型的中国。 历史的回声与真实的触动 1906年至1909年,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时期。晚清的余晖仍在闪烁,而一股新生的力量正在悄然积聚。传统的秩序在摇曳,西方的思潮与技术如潮水般涌来,碰撞出复杂而激烈的火花。在这个变革的十字路口,一位来自异域的建筑师,以其独特的专业视角,捕捉到了这个时代的脉搏。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宏伟的宫殿、古老的寺庙,更是普通百姓的生活日常,城市的肌理,以及那些在现代化浪潮中悄然改变的社会图景。 作者的文字,带着一丝严谨的学术训练,又饱含着对异域文明的真诚好奇。他笔下的中国,没有被浪漫化的滤镜所遮蔽,也没有被刻板的偏见所束缚。他以一种近乎“测量”的精确度,描绘他所见的建筑结构,分析其材料与工艺;他以“勘探”的细致,记录城市的布局、街道的活力,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然而,他的观察远不止于物质层面。他敏锐地捕捉到人们的情感,社会的氛围,以及那些难以用图纸来丈量的文化与习俗。 建筑的语言,历史的见证 作为一名建筑师,作者的目光天然地被中国的建筑所吸引。无论是宏伟的皇家园林,庄严的寺庙,还是朴实无华的民居,都成为他镜头下的焦点。他不仅记录了建筑的外观,更试图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建造技艺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他会分析梁柱的结构,色彩的搭配,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并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量。 然而,他的观察并非止步于静态的建筑本身。他更关注建筑如何承载着历史,如何与生活发生联系。他会描述建筑内部的陈设,以及人们在其中进行的活动,从晨钟暮鼓的寺院到市井街巷的喧嚣,都通过建筑的载体得以呈现。他会对比中西建筑的差异,思考各自的优势与局限,这不仅是对建筑艺术的探讨,更是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与反思。 细节之处,见证时代变迁 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却闪耀着时代的真实光芒。他记录下当时街头的景象:人力车的穿梭,小贩的叫卖,孩童的嬉戏,以及各色人等的匆匆身影。他描绘了市场里的琳琅满目,餐馆里的烟火气,以及茶馆里人们的闲谈。这些看似琐碎的片段,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生动的画像。 他也会关注技术与工业的涌现,比如火车站的繁忙,电线的架设,以及一些新兴工厂的烟囱。这些新事物与古老的城墙、传统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预示着中国即将迈向一个新的纪元。他的记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旧事物与新观念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以及这个古老国度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前行。 超越观察,抵达理解 作者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忠实地记录了所见,更在于他试图理解。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审视者,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理解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他会尝试去理解一些习俗背后的意义,一些信仰的由来,以及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会结构。 他的文字,不乏对某些现象的困惑与不解,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与好奇。他用建筑师的逻辑,去解析他所不熟悉的文化现象,用求真的态度,去追寻事物背后的真相。这种理解的努力,使得他的记录超越了简单的影像堆砌,而赋予了更深邃的思想内涵。 《西洋镜》第四辑,是历史的回响,是文化的对话,更是对一个时代最真诚的注视。它将带您走进一个真实的1906-1909年的中国,感受那个激荡年代的独特魅力,并在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深刻的理解中,发现属于那个时代的生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我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与一位德国建筑师一同探访古老的中国。作者以他独特的职业视角,对中国的建筑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描绘和解读。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绝伦的赞美,让我叹为观止。那些雕梁画栋,那些飞檐斗拱,都展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匠心。他对城市规划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专业人士的严谨。他会去思考,一座城市的布局,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他笔下的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看到了街头巷尾的喧嚣,看到了市井小民的辛劳。他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赞美,也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与中国人民交往的愉快经历,那些跨越国界的友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阅读《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来自百年前的德国建筑师一同漫步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作者用他那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不仅仅关注宏伟的建筑,更注重那些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故事,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对城市中不同阶层人民的观察,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贩夫走卒的简陋居所,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他会去思考,这些不同的居住环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思想观念。我对书中对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赞美,以及他对中国工匠精湛技艺的惊叹,印象尤为深刻。他不仅仅是欣赏,更是深入探究,去了解那些建筑是如何建造的,使用了哪些材料,采用了哪些技术。这种专业的研究精神,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的认识。他笔下的中国,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而是多元而复杂的。他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看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他对一些新兴事物,如铁路、电报等的观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他对于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赞美,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都让我感到非常感动。他并没有以一个“文明人”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个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

评分

读完《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我深切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观察者,无论来自哪个国家,都能捕捉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追求。作者作为一名德国建筑师,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1906年至1909年间中国的真实面貌。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分析,以及对不同建筑风格的解读,都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刻性。我尤其对书中对北京胡同的描绘印象深刻,他不仅仅记录了胡同的建筑形态,更是捕捉到了胡同中蕴含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他会去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形成这样的城市布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建筑风格,这些思考,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者的深度。他对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赞美,也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他看到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工匠,看到了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看到了那些努力生活的普通人。他用文字为他们画像,为他们发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并没有以一个“异教徒”的姿态去审视,而是以一个学习者的态度去理解和吸收。他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描写,也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内容。

评分

读《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这本书,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清末年代。书中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一种朴实无华的笔触,勾勒出1906年到1909年间,一个德国建筑师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城市风貌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无论是古老城墙的斑驳,还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仿佛跃然纸上。他不仅仅是记录了建筑的宏伟,更是捕捉到了建筑背后的人文气息。他笔下的北京,不只是皇城根下的威严,还有市井小民的忙碌与生计。他对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赞叹,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赞赏,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建筑与当时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之间微妙的联系。他会思考,是什么样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了如此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支撑着这些宏伟的建筑?他的提问,也引导着我一起去探索那些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书,更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笔下的那些普通中国人,在异国建筑师的眼中,展现出了别样的生命力。那些辛勤劳作的工匠,那些悠闲踱步的官员,那些嬉戏打闹的孩童,都构成了那个时代鲜活的社会图景。他对他们眼神的捕捉,对他们表情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一种跨越国界的共情。他对于中国传统习俗的描述,也让我受益匪浅。那些繁复的仪式,那些有趣的民间传说,都在他的镜头下变得生动有趣。他没有以猎奇的眼光看待这些文化差异,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理解和记录。这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评分

《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外国人眼中别样的中国。作者作为一名德国建筑师,他以一种严谨的态度,记录了他对中国建筑的观察和研究。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的描绘,让我为之震撼。那些宫殿、寺庙、城墙,都展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他不仅仅是欣赏,更是深入探究,去了解那些建筑的结构,那些材料的运用,那些工艺的精湛。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专业人士的洞察力。他会去思考,一座城市的布局,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他笔下的中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看到了街头巷尾的喧嚣,看到了市井小民的辛劳。他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赞美,也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与中国人民交往的愉快经历,那些跨越国界的友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作者作为一名远道而来的德国建筑师,他的视角独特而真诚。他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我对他在书中描述自己初到中国时的感受尤其感同身受。那种对未知世界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那种对新奇事物既陌生又着迷的态度,都让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笔下的中国,不是被滤镜美化的,而是真实而立体的。他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辉煌,也看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他并没有回避这些问题,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记录。他对城市街道的观察,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描绘,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他关注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比如路边摊贩的吆喝声,孩子们玩耍的笑声,以及人们衣着上的细微差别,这些都构成了他眼中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他对于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描述,也让我感到非常温暖。虽然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但他依然能感受到来自中国人民的善意和真诚。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充满了敬意。书中关于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描写,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我只是略有耳闻的节日,在他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盛大的庆典。我对他在书中表达出的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喜爱,感到由衷的欣慰。

评分

阅读《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我仿佛与作者一同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他以一名德国建筑师的独特身份,为我们呈现了一个1906年至1909年间的中国。我对书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细致描绘,尤其是那些细节的处理,印象最为深刻。他会去关注那些精美的雕刻,那些巧妙的斗拱,那些飞扬的屋檐,并从中解读出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他对中国城市街道的观察,以及对街头景象的描绘,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繁华的都市到宁静的乡村,从达官贵人的府邸到普通百姓的居所。他对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坚韧的赞美,也让我感到非常动容。他看到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够努力生活,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喜爱,也让我感到非常欣慰。他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与中国人民交往的珍贵瞬间,那些跨越国界的友谊。他对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描写,也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丰富多彩的魅力。

评分

翻开《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我立刻被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所吸引。作者以一位建筑师特有的敏锐视角,记录了他穿越中国大地的那段非凡旅程。他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更是用心去感受。他对中国城市布局的分析,对建筑风格的解读,都充满了专业性和深刻性。我尤其对书中对一些城市规划的描述印象深刻,比如他对北京老城规划的严谨考究,以及他对南方水乡建筑独特性的赞美,都让我看到了一个专业人士对所见之物超乎寻常的热情与执着。他会去探究那些古老建筑的建造技术,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被建造起来的,使用了哪些材料,采用了哪些工艺,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这个对建筑一窍不通的读者,也仿佛置身于施工现场,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他笔下的城市,不仅仅是砖石瓦木的堆砌,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他观察到城市中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不同职业的人们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与建筑之间微妙的关系。他会去思考,一座城市,一个建筑,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的。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细节描绘,如斗拱的精巧、屋檐的曲线、彩绘的斑斓,都展现出他对美的极致追求,也让我领略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他并不只是简单地记录,更会去分析这些建筑的文化内涵,它们所承载的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制度。这种深入的解读,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建筑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

评分

《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作者以一位建筑师的职业敏感度,记录了他在中国的那段非凡时光。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绝伦的描绘,让我为之惊叹。那些宏伟的宫殿、精巧的园林、古朴的寺庙,都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他不仅仅是欣赏,更是深入探究,去了解那些建筑的结构,那些雕刻的含义,那些彩绘的故事。他对城市规划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专业人士的严谨。他会去思考,一座城市的布局,是如何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他笔下的中国,充满了活力和生机。他看到了街头巷尾的忙碌,看到了市井小民的欢笑。他对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的赞美,也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他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跨越国界的友谊,那些真挚的情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阐述,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解读,都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他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评判,而是以一个“参与者”的心态去体验和感受。

评分

《西洋镜 第四辑 一个德国建筑师眼中的中国1906-1909》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以一名建筑师的身份,却以一颗诗人的心去感受中国。他笔下的文字,时而严谨细腻,时而又充满诗意。他不仅仅是记录下看到的建筑,更是描绘出它们所承载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我对书中对于中国南方水乡建筑的描写尤其喜爱,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被他描绘得如诗如画,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那份宁静与祥和。他对于中国传统民居的观察,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他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外观,更是深入到建筑的内部,去感受空间的布局,光线的运用,以及那些细微的装饰。他对于中国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的赞美,也让我印象深刻。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他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描写,也让我大开眼界。那些我只在书本上读过的节日,在他的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让我仿佛亲身参与了一场场盛大的庆典。他对于中国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思考,也让我受益匪浅。他对“天人合一”等理念的解读,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