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 |
| 《册》
卷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显王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慎靓王 赧王上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己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赧王下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上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 卷 第 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高帝上之上 卷 第 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高帝上之下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高帝中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高帝下 惠帝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高后 文帝上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文帝中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文帝下 景帝上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景帝下
《第二册》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武帝上之上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武帝上之下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武帝中之上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武帝中之下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武帝下之上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武帝下之下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昭帝上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昭帝下 宣帝上之上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己未(前62),凡六年 宣帝上之下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宣帝中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宣帝下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己卯(前42),凡七年 元帝上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元帝下 卷 第 三 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己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成帝上之上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己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成帝上之下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成帝中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成帝下 哀帝上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午(前3),凡三年 哀帝中
《第三册》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己未(前2),尽壬戌(2),凡四年 哀帝下 平帝上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平帝下 王莽上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己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王莽中 卷第三十八 汉 纪 三 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王莽下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淮阳王 卷 第 四 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光武帝上之上 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起丁亥(27),尽己丑(29),凡三年 光武帝上之下 卷第四十二 汉纪三十四 起庚寅(30),尽乙未(35),凡六年 光武帝中之上 卷第四十三 汉纪三十五 起丙申(36),尽丙午(46),凡十一年 光武帝中之下 卷第四十四 汉纪三十六 起丁未(47),尽庚申(60),凡十四年 光武帝下 明帝上 卷第四十五 汉纪三十七 起辛酉(61),尽乙亥(75),凡十五年 明帝下 卷第四十六 汉纪三十八 起丙子(76),尽甲申(84),凡九年 章帝上 卷第四十七 汉纪三十九 起乙酉(85),尽辛卯(91),凡七年 章帝下 和帝上 卷第四十八 汉 纪 四 十 起壬辰(92),尽乙巳(105),凡十四年 和帝下 卷第四十九 汉纪四十一 起丙午(106),尽乙卯(115),凡十年 殇帝 安帝上
《第四册》
卷 第 五 十 汉纪四十二 起丙辰(116),尽甲子(124),凡九年 安帝中 卷第五十一 汉纪四十三 起乙丑(125),尽癸酉(133),凡九年 安帝下 顺帝上 卷第五十二 汉纪四十四 起甲戌(134),尽乙酉(145),凡十二年 顺帝下 冲帝 卷第五十三 汉纪四十五 起丙戌(146),尽丙申(156),凡十一年 质帝 桓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四 汉纪四十六 起丁酉(157),尽癸卯(163),凡七年 桓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五 汉纪四十七 起甲辰(164),尽丙午(166),凡三年 桓帝中 卷第五十六 汉纪四十八 起丁未(167),尽辛亥(171),凡五年 桓帝下 灵帝上之上 卷第五十七 汉纪四十九 起壬子(172),尽庚申(180),凡九年 灵帝上之下 卷第五十八 汉 纪 五 十 起辛酉(181),尽丁卯(187),凡七年 灵帝中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起戊辰(188),尽庚午(190),凡三年 灵帝下 献帝甲 卷 第 六 十 汉纪五十二 起辛未(191),尽癸酉(193),凡三年 献帝乙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起甲戌(194),尽乙亥(195),凡二年 献帝丙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起丙子(196),尽戊寅(198),凡三年 献帝丁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起己卯(199),尽庚辰(200),凡二年 献帝戊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起辛巳(201),尽乙酉(205),凡五年 献帝己
《第五册》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起丙戌(206),尽戊子(208),凡三年 献帝庚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起己丑(209),尽癸巳(213),凡五年 献帝辛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起甲午(214),尽丙申(216),凡三年 献帝壬 卷第六十八 汉 纪 六 十 起丁酉(217),尽己亥(219),凡三年 献帝癸 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起庚子(220),尽壬寅(222),凡三年 文帝上 卷 第 七 十 魏纪二 起癸卯(223),尽丁未(227),凡五年 文帝下 明帝上之上 卷第七十一 魏纪三 起戊申(228),尽庚戌(230),凡三年 明帝上之下 卷第七十二 魏纪四 起辛亥(231),尽甲寅(234),凡四年 明帝中之上 卷第七十三 魏纪五 起乙卯(235),尽丁巳(237),凡三年 明帝中之下 卷第七十四 魏纪六 起戊午(238),尽乙丑(245),凡八年 明帝下 邵陵厉公上 卷第七十五 魏纪七 起丙寅(246),尽壬申(252),凡七年 邵陵厉公中 卷第七十六 魏纪八 起癸酉(253),尽乙亥(255),凡三年 邵陵厉公下 高贵乡公上 卷第七十七 魏纪九 起丙子(256),尽辛巳(261),凡六年 高贵乡公下 元帝上 卷第七十八 魏纪十 起壬午(262),尽甲申(264),凡三年 元帝下 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起乙酉(265),尽壬辰(272),凡八年 武帝上之上 卷 第 八 十 晋纪二 起癸巳(273),尽己亥(279),凡七年 武帝上之下
《第六册》
卷第八十一 晋纪三 起庚子(280),尽戊申(288),凡九年 武帝中 卷第八十二 晋纪四 起己酉(289),尽戊午(298),凡十年 武帝下 惠帝上之上 卷第八十三 晋纪五 起己未(299),尽庚申(300),凡二年 惠帝上之下 卷第八十四 晋纪六 起辛酉(301),尽壬戌(302),凡二年 惠帝中之上 卷第八十五 晋纪七 起癸亥(303),尽甲子(304),凡二年 惠帝中之下 卷第八十六 晋纪八 起乙丑(305),尽戊辰(308),凡四年 惠帝下 怀帝上 ......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
| 内容简介 | |
| 《资治通鉴》的写法是按历史编年,许多历史事件被分割成琐碎的条块分布于不同章节中,不利于读者对历史事件的完整把握。此外,原著是文言文,不方便当今读者进行阅读。有鉴于此,我们在参考了各种版本的基础上,拾遗补缺,重新标点注释,并用准确生动的白话文进行翻译,以期使读者既能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又能得到美好的阅读享受。 |
拿到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20册的厚度,精美的线装,古朴的书页,无不散发着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演变非常着迷,《资治通鉴》自然是绕不开的经典。但是,纯粹的文言文阅读对我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挑战。这套书的文白对照模式,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可以先流畅地阅读白话译文,快速理解史实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对照着文言原文,体会古人严谨的叙事风格和精炼的语言。最让我惊喜的是,每页下方都有详细的注释,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典故、人物关系都有清晰的解释。有时候,注释还会补充一些正文里没有提及的细节,这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我最近在读关于战国时期各国纵横捭阖的部分,通过这套书,我不仅能了解到事件本身,还能感受到当时各国君臣之间的谋略博弈,以及那些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机。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资治通鉴》的内容,更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呈现给了读者。对于想要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政治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一直以来都梦想着能有一套完整且易于理解的《资治通鉴》。在市面上看过不少版本,但要么是纯文言,要么是翻译过于简略,让我望而却步。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简直是惊喜。收到货后,首先被它的包装所震撼,20册的大部头,足见其内容的翔实。线装的设计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其中一册,立刻被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字体所吸引。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并列,旁边辅以详细的注释,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尝试着对照阅读了其中一段关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章节,文言部分严谨古朴,白话译文流畅生动,注释则精准地点明了关键人物、事件和当时的战略考量。这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囫囵吞枣式的记忆。我特别喜欢这种“啃硬骨头”的同时又能得到“软扶持”的学习方式,感觉学起来效率很高,而且非常有成就感。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评分我一直认为,《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巅峰之作,但纯粹的文言文阅读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当我看到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找到了我一直以来期待的那本书。收到货后,这20册的大部头,采用线装工艺,古朴典雅,充满了文化气息,光是摆在那里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言原文,那种古朴的文字风格,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紧接着,就是清晰的白话文翻译,语言通俗易懂,让我能够毫不费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这种文白对照的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让我能够更专注于对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更难能可贵的是,书页下方还有非常详尽的注释,对于一些生僻的字词,或者当时特有的制度,都有非常清晰的解释。有时候,注释还会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信息,让我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动机。我最近在阅读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的内容,通过这套书,我不仅能够理解事件的经过,更能体会到当时复杂的人心博弈和权力斗争。这套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历史智慧的启迪。
评分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的名字虽然长,但足以体现其内容的全面性和权威性。收到书后,首先被其厚重的包装和精美的线装工艺所吸引,仿佛回到了那个藏书的年代。20册的大部头,每一册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那些关于治国理政、政治斗争的故事情有独钟,《资治通鉴》自然是我的首选。但传统的文言文本常常让我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的文白对照,解决了我的最大痛点。在阅读时,我可以先看白话译文,快速掌握事件梗概,然后对照文言原文,感受语言的精炼和古朴。旁边的注释更是锦上添花,对一些人物、事件、制度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有时候还能从注释中发现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历史细节。这套书的编排方式,让我觉得非常人性化,既保留了原文的权威性,又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地接触和理解《资治通鉴》。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行为动机的剖析,这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中华国学线装书局出品,也让我对书的质量有了信心。这是一套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我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沉浸在司马光编纂的这部史学巨著中。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深入理解《资治通鉴》的版本。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无疑是我找到的宝藏。首先,它的装帧就足以让我心动,20册的精装线装,充满了古色古韵,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编排,文白对照,注释详尽,极大地便利了我的阅读。我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词典和古代文献,就能流畅地阅读并理解司马光的原意。白话译文清晰流畅,让我能够快速抓住事件的核心,而文言原文的对照,又让我体会到文字的精炼和历史的厚重。注释部分更是精辟,不仅解释了字词,还常常补充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社会制度等,这对于我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非常有帮助。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考证和分析,这让我能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不被单一的叙事所局限。中华国学线装书局出品,也让我对其品质非常有信心。这套书不仅仅是一套读物,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百科全书,我期待着在其中获得更多的启发。
评分我原本对《资治通鉴》一直抱有一种敬畏之心,觉得它是那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啃读的“大部头”。但拿到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之后,这种顾虑消除了大半。包装非常用心,20册的量,每一册都严严实实地保护着。线装的工艺,让我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一件艺术品。打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言原文,那种古朴的韵味扑面而来。紧接着,就是清晰的白话文翻译,语言通俗易懂,基本没有阅读障碍。最让我惊喜的是,书的旁边还有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仅是解释字词,更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关系、典章制度的补充说明,有时候还能看到一些作者的点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我不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但通过这套书,我感觉自己也能像模像样地去理解和品味《资治通鉴》的精髓了。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走进历史的长河。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段史实的细节描绘,让那些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事件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仿佛身临其境。这套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学习历史的窗口,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确实非常长,让我一眼望去,仿佛打开了历史的卷轴,充满了厚重感。拿到手的时候,就被这套书的装帧所吸引,线装设计,古色古香,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书斋。每一册都带着淡淡的墨香,翻开书页,感受到的是一种传统的仪式感。我一直对中国历史,特别是那些波澜壮阔的朝代变迁和政治斗争很感兴趣,《资治通鉴》自然是绕不开的经典。这本书的文白对照形式,对于我这种文言功底不算特别深厚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对照着白话文阅读,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生僻字词或者晦涩的文言表达。而且,注释和译文都非常详尽,很多地方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深入剖析了当时的背景、人物心理以及事件的深层含义,这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更广阔的层面。这套书的20册套装,分量十足,我感觉可以慢慢品读,深入研究,将司马光笔下的那个时代一点一点地啃下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华国学线装书局出品,这个品牌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感和品质保证,我对他们出版的书籍一直都比较信赖。这套《资治通鉴》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国政治智慧和历史经验的大门,让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获得知识,提升见识。
评分我是一名喜欢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对《资治通鉴》心生向往,但又被其深厚的文言底蕴所阻碍。这次偶然发现了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简直是我的福音。书的包装非常讲究,20册的套装,线装的设计,充满了古典美,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精品。拆开包装,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种感觉是很多现代书籍无法比拟的。翻开第一页,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并列,清晰的排版让我眼前一亮。白话译文语言流畅,通俗易懂,让我能够快速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而文言原文则保留了古朴的韵味,让我有机会品味文字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书页下方密密麻麻的注释,让我对那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典故有了清晰的解释。有时候,注释还会提供一些历史背景的补充,让我对当时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最近在读关于汉朝时期政治斗争的内容,通过这套书,我不仅能理解事件的经过,更能体会到当时人物的权谋心计和政治智慧。这套书让我觉得,《资治通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经典,而是可以被我慢慢品读,深入理解的宝藏。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尤其是那些波澜壮阔的朝代更迭和政治斗争充满兴趣。《资治通鉴》自然是我的必读清单上的首位。但传统的文言版本总是让我望而却步,直到我发现了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这套书的书名虽然长,但足以体现其内容的翔实和形式的友好。拿到手后,被这20册的厚重感和精美的线装设计所折服,充满了古典韵味。翻开书页,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并列,清晰的排版让人赏心悦目。白话译文流畅生动,能够让我快速掌握历史事件的脉络;文言原文则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让我得以窥见司马光文字的魅力。最让我惊喜的是,书本的注释部分,内容详尽,不仅解释了字词,还常常补充了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制度细节,甚至有时还有一些作者的点评。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我最近在阅读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部分,通过这套书,我不仅能了解到事件的经过,更能体会到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和人物的无奈。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窗户,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深邃和智慧。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着深深迷恋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让我轻松走进《资治通鉴》世界的书。终于,我找到了这套“正版足本资治通鉴文白对照注释译文白话全集套装”。这套书的书名信息量非常大,但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找到了我的“命中注定”。收到书的包裹,打开后,首先被这20册的厚重和精美的线装设计所吸引,古色古香,充满了文化底蕴。翻开书页,清晰的排版,文言原文与白话译文并列,让我耳目一新。白话译文通俗易懂,让我能够快速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而文言原文则保留了古籍的韵味,让我有机会体会古人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页下方的注释,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解释了生僻字词,还常常补充了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社会风俗等,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我最近在阅读关于明朝建立初期的一些政治斗争,通过这套书,我不仅能够了解事件的经过,更能体会到当时君臣之间的博弈和权力运作的复杂性。这套书让《资治通鉴》不再是一本“高不可攀”的经典,而是我触手可及的宝藏,让我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感受历史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