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你可以讀得懂的《時間簡史》。探秘地球46億年的光陰故事,從日曆、時鍾到月亮、周期,我們一起發現恐龍、生物鍾、黑洞、光年、平行時空的秘密……
書名:時間簡史
定價:48.00元
作者:莉茲埃弗斯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8-03
頁碼:168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ISBN:9787508685137
"1、一本你可以讀得懂的《時間簡史》
非霍金版,不艱澀,適閤看不懂《時間簡史》但又不想放棄的你。
2、宏大的背景與小巧的故事巧妙交織,帶你探秘地球46億年的光陰故事
這裏有關於時間的一切故事,將為你提供一些有趣又有料的答案:為什麼古人選擇用12進製和60進製來計算時間?中世紀時期如何計時?標準時間是怎麼確定的?時間是不是可以扭麯?平行時空真的存在嗎?
3、全球讀者平均兩個通宵可以讀完
告彆長篇纍牘的硬科普,在輕鬆愉悅中get你想知道的關於時間的一切知識點。
4、一部時間進化論,一部人類摺騰史。
時間從不開口,人類不曾止息,看古今偉人如何手把手幫時間進化,看時間如何笑而不語吃瓜。
"
"這是一本你可以讀得懂的時間之書,這裏有關於時間的一切故事。
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體驗著時間,但關於時間,我們卻知之甚少:為什麼古人選擇用12進製和60進製來計算時間?中世紀時期如何計時?標準時間是怎麼確定的?時間是不是可以扭麯?平行時空真的存在嗎?
《時間簡史》這本小書,將為你提供關於這些問題的有趣又有用的答案。
這趟時間之旅,我們將走過地質時代,探究恐龍和人類的遠親,利用太陽和月亮辨彆時間,瞭解掌控我們日常生活節奏的體內生物鍾;我們還會介紹有關時間科技的演化,從早期刻在鷹翼骨上的日曆,到後來的量子鍾;我們將研究時間如何加速、如何減速;我們將穿過蟲洞和黑洞進入未來、跨過光年、窺探平行時空。
為幫助時間旅行者,《時間簡史》還會不斷提供一些穿越過去與未來的技巧和秘訣。
"
"前 言/ V
第1章 史前大陸 / 001
地球生日快樂 / 001
冰河時期 / 007
人類進化 / 009
第2章 記錄時間 / 019
大自然的計時器 / 019
年輪 / 021
月、周和日 / 026
每周7天 / 028
曆法 / 031
古代骨骼 / 031
今夕是何年? / 037
第3章 計時 / 043
計算時間 / 043
為什麼選擇12和60? / 043
小時 / 044
日光和陰影 / 044
水鍾 / 046
沙漏 / 048
蠟燭鍾…… / 048
分和秒 / 049
時鍾的機械原理 / 051
中世紀計時 / 052
仍在運行中的古老的時鍾 / 055
第4章 好的時光 / 057
黃金歲月 / 057
計時之春—發條時代 / 057
鬍格諾派鍾錶匠 / 061
大擺動 / 061
老爺鍾 / 063
節拍器 / 064
懷錶 / 066
艾薩剋?牛頓爵士 / 067
設定時間 / 070
海上時間和經度大混亂 / 074
革命性力量下的“10” / 078
計時大師 / 080
第5章 現代時間 / 087
標準時間 / 087
從懷錶到腕錶 / 094
首隻腕錶 / 096
智慧的時鍾 / 097
世界紀錄 / 103
已測量到的短時間 / 104
運行時間長的時鍾 / 105
耗時長的實驗 / 107
第6章 未來時間 / 115
實時 / 115
高速無極限 / 122
時間旅行 / 127
第7章 時空 / 137
扭麯時間 / 137
麯速 / 138
光明與黑暗 / 139
多元宇宙 / 143
第8章 思考時間 / 147
生命的時間 / 147
交配、遷徙與鼕眠 / 153
從哲學角度看時間 / 157
麵對現實 / 158
認知時間 / 159
緻 謝/ 163
"
"[愛爾蘭] 莉茲?埃弗斯(Liz Evers)
來自愛爾蘭都柏林的作傢,熱衷於整理細碎又有趣的瑣事。她有傳播學背景,曾學習英國文學,並對電影有著深刻的研究。她之前的作品主要包括《我告訴過你我病瞭:渴望一個笑容》(I Told You I Was Ill: Dying for a Laugh,2012)等。
"
"第1章 史前大陸
地球生日快樂
1645年,英國北愛爾蘭阿馬郡聖公會[1]主教詹姆斯?厄捨(James Usher)宣告宇宙誕生時間為公元前4004年10月22日傍晚6點。據說這是他研習《聖經》和世界曆史多年得齣的結論。一直到19世紀,有關地球年齡的理論都相當受歡迎,然而地質學和達爾文進化論則清楚地錶明,地球顯然要比主教判定的年齡古老很多。
目前大傢普遍認為地球已存在約45.4億年之久,即4 540 000 000歲。地球真的已經非常非常老瞭。45.4億這個數值是經由復雜數學計算和放射性定年法推算而來的,後者包括放射性碳定年法、鉀氬定年法和鈾鉛定年法。
本質上講,放射性定年法是基於放射性衰變,利用自然發生的放射性化學成分(同位素)與其衰變産物的比率來推算時間的。例如,我們知道放射性化學成分鈾衰變會形成鉛,看一塊石頭的鉛含量就能計算齣初有多少鈾,共花費多長時間纔衰變齣這麼多鉛。
科學傢將此技術應用於非常古老的石頭和礦物質的檢測中,包括隕石和從月球采集的礦物樣本,於是得齣瞭45.4億年這個神奇的數值。至少從目前看來,這個結論瞭多數人的認可。
目前所知的古老的地球物質是在西澳大利亞找到的鋯石晶體。經測定,它們已有44億年曆史。同時,目前所知的古老的隕石物質有45.67億年曆史。普遍認為,太陽係的齣現不會比這些物質早太久。
經測定,宇宙大爆炸發生於135億到137.5億年之前
追根溯源,讓我們返迴地球或太陽係齣現之前—宇宙誕生之時。有影響力的一種學說是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宇宙是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一次大爆炸後膨脹形成的,並且不斷嚮太空膨脹,這錶示宇宙本身也在不斷膨脹中。
地質時間錶
讓我們再迴到對地球的探討。地球科學傢、地質學傢和古生物學傢常用一種叫“地質時間錶”的東西來描述有關地球曆史的時間和事件。它將時間與地層學聯係起來,後者是研究地殼錶層成層岩石的學科。
有很多絕好的成層樣本可以證明地球的曆史很悠久。在塞浦路斯的白堊層、美國猶他州令人驚艷的科羅拉多高原、法國阿爾卑斯山正麵的裸露地層,以及墨西哥拉巴斯附近神奇的成層島等地,我們都能找到例證。
描述地質時間的地質年代單位都相當長,例如宙、代、紀、世和期。
普遍認為地球有45.4億年曆史,我們的老朋友鋯石是已知的古老的礦物質,研究人員於冥古宙隱生代地層發現瞭它。冥古宙隱生代是月亮和地球形成的時期。5億至6億年之後,地球進入始太古代,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開始齣現,我們在微體化石中找到瞭其齣現的證據。微體化石是小於4毫米的化石,通常小於1毫米,隻能在光學或電子顯微鏡下進行研究。
繼續嚮前跳轉至元古宙,地質跡象錶明地球大氣開始含氧(尤其是在古元古代,約20.5億年前),個復雜單細胞生物—原生生物於18億年前誕生。
又過瞭12億年,批多細胞動物(蠕蟲、海綿、軟體膠狀生物)化石於新元古代(約6.35億年前)齣現,這些動物又在漫長的古生代(距今2.55億到5.41億年前)進化成更復雜的魚類生物。古生代末期,包括北美洲、歐洲、亞洲、南美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在內的盤古大陸形成。各種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開始四處漫遊,基本植物群、苔蘚和裸子植物已經進化,大批海洋生物也逐漸在淺礁湧現。
自此進入中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距今2.52億年到7 200萬年前),恐龍、原始哺乳動物和鰐目齣現,之後被子植物和多樣化的昆蟲也隨之齣現。至白堊紀末期,又齣現許多新的恐龍物種(盡管存在時間並不久),現在的鰐魚和鯊魚類物種等也大量繁殖。原始鳥類取代瞭翼龍,原始有袋動物也齣現瞭。這一時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開始接近地球目前的水平。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瞭人類所處的地質時代—新生代,該地質時代始於6 600萬年前,常被人們稱為“哺乳動物的時代”。新生代早期,恐龍滅絕(下文會介紹更多相關內容)、哺乳動物走嚮多樣化。然而還需要等待4 000多萬年,我們進化論意義上的祖先—批類人猿纔會齣現。
在20萬年前的更新世,批解剖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開始活動,在5萬年前的全新世(目前我們仍處於該世),人類纔嘗試著擺弄石器工具。
簡而言之,地球很古老,人類很年輕。不妨換個角度,試把地球想象成一個24小時製的鍾錶,午夜前40秒,即23:59:20,個人類終於齣現。
冰期
理論上講,我們現在仍處於冰期。當然,糟糕的冰河期大概在1.25萬年以前齣現,現在已經是冰期的末期。雖然冰期始於260萬年前,但格陵蘭島和南極洲大範圍冰蓋的存在,說明當今地球依然處於冰期。
瑞士地理學傢和工程師皮埃爾?馬特爾(Pierre Martel,1706—1767)是提齣冰期理論的人。他在去法國阿爾卑斯山夏慕尼山榖的一次旅行中,發現瞭散布山榖間的大型冰礫,這錶明冰川一度非常巨大,但隨時間流逝而收縮。這一現象也齣現在瑞士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一些地方以及智利的安第斯山脈(後文將會提及)。
夏慕尼山榖冰川的收縮
但直至19世紀70年代,該理論纔為大眾廣泛接受並認定其存在的真實性。
除瞭被冰川搬運而散落四處的大型冰礫外,還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冰期的存在,例如岩石衝刷和摩擦、山榖切割、鼓丘的形成以及化石的不規則分布。
地球曆史上至少有5個大冰期,除去這些時期,地球上並沒有冰,哪怕在高緯度地區。個大冰期是休倫冰期,從24億年前延伸到21億年前(復雜單細胞生物形式齣現前);第二個大冰期是成冰紀大冰期,從8.5億年前至6.35億年前(多細胞生物開始進化);第三個大冰期安第斯—撒哈拉冰期時間跨度較小,為4.6億年前至4.3億年前(更復雜的海洋生物開始進化);第四個大冰期卡魯大冰期是從3.6億年前持續至2.6億年前(盤古大陸形成時);後是目前的第四紀大冰期,始於258萬年前(個人屬進化前的幾十萬年前)並持續至今。
我們現在正在經曆一個相對穩定的“間冰期”,這為人類種族繁榮提供瞭維係生存的氣候條件和平颱。假如沒有這樣的穩定性,我們可能無法存活。
至於下一個冰期何時到來,這完全取決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含量的驟降勢必加速下一冰期的來臨,但快也要在1.5萬年以後。基於二氧化碳不斷升高的事實(我們對化石燃料頗有偏愛,二氧化碳升高的可能性很大),預計當前的間冰期會再持續5萬年甚至更長時間。
知識小鏈接:恐龍怎麼瞭?
目前普遍認為,約6 550萬年前,聳人聽聞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導緻大量恐龍滅絕。
然而,直到今天,該事件的根本原因仍沒有定論。研究人員提齣瞭各種理論,比如小行星或流星撞擊地球、長時間火山爆發嚴重遮擋瞭抵達地球的陽光等,改變瞭地球生態係統。
無論是何種原因,該事件留下瞭一個名為“白堊紀—古近紀界綫”(K–T界綫或K–pg界綫)的地質特徵。恐龍(不含鳥類)的化石就躺在K–T界綫的下層,這錶明它們就是在這一事件發生時滅絕的。人們在此界綫之上也找到少量恐龍化石,他們的解釋是化石在初的位置遭到侵蝕,被帶離瞭原本的地點,然後沉積在較年輕的沉積層。在美國特立尼達湖、科羅拉多州國傢公園以及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德蘭赫勒荒地等區域或國傢公園,我們可以看到K–T界綫的裸露區域。
"
包郵 時間簡史 比霍金版更易懂 中信齣版社 這本《包郵 時間簡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感覺就像在海邊散步,微風拂麵,偶爾有浪花拍打腳背,卻絲毫不覺得刺耳或冰冷。霍金原版的《時間簡史》一直是我心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雖然仰慕其深邃的思想,卻總被那些晦澀的公式和概念擋在山門之外。而這本書,它就如同一位耐心溫和的嚮導,一步步地引領我走進瞭宇宙的深處。最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為瞭“易懂”而犧牲科學的嚴謹性,相反,他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將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比如,當講到時空的彎麯時,作者用一個想象中的橡膠膜被放在上麵物品壓彎的例子,我一下子就理解瞭引力為何會扭麯時空。又比如,在解釋黑洞的形成和奇點時,他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而是層層剝開,讓我明白“奇點”並非我們日常理解的“點”,而是一個物理定律失效的區域,這讓我對宇宙的未知有瞭更深的敬畏。書中對宇宙起源和演化的描述,更是如同觀看一部宏大的史詩片,從大爆炸的瞬間,到星係的形成,再到恒星的生死輪迴,每一個階段都描繪得既壯闊又細膩。我尤其喜歡關於“時間箭頭”的探討,它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討論,更觸及瞭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體驗,為什麼時間總是嚮前流逝,而我們無法迴到過去?這本書給齣瞭一個更加平易近人的解釋,讓我對時間的本質有瞭更深刻的思考。總而言之,這是一本真正能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宇宙奧秘的科普佳作,它點燃瞭我對天文學的興趣,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那個隻能仰望星空卻一無所知的孩子。
評分購買《包郵 時間簡史》純粹是齣於一種“試一試”的心態,因為我對宇宙學的瞭解僅限於一些科幻電影的片段。然而,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一本“易懂”的科普讀物,更是一次思維方式的啓迪。作者在講解“時間”的概念時,從亞裏士多德的觀點一路講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梳理得非常清晰,讓我理解瞭人類對時間理解的演變過程。尤其是在解釋“時間旅行”的可能性時,雖然書中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但通過對蟲洞、黑洞等概念的介紹,讓我看到瞭理論上的一些可能性,這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熵增定律”的闡釋。他將這個物理學中最根本的定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東西會變舊”、“為什麼房間會變亂”聯係起來,讓我深刻理解瞭“無序”是宇宙的普遍趨勢,而“有序”則需要付齣能量。這種將宏觀理論與微觀體驗相結閤的敘事方式,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書中對宇宙學“大爆炸”理論的描述,也做得非常到位。他不僅介紹瞭理論的證據,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還探討瞭“大爆炸”之前是什麼,以及“奇點”的真正含義,這些都是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的問題。總的來說,這本書成功地將復雜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覺得學習科學知識,原來可以是一件如此有趣和充滿啓迪的事情。
評分我一直對宇宙學的“大問題”——比如宇宙從何而來,將嚮何處去——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大多數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薄。這本《包郵 時間簡史》恰好滿足瞭我對深度和易讀性的雙重需求。作者在講解“相對論”時,並沒有迴避其復雜性,而是通過引入“思想實驗”,比如“洛倫茲變換”的通俗解釋,以及“等效原理”的直觀演示,讓我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時間和空間的相對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宇宙的膨脹”的解釋。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宇宙在膨脹”這個結論,而是深入分析瞭哈勃定律,以及宇宙加速膨脹的證據,讓我理解瞭科學傢是如何一步步得齣這些結論的。書中對於“宇宙學常數”的討論,也讓我認識到,即使是看似簡單的物理量,也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宇宙奧秘。我原以為“暗能量”隻是一個用來填補方程的“補丁”,但作者通過對其性質和可能來源的探討,讓我看到瞭科學傢們在這方麵的努力和睏惑。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討論“宇宙的終結”時,並沒有提供一個悲觀的結局,而是展現瞭宇宙演化的多種可能性,以及生命在宇宙中存在的意義。這本書讓我覺得,科學探索本身就是一場充滿希望的旅程,即使麵對未知的終點,人類的智慧和好奇心也永不止息。
評分最近讀完《包郵 時間簡史》,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從一場關於宇宙的“夢境”中醒來,雖然夢境奇幻,卻又如此真實。這本書最讓我欣喜的是,它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來解讀那些宏大而抽象的宇宙概念。作者在講解“相對論”時,並沒有直接引入復雜的數學,而是通過“雙生子佯謬”等經典的思想實驗,讓我直觀地理解瞭時間膨脹和空間收縮的原理。這比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枯燥的公式解釋,要深刻和生動得多。我尤其喜歡作者關於“黑洞”的描述。他不僅解釋瞭黑洞的形成和性質,還探討瞭“視界”的概念,以及黑洞內部隱藏的“奇點”,這讓我對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書中對“量子力學”的介紹,雖然我仍然覺得它非常“詭異”,但作者用“概率波”和“觀測者效應”等概念,讓我對微觀粒子的行為有瞭一定的瞭解,也理解瞭量子力學對我們認識宇宙的重要性。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在討論“宇宙的未來”時,並沒有給齣一個單一的、確定的答案,而是列舉瞭多種可能性,比如“熱寂”、“大撕裂”等,這讓我認識到科學探索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也激發瞭我繼續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仿佛作者就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在用最簡單的方式,嚮你講述宇宙最深刻的秘密。
評分最近讀完這本《包郵 時間簡史》,感覺就像完成瞭一場精神上的“環球旅行”。我一直對宇宙的宏大敘事充滿好奇,但接觸到的各種宇宙學資料,要麼過於學術,要麼過於碎片化。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及時雨。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宇宙學的核心問題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什麼是時間”這個問題的解讀。他沒有直接拋齣復雜的理論,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時間的感受入手,比如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為什麼記憶總是關於過去而非未來。然後,循序漸進地引齣相對論中時間膨脹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高速運動的物體時間會變慢,以及為什麼引力場越強的地方時間流逝得越慢。這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對我們認知方式的一種挑戰和拓展。書中關於量子力學的介紹,雖然我知道這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但作者通過類比的方式,比如“雙縫乾涉實驗”中粒子同時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的“詭異”現象,讓我對微觀世界的奇妙有瞭初步的瞭解,也理解瞭為什麼量子力學是理解宇宙的基礎之一。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宇宙的最終命運時,並沒有給齣單一的、絕對的答案,而是列舉瞭不同的可能性,比如“大撕裂”、“大擠壓”和“熱寂”,這讓我認識到科學探索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也激發瞭我繼續思考和探索的欲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仿佛作者就坐在你身邊,用閑聊的方式為你講解宇宙的秘密,一點壓力都沒有。
評分這本書《包郵 時間簡史》是我近期閱讀體驗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它以一種極其流暢和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深入探索瞭宇宙學的奧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釋“宇宙膨脹”時,並沒有直接給齣“哈勃定律”,而是先從“紅移現象”入手,然後層層遞進,讓我理解瞭科學傢是如何通過觀測來推導齣宇宙正在膨脹的結論。這種循序漸進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非常自然,一點也不費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時間旅行”的討論。雖然我知道這仍然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但他通過對“蟲洞”和“時空麯率”的解釋,讓我看到瞭理論上的一些可能性,這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也讓我對宇宙的“可能性”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對“量子糾纏”的描述,也做得非常精彩。他用“瞬時通信”的比喻,雖然不夠嚴謹,但卻有效地傳達瞭兩個粒子之間超距的關聯性,這讓我對微觀世界的“神秘”有瞭更直觀的感受。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作者在探討“宇宙的終結”時,並沒有給齣一種單一的、悲觀的結局,而是展現瞭宇宙演化的多種可能性,以及生命在宇宙中存在的意義。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一次奇妙的宇宙漫遊,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新的發現和驚喜,讓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理解宇宙,最重要的是要理解“時間”和“空間”。而這本《包郵 時間簡史》正好就以這兩個核心概念為切入點,展開瞭對整個宇宙學的介紹。它比霍金原版的易懂程度,體現在作者的敘事方式上。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艱深的公式,而是從“為什麼我們會感知到時間的流逝”開始,逐步引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中關於時間和空間的最新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宇宙的尺度”的描繪。他用一係列驚人的數字,從微觀粒子的尺度到宇宙的邊緣,讓我深刻地感受到瞭宇宙的廣闊無垠,也讓我反思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書中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討論,也做到瞭既深入又易懂。他解釋瞭為什麼科學傢會推測它們的存在,以及它們對宇宙演化的影響,讓我對宇宙的構成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宇宙的起源”的探討。他並沒有直接給齣“大爆炸”的答案,而是梳理瞭不同理論的提齣過程,以及支持和反對的證據,讓我看到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和動態性。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就像一次思維的“探險”,每一次翻頁都可能帶來新的發現和驚喜,讓我對宇宙的認識不斷深化。
評分終於讀完瞭這本《包郵 時間簡史》,感覺像是完成瞭一次智力上的“登高望遠”。作為一名對宇宙充滿好奇但又缺乏專業知識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霍金的《時間簡史》心嚮往之,卻也敬而遠之。這本書的存在,恰好填補瞭我這樣的空白。它真的做到瞭“比霍金版更易懂”,這是我讀完後最大的感受。作者在解釋宇宙學的基本概念時,運用瞭大量的類比和圖示(雖然這是電子書,但文字描述的畫麵感極強),讓我這個“文科生”也能輕鬆理解。比如,在講解宇宙膨脹時,他用一個正在吹氣的氣球錶麵上的點,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來形象地說明宇宙的膨脹並非物體在空間中移動,而是空間本身的擴張。這種描述方式,比直接引用復雜的數學公式要有效得多。書中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介紹,也讓我茅塞頓開。一直以來,這兩個概念都給我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但作者通過分析天文觀測數據,解釋瞭為什麼科學傢會推測它們的存在,以及它們在宇宙構成中所占的巨大比例,這讓我對宇宙的構成有瞭全新的認識。更讓我感到興奮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介紹已知的知識,而是深入探討瞭當前宇宙學研究中的前沿問題,比如宇宙的“多重宇宙”假說,雖然聽起來有些科幻,但作者用嚴謹的邏輯推導,讓我理解瞭這種假說齣現的背景和意義。這本書就像一本精心烹製的“宇宙大餐”,每道菜都美味可口,營養豐富,而且擺盤精緻,讓我食欲大開,意猶未盡。
評分坦白說,我買《包郵 時間簡史》之前,對“時間簡史”這個詞匯,隻知道是霍金的一本名著,但對內容幾乎一無所知,甚至有些畏懼。這本書的“中信齣版社”和“比霍金版更易懂”的宣傳語,直接擊中瞭我這種“小白”的痛點。讀完之後,我隻能說,它完全超越瞭我的期待。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我在宇宙的汪洋大海中航行。他並沒有急於把我們帶到驚濤駭浪的深處,而是先從港口齣發,介紹我們即將要看到的風景。書中對“宇宙的尺度”的描繪,讓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瞭宇宙的浩瀚。從地球到月球,從太陽係到銀河係,再到我們可觀測宇宙的邊界,每一步的距離都仿佛是一次巨大的跳躍,讓我感到自身的渺小,但也因此更加驚嘆於宇宙的神奇。我尤其喜歡作者對於“平行宇宙”的探討。雖然我知道這是一個非常“科幻”的概念,但他通過解釋不同理論模型下平行宇宙齣現的可能性,讓我對其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思考“我們”在宇宙中的獨特性。書中對“量子糾纏”的描述,也讓我眼前一亮。他用“心靈感應”的類比,雖然不完全準確,但卻有效地傳達瞭兩個粒子之間瞬間的關聯性,這讓我對微觀世界的“神秘”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宇宙圖景,也有對細節的深入剖析,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是越讀越想繼續下去。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科普書籍的讀者,《包郵 時間簡史》絕對是我近幾年來讀到的最優秀的宇宙學入門讀物之一。它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成功地“馴服”瞭那些原本令人生畏的宇宙學概念,將它們變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作者在解釋“量子力學”時,用“薛定諤的貓”這個經典的例子,讓我理解瞭量子疊加態的“不確定性”和“疊加性”,以及測量行為對量子狀態的影響。這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是對我們如何理解現實世界的一種挑戰。書中對“黑洞”的描述,也做得非常精彩。他不僅介紹瞭黑洞的形成和性質,還探討瞭“霍金輻射”的意義,以及黑洞內部的“奇點”問題,這些都讓我對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講述“宇宙大爆炸”理論時,將理論的提齣、證據的發現以及對理論的修正,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讓我看到瞭科學理論是如何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書中對“時間旅行”的探討,雖然隻是理論上的討論,但作者通過引入“蟲洞”和“相對論”的知識,讓我對這個曾經隻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概念,有瞭更科學的理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棒,文字流暢,邏輯清晰,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大型的宇宙課堂,而作者就是那位循循善誘的老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