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梯言-聪明人是怎样思考的》:思考快与慢,从逻辑思考到真正解决问题,教你如何交出有价值的工作成果。 ★不会思想的人是白痴,不肯思想的人是懒汉,不敢思想的人是奴才;步入思考创新之旅,做事事半功倍。 ★兼具可读性与实用性的思维技能训练书,颠覆你对思考的认知,华为万达麦肯锡不教的思考法。 ★含聪明人为什么是聪明人、聪明人是如何思考的、聪明人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聪明人是如何记忆的、聪明人是如何学习的等内容。 ★十种思考方式: 1.基于利润数据的80/20法则 2.不要试图分析所有事情 3.发现关键驱动因素 4.30秒电梯理论 5.先摘好摘的果实 6.每天制作一张图表 7.一次只做一件事 8.关注重视大画面 9.坦诚以对,如实相告
10.不接受“我没有什么概念”
精彩书摘
1万小时定律
深度思考能力与一个人的专长有关,没有人能在任何领域都进行深度思考。
围棋高手在下棋时能想到十几种变化的过程及其对全局的影响,但在面对三四种销售策略时却可能一筹莫展;作曲家听到一段旋律,就能借此谱写一只完整的曲子,但却不能像小说家一样靠一段对话带来的灵感编出一个故事;经济学家看到一个统计数据,就能判断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走势,但你让他去炒股票,却可能赔得没裤子穿;炒股高手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把宏观经济分析得头头是道,但面对一根K线和几分钟的交易量,却能在当天做短差赚到真金白银……
因此,要获得深度思考能力,就要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真正的“专家”,这来自于持续的学习和思考训练。
你走进一家咖啡馆,营业面积不大,大约100平方米,感觉却很舒适。比起赫赫有名的大牌咖啡馆也毫不逊色。然后你在网上搜索,发现有人也在微博或大众点评网上评价“这个咖啡馆真不错!”
然后你去思考:是什么因素给了我这样的感觉?
接着你注意到这些:软硬适度的沙发;桌子比一般桌子稍高一点,适合拿出电脑来办公;橘黄色的台灯;暖色调的墙体;照明系统互不干涉,功能区分很鲜明,起到了小而不乱的作用;背景音乐舒缓低沉……
单独看每个因素,看不出什么,但组合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浓浓的人情味。
你把思考的这些结果记下来,当你到别的咖啡馆时,再做对比和进一步的思考。
这些思考有用吗?
如果你在上大学,这些思考可能让你完成一篇论文;如果你要给一家咖啡馆提建议,这些思考也能用得上;如果你能在类似“用户体验”“消费环境的人情味设计”等问题上专注思考下去,某一天,你可能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开一家顾问公司,靠写书、咨询和讲课赚钱!
啊,好激动!但是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
你先拿出1万小时,然后……就OK啦。
生于加拿大、现居美国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他将此称为“1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1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
格拉德威尔的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万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每天3小时的练习只是个平均数,在实际练习过程中,每个人花费的时间都可能不同。
20世纪90年代初,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1万小时定律”在成功者身上很容易得到验证。电脑天才比尔·盖茨13岁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上早的一批电脑终端机,开始学习计算机编程,7年后他创建微软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万小时。
音乐神童莫扎特,在6岁生日之前,他的音乐家父亲已经指导他练习了3 500个小时。到他21岁写出脍炙人口的第九号协奏曲时,可想而知他已经练习了多少小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韩国围棋天才李昌镐17岁时(1992年)成为世界冠军,这距离他1983年投师于田永善六段门下过去了9年,距离他1984年投师于曹薰铉九段门下过去了8年。9年超过1万小时的专业训练铺就了李昌镐的冠军之路。
“1万小时定律”的关键在于:1万小时是底线,而且没有例外之人。没有人仅用3 000小时就能达到世界级水准;7 500小时也不行;一定要1万小时,无论你是谁。这等于是在告诉大家,1万小时的练习,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够聪明吧?他去世后,大脑被留下来用于专门研究,科学家发现他的大脑结构的确有异于常人。但是爱因斯坦也没有推翻1万小时法则。1896年,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学习物理学,该校物理教授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韦伯很讨厌爱因斯坦,曾对他说:“你很聪明,但有个缺点,你听不进别人的话”。然后到了1905年, 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6篇划时代的论文,大师横空出世,这一年,被物理学界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爱因斯坦花了多长时间?
你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