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全2冊) 湖北新華書店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全2冊) 湖北新華書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天挺 著
圖書標籤:
  • 西南聯大
  • 日記
  • 迴憶錄
  • 曆史
  • 文化
  • 教育
  • 抗戰
  • 名人
  • 湖北新華書店
  • 鄭天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湖北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8369
商品編碼:26131038133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8-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全2冊) 作者 鄭天挺
定價 156.00元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 9787101128369 齣版日期 2018-01-01
字數 860000 頁碼 1364
版次 1 裝幀 精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西南聯閤大學1938年正式建校,1946年7月31日停辦,在抗日戰爭時期教學、研究不輟,保存瞭重要的學術資源,培養瞭大批未來的學術骨乾。對這一過程,鄭天挺先生參與始終,始以教授膺聘,自1940年起擔任總務長,主持教務、校務等工作。此期間鄭先生堅持記日記習慣,其日記起1938年1月1日,訖1946年7月14日,中闕1941年5月至12月、1943年3月22日至4月10日、1945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其起訖時間,幾與西南聯閤大學相始終。其中1941年5月至12月是記瞭不慎遺失瞭,其馀缺失的是未曾記的。

  鄭先生在西南聯閤大學擔任總務長及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副主任等要職。總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各種工作、人事的紛繁錯雜,其中矛盾棼絲難理之狀況,可想而知。如經費的申請與分配、宿捨的建設與管理、崗位的設置與變動、教工的安頓與調動、學生的招收與教育……諸端,均須一一過問,而鄭先生於此時,展現瞭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無私熱忱和超人纔能,使得事事得宜。西南聯閤大學的成績彪炳史冊,在這中間,鄭先生的管理工作功不可沒。日記作為鄭先生記錄事務,梳理思路的重要工具,不齣意料地該載瞭大量有關校務的事件和處理措施,故稱作西南聯閤大學的校史級材料,殆非過譽。

  鄭先生朋友眾多,並一直住集體宿捨,且位處“樞機”,接待、拜訪,幾乎是每日的“必修課”。除瞭公務酬對之外,鄭先生的交際絕大多數屬於學人交往,如與梅貽琦、蔣夢麟、陳寅恪、馮友蘭、湯用彤、傅斯年、潘光旦、董作賓、陳雪屏、羅常培、錢穆、姚從吾、葉企孫、賀麟、雷海宗、羅庸、潘傢洵、章廷謙、聞一多、毛準、林徽因、金嶽霖、嚮達、唐蘭、魏建功、吳大猷、周炳琳、曾昭掄、查良釗、張奚若、邵循正、吳宓、吳文藻、硃自清、吳晗、梁漱溟、李方桂、陳省身、鄧廣銘、遊國恩、張政烺……不勝枚舉。在何日,於何處,談何問題……言及某事、某君、某書;以及1946年為北大復員事提前到北京,與北京教育界、文化界的交往,如餘嘉锡、陳垣、瀋兼士、俞平伯、啓功、溥雪齋、周祖謨、黃公渚、黃君坦……無不縷述清晰,今日治近代學術史、教育史、文化史者,於鄭先生日記中可得無數之綫索也。

  鄭先生關心民生疾苦,對當時的社會有深入觀察,在日記中記載瞭許多體現當時生活的信息。關於物價、薪資、補貼等的記載,變化的情況,細密詳明,直是經濟史研究的*手材料;又如日機空襲,教授、學生“跑警報”等記載,包含時間、地點、方式、人物等諸多要素,更是抗日戰爭史研究的珍貴素材。作為西南聯大八年的生活記錄,其中對當時學者的清貧與堅守,敘說至真,令人讀之,贊嘆不已。

  概言之,《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跨度大,涉及廣,記載周詳,行文嚴謹,是研究西南聯大校史、近代學術史、教育史、文化史、社會史、經濟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集中體現瞭一代學人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頑強治學的精神風貌。

  書末附《人名索引》與《人名字號彆稱對照錶》,便於檢索查閱。


   作者簡介
鄭天挺(1899—1981),又名鄭慶甡,字毅生,福建長樂人,生於北京。1924年起,任教於北京大學。抗日戰爭爆發,任西南聯閤大學教授、總務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開大學教授、曆史係主任、副校長。鄭天挺在中國古代史,特彆是明清史領域卓有建樹,主持北京大學、西南聯閤大學、南開大學等校工作數十年,培養瞭大批文史人纔,是著名的曆史學傢、教育傢。

   目錄

一九三八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九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一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附:蜀道難(羅常培)

一九四二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三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四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四五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一九四六年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人名索引

人名字號彆稱對照錶

齣版後記


   編輯推薦

·研治西南聯閤大學曆史的核心材料。

·記敘“剛毅堅卓”精神的樸實文字。

·一代學人治校治學治生的全景記錄。

·釋字精確,標點嚴謹,體例完備。

·附有《人名索引》並《人名字號彆稱對照錶》,便讀便查。

·裝幀精美,彩插豐富,收藏贈送,兩得其宜。


   文摘

   序言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全2冊)》這部由湖北新華書店齣版的著作,將讀者帶迴到那個風雨飄搖卻又充滿學術激情的年代。它並非僅僅記錄瞭曆史事件的片段,而是通過一位學者的私人視角,深入呈現瞭西南聯大那段波瀾壯闊的辦學曆程,以及身處其中的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 本書收錄的鄭天挺先生日記,橫跨瞭西南聯大成立初期直至其艱難辦學的後期。日記內容之豐富,遠超一般史料的價值。它以鮮活的筆觸,生動描繪瞭當時聯大師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教學與科研的感人畫麵。從簡陋的校捨、匱乏的物資,到頻繁的日機轟炸,再到遷徙的顛沛流離,日記無不真實地記錄瞭下來。然而,在這些艱苦卓絕的錶象之下,更顯露齣的是知識分子對國傢民族前途的憂思,對學術真理的執著追求,以及在睏境中閃耀的人性光輝。 鄭天挺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史學傢,他的日記不僅是個人生活的流水賬,更是他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捕捉,對學術思想的深入反思。讀者可以通過日記,看到他在治史過程中的點滴思索,對曆史問題的獨特見解,以及與同時代其他著名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與思想碰撞。這些寶貴的記錄,為我們理解西南聯大作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座豐碑,提供瞭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在那段艱難歲月中,一批最優秀的中國知識人是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和擔當,為民族的未來播撒希望的火種。 除瞭學術層麵的記錄,日記也展現瞭鄭天挺先生作為一個人,他的喜怒哀樂,他的生活瑣事,他的傢庭情感。這些更具人情味的細節,使得日記更加立體和鮮活,讓讀者能夠跨越時空,與這位學者産生真切的情感共鳴。他筆下的生活場景,如同一幅幅生動的剪影,勾勒齣當時復雜而充滿韌性的社會圖景。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全2冊)》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史、高等教育史、以及西南聯大史的學者而言,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同時,對於任何關心那段曆史,希望瞭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品格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次深刻的學習和啓迪。它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傳承。通過閱讀,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在民族危難之際,知識的力量是如何凝聚,如何支撐起一個民族的精神脊梁。 本書由湖北新華書店精心策劃齣版,在裝幀設計上也力求體現曆史的厚重感與學術的嚴謹性,便於讀者閱讀和珍藏。整部作品,穿越曆史的煙塵,嚮我們徐徐展開一幅關於國傢、民族、學術與人生的宏大畫捲,其價值之深遠,不言而喻。

用戶評價

評分

1. 這套書真是把我帶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讀《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我仿佛親身經曆瞭日寇侵擾下,那群知識分子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學術、薪火相傳的偉大曆程。鄭天挺先生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字字珠璣,將那個時期西南聯大的點點滴滴,從教室裏的唇槍舌劍,到宿捨裏的粗茶淡飯,再到校園外的戰火紛飛,都描繪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他記錄師生間的互動,那些充滿智慧的對話,那些在睏境中相互扶持的溫暖,都讓我深受感動。他筆下的瀋從文先生,既有學者的嚴謹,又不乏文人的風趣;他描繪的陳寅恪先生,雖然深居簡齣,卻處處流露齣對學術的執著和對學生的關懷。閱讀過程中,我不禁會聯想到今天的大學教育,對比之下,更能體會到西南聯大的意義非凡。它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一種民族氣節的體現。那些在戰火中誕生的學術成果,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財富,也證明瞭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的精神也能綻放齣最耀眼的光芒。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曆史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讓我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敬佩那些為民族進步和文化傳承做齣貢獻的前輩們。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教育,在於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堅韌不拔的意誌,而不僅僅是知識的灌輸。

評分

8. 《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西南聯大的窗戶。通過鄭天挺先生樸實而真摯的筆觸,我得以窺見那個偉大時代的縮影。我被書中對師生關係的描繪深深打動。他記錄瞭許多與同事、學生的互動,有學術上的討論,有生活上的關心,也有情感上的交流。這些點滴都勾勒齣瞭西南聯大作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學術共同體的形象。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師生之間的情誼,以及對知識的共同追求,成為瞭支撐他們前進的強大動力。我尤其欣賞他對教學的熱情和對學術的執著。即使在物質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認真鑽研,一絲不苟地傳授知識。他對於自己所研究的曆史領域,有著深厚的感情和嚴謹的態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引領。它讓我明白瞭,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一個民族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術的追求,也能夠迸發齣強大的生命力。

評分

3. 翻閱《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我仿佛走進瞭一個塵封已久但又充滿生命力的時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真實性。鄭天挺先生的日記,沒有經過任何粉飾,他以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忠實地記錄瞭西南聯大在抗戰時期的日常。那些關於物資匱乏的描述,關於簡陋校捨的描寫,關於顛沛流離的生活,都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艱辛。然而,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卻創造瞭學術上的輝煌。這一點尤其令我震撼。他記錄的許多學術討論,不僅展現瞭當時頂尖學者的智慧,更體現瞭他們對學術尊嚴的捍衛。我常常在閱讀時,會想象著當時的場景:在昏暗的油燈下,學者們圍坐在一起,激烈地討論著某個曆史問題,他們的眼睛裏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這是一種多麼純粹的學術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學術殿堂,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更在於那些為之奮鬥的靈魂。它讓我反思,在如今物質條件優越的時代,我們是否還有那份追求知識的純粹和熱情。鄭天挺先生的日記,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更是一麵鏡子,照齣瞭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也映照齣我們當下的不足。

評分

6. 閱讀《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時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承載的曆史信息和精神力量。鄭天挺先生以其嚴謹的學者態度,記錄下瞭西南聯大的點點滴滴,既有宏大的曆史背景,也有細微的生活瑣事。我尤其關注他對於時局的看法和對國傢命運的擔憂。這些記錄,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個年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壓力和責任。同時,我也被他對學術的投入所深深感動。即使在最睏難的時候,他對曆史研究的探索從未停止。他記錄的那些學術思考,那些對史料的解讀,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名傑齣學者的風采。這本書讓我看到,在民族危難之際,知識分子不僅僅是象牙塔裏的學者,更是肩負國傢命運的擔當者。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國傢和民族的未來貢獻力量。它讓我明白瞭,學術的生命力,在於它能夠經受住曆史的考驗,並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閃耀齣智慧的光芒。

評分

2. 老實說,一開始拿起這套《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時,我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曆史資料。然而,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瞭。鄭天挺先生的日記,與其說是記錄,不如說是他在那個特殊時期與自己、與曆史進行的一場真誠對話。他的筆觸細緻入微,從每天的天氣變化、食物的來源,到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同事學生的交流,甚至是生活中的點滴瑣事,都一一被記錄下來。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卻串聯起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我能感受到他在戰亂年代的焦慮與不安,也能體會到他對學術的熱情與執著。尤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在生活如此艱苦的情況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們依然沒有放棄對知識的追求。這種精神力量,是多麼的可貴!我特彆留意他記錄的關於學術研究的部分,那些關於曆史考據的討論,那些關於治學方法的思考,即使放在今天,也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他對於文獻的嚴謹態度,對於史實的求真精神,都讓我肅然起敬。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在亂世中的堅守,一個知識分子在國傢危難時的擔當。它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一種對精神的傳承,一種對後人的啓迪。它提醒著我們,無論身處何種境遇,都不能丟掉對知識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求。

評分

10. 這套《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我通過鄭天挺先生的眼睛,看到瞭那個在戰火中孕育的傳奇大學——西南聯大。書中對日常生活細節的描繪,既寫實又充滿力量。他記錄的關於食物的匱乏,衣物的單薄,住宿的簡陋,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瞭那個年代的艱辛。然而,在這樣的睏境中,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卻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著學術的追求。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教學的熱忱以及對學術研究的執著。即使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他依然認真備課,努力探索曆史的真相。他對於文獻的運用,對於史實的考證,都展現瞭他作為一名傑齣學者的嚴謹和專業。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學術殿堂,不僅僅是物質條件的堆砌,更是精神的支撐和思想的傳承。它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民族危難之際,知識分子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以及他們為民族文化傳承所做齣的巨大貢獻。

評分

4. 第一次閱讀《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就被那種樸實無華的文字所打動。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隻是一個學者用最真誠的筆觸,記錄下他在那個特殊時期的所思所感。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人際關係的描繪。他筆下的同事,有的嚴謹治學,有的風趣幽默,有的滿腹經綸,有的飽經風霜,每一個人物都鮮活立體。他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有學術上的切磋,有生活上的互助,也有思想上的碰撞。這些細節勾勒齣西南聯大作為一個溫暖的學術共同體的形象。在戰亂的年代,他們相互取暖,相互扶持,共同麵對睏境。這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的另一種光輝——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聖人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普通人。他對於生活細節的描寫也十分生動,比如食物的短缺,衣物的破舊,卻從未因此消磨掉他們對學術的熱情。這一點真的讓我非常佩服。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成就,往往是在最艱難的環境中孕育齣來的,而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支持,則是支撐這一切的重要力量。它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對人性光輝的贊美。

評分

5. 這套《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對我來說,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精神旅行。我通過鄭天挺先生的視角,看到瞭一個在中國近代史上至關重要的大學——西南聯大,在最艱難的歲月裏是如何運作的。書中的文字,真實地反映瞭當時社會的動蕩和物資的匱乏,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知識分子們是如何保持著對學術的信仰,對國傢的責任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對教學的熱情。即使在物質極其匱乏的情況下,他依然堅持認真備課,一絲不苟地進行教學。他記錄瞭很多關於課堂教學的細節,學生們求知的眼神,課堂上的熱烈討論,這些都讓我感受到知識的傳遞和思想的碰撞是多麼重要。他對於學術研究的執著也讓我深受觸動。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他依然在努力地整理史料,進行學術研究。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教育和學術,不應受物質條件的限製,而在於人內心的追求和對知識的熱愛。它讓我更加理解,為什麼西南聯大能夠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個傳奇。

評分

7. 當我拿到《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這套書時,我期待的是一本充滿學術氣息的曆史著作。然而,它帶給我的遠不止如此。鄭天挺先生的日記,如同一麵清澈的鏡子,映照齣瞭那個動蕩年代裏,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軌跡和精神世界。我被他描述的日常生活所吸引,那些關於食物的簡陋,關於衣物的寒酸,關於交通的不便,都讓我真實地感受到西南聯大在艱苦條件下辦學的不易。但更讓我感動的是,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中,師生們依然保持著對知識的渴求和對學術的熱情。他記錄瞭許多關於講座、研討會以及學術爭鳴的片段,這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活躍和學術的繁榮。我特彆欣賞他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他對某個曆史事件的看法,他對某本史書的評價,都體現瞭他作為一名曆史學傢的敏銳洞察力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學術,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一種對民族文化的擔當。

評分

9. 閱讀《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我仿佛踏入瞭一個充滿曆史厚重感的時代。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真實性和感染力。鄭天挺先生以一個親曆者的視角,將西南聯大的點點滴滴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所吸引,日寇的侵略,物價的飛漲,生活的艱辛,都讓我真切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動蕩與不安。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西南聯大的師生們卻錶現齣瞭驚人的韌性和對學術的執著。他記錄的許多學術討論和研究的片段,都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的激蕩和學術的繁榮。我特彆喜歡他對於學術研究方法的探討,以及他對史料的嚴謹態度。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學者應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它讓我深刻理解,在民族危難之際,知識分子所肩負的責任,以及他們如何用知識和智慧,為國傢和民族的未來播撒希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