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 品 | 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 作 者 | 何永军 著 | I S B N | 978-7-5620-6896-9 |
| 出版日期 | 2016年7月 | 开 本 | 16 |
| 页 数 | 240 | 装 订 | 平装 |
建立符合法治精神的现代司法制度是中国司法改革的基本目标,但要完成此任务,我们必须找到中国传统司法的弊病所在,明确病因,借鉴传统的思想和制度中可资借用的部分,解决我国现代司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对我国古代司法的理念、制度和技术诸方面作了一个集中、立体和全景式的速描,从目的与理想、价值目标、政策与原则、主体结构、判决依据、方法技艺六个方面入手,对自西周以来的几千年法制史中的“家天下”“教化”“无讼”“慎刑”等至今都对中国司法实践影响深远的理念和制度进行了基于经、史、子、集等大量历史文献的文本分析,以便揭示出其基本精神特质,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司法的理念、制度、技术以及其成就和问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书中,作者并不一味追求文字的华丽或艰深,而是运用其对古籍的渊博知识,以为平实的语言和行文方式来架起一座古代文献与当代读者之间的桥梁。
何永军(1974~) 四川南部县人,四川大学诉讼法学博士,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诉讼法学、政治法律思想史以及法社会学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古代法制的思想世界》《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断裂与延续——人民法院建设(1978~2005)》《政法传统与司法理性》等。
绪论
题旨
第一章目的与理想
第二章价值目标
第三章政策与原则
第四章主体结构
第五章判决依据
第六章方法技艺
结语
后记
.........
这次的购书体验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时代精神的司法实践。收到这本书《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时,简直是欣喜若狂。封面设计朴素却不失厚重感,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翻开扉页,作者何永军的名字映入眼帘,对于法律史研究者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的严谨和深刻的见解早已在学界传为佳话。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书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脑海,让我对古代司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冰冷的条文和判例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哲学思辨。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层层剥茧,揭示了中国古代司法所蕴含的“精神”——那种在维护秩序、化解矛盾、惩治罪恶的同时,又兼顾教化、德化、人伦的独特追求。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一些困境,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读到关于“慎刑”的论述时,我深有感触,古代司法并非一味严苛,而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社会和谐,这种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非常契合其内容,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术气息。作者何永军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严谨的逻辑,带领读者一同探索中国古代司法的深邃世界。我非常赞赏书中对“时空维度”的关注,作者并没有将古代司法视为一个静止的实体,而是强调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差异性和发展演变。从先秦的萌芽,到汉唐的成熟,再到宋明的变化,每一个阶段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解读。书中所探讨的“刑事司法”和“民事司法”的界限与融合,以及在不同朝代如何处理这些关系,都让我耳目一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不仅仅关注判决结果,更着重于审判过程中的程序公正和人伦考量。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鲜活。读完此书,我对中国古代司法的理解不再是片面的,而是更加全面和深刻,甚至引发了我对现代法律体系的反思。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立刻被它所营造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何永军先生以其扎实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古代司法画卷。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精神”二字,这让我意识到,古代司法并非仅仅是为了惩罚和制约,更承载着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和治国理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以德化人”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司法产生的深远影响。法律的运用与道德的教化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这种“内外兼修”的司法智慧,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提出的问题所引发的思考所吸引。他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引导我们去理解那些古老智慧的当代意义。书中对古代“断狱”的细节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司法人在审理案件时所面临的复杂局面和内心挣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读物来说,无疑是加分项。作者何永军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到中国古代司法的肌理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历史资料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史料,而是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解读,挖掘出隐藏在司法实践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书中所探讨的“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等古代司法理念,并非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让读者切身体会到这些理念是如何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实践的。读到关于“情理法”的平衡时,我受益匪浅。古代司法并非机械地套用法律条文,而是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实际情况、当事人的情感以及社会伦理,力求做出最公正、最合乎人心的判决。这种“情理法”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的人本主义关怀,也让我们反思现代法律体系中可能存在的僵化和冷漠。
评分拿到这本书,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何永军先生的笔触细腻而深刻,带领我走进中国古代司法的精神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启迪。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法治精神”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化为冰冷的规则,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从“礼刑并用”到“慎恤刑罚”,书中展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在追求公正的同时,如何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和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司法智慧,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书中对一些著名古代案件的剖析,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实践,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古代司法的运行机制和价值判断。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在强调“司法公正”的同时,也渗透着对人性的理解和关怀。这种对“天理人情”的考量,是中国古代司法独有的魅力,也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