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云主编的《风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第3版)》是 《安全健康新知丛书》(第三版)的一个分册。
本书主要论述了现代工业风险的现状,风险防范 科学的发展、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的风 险分析与安全评价理论和方法,缜密的风险辨识、科 学的风险评估、有效的风险控制理论和方法。*有实 用价值的是详述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实 例以及风险预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相关内容,同时 对事故预测、事故预防、事故应急和风险控制进行了 深入介绍。本书具有前沿性、理论性、系统性和实用 性的特点。
本书可供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政府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高校、科研单位安全科技人 员及安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理想参考书。
第一章 生存于风险的王国
第一节 正视技术的两面性
一、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
二、两种前途
第二节 生活中的技术风险
一、居家生活中的技术风险
二、技术风险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生活中的化学
四、家庭意外事故风险
五、居家意外的防范
第三节 生产中的技术风险
一、生产效益与技术灾难相伴
二、工业事故和灾难的特点
三、生产事故的特性
四、生产事故的原因
五、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与危害
第四节 事故风险给我们的警示和启示
一、20世纪**重大事故警示——十大技术灾难
二、让平安的愿望变为安全的行动
三、提高人类安全素质从自我做起
四、防范风险需要采用系统综合对策
第二章 风险防范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节 古代的安全防范
一、我国古代的风险防范
二、古代人类的风险防范观
三、人类安全法规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近代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二、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三、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四、安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五、20世纪安全生产拾萃
第三节 安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及作用
一、安全生产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的安全稳定
二、安全生产事关我国**形象和**市场的竞争力
三、安全生产水平反映我国“人权”标准
四、安全生产事关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五、安全生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第三章 工业风险管理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风险的概念与术语
二、风险的分类
第二节 工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国外风险评价发展的历程
二、我国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三、风险管理的作用及意义
第三节 风险管理基础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
二、风险度的确定
三、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
四、风险的分析内容及目的
第四节 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和范畴
一、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
二、风险管理范畴
三、风险管理的程序
第五节 风险管理技术
一、风险管理的技术步骤
二、风险管理规划
三、风险识别与评估模式
四、风险控制技术
第六节 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监管体系
一、风险监管体系
二、监测预警体系
三、应急管理体系
四、事后处置体系
第四章 风险辨识方法与技术
第五章 风险评价方法
第六章 重大危险源评价实例分析
第七章 事故预防原理与风险控制
第八章 事故应急救援
第九章 风险管控理论与技术
参考文献
我对比了手头上的几本不同版本的安全评价指南,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遗留风险”(Legacy Risk)和“不可接受风险阈值”设定的哲学讨论。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标准,而是详细阐述了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监管环境下,如何根据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来动态调整容忍度。这部分内容,虽然篇幅不算最大,但其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足以将这本书从一本技术手册提升到管理哲学著作的层面。它迫使我思考,安全评价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避免事故,更是要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符合伦理和效益的决策。书中关于风险沟通策略的章节也极为精彩,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步骤,教导工程师如何将复杂的、技术性的风险数据,转化为非技术决策者能够理解并采纳的语言。这种对“如何有效沟通风险”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实际工作场景的深刻理解,使得全书的实用价值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相当出色,这在专业技术书籍中往往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但对于需要频繁翻阅查找资料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选择既能保证墨迹清晰不反光,又不会过于厚重,便于携带。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关键定义和核心公式旁边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方便地做笔记和批注,完全没有一般教材那种拥挤感。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动态风险评估”部分的论述,它的章节结构设计得极具智慧——先用一个历史上的重大事故作为引子,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后才引入对应的动态评估方法,例如实时传感器数据融合在风险预警中的应用。这种叙事节奏的处理,使得原本枯燥的更新迭代技术,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相比我以前看过的几本同类书籍,这本在内容组织上的“用户体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
评分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安全文化和管理体系构建上的深刻洞察力。这本书显然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计算层面,深入探讨了“人”在风险链条中的核心作用。书中关于“人为失误的系统性根源”的剖析,让我对过去很多只归咎于操作员的事故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用非常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管理层决策失误如何层层累积,最终在操作现场诱发灾难。特别是关于绩效指标(KPI)与安全目标冲突的分析,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评估工具,用以识别组织内部潜在的“安全悖论”。这些内容对于公司中高层管理者来说,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过技术章节。我个人认为,任何只关注技术手段而忽视组织行为的公司,迟早会在这类书籍所揭示的盲区中栽跟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安全思维重塑路径,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修好机器”,更要“管好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专业,那种深沉的蓝色调和严谨的字体排版,一看就知道是面向工程技术领域读者的硬核之作。我原本以为这类的书籍都会充斥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理论,但上手翻阅后,发现它的逻辑结构异常清晰。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风险评估框架进行层级化拆解。尤其是关于“不确定性量化”那几个章节,它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行业案例,将抽象的概率模型具象化到了实际生产环境中的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的应用中。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如何构建和验证评估模型时所采用的递进式教学方法,从基础的数据收集标准,到中级的模型构建,再到高级的结果解读和风险矩阵的绘制,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图表辅助,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快速落地到项目中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效率神器。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怎么做”,这种实践导向的叙事风格,让学习曲线变得平缓许多,避免了初学者在面对大量专业术语时的望而却步。它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评分这本书在处理跨学科知识整合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背景和广阔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化工或机械安全领域,而是巧妙地引入了运筹学、信息论甚至有限元分析(FEA)的一些基本概念,来丰富风险模型的精确性。比如,在评估复杂系统冗余设计时,它引入了信息熵的概念来衡量系统信息流的有效性,这绝对是很多普通安全书籍不会触及的深度。这让我意识到,现代的风险分析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安全工程分支,而是需要高度依赖先进的量化科学工具。对于想要从传统安全工程师向“安全科学家”转型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知识跳板。它挑战了许多行业内固守的经验主义做法,鼓励读者用更严格的数学和统计学框架来审视那些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常识”的安全规程,是一种极好的思维范式升级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